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334979128_1255216428398516_1701751735145110421_n.jpg

 

臺灣蕃界踏査記 :同志社高商山岳部臺灣遠征隊報告書。昭和十六年(1941)二月二十八日發行,澤田書店出版。吉川貫二編著。京都市,非賣品。
統率者:吉川貫二
隊員:
鈴木修
片岡康祐
請川武夫
木村貞雄
平井小太郎
劉秋德(第一年級生)
昭和十五年(1940)七月六日京都驛先發對啟程,次日搭高千穗輪,九日抵基隆,轉台北;同日,本隊京都出發。次日本隊搭高砂輪神戶出航。十七和十八日,先發與本隊分別到達羅東。
登行的大山:
一:南湖大山,大霸尖山,次高山縱走
二:新高山登攀
三:奇萊主連峰縱走
霧社事件
四:合歡越え :
八月十四日霧社滯在ひ 櫻社砂金採取蕃社見習
八月二十一日黃金之溪タロコ
序言裡說:
{這本小冊子彙整了今年夏天同志社高等商業學校山岳部部員的台灣遠征紀錄。
本次台灣遠征受到重重阻礙,也沒有攻下什麼值得特別向山岳界誇耀的處女路徑。然而關於最為險峻的台灣背梁山脈縱走,由於遇上糟糕的天候經歷了相當的苦難,完全說不上是趟快樂的登山之旅。即便如此,在為期兩個月的長期遠征中全隊員並無發生任何事故,得以幾乎完成既定的行程,仍可謂之成功,特別是對於統率者的我來說是難以取代的欣喜。
第一篇的台灣山岳踏破紀錄是全體隊員在遠征中撥空提筆,依次將原稿空運並於京都日々新聞的運動版連載的文章藉此次機會做些補充修正而成。
第二篇蕃族的研究是不想讓此行純粹以征服山岳而告終,並認為有其學術態度上的意義與必要性,剛好台灣的山岳地帶也是蕃族的居住地域,讓我們以高等商業學校學生的立場,選擇了針對蕃界的社會經濟情況的研究題目,其預備知識與當地...。}
的確是,台灣真正的原始住民是台灣原住民族,即便是貿易,移民,甚至是侵略,也都是該多了瞭解並尊敬原住民族的文化。想從地主獲得好處,又要侮辱,輕視地主,是很無品的(很慚愧,不止不懂原住民文化,我還犯過錯。),會讓地主很不開心。賴和作家說,台灣的原始主人是原住民族。卑南族的林賽先生(linsei),就曾經向他的日籍校長齋藤典治提出抗議過。
卑南族史話-宋龍生著,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出版記載:
{鄭開宗卑南族的名字是林賽linsei,他是卑南社最後一任大頭目姑
拉老Kurarao 的三公子,畢業於卑南公學校,當時的公學校僅有四年,所以畢業後又復到臺東爲平地人所設立的六年制公學校就讀。他從小就具有民族思想,認爲卑南族自古就在臺灣居佳,才是眞正的臺灣
人,爲什麼日本人不能把卑南族稱呼爲臺灣人,而稱呼爲「蕃人」
呢?這個問題,即使是他的日籍校長齋藤典治也不能作答。他後來以免試的成續被錄取於臺灣總督府所屬的土地農林專門學校(原註:即今臺灣
大學農學院前身),於民國十六年(1927)畢業。隨即返回臺東廳服
務。在他任職臺東廳期間,目睹原住民所受之種種不人道、不平等的
待遇(見前文〈寶桑部落的建立〉所引),而激發振興自己族群的決
心。當時,他更觀察到,許多「貧困之平地山胞爲償還平地人高利貸
之債務,只好一直把士地賣掉。由於義務苦力制度之影響而致陷於困境者,不可計數。……。}
(頁309)
吉川貫二所率領的登山隊,出中央山脈,走的似乎正是立霧溪太魯閣合歡越,合流,多用,天祥這一條綠水文山步道,綠水合流步道的綠水步道。原作者下的標題是黃金之溪,跟十七世紀的西洋人相同。是以下是原文的部分翻譯。翻譯者是gazef先生。
{7 黃金的溪太魯閣
八月二十一日 曇
タビト(TA BI TO,大北投,塔比多,天祥)宿泊所前七・三五→合流駐在所 前八・二〇→第二斷崖 前九・〇〇→錐麓 前九・三七→大斷崖 前一〇・一五 ― 前一一・〇〇→バタカン(BA TA KAN,巴達岡)前一一・二〇→溪畔駐在所 後〇・一〇→ャョ(YA YO)駐在所 (阿唷駐在所)後一・一〇→タロコ茶屋(TA RO KO,太魯閣) 後一・二五 ― 後一・四〇→ 峽口 後二〇・〇五 ― 後二・三〇→花蓮港 後三・三〇
前天開始的午後雷陣雨演變成強烈豪雨,震耳欲聾般地傾瀉至大地,我們也不得不多在タビト(TA BI TO,塔比多,天祥)多滯留一天。到昨天豪雨轉小,傍晚終於放晴。對於在報紙上一時蔚為話題的立霧溪(タッキリ溪)砂金,我們也甚是期待想要觀摩,卻因雨無法實行相當遺憾。作業本身看起來很有希望,目前也在進行中,在タビト(塔比多,天祥)彙集了大量本島人的工夫。因為是交通不便的內陸地區,物資搬運需耗費許多勞力,現在正在建設到バタカン(BA TA KAN,溪畔)為止的汽車道路,未來預計要通達タビト(TA BI TO,大北投,他比多,天祥)。經過一天休養精神百倍的我們馬上要迎來這次遠征完成的光輝之日,躊躇滿志地朝花蓮港前進。
經過合流點後是太魯閣大斷崖超過一里的斜坡。今天就能替遠征拉下帷幕的嚴肅心情在體內高漲,一口氣便爬完了斜坡。繞過眼前山端的瞬間,映入眼簾的是淒絕的斷崖美。好幾個瞬間,仰望是千丈之峰,俯視是千丈之溪,絕壁之下立霧溪的滔滔奔流吞噬岩石,被這份壯絕的美景直擊內心呆呆地看著。經過斷崖中腹穿過岩石的通路,為了午餐在四阿坐下。眺望著東洋第一的大斷崖打開便當,猶如黑鐵的五千尺一枚岩純粹是令人感到厲害,但說到優美這點我認為還是大甲溪的更為優秀。看著溪谷雖感到確實很深,但論及溪谷之美還是黑部溪谷要來得更美麗且親近。一般來說台灣的山岳溪谷深處屬於水成岩中的第三期地質,就山脈地質年代來看算是較新的。此地質年代的特色為顯露於表面的線相當年輕,有著顯眼的直線,形成豪壯雄大範圍廣闊之物。這點和內地的溪谷有所差異。
急著趕路的我們在經過大斷崖後開始進行下坡。隨著下降暑氣也漸增。最後就會抵達バタカン(BA TA KAN,巴達岡)。這裡是合歡越道路的終點,能感受已到達平地。接著再沿立霧溪前進。途中於太魯閣茶屋休憩後,再度朝太魯閤口的巴士車站趕路。到了平地暑氣愈發嚴峻。在立霧溪朝東大轉向的地方沿著溪迴轉的瞬間,仿若漂浮於天空一般縹緲的太平洋大海原映入眼簾。在至今沈醉於山岳之美,峽谷之美的我們面前突然展現海洋之美,這樣內地無法想像的對比,對此趣味同時感到驚訝與歡喜。相隔數町的前方駛著白色的巴士。終於歷經了漫長山旅回歸平地。二時半乘上了往花蓮的巴士。巴士輕快地跑過筆直的寬闊道路。左邊相隔一座廣大飛機場能遠眺太平洋,右邊翠綠的牧場裡牛群吃著牧草。大約一小時抵達花蓮港。去掉山旅的汗水,一同貪食著在山中想吃的食物。
8 結束山旅
八月二十二日 晴
花蓮港 前八・一〇 ―・蘇澳 後〇・四〇 ― 後二・五〇 ―→臺北 後六・五〇 ― 後九・〇〇 ― →新北投 後九・三〇
終於到了返回臺北的日子。從花蓮港朝向蘇澳,巴士走過東海岸大斷崖中腹一二四千米的臨海道路。在蘇澳換乘汽車,於夕風涼爽的七點左右抵達台北。受到許多前輩,關係人的歡迎,共同歡喜於平安凱旋,現在前後歷經四十日的漫長臺灣山岳遠征的旗幟終於宣告完結。}
以下是關於合歡山,屏風山,立霧溪,新城,崇德,沙金,產金道路的舊筆記部落格:
 

334975230_871313260611788_4501159865261958534_n.jpg

334975541_564171392358752_2043415285627170951_n.jpg

334975742_698309535378056_9188745442638190344_n.jpg

334976649_539732848226227_755243841971192434_n.jpg

 

334978260_3038435916464272_2061688000913737741_n.jpg

334976542_209072235039632_4794645829601179150_n.jpg

334979833_933183634540295_493352464067582481_n.jpg

334979119_1260924268112577_7399027952418636266_n.jpg

334985809_607939624083277_8473490867460580429_n.jpg

334984247_171808038979026_6537001519146490536_n.jpg

 
 
arrow
arrow

    樂伯二手書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