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運景美站出口就會見到這座集應廟。在台灣祂應當是很特別的。
三川殿前的紅色木條柵欄,大約一米五高,矗立著,好久沒看到過有這裝置; 所有的敬獻者幾乎都是高姓,跟一般廟宇不同,是台灣最早成立的單姓廟宇; 大殿山牆有圓拱窗; 正殿中央屋脊的翹翅仔翹得很高很誇張,幾乎U 字型,卻是非常高雅;九十四年建築碑記殿內門外各一個,集應廟沿革紀略一個,至少有三個碑文是與廟史相關; 精緻的剪黏,木雕,龍柱等等,反而走樸實沉穩風;最可愛的是石獅子,一副猜猜我是誰的討喜模樣;牆壁上的石雕老虎也是調皮貓一枚。
第三級古蹟景美集應廟修護工程記事的碑文,是殿內沿革碑文中的其中一座。幾十位署名人當然都是高姓。說,景美集應廟建於清同治六年(1867年 )、為兩殿兩護龍建築格局。民國五十年添置三川段前木欄杆。 民國七十四年八月十九日經內政部公告為第三級古蹟。
台北古蹟偵探遊這本書中說,前殿步口設有木欄柵,這種 作法可在許多清代寺廟的老照 片中看得到,但近年已不多見, 集應廟卻仍然保留了這種傳統的設施。集應廟特殊的創建緣由,使其具原鄉守護信仰及單姓宗祠的雙重功能;不僅見證高姓族人開拓台北的 貢獻,同時也是景美地區安溪人的信仰中心。正殿山牆開設園拱窗拱以利通風 是較特殊的作法。前殿屋脊是高聳華麗的西施脊。集應期座東向西,背靠景美山,前有景美溪 ,風水極 佳,其高低起伏的山牆。 原是景美街北側的美景。 (台北古蹟偵探遊,審訂李乾朗,繪圖黃崑謀,撰文俞怡萍,吳欣文,遠流台灣館)
林衡道先生說,景美,原名境尾,後改爲景尾, 近年再改爲景美。境尾此名之由來,乃是清乾隆時安溪的移民在此地區開墾,以此處爲盡頭,故名。 境尾又稱槻尾(梘尾) 「槻」是水路的意思,因爲瑠公圳的水路經過這裡,所以叫「槻尾」。 台北市自從艋舺東邊起,一直到古亭、大安、松山、南港、景美、木栅 等地,乃至台北縣的深坑、石碇、坪林等等各鄉,全部都是福建省泉州府安溪縣人開墾的。 就景美而言,最初叫境尾,清乾隆四十年(西元一七七五年)前後,已經形成街市。 今天的景美區,在高樓大廈之中,仍留有一片古老的街市。街市裡尚存有此地移民 之信仰中心集應廟。高、張、林三姓所立的集應廟,供奉唐代名將張巡,稱為保儀大夫,許遠稱為保儀尊王並從祀大德禪師林氏夫人等很多神明,由三姓住民共同祭祀。 到了後來,木栅開墾完成,張姓住民的多數就移到了木栅;高姓住民的一部分也遷到北投。因此,景美集應廟就分家了,其若干神像就由張姓奉到木栅去了;有一個古香爐也由高姓被請到北投,這個香爐到現在還供奉在當地一間高姓居民的家中。 集應廟起源很早,在清同治六年(西元一八六七年)纔遷到景行里( 稻田,鯤島探源1531 頁林衡道)
景尾是在1950 年改為景美鎮。然而,日據時代,官方與民間早就有景美這個詞。民間的詩文也常出現,比如,李學樵,1939 年的景美盤古廟 詩。許多詩人將詩題或詩文嵌入景美兩字。(風月報93期:31頁 ,1939-09-01, )當然,景尾也有,比如1938 年黃水沛的公餘偶過景尾新店詩,黃樓詩下卷1頁) 等等詩人的著作。
就如同林衡道所說的,景美現在幾乎是高樓大廈林立了。很難想像曾經是農村景致。幸好這座集應廟沒有拆除改建成豪氣大廟。寺廟裡古雅的禽魚鳥獸花草樹木依然神氣秀麗,田村的氣息也銘記見存在木石磚瓦。境尾? 很有意思的說法。今天在廟裡我沒看到這兩字。再請教學者或是再多收些文史藝術書籍。
景美詩人兼文山吟社社長高文淵先生1939 年的臺北觀光詩:(風月報45期:19頁 1937-07-20)
古亭村外恣行吟。仙境猴山試一臨。
車自圓觀台下過。詩將景美路中尋。
接天煙水環青甸。背郭人家擁翠岑。
畫舫波光相蕩漾。巉巖樹聳碧潭潯。 (風月報45期:19頁 ,1937-07-20)
李學樵的景美即事詩:
瑠公圳繞水流長。萬木森森景美莊。
一角文山像文字。半村半郭稻雲黃。 (《風月報》 93期:31頁 1939-09-01)(檢索自中正大學台灣漢詩數位典藏資料庫)
( 非常感謝愛書人高先生第四度讓我們到府收購二手書舊書。2020 年11 月10 日台北市文山區景美到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