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川滿在西川滿小說集2的自序裡說:
{自從虛歲3歲就在台灣生長,在台北唸過小學,中學,當時我有個最大的疑問,就是在學校,一點也不教台灣的歷史。
是不是台灣沒有歷史?連美術的課程上,都能夠拿出富士山或隅田河邊櫻花樹的畫帖,看著學畫的時代。
感到奇怪的我,跑去圖書館尋找台灣的歷史,卻看到好多資料而驚喜,被壓倒,遂決心要以自己的力量編綴未開拓的台灣歷史。
這一決心,到東京遊學,在早稻田法文科就學期間,也未曾減弱。
畢業同時立志回到台灣樹立台灣文學,成為社會人,有一天訪問台南赤嵌樓,大天后宮,為鄭氏一族的悲劇而流淚,日以繼夜寫成了赤嵌記一篇。
這是我冀望的成就之一,幸好成為我在台灣時代的我的代表。...八十九老 西川滿 感謝三禮}
西川滿,1938年,說:
{啊,不幸的少年時代呀!一直傻傻地以為臺灣沒有歷史的那九
年呀!應該要把自己居住的這塊士地的歷史,把自己居住的這塊士
地的文學,看得比什麼都重要,而我竟然是從法國文學中學到這個
道理的。}
西川滿熱愛台灣是備受肯定的,然而文章,個性卻不是人人都喜愛。
即便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也是同樣會受到批判與反對的吧。
1941年8月15日,吳新榮作家,郭水潭,藤野雄士和文友們小聚宴,討論文壇現況以及坦評作家們。大家都說西川滿是貴族性的存在。陳水潭卻說【他們是文學的暴力集團】。並且眾人一致同意:{西川滿一派的技巧性幼稚病,吾人應唾棄;但它們的人間性熱情,足以讚揚。}。(頁113。吳新榮日記,吳新榮全集。遠景。)
西川滿至少讓新垣宏一創辦了學院派的【臺大文學雜誌】,張文環,中山侑,陳逸松,王井泉等等作家設立了【文啟社】發行【臺灣文學】雜誌,來反對西川滿的【愛書會】的【愛書】雜誌以及【文藝臺灣】的走向與風格。
1940年,龍瑛宗說:
{我很早以前就想要寫《西川滿論〉。老實說,他的作品我並沒
讀得很多,而且也還沒有準備好。即使將來仍然寫不成,但他在日
本文壇中必然是一位罕見的作家。西川滿在文章風格上雖與眾不
同,但與芥川龍之介、牧野信一、太宰治等人同樣是不寄身於日本
文學主流的作家。總之,在西川的文學中見不到日本文學主流之灰
暗、樸素的日本現實主義。其文學充满了南方之光與幻想。}
1942年,楊雲萍作家說:
{西川滿發表了相當多所謂「什麼什麼記」的作品。誠如所知,
他的小說充滿了獨特的奇異美感。只是同樣的手法一再重覆(而且
也不全然是手法的問題)是個很大的危機,作者要有所警惕才是。文藝臺灣》 10 月號所刊載的《龍脈記〉,讓人感覺作者好像有了
某種變動。}
張文環作家說:
{當時的文學雜誌,只有西川滿氏編輯的【文藝台灣】一冊而已。
西川滿氏是當時台灣總督府的機關誌,【台灣日日新報】的第二課長,他的父親是西川純先生,昭和炭礦社長,也是台北市會議員。因此西川滿氏的背景好,資金也豐富。
可是西川議員是法西斯的人物,滿氏又是御用文藝家。
對於他編輯的雜誌,認為過分偏向於他個人本位的趣味性的,不是只有台灣人而已。
反而是大部分屬於人道主義性的日本人都不太歡迎似的。}
池田敏雄【張文環【【台灣文學】】的誕生後記:
池田敏雄說:
{【文藝台灣】創刊於1940年,名義上是以台灣文藝家協會的機關雜誌,實質上則是西川滿個人色彩濃厚的雜誌。
但是台灣由於戰爭的關係,30年代的新文學雜誌,以【台灣新文學】殿後,先後都走向停刊的命運,而隨後暫時有一段文藝的空白期。
【文藝台灣】在封面和插圖兩方面都下了一番功夫,內容不止於詩和小說,帶有一種綜合雜質的性格。
所以它的出現受到部分人士的歡迎。
台灣人有楊雲萍,龍瑛宗,黃得時,張文環點參與成為成員。
但是並非所有的台灣人和日本人文藝愛好者都與之同一步調。
對【文藝台灣】產生反彈的情緒,起初雖有所參與,不久就感覺無法滿足,以張文環,中山侑等為中心,另行創刊了別的雜誌,此即【台灣文學】。
西川滿似乎是跳出書本裡的台灣民俗與文化,而是親自走訪的。
1941年,黃氏瓊華作家說:
{坂口䙥子的創作 《鄭一家〉刊登於《臺灣時報》9月號。雖然
感覺好像是《陳夫人》的縮小版,但仍然讀得很愉快。尤其是作者
儘可能將臺灣的風俗習慣,寫認為作品中的嘗試,非常得好。描寫本島人的社會,至少需要有坂口女士這樣的態度。
然而若說本文有什麼白壁微瑕,就在於作者對臺灣風土習慣的
認識,大多來自書籍,而且尚未完全消化的部分相當得多,和現實
生活頗有乖離之處。今後如果在這方面更加著力,使之更加鮮活而
有血有肉,我相信必能寫出更佳的作品。〈陳夫人〉在這一點上,
也尚末能臻於完美,但至少在某個程度上,致力於研究現實生活不
那麼脫節,因此值得讚賞。我深切期待坂口女士的下一篇作品。}
新垣宏一說:
{那時在台北的西川滿剛由詩作轉成小說的階段,我為了讓他看看台南的風物,並為廣泛宣傳【文藝臺灣】的存在,便勸他來台南一遊。
於是,西川滿,立石鐵臣,島田謹二應我的邀請來到台南。
西川於途中折進斗六街的貴公子鄭津梁家,訪問鄭的書齋【聽雨山房】,然後再南下。
我招待一行人訪問台南以及安平古街。
記得那是昭和十四年(1939)一月,西川滿的【雲林記】,【赤崁記】就是這時取材的。
西川滿走訪了天后宮,陳氏家廟,米街,赤崁樓,摸乳巷等等大街小巷,便完全迷醉於其中了。
畫家立石鐵臣也來訪我新婚不久的新家,寫了一篇台南遊記刊於【文藝臺灣】。立石以後還為西川的林本源庭園賦畫插圖。}
{西川常以所遊歷的淡水,大稻埕,板橋,江山樓一帶,林本源庭園,以及夜間賣花女,或製茶工場的女工們之生活為題材而美化之,加深了鄉土色彩的情感。因此這些也就成了池田民熊探訪萬華民俗的契機,以及士林文人楊雲萍和黃得時等人詩心的強心劑。
爾後,西川應我這個以探索研究台南鄉土文學為主的邀請,開始分期的南下活動。
在南下途中的斗六,西川就逗留在他的敬慕者者當地貴公子的鄭津梁家裡,對陳林氏館的舊房子感動不已。
與我同行前往台南時,實地走訪安平和鄭成功的淵源。
在鎮上米接買些圖書土俗宗教版畫,或徘徊於摸乳巷的小巷,或佇立於赤崁樓上,或巡禮陳世家,廟充分地吸飽七潮的餘香。
西川之最大傑作【赤坎樓】就是如此誕生下來的。
我認為西川的藝術應該在南台南展開,於是與西川共同主辦了美裝限定版的展示會及演講會。}
新垣宏一所說的地點,版畫,歷史人物 一一出現在【赤嵌記】。
2024年3月9日筆記。台北市內湖區到府收購二手書舊書長輩書學術書藝術書老書中古書。非常感謝臉書好友讓書。【西川滿赤嵌記】的讀後筆記
1-1,
{那時在台北的西川滿剛由詩作轉成小說的階段,我為了讓他看看台南的風物,並為廣泛宣傳【文藝臺灣】的存在,便勸他來台南一遊。
於是,西川滿,立石鐵臣,島田謹二應我的邀請來到台南。
西川於途中折進斗六街的貴公子鄭津梁家,訪問鄭的書齋【聽雨山房】,然後再南下。
我招待一行人訪問台南以及安平古街。
記得那是昭和十四年(1939)一月,西川滿的【雲林記】,【赤崁記】就是這時取材的。
西川滿走訪了天后宮,陳氏家廟,米街,赤崁樓,摸乳巷等等大街小巷,便完全迷醉於其中了。
畫家立石鐵臣也來訪我新婚不久的新家,寫了一篇台南遊記刊於【文藝臺灣】。立石以後還為西川的林本源庭園賦畫插圖。(頁49)
1-2,
{西川常以所遊歷的淡水,大稻埕,板橋,江山樓一帶,林本源庭園,以及夜間賣花女,或製茶工場的女工們之生活為題材而美化之,加深了鄉土色彩的情感。因此這些也就成了池田民熊探訪萬華民俗的契機,以及士林文人楊雲萍和黃得時等人詩心的強心劑。
爾後,西川應我這個以探索研究台南鄉土文學為主的邀請,開始分期的南下活動。
在南下途中的斗六,西川就逗留在他的敬慕者者當地貴公子的鄭津梁家裡,對陳林氏館的舊房子感動不已。
與我同行前往台南時,實地走訪安平和鄭成功的淵源。
在鎮上米接買些圖書土俗宗教版畫,或徘徊於摸乳巷的小巷,或佇立於赤崁樓上,或巡禮陳世家,廟充分地吸飽七潮的餘香。
西川之最大傑作【赤坎樓】就是如此誕生下來的。
我認為西川的藝術應該在南台南展開,於是與西川共同主辦了美裝限定版的展示會及演講會。{頁一四零)
1-3,
昭和九年(1934)考進台北帝大文科,沒有日本文學科的名稱,因而是屬於文學科國與國文學專攻。
西川滿組織【愛書會】也總督府圖書館館長山中樵為主,包括矢野峰人,島田謹二,瀧田貞治,神田喜衣等等台大讀書人都成為會員。
西川滿與新垣宏一是好友。
新垣宏一認為西川滿才是真正植根於台灣的人,使用豐富美麗的台灣語文,而新垣宏一自認為只懂{汝】,【我】等簡單台語,比起同樣生長台灣而累積高段經驗的西川滿,既不知異國情調的不同,也沒有徹底的自覺。
為了抗拒西川滿的新勢力,新垣宏一想在台大建造不輸於【早稻田文】【三田文學】的學院派,於是在台大文科創刊【臺大文學】,廣泛項教育產業以及商店家募款,並向幣原總長請求支援。中村忠行活用攝影技術,負責封面與裝幀,詩以及短歌由新垣宏一。(華麗島歲月,前衛,張良澤編譯,頁35-42)
4,張文環作家回想:
雜誌【台灣文學】的誕生
當時的文學雜誌,只有西川滿氏編輯的【文藝台灣】一冊而已。
西川滿氏是當時台灣總督府的機關誌,【台灣日日新報】的第二課長,他的父親是西川純先生,昭和炭礦社長,也是台北市會議員。因此西川滿氏的背景好,資金也豐富。
可是西川議員是法西斯的人物,滿氏又是御用文藝家。
對於他編輯的雜誌,認為過分偏向於他個人本位的趣味性的,不是只有台灣人而已。
反而是大部分屬於人道主義性的日本人都不太歡迎似的。
我也是【文藝台灣】的同仁之一,不過每逢編輯會議,我就感到頭痛。
要說他那種獨裁性格,寧可說是有錢又有閒的婦人在辦家家酒似的做法,令我無法忍受。
友人們(包括日本人)說,我們來辦文藝雜誌吧。
最先提案的是廣播電台的文藝部長中山侑氏。
之後陳逸松氏或王井泉氏都認真的說,來辦吧。
有一本雜誌就可以呼喚全台灣全島的文化人,有所聯繫,又可請領一張鐵路的優待劵,能到處走動十分方便。
陳逸松氏拼命地勸說:{{張文環來辦吧,我先出資1500元。}}
當時的$1500元不少。
{{好吧,看著辦吧,可是大家能繼續努力下去嗎?}}
我叮問了。
在東京創辦【福爾摩莎】的時候,留到最後一個人掌舵的是我。
這種經驗使我不安,還有在文學夥伴裡我的學歷最貧弱,沒有自信拖拉大家走,這不是謙遜,是事實。
而平常我是這樣考慮著。
眾議一決,決定命名啟文社,以【台灣文學】表題出版。
封面委託畫家李石樵氏,並請剛好那個時候常來電影公司的印刷廠,用藝術印刷紙只印封面一千張。
不知道這一消息是看報紙,或聽了風聲得知的西川滿氏,跑到我家來。
文藝台灣的同仁,要另外辦雜誌,會被誤認為分裂,不成體統,請不要辦。西川是說如此說而且極力反對。又說,封面的印刷費用,既然印好了就由我來負擔,請必定要停辦。
這因我跟友人們約過了,不能我一個人想停就停,必須跟大家商量結果,才能回答。這就樣讓西川滿氏回去。
同仁決定創刊號出版1000冊。
不過出版後不到一個星期便全部賣完了。
立刻編好了第2號開始付印。
我為請領鐵路優待劵,每天到鐵道部去。
拿到乘車優待劵真高興。大概非新聞紙類的出板文藝藝雜誌拿到優待劵的,台灣文學應該是頭一次吧。
(頁64。張文環全集卷七。陳萬益主編)
5,
池田敏雄【張文環【【台灣文學】】的誕生後記:
【文藝台灣】創刊於1940年,名義上是以台灣文藝家協會的機關雜誌,實質上則是西川滿個人色彩濃厚的雜質。
但是台灣由於戰爭的關係,30年代的新文學雜誌,以【台灣新文學】殿後,先後都走向停刊的命運,而隨後暫時有一段文藝的空白期。
【文藝台灣】在封面和插圖兩方面都下了一番功夫,內容不止於詩和小說,帶有一種綜合雜質的性格。
所以他的出現受到部分人士的歡迎。
台灣人有楊雲萍,龍瑛宗,黃得時,張文環點參與成為成員。
但是並非所有的台灣人和日本人文藝愛好者都與之同一步調。
對【文藝台灣】產生反彈的情緒,起初雖有所參與,不久就感覺無法滿足,以張文環,中山侑等為中心,另行創刊了別的雜誌,此即【台灣文學】。
知道此事的西川滿,曾對張文環多所干涉。
對此,張氏在中日文兩篇回想記中均有記載。
當時【文藝台灣】(二卷2號曾以【來者有時拒之,去者有時追之】提到有成員退出,暗示張文環等的台灣為敵對部隊,加以攻擊(河原功文藝台灣【亞細亞經濟資料月刊】1975年2月)雖然有過這麼一段原委。但後來張氏還是受邀和西川滿就雜誌的合併,合著小說集等事做協議,遭友人誤解,在日文的回想記裡略去此事,中文的回想記則有詳細的記載。
張氏應西川滿的邀請,也不只不過去過他家一次,卻被王井泉大罵【混蛋】。
可見【台灣文學】成員對他和西川的接觸,是何等的感到厭惡。頁60。(頁64。張文環全集卷七。陳萬益主編)
6,西川滿:
啊,不幸的少年時代呀!一直傻傻地以為臺灣沒有歷史的那九
年呀!應該要把自己居住的這塊士地的歷史,把自己居住的這塊士
地的文學,看得比什麼都重要,而我竟然是從法國文學中學到這個
道理的。我不知道還有其他哪個國家比法國更尊重地方文化,如果
不曾學過法國文學,我也許—輩子都不可能對遣個撫育我的臺灣產
生興趣吧!想到這裡,我陶醉在自己這份遲來的幸福之中。
啊,臺灣!你就是無限的歷史的寶庫,百花盛開的宗教藝廊,
末經琢磨的史界鑽石!啊,臺灣,你就是西歐與東洋文化融合的華
麗島。我很高興我有幸住在臺灣,對值得開拓的歷史,我心中湧出
高昂的興致。
(隨筆
•有歷史的臺灣 • 頁321。原刊《臺灣時報》219,1938年2月1日
松尾直太校訂,日治時期臺灣文藝評論集(雜誌篇)第二冊)
7,
讀〈鄭一家〉
作者:黃氏瓊華
譯者:吳豪人
{坂口䙥子的創作 《鄭一家〉刊登於《臺灣時報》9月號。雖然
感覺好像是《陳夫人》的縮小版,但仍然讀得很愉快。尤其是作者
儘可能將臺灣的風俗習慣,寫認為作品中的嘗試,非常得好。描寫本
島人的社會,至少需要有坂口女士這樣的態度。
然而若說本文有什麼白壁微瑕,就在於作者對臺灣風土習慣的
認識,大多來自書籍,而且尚未完全消化的部分相當得多,和現實
生活頗有乖離之處。今後如果在這方面更加著力,使之更加鮮活而
有血有肉,我相信必能寫出更佳的作品。〈陳夫人〉在這一點上,
也尚末能臻於完美,但至少在某個程度上,致力於研究現實生活不
那麼脫節,因此值得讚賞。我深切期待坂口女士的下一篇作品。}
原刊《民俗臺灣》5,1941年11月5日
王惠珍校訂,第三冊)
7,龍瑛宗作家:
我很早以前就想要寫《西川滿論〉。老實說,他的作品我並沒
讀得很多,而且也還沒有準備好。即使將來仍然寫不成,但他在日
本文壇中必然是一位罕見的作家。西川滿在文章風格上雖與眾不
同,但與芥川龍之介、牧野信一、太宰治等人同樣是不寄身於日本
文學主流的作家。總之,在西川的文學中見不到日本文學主流之灰
暗、樸素的日本現實主義。其文學充满了南方之光與幻想。
日治時期晝灣文藝評論集(雜誌篇)第三冊
《文藝臺灣)
作家論
作者:龍瑛宗
譯者:林至潔。原刊《文藝臺灣》1:5•1940年1
10 /月1 日
松尾直太校訂
陳萬益主编《龍瑛宗全集》 提供)
7,楊雲萍作家:
西川滿發表了相當多所謂「什麼什麼記」的作品。誠如所知,
他的小說充滿了獨特的奇異美感。只是同樣的手法一再重覆(而且
也不全然是手法的問題)是個很大的危機,作者要有所警惕才是。
《文藝臺灣》 10 月號所刊載的《龍脈記〉
,讓人感覺作者好像有了
某種變動。(
臺灣文藝界這一年
者:楊雲萍
譯者:謝雅玲。壬五(1942年)、11月20日、於習靜樓
原刊《臺灣時報》276,1942年12月5日
松尾直太校訂
鄭梓主持 「楊雲萍全集編輯計畫」提供。490,治時期臺灣文藝評論集(雜誌篇)第三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