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采田福地。新社采田公館:竹塹新社公館:平埔族祠堂:新竹林占梅

采田福地祠堂前的廣場比一個籃球場大。庭院中有兩棵怕不上百歲的參天大樹。後院有如林園,自然而恬適。祠堂主體典雅古樸和漢人的廟宇風格大不同。 祠堂內清靜,樑柱牌位上每個文字都是四百多年來新竹平埔族的遭遇。

 

入口有一座不鏽鋼碑記,寫著新社采田公館記。 光緒四年(1878)。平埔族竹塹社廖瓊林先生題。文字優雅,簡直可以當作大學學測指考閱讀測驗的題目。這碑記等於平埔族族民以漢字告訴世界,台灣的原始主人是原住民民族而不是哪個外來統治者,即便原住民接受清朝統治,他們 沒忘記還是有自己的祖先和自己子孫。主題有:竹塹社遷移的經過。1854 年天災流行和動亂;那就是閩粵的械鬥,受災者之一的卻是地主的原住民竹塹社新社。清朝皇帝頒布七個姓氏,錢,衞,廖,三,潘,黎和金等七個姓氏讓平埔族社各房來選。新社的地理形勢。

 

很對不起的是,以下對原住民的稱呼,引用文獻時都依照原有文字。

 

花松村先生説: 竹塹地名由來:新竹市原本是平埔族竹塹社的故地,所以舊名稱爲 「竹塹」。

 

新竹詩人林占梅先生,咸豐三年一系列詩作:聞警詩,臺鳳土匪滋事詩,亂後經紅毛港有感詩,書嘆詩和途間見分類難民痛述時事詩等等,紀錄和抒發咸豐初年的人間苦難。也印證了碑記中的哀傷。

 

其中:

1:書嘆詩:

寇起萑苻嘆蔓延,即今海甸盡騷然;

征途處處生荆棘,戰地家家廢陌阡。

浪巨農曾空草寂粟(連年水災),兵多竈又起風烟。

堪嗟百里膏腴地,數載紛紛盡變遷!

 

2:途間見分類難民痛述時事 (原夾注:時漳、泉、晉、同各分類焚殺) 詩:

吳、越分爭火燭天,問渠何事竟茫然(各無宿嫌,猝然分類) !

可憐鄉社成焦土,極監門繪不全!何(潛園琴餘草簡編,林占梅,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37 頁)

 

關於賜姓,全台灣也不是只有七姓。幾乎含括了台灣的主要姓氏。伊能嘉矩先生說:

既於乾隆二十三年,對平埔熟番普遍諭令薙髮結辮之同時,為表徵一道同化 般平埔熟番均與腸姓,而其姓之種類,似略限定於左列文字:

潘,蠻,陳,劉 ,李,王,錢,斛, 江 ,林 ,張 ,莊 ,黃 ,穆 ,鄂,來,印,力 ,趙, 戴 ,羅 鄂,鍾,蕭,盧,楊,朱 ,孫,金,賴,東,余,巫,莫,文,米,葉衛,吳,黎 。而實際上以「潘」姓為最多。此等文字常見於《百家姓》中。唯獨「蠻」一姓除外,蓋因此字影射以番人比於蠻夷之意之故。其最多數之潘字,原屬《百家姓》中之一姓,惟 因其形似「番」字,音亦類同,而予以採用者。

(臺灣文化志 下卷,伊能嘉矩 譯國史館,大家出版,440 頁)

 

改姓的後遺症蠻大的。比如說賽夏族衛阿貴先生,他是很受敬佩的英雄人物。他的後代,新竹縣志說:

衞阿貴竹塹社頭目蔴勝吻直雷之次子,屬賽夏族,本無姓;乾隆五十六年,大將軍福康安,奏准以:衛、 錢、廖、金、潘、三、黎七姓,聽其自由選擇;阿貴乃以衛為姓,同族中尊稱爲衛什班(什班似墾戶首之謂)。是新竹地區成功的豪傑與墾首。兒子們都能繼承父志,訂公號曰衞壽宗, 再招佃給墾。至道光三十年,預定之地,全部墾成。衛壽宗建公館於美里莊,同時改稱爲新興莊,後又改爲鹽菜硼 ,即今之關西鎮也。.....衞家後裔今散居於關西各地,與漢人雜居;風俗習慣與漢人同,知其爲賽夏族之後人者甚少。( 卷九,人物志,52 頁)

 

新竹縣鄉土史料說,廖瓊林是佾生。( 頁104)新竹縣志解釋佾生是特例秀才之一。跟一般的漢人舞樂生不同。雖然都是等同秀才。(重修臺灣省通志卷六文教志學校教育篇180 頁)

 

佾生定義是:

對化番( 歸化清朝的原住民)子弟,爲獎勵計,其粗通文藝者,亦特准其另行(在龍潭)考試,而取其中最優秀者為佾生。佾生 者,凡儒學祭聖時,參加舞佾(所謂八佾舞於庭)之生員也。生員俗稱秀才,又稱庠生。是屬於清朝的特例生員。( 卷七,57 頁,新竹縣志)

 

廖瓊林貴為秀才,但還是很有主張的吧?這樣的碑記似乎隱藏自我族群的肯定,對原住民祖先開闢台灣的推崇,子繼孫承的殷望。

 

祠内神龕的七姓祖宗總牌, 寫著堂上特封義勇衛竹塹社七姓化番錢氏歷代高曾祖考....。地望,並不是寫著其它,而是臺灣兩字。這是不是自然而然的臺灣人自居?

 

1953 年新竹縣文獻採訪錄說:

新社是 竹北鄉中本村土地特別肥沃,灌溉既便,防風竹圍亦多,由鳳鼻山上俯瞰之,長列之竹 重重,縱橫交錯,有如網目,適合於栽培蔬菜,日治時代,特予獎勵,遂成為 本縣蔬來生產模範地區,農村頗見富裕。當蔬菜集散最盛期,村間夜深尚明火若畫、 處々候售之蔬菜堆積如山,大卡軍陣々來此收購裝載前往北臺各市鎮銷售。

 

新竹人張純甫有過新社金來翁詩 ,足以窺見村情之一斑:

先民蓽路化諸番,新社名留竹北村;

豆子埔橫一橋水,貓兒碇隔古蔴園。

棄餘小圖繁蔬 菜 ,歸後良田滿里門 ,

雞稷重陽話疇昔,廿年古老尚多存。

( 張純甫全集,正中書局;新竹縣文獻委員會通訊,第八號,73 頁)

 

2020 年11 月25 日,竹北市新社里新社口到府收購二手書。繁華的都市。很難想像日治時期,蔬菜生產地的景致。

 

陳澄波先生說:

本縣在清朝時代竹北是荒埔和沼澤地區,後來荷蘭人在竹北耕種,所以竹地北當時叫紅毛田 。 ,荷蘭人在現在竹北泰和里設有水圳和埤塘,叫番仔埤後來改稱番仔坡。

 

吳輝煌先生 說:

清朝時平埔族番社本來在竹塹、被趕出郊區舊社、舊社就是番社、後來又遷移至新杜,新社是新香所以叫新社。新竹舊社是舊香社、所以叫舊社,新社在頭前溪的溪北、舊社在頭前溪的溪南、兩社相對面。

( 新竹縣鄉土史料,104 頁)

 

荒埔和沼澤地? 似乎不適合居 住,為什麼會選擇來這裡?廖瓊林並沒有在碑文中指點我們。 劉明怡學者說:

新社: 位於市公所西北西方約800 公尺。乾隆十四年間(1749),有竹塹社社民遷移至此,名為新社。從自然環境的角度來看,新社至豆子埔 一帶,在地形上位於頭前、鳳山兩溪自然之間,為兩溪之後背濕地 的地區,因位於堤後地勢相對低窪,容易積水成窪,並多沼澤分布, 土則多為湳土。這樣的土地看在以開闢水田為主要目的的漢人墾民來 說,並不是個適合的環境,然而,卻剛好適於平埔族人的生活方式。 平埔族一向以從事漁獵、採集等為主要的生活方式,在竹塹社民希冀遠離溪南舊社水患之時,即能選擇此地作為安身立命之所。

(臺灣地名 辭書 卷十四,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採集組)

 

(2020 年11 月25 日。非常感謝愛書人。新竹到府收購二手書舊書。收書日記。)

附錄:

(1):新社采田公館記。 重建竹塹新社公館,𧯴號采田宮,記其略日:溯自我祖造基海島,發跡蓬瀛,逮我朝定鼎,聲譽覃敷,至康熙年間荷蒙皇恩浩蕩,簡命巡臺大憲,按臨斯地,登朝拜奏,各按其方之名以立𧯴號,故我之 社始基於香山,繼移於竹塹,固無異穴居野處,結繩記事事者也。及索遷至舊社,始營公室,纔入版圖, 厥分七姓,曰錢、日衛、曰廖、曰三、曰潘、曰黎、曰金、為國新丁,屯守臺疆, 屢建巨功,扶國安民 ,如分封茅土食邑田者耳。至乾隆年間,乃遷斯地,三山發而中立,二水分而交流,左案獅頭,右屏鳳 鼻,築室於茲,因名之曰新社公館。恭記福神,有君象之體獨立陽明之用。致於嘉慶年間山川呈納祿之 等,至道光年間富媼享蕃釐之光。無如咸豐四年天災流行,閩粵交戕,室燬人離,滿目蕭然。至同治年間雖有一二欲行倡首,畢竟徒託空言,祇見屋址徒存,是以爰集諸同人,準情酌捐,重建厥室,義取食租,番:從采田,因號「采田」。經之營之,苟完苟美。雖不能呈翬飛鳥革之觀,極竹苞松茂,傑永垂 不朽之稱,子繼孫承,長為永利之論,而且自立而酬功,尤愈作方壇而報本。今問記於予,予不揣固陋 ,聊選斯語,懸於堂首,識者勿以余言見晒!光緒四年戊宙歲陸月六日,經理廖瓊林謹識。

(2):據管理入衛德福 (現居祠内)該稱:「古來七姓化番公選董事管理公租, 每年舊曆七月十七日 各 姓應多加閒會,並公祭粗先,然後各分得祭餘之款而回,現在理事長為廖坤,我當監事,公業現剩有新社田八分餘,屋地四分餘而已。」衛德福又云:「在昔祭祖時,必請老輩用番語請神,祭後,各項啖生豚肉 (切為薄片一片。此種習慣,在二十四年前,尚由住九甲埔之潘阿屘(當時八十餘歲)行之,後 已作度。祖墳傳在日南,現住新社之族人僅衛姓三戶二十餘人而已。日治時期,尚存有乾隆御筆之「義 勇可嘉」一匾及三枝箭,並族譜等,被臺北博物館取去未見歸還這。族譜另有一本,亦已遭回祿矣。」 咸豐四年甲寅(西元一八五四年),適逢 天災流行,加上閩、粵分類械鬥,以致室燬人 離,滿目瘡痍,景況蕭然。雖至同治年間, 有 人倡議修建,終竟因故未能付諸行動。 迨至光緒二年丙子(西元一八七六年) 由土目廖安邦、通事錢玉來主持重建,規模為 「正身三間,落廒橫屋四間」。然因建造經費 短缺,乃於次年向漢人借貸銀元,後由錢玉來 賠還,再用館前曠地抵償,始恢復舊觀。又因 『義取食租,番從采田」,故號「 采田」,取 名為「采田福地」。

 

現存的采田福地,為單進三開間的燕尾翹 脊硬山屋宇,外觀沒有一般漢人祠堂的豪華與 ,細膩,建築形式卻無大差異。 明間退凹的正面,由三檔木質格扇組成, 中央實心板門彩繪門神,門楣上安方形門簪, 雕刻「常春」、「文光」,上有金字横額, 題:「采田福地」四字。門框聯書:「何莫由 斯長食邑,誰能舍此固封疆」。 廳堂內,白灰與卵石牆基,給人粗獷簡樸 的印象,但神龕仍因襲漢人祠堂的花俏。中央 供奉滿臉黑鬍的福神及相貌和藹的富媼,其後 共把七姓祖宗牌牌,地望「臺灣」中書: 「特封義勇衛竹型七姓化番」諸字,以下各姓 均寫「顯考枇儒人」,僅有「錢氏歷代始太高 曾祖考仳」中坐,蓋因祠為錢玉來建造之故。

( 頁236,臺閩地區第三級古蹟 檔案圖説,楊仁江, 內政部)

(4): 竹塹社和采田福地沿革志,在新竹縣鄉土史料一書中吳聲淼先生提供與論述很詳盡。

(5): 林衡道先生總編審,關山情先生主編的臺灣古蹟全集:

清康熙60年(西元1720年),朱一貴起義,打着「反清復明」的旗號, 攻打全島各要地;當時竹塹社的七姓 化番,由頭目衛阿貴率領了95名鄉人支援清軍奏功,事後,於乾隆25年,由乾隆皇帝御賜「義勇可嘉」匾額 並建一祠堂,命名為采田福地,全社歸化爲漢族。 采田福地現主祀七姓化番先租,旁 祀孔子,廟宇簡陋,但仍有其特殊地位,門口聯曰:「何莫由斯長食邑,誰能舍此固封疆」。進入正廳,上懸乾隆所賜的匾,在樑柱上,亦隱約可見彩龍,兩側對聯日:「竹邑墾荒創 業念先人追溯斬荆繩祖武,塹城擴展承基明往事恒懷闢壤詒孫謀」 采田福地爲紀念平亂有功的蕃民祠堂。 ( 頁385,灣古蹟全集第一冊,出版/戶外生活雜誌社)

( 新竹縣竹北市觀光旅遊風景點。平埔族漢化表徵代表)

IMG_20201121_114254.jpg - 新竹竹北新社采田福地
IMG_20201121_114205.jpg - 新竹竹北新社采田福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樂伯二手書店 的頭像
    樂伯二手書店

    負責人親自每天全台灣到府收購二手書舊書長輩書藝術書學術書0958571502樂伯二手書店(立立二手書店)

    樂伯二手書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