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二崁步道。金瓜石地質公園與貂山古道金瓜石福德祠聯絡古道
牡丹十三層懸崖
燦光寮山
相機使用:cannon IXIUS160拍攝
右邊 是茶壺山
半屏山
牡丹十三層土地祠
結冰了
牌子上說:往九份老街4520公尺
小紅果幸好沒受到寒害。今天家有老幼,農林漁牧,街友和浪浪的朋友們肯定是很緊張的。大家平安。
。。。。。。。。。
400年來,學者們對於無論是名列台灣八景,....還是淡北八景等等,{雞籠積雪},有許多不同看法,認為是大屯山,甚至是彰化以北的高山,或者是另有其地而不是在基隆山,以及,是基隆山,但只是古人們的想像。
總是認為,雞籠山的定義是隨時代而漂移與限縮的,就像林衡道先生說,三貂嶺最初是指整個台灣東北角,而不僅僅是現在的三貂嶺火車站。
不過,這些是秀才們的專業事,不敢妄置一詞。
康熙十四年(1705年)擔任"分巡臺廈道標守備"的武進士婁廣先生所寫的詩:
雞籠積雪:
山峻曰雞籠
連雲插海中
尖方偶積雪
傳播任匆匆
聽說,早上四點三十分,九份樂伯二手書店下起了一場雪,雖然是小小一段都還沒整裝好到府收書的裝備的時間。
直到早上六點之前,基隆山白雪了山頭。
九份的好友不停打手機來見證,甚至說,像是相思樹花絮,中午飄灑了。
下午,到府收購二手書之後,上了一趟九份和金瓜石的後山。
果然,草嶺,坪林,雙溪,平溪,五分山和大屯山的山脊一片銀。昇華的煙氣偶而因著風在山谷有如熱茶般地裊裊 。
一場民國105年1 月24日的台灣大雪,讓人對雞籠積雪有更多的想像。
。。。。。。。。。。。。
本篇是是2009年7月11日關於雞籠積雪的日記。
>>>>
遠方有颱風吧?雪一樣白的雲,不停地從無耳茶壺山 的山巔,像棉花糖團團地壓陣而來,黑了山坡.
海上不見魚火點點,只有白色的波浪,將明鏡似的九份藍色海面,划出幾道皺褶.
這景致,還真讓人想起胡適先生在二十歲左右的一首詩,大約是這樣:
眼前風景好
何必夢江南
雲影度山黑
江波破水藍
想著想著,突然間下了一陣細雨.無耳茶壺山 多了一道彩虹,恰好直豎在山脈的稜線上.
來不及驚艷,馬上就消失了.
現此時,陽光透過濃濃的雲,整個金瓜石 與基隆山 之間的小山城,抹上了一層冰玉般的潔淨.
但是直接照射的所在,卻又是一片金黃,然而一陣陣風吹來卻有些寒涼.今天我在台北市區忙的時候,
可是三十五度的熱.
記得康熙三十二年高中舉人的台灣詩人,字伯昂的王璋先生,曾經寫下"雞籠積雪"這首詩,
雪壓重關險
江天儼一新
乍疑冰世界
頓改玉精神
瘠壤皆生色
空山不染塵
寒光如可借
書幌歷冬春
這"書幌"的意思應該是和蘇東坡所說的"雪夜書北臺壁"
黃昏猶作雨纖纖
夜靜無風勢轉嚴
但覺衾綢如潑水
不知庭院已堆鹽
五更曉色來書幌
半月寒聲落畫簷
試掃北臺看馬耳
未隨埋沒有雙尖
裡的"書幌"同樣指的是書房裡的窗簾吧?用以代稱書房嗎?就當作是好了.
詩人想像力真是好,想將這寒光借來放到書房裡,好度過冬天與春天.想想,我是幸福的,就在九份山城裡開書店.不用借,雲光山色日日來;也不用夢江南,九份海面本身就是細緻的大池塘,除了水藍,還有金波蕩漾.
每逢遠方有颱風,九份就可以先感覺到.(九份樹梅看夕陽@ 九份樂伯二手書店:: 隨意窩Xuite日誌)
。。。。。。。。
。。。。。。。
安培明義先生寫的"台灣地名研究"(民國87年版 武陵出版社113頁)說:
""基隆嶼 ,也有基隆杙及基隆尖之別名.是一個無人島.往昔人們稱社寮島為大雞籠嶼,而稱此島為小基隆嶼 .....台灣府誌及淡水廳稱他為雞心嶼,因為它形狀像雞心之故""
雞心嶼?那是從哪個角度來看呢?這我不知道.不過這個名稱相當久,台北市發展史(台北文獻發展委員會發行 卷一)裡的"清雍正年間淡水廳形勢圖"註明的是"雞心嶼".同書中之後的"台北府淡水線分圖六"又寫成了"雞籠杙"
雞籠杙?花松村先生編簒的台灣鄉土精誌(中一出版社 中華民國八十八年版,493頁)裡說
""和平島 舊稱大雞籠嶼或社寮島,又名皇帝殿 ,又曾經以"福州厝"為代稱;基隆嶼 舊稱小雞籠嶼,在基隆港 北東方四公里海上,距北海最近,只有六公里,為火山岩構成之小島,島型似雞心,因有雞心嶼之名.中央突起尖峰如杙,基隆八景稱曰"杙峯聳翠".昔傳此島為基隆風水之結穴,外地來居者,多不復思鄉,乃為"杙"所繫之故,遂又有基隆杙之稱.""
好美麗的傳說.原來基隆嶼 不只會攔留行雲,更會羈絆過客.這就是了,這或許可以解釋,九份如此讓人留戀,讓人不禁動念長居於此的原因.
然而,古籍裡的"雞籠嶼"這名詞,總是讓我很迷惑.比如丁紹儀先生寫於同治十二年的"東瀛識略";
""雞籠港外,桶盤,香爐等嶼羅列海濱,而以雞籠嶼為最大,其西南面與福州之五虎口斜對.""
這雞籠嶼指得是現在的和平島 還是基隆嶼 呢?
光緒十八年蔣師轍所寫的"臺游日記";
""二十日,微風,仍不能起立.午後稍恬適.日晡啟窗艙,見滄浪萬頃中,一島孤懸,有若黑子,詢舟人,知過雞籠嶼矣.夕抵滬尾.....""
這雞籠嶼指得又是哪裡呢?有這疑問的不只是我,作者本身,蔣先生也說:
""十六日.....啟航窗東跳,雞籠山色,濃翠在目.(今呼為雞籠杙,而謂雞籠山在獅山東.使槎錄,稗海紀遊諸書,皆謂雞籠山孤懸海上,以雞籠名者,肖其形也.)
可見他也是很迷惑,雞籠山究竟是指將九份旁的雞籠山還是現在的基隆嶼 ?
雍正乾隆年間的黃叔璥的台海使槎錄(卷一,赤崁筆談,2頁,形勢):
"""自淡水經楓仔嶼上下十里,過港至雞籠,山高多石,山下即雞籠社,稍進為雞籠港;港道狹隘,港口有紅毛石城,非圓非方,圍五十餘丈,高二丈,遠望為小雞籠嶼.番之不居,惟時於此採捕.循此而上,至三貂社;又上,至蛤子難諸社.....""
讀著蔣師轍的日記,我越看越糊塗.但是這是可以理解的,更早之前,乾隆年間朱仕玠的"小琉球 漫誌"裡說:
"""雞籠山,在彰化縣治.台地氣候,南北迥殊;北境冬寒,與內地無大異.茲山為北境盡處,山大而高,下逼巨海,名為大雞籠.至冬,常有積雪,台人取以列郡治八景焉.又有小雞籠嶼,突浮海中,荷蘭時築,今遺址尚存.......""
似乎也將和平島 稱為小雞籠嶼?這真的是很迷惑了.
不管了.
但是,基隆嶼 的外型,不只有九份人說的鯨魚;或者是"小木樁"的"杙",也有外國人有不同的觀察.陶德先生(JOHN DODD)在"北台封鎖記"一書中描述1884-1885清法戰爭中,他所見到的基隆嶼 :(原民文化2002年版,譯述 :陳政三 157頁)裡說,棕櫚島(palm island),即社寮島,在東北端......楔形狀的基隆嶼 (keelung island).
楔形狀的基隆嶼 ?想想,也說得過去.只是在"攻台戰紀"裡的附冊"日軍攻台戰鬥地圖集"(遠流出版,許佩賢譯,1995年版)是寫做"基隆材".
基隆材?這我就好奇了,會是日文的特殊用法嗎?另外在"臺灣竹枝詞選集"是寫作"代峰"(台灣商務印書局發行,陳香編著中華民國七十二年版173頁),這本詩即引用蔡青榕先生的"瑞芳礦山竹枝詞,這十八首詞將九份的人文與地裡說得很詳盡,其中有一句話說,
""遙看半月沉江後,無數漁舟繞代峰."
代峰?且先不管代峰的名稱的由來.夕陽後的九份海面,總是漁火點點,美麗得沒話說.尤其是,不起大風,沒有大浪的夜深時,明月照臨那漁火散置的基隆嶼 ,一切看起來如此安適自在.我常在想,這也是九份迷人之處吧?谁不喜歡這份寧靜的美呢?
就如同板橋林家的林鶴年先生,暫居廈門鼓浪嶼 時所寫下的一句詩
無風波處便勾留?遠立在三貂嶺 系的九份老街 的街尾,想想,眼前的基隆嶼 海面何嘗不是給人這款感覺?眼界開闊,山海祥和.同治五年台灣鎮的劉明燈先生,他在"過三貂嶺 "這首詩說:
雙旌遙向淡蘭來,此日登臨眼界開,大小雞籠明積雪,高低雉蹀挾奔雷,
寒雲十里迷蒼隴,夾道千章蔭古懷,海上鯨鯢今息浪,勤修武備拔英才.
您看,第一張的像片,是不是眼界開,是不是寒雲十里迷蒼隴?只是,今天是中華民國九十八年八月二十五日,台北氣溫三十五度.否則還真的是寒雲十里.疑問的是,大小雞籠明積雪指的是哪裡呢?大雞籠社,小雞籠社還是大雞籠山,小基隆嶼 ,.....喔,算了,那是學者的事,就不管他了,有寒雲如積雪才是最要緊的.
記得曾子良先生在一篇"基隆俚偐所反映的地區文化特色"裡說:
雞籠杙戴紗帽
雞籠山縖腰帶
意思說"只要雞籠嶼上端有烏雲籠罩或者雞籠山半腰有烏雲飄至,就表示天氣即將變化,要下雨了.
這的確,基隆嶼 也是九份人的氣象站.雲霧常常一瞬間席捲而來.呂傳溪先生在"礦山吟"這首詩中說:(雨港古今詩選,基隆市立文化中心出版,061頁.)
""......雞籠獨聳翠,岧嶢接太清,須臾雲霧起,茫茫訝長城......""
您看像片裡是不是如長城般的雲帶?只是,雞籠獨聳翠是指哪裡呢,看起來是九份所在的基隆山 吧?還是算了吧?別管那麼多,景美詩好最要緊.
"雨港古今詩選"說,許梓桑是日據時代基隆區長曾經組織大同吟社 ,基隆市玉田里有梓桑巷,就是為了紀念他.
許先生說得真是好,真是說到九份人的心坎裡,雖然只有182公尺高,它卻獨立蒼茫大海間.留住了雲,留住了移民,也留住了每位蒞臨九份的遊客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