IMG_0211.JPG

遵照愛書人指示,早上十一點抵達愛書人府上。

愛書人很年輕,媽媽滿頭銀髮正在客廳旁的餐桌上整理一盆剛買回來地瓜葉,說,{大熱天的七月,辛苦了。很晚吃中餐,我繼續準備,您請忙。}。同時吩咐愛書人為我倒杯茶。

趕緊說自己準備了一千cc的水在身上,真的不用勞煩了。

愛書人昨天line的通話中提到,書是她的父親生前所閱讀的,而他是軍人。

很驚訝的是,中國,美國,台灣和日本的近現代史之外,還有許多民國40年代到60年代的思想,文化等等的書籍。中,英,日文都有。文星書店出版的為大宗。民國60年代之後的卻又以台灣文學為主。

可能是看出我的驚喜與驚訝吧?

愛書人說:

{爸爸從小崇尚自由,獨立與進取。民國13年左右出生於廣東東部韓江三角州大城市(基於隱私,城市名就不顯現)。四歲被過繼到同是親戚的大戶人家。爸爸的過繼堂姊比他大二十歲,等於媽媽一樣照顧他。那大戶人家好幾代下南洋,開枝散葉,分別在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尼,新加坡.......和婆羅洲等等經商。很受繼祖母疼愛。經常被被繼祖母放在鴉片床的一邊,看著她噴出一口口鴉片煙。吃的,穿的,那可是不信人間會有的榮華耽溺。}。

繼續整理書,不免納悶,這樣的小孩,自由,獨立與進取?

愛書人說:

{爸爸十三歲那一年,正是中國與日本即將爆發七七事變的前一年。軍事財務學校來到城裡招生。爸爸虛報成十七歲應考。個子太小眼神又太嫩,被識破而刷了下來。隔年,又去碰運氣,長高了點,又添了些許老成,可能是剛好招生不足吧?明明知道未滿16歲,勉強讓爸爸成為革命軍人的學生兵。}

已經十一點二十分,擔心妨礙愛書人和媽媽午餐時間,不敢多請教,但還是說{革命軍人把命和歲月報效給國家,怎會自由呢?}

愛書人說:

{爸爸當兵就是想要脫離那傳統大家族的束縛,想要當個堂堂正正的現代年輕人。祖母肯定不放十四歲小娃兒到遠地讀書的。從軍,就等於逃家,不用伸手向祖母要錢,有飯吃,有衣裳穿,有車搭,等於跟軍隊要獎學金,四處翱翔,脫離鴉片煙霧好好讀個書。至於,是不是基於愛國熱忱,這我不知道,或許也有那麼一點點吧?}

很難想像祖母怎麼會同意放手這位小朋友?這曲折如何?八年抗戰即將爆發的那幾個月發生了甚麼事?同時,為何不是參加黃埔軍校正期班而是軍政部軍需學校?

愛書人的媽媽將地瓜葉拿到客廳來繼續整理,好真切地聽著我們在聊甚麼吧?

愛書人說:

{可能剛好是只有財務學校來招生吧?為何沒參加步兵或是砲兵等等的陸軍學校?這緣由也沒聽爸爸提過。}

愛書人的媽媽說:

{我先生是在重慶念財務學校的。下部隊分發到空軍。民國三十五年年初被派遣到台灣高雄空軍基地,除了財務還擔任翻譯官與聯絡官。}

愛書人說:

{爸爸的家鄉話,介於廣東和閩南話。聽得懂台灣話可以代替部隊長與本地人交談;他又自學英文和日文,可以跟外國人溝通;同時,有些本地人的閩南話說得不好,用日語反而可以拉近距離。至於民國36年228事件,不曾聽爸爸提過,當我讀書階段,那也是被政府封鎖,因此也不曾知道和問過。爸爸很喜歡我們讀書。我們當年都有零用錢。零用錢以外的,買衣服,吃零食等等不准申報。若是買書,只要列清單,就可以無限制撥錢給我們,也不管我們看的是跟高中或是大學聯考有沒有關係。}

愛書人的媽媽說:

{我先生是和另外一個堂弟一起到台灣的。那年,我先生不過22歲。不過,我們也搞不懂他到底是哪一年出生的,民國12還是13年?因為跟政府謊報年齡的關係。他在離家的十年中,自修的英和日文總算是有點用處,為空軍做起橋梁工作,翻譯和對外聯絡。祖母捨不得他,民國三十七年來看過他,小住了一個多月。然而,祖母認為台北和高雄遠遠落後於上海,香港和家鄉,食衣住行樣樣不適應,大煙更別說了。帶著堂弟搭了台灣飛往大陸的最後一班航班離開。}

回到上海?那讓人擔心的是,共產黨建政初期的土改,鎮壓反革命,三反,五反等等政治運動,是否波及祖母和堂弟?若是他們沒回大陸會不會好過些?

愛書人說:

{這也沒聽爸爸提起,應當還好吧?四人幫倒台後,政策改變了,歡迎台灣人和資金。幾位同鄉叔伯也返回出生地。爸爸是到1990年才啟程。在這之前,有幾位叔伯勸爸爸不要寄錢,因為,會被共產黨要求存起來而收不到。這點真實性不知道,爸爸還是照樣寄,這不是我可以懂得心理。那是當時普遍大陸來信的普遍現象,每封家鄉信經常提到錢;先是說修祖墳,蓋房子,編祖譜,建道路然後是蓋小學。這是不能怪親戚的,經過共產黨幾十年極權統治,窮了,難免希望能趁著開革開放而發達。那幾位勸爸爸別寄的還不是都寄了?有的,甚至拿房子去借貸來支應。}。

這都是為了{情}這個字吧?為什麼到了1990年前才返鄉呢?已經十一點35分了,不敢多耽擱,卻還是發問了。

愛書人說:

{也許是有甚麼疑慮吧?同時,那時候的軍人待遇很不好,退休後也沒那麼多錢吧?爸爸回去了四趟。每趟都是準備了共產黨規定容許免稅的手錶,自行車,收音機,電視機等等三大件五小件。回來台灣時連隨身手提箱,手錶等等都扒下贈送給親戚朋友,只穿著一身原來的衣服光溜溜回到台灣。堂姊已經居住在陝西省中部大城(基於隱私,不顯現城市名)。兒子在那裏插腳落戶。共產黨革命,還是沒改掉父母依靠兒子的文化。每趟返鄉,爸爸都會從家鄉陝西去看堂姊。大陸的經濟剛起飛沒多久,第一趟返鄉,從家鄉到表姊那兒,足足搭了34小時的火車。}

幾百本的書全都搬出大門了。我說,那大陸親人的生活也沒有跟著大陸經濟蓬勃而發達?

愛書人說:

{畢竟經商世家,抓住千年難得的機遇,幾乎全都各自創業而致富了。大約是民國95年左右,爸爸嚴正地拒絕了一位大陸親戚,認為進取是對的,但是要獨立。那位親戚說他女兒準備申請到美國留學,希望爸爸寄錢去。爸爸說,那要自己申請獎學金,我對我的孩子也是這樣教育。那一年起,大陸親戚就沒再來要錢了。他們現在比我們好過多了。我曾經在北京和上海工作過,他們對未來充滿信心,今天賺一千也許花一千二,一問,說,明天就賺回來了。}

愛書人媽媽說:

{大陸,南洋,美國,......加拿大的親戚們常到台灣來。但是我先生從來不參加他們的邀宴。我說,不去不近人情吧?先生說,要去你自己去。先生就是這副脾氣,有時間寧願運動,陪伴家人或是關起門來為出版社翻譯,寫稿,就是不參加應酬。先生民國四十多年左右,考取派美留學實習軍官,那是錄取率百分之一和二之間,競爭很激烈。空軍沒有名額,他就掛在聯勤總部之下,條件是回國後要到聯勤服務三年。當年軍公教待遇遠比一班上班族差,奉派國外是領美元的難得機會。空軍要升上將軍,大部分是駕駛,後勤的很難,又加上先生這種只顧自己修身的,更是一點可能都沒有。當時的空軍總司令某某某將軍是抗戰得過青天白日勳章的呦(基於隱私,不顯現尊姓大名),很受好評,也很懂得惜才,而,我先生的表姊更是和將軍的夫人是很要好的同學。我先生不准我們跟表姊提,更不願意和將軍與夫人說一聲,那個年代,除了本職學能,很注重關係的。}

愛書人說:

{爸爸是軍人中的文人。也曾透過通訊和論文獲得美國大學函授學校文憑。上校屆退時就奉派半官方的某某產品對海外推廣中心,到圓山大飯店辦公。這時,總司令部發現了爸爸的能力和重要性,不准借調和辦退。那個單位就向總司令部說這是蔣經國要的人。沒升上將軍,自然是遺憾,然而爸爸卻很快樂。}

會不會是國際經商的基因被喚醒了?

愛書人的媽媽說{先生有更多的時間可以讀書,翻譯和寫作,陪陪孩子們,心裡很高興。更重要的是,四,五十歲退休,還可以再做十幾年,為台灣做更多實事,推廣台灣產品全世界。}

地瓜葉整理好了,還差十五分就十二點,愛書人雖然晚起晚用早餐,但是不敢再打擾就鞠躬告辭了。

(非常感謝大姊和愛書人,祝福闔府平安喜樂,大家也是。)

(民國107年7月5日星期四。立立二手書店到府收購回收買賣舊書老書長輩書中古書二手書日記。)

IMG_9412.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樂伯二手書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