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 高山凡石(陳火泉)著, 臺灣出版文化株式會社,昭和十八年(1943)十二月二十八日出版】。
【道】先是在1943年7月1日雜誌【文藝臺灣】披露。
這本中篇小說,濱田隼雄讀了三遍,加以修正文字與文法的不適合與錯誤,西川滿勉強讀完前半段,才開始打動他的心,決定發表在【文藝臺灣】。
1944年2月1日窪川鶴次郎在評論【道】的這篇【臺灣文學之半年】也說到了臺灣與日本的許多作家,評論一如當代許多學者作家,中肯而嚴厲,深入閱讀後,忠於自己觀點,不虛偽吹捧或是任意貼標籤;即便,或許,認為做得還不夠,也很少有丟個反動帽子給作家戴。
窪川鶴次郎的評論,其中:
1,
《春怨〉(葉石濤)是一部相當少見的脫俗的作品,作品風格分
聯想到堀辰雄。情緒柔和,心思高雅,讓我有些訝異,在喜灣竟然也有這麼優秀的作家。
2,
《張先生〉(陳火泉)的作者先前雖然曾寫出像〈道〉這樣的力
作,但在這次的這篇短篇當中,初因修辭的横行而產生敗筆。不只
是饒舌而已,已經可以說有運用饒舌修辭學之嫌。然後用作者從性
格方面和人際關係中找出來的戲謔化殘渣加以調味,結果變成了大
雜燴。這位作者想要徹底認識並體會皇民化問題與日本精神,我對
他這種熱心的自我省察與嚴格的自我批判,衷心感到佩服。伹是嚴
格的說,熱情是不需要用言語也能說明的。
3,
(落盤〉(土井晴)描寫在礦業所工作的兩個本島人作業員,在
他們的礦山生活中,實在的,坦率的,甚至激情的,特別是「像個
堂堂正正的日本人」一般,專心一意的工作著,別人還以為他們有
中學畢業的程度。這樣的他們的姿態催人落淚 。但是,只有從高居
礦業所所長地位的人物由上而下的視野,捕捉兩人拼命工作的姿
態,這一點選是讓人覺得有以搧情手法博取讀者熱淚之嫌。因此,
這雖是一部盡力完成的作品,卻有一種用力過頭之處。
4,
〈石榴〉(呂赫若)作品以非常出色的日語寫成,就文章來說也
是十分優秀的作品。就算能夠隨心所欲的運用日語,但是要將那日
語區分成「普通的日語」和「寫成小說的日語」則不是
一件容易的事。就算是在內地的文壇,優秀的小說文章不但越來越少,連新進作家之間也漸漸流失小說文章。
陳火泉,在當時文壇,生存,發展是很艱辛的吧?
以不甚流利的日文,書寫這本【道】的小說,跟窪川鶴次郎的評論中,【石榴】呂赫若,【奔流】王昶雄,【蓮霧之庭】龍瑛宗,《春怨〉葉石濤的日文能力比起來,也許有待學習中。
換句話說,濱田隼雄,與西川滿成了這篇日文中篇小說的助理編輯;西川滿只因為濱田隼雄的極力推薦,打破自己說過的規矩,那就是,小說要有趣,閱讀者不是慈善家,第一頁就沒趣,本來就該立即丟掉,沒有義務再讀第二頁。
陳火泉在這篇【道】發表後的第四十五年,接受黃武忠學者訪問時說:
{陳火泉認為人生在世,有三項基本要求-生存,延續和發展。
衣食問題解決了,進而要求發展-勝過環境,改善命運。
文學要反應的也就是這種人類共同的嚮往與願望。
換句話說,文學要表達的是喜怒哀樂的人性,生老病死的反應,以及人類對生命的領受與期望。
簡括地說,文學所表現的,其實不外是人性與民生。}
陳火泉的外表與個性,或許,可以從【文友通訊】李榮春的好友陳有仁先生給鍾肇政的信中,黃武忠的訪問陳火泉紀錄,濱田隼雄,西川滿的敘述中,得到一個素描。
1,
1958年7月22日,陳有仁作家:
.....
21日並火泉老,榮春往返謝先生(地板副刊編者,此後刊名可能是新生園地,榮春擬供)。
原是作禮貌上拜訪,然而彼此暢談之下,謝先生之熱意難卻,倒給謝先生招待起來。
三人喝了兩兩矸啤酒,一矸烏梅,以我所感應應該是夠了,然而火泉老伯又那麼不客套地要再來一矸紅露酒,在未謀一面的客人身分,您說這不是足夠時主客處在難為情嗎?
李,陳兩人就是那樣天真地不客氣,好在謝先生也熱情洋溢的要求再來。
您可想到去年夏天間,在施(按:施翠峰)家。
陳老伯的席上是怎麼樣怎麼一個人,在謝宅中更是有過而無不及的。
當我們離開謝宅時已經下午兩點時分。
李,陳兩人稍有酒意,在酒後我才覺得他才覺得他兩人的年紀。禿頭,脾氣,嗜好,言談,尤其是酒後真是一對合得來。
離開謝家,活泉又到一處好友處,硬要朋友買酒再喝。
朋友難以推卻,卻給人家喝了四矸紅酒。
那天的時光就在暢飲痛快地的溜過去,當分散時,已經是下午六點了。
2,
1981年9月25日黃武忠學者:
與陳火泉通過幾次電話,也寫過好幾封信,總覺得他是一個很合作的作家,幾乎是有問必答,即使是寫信提問題,他也會不厭其煩地,用稿紙很工整的寫下來,一一作答,因此在我印象裡,陳火泉是一位很熱誠,也很隨和的作家。
直到去年前往陳火泉家拜訪,才真正地與他會面。
他身材高大,在我感覺裡是屬於粗曠型的,與與他散文創作上的細膩,實在無法把【人】跟【文】聯想在一起。
此外,陳火泉表現得有些拘謹,不太言語,幾乎是有問他,他才回答。
最近陳火泉的身體狀況,稍有毛病,牙齒已經全部脫光,還有糖尿病,高血壓,有些東西就不能吃,又得膀胱結石,攝護腺肥大,小便頻頻,所以每月會跑兩三趟公保門診中心不可,實在不勝其苦。
.....
3,
1943年7月1日濱田隼雄:
一年多以前,陳君也會以樟腦工人爲題材發展過作品,當時我
曾建議他,應該發展成長篇小說 。當我完全忘了這回事時,居然收
到這篇作品。用了一年以上的時閒,孜致不倦的寫成本作•對他的
毅力,我打從心裡佩服。
四、五天前我第一次見到了陳君本人,他是一位很好相處的
人。
4,
1943年7月1日西川滿:
「可不可以分給我一些稿紙?」
有一個人來到雜誌社,這樣問我。他前額微禿,看起來比實際
年齡蒼老,是那種勞心型的人物。他就是陳火泉。
「如果您寫了作品,請不要客氣,交給雜誌社處理好嗎?」
我才剛這麼說著,只見他掏出一包厚厚的稿件,表情有點害
羞。
【道】一發表,的確如黃武忠先生所說的{引起當時文壇的爭論,正反都有。
1,
濱田隼雄說:
這篇小說我一共讀了三次。第二次採取深度閱讀,一字一句都
不輕易放過,其中遇有文法上的錯誤,也隨手更正。每回都令我感
動得熱淚盈眶。我實在太喜歡作者陳火泉君了
這是我第一次被臺灣的文學作品如此感動。也許有人會說,本
作的成功乃是「只此一回,下不爲例」,作者日後末必能寫出如此
秀逸的作品。或者也有人會認爲,本作只是題材得當,文學性尚待
磨鍊。但我以爲,這些問題都不重要。有其他作品,能勝過本作對
皇民的強烈而毫不掩飾的描寫嗎?有其他作品能如此殷切的敘述想
成爲皇民的苦惱嗎?而且,有其他作品能如此堅毅的呈現出,對那
種苦惱的人性的奮鬥嗎?此《道〉,乃正式通往日本之道!
作者有一份工作,他是
一個樟腦製造業的,質樸的技術人員,
也是發明家。
這篇小說,不但開臺灣文學前所未有之奇,同時也是當今毫灣
皇民文學獨樹一幟之作。
我可以從本作預見到一個嶄新的臺灣文學。就此意味而言,我
是完全拜倒在其魅力之下了。
2,
西川滿說:
坦白說,〈道〉的文字還很稚嫩,使讀者不容易親近。熱心
的濱田兄搶著成爲第一位讀者。讀完之後,他對我說:「我感動得
哭了」。剛開始,我還以爲他說得太誇張。前半部分我是邊讀邊搖
頭,因爲文字太粗糙了。助詞的錯誤也很多。然而,到了後半部,連我的眼眶也濕了。這才警覺,多麼好的作品哪!誰都不該錯
過這篇作品。我不禁高聲朗誦了起來,愈是朗誦,感動愈發強烈。
第二次見到他的時候,陳君剃了一個大光頭。他用東京睦特有
的搭舌音謙虛的說道:「我只是初生之犢,不知天高地厚」,接著
道了聲「晚安」,高高的身影消失在雨中。
我決定刊登這篇文章,因此拿起紅筆,把不妥的地方一一改
正。儘管如此,我的內心仍然充滿感動。
3,1943年9月1日【佚名】者說:
就連可能是作者分身的主角-青楠,這麼一位傑出的皇民化
的日本人,在文中也有許多言行,會使血統純正的日本人讀起來讀
得不以爲然。
這篇小說非常抽象,描繪的大多是主角心中或思想上的苦惱。
對於現實生活中,皇民化所造成的,活生生的苦楚,卻少有著墨。
一個曾經歷經殘酷嚴苛的現實洗禮的成年人,在閱讀本作時,恐怕
不會對主角所受的痛苦有太大的共鳴。主角畢竟是個處於絕對安全
的環境之下的公務員,因此只能感受到如此程度的煩惱。那姑且不
談,主角的皇民之道的苦悶,正如他自己所說的,是「原地兜圈
子」;也或許是名叫稚月女的少女所說的「過度反省」-她顯然
是虛構的人物,可能是作者理想中的女性。少女說得很對,不要再
說「我們本島人」,而要立即大聲說「我們皇民」。初期的皇民化
過程裡,迷惘於血統、民族或慣習,是很正確的苦惱,當然沒什麼
不對。就這一點而言,青楠的苦惱相當分人佩服。然而,到最後,
終究必須擁有一顆平常心,不再拘泥於血統、民族、習慣,勇敢的
喊出「我們皇民」,坦誠的盡到服兵役的義務。
但是本文中,有一個地方卻顯出作者倘末有此決心。
「我一直都偷偷的,不,有時甚至公然的宣稱,我是一個深具日
本精神的,良善的日本國民:可是假如當我遇到 『生死存亡』的關
頭時,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堅持到底?」
在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頭時會動搖的,是什麼樣的國民意識呢?
在此刻,究竟應該向敵人屈服投降,還是從容就義呢?如果是
日本人,一定毫不躊躇的選擇後者。不論平時或戰時,都一定懷著
這種國民信念。
這才是大和魂。
4,
1944年2月1日窪川鶴次郎
譯者:邱香凝
校譯:涂翠花
《道〉(陳火泉)當中,一個本島人製腦技術者,雖然身爲皇國
民的自覺對他來說,一方面可說是痛苦的連續,一方面他卻還是讓
自己打從心底服從,選擇了一條在現實上最滿佈荊棘的路。皇民化
的問題,特別是讀過幾本本島人作家針對這個問題所寫的作品之
後,這部〈道〉特別讓我感到彷彿連作者的熱汗都渗出來一般。是
這樣一部潛藏著沒有呵責的壓迫感的力作,也是記錄。「人們稱他
爲漂泊異鄉的思人」這種風格的開頭-
也就是帶著某種飄逸感的
客觀自我的意趣,並沒有統一貫穿整篇作品。被不完全的飄逸這種
協調遺棄,無處發洩的熱情時而熄滅時而燃燒,這部作品就在這其
中成立。
在皇國民的必死的自覺之中,他還是不能不這樣說:「我覺得
對可以相信的事就不妨深信不疑,也覺得只要能讓我相信就好•…
因為執拗或輕蔑而使得信仰動搖,是一件最愚蠢的事了……」作者
在這樣說過之後,馬上又這樣寫道:「他彷彿將畢生所有的思考力
都凝聚在道一點上一般,他的口吻越嘮叨,越讓人感覺到一種類似
想要痛哭似的情緒。」他的上司針對這一點,發表了正確的看法:
「搖擺不定的信仰,不是就不能稱爲信仰嗎?那無法讓我相信一一因
爲沒有人勸我相信•爲了這種理由而動搖的信仰,離眞正的信仰
還早的很。」作者的熱情的起火點,的確還是這種類似痛哭的情
緒,值得注目。
在這裡存在一種有力的生存之道,這是一種難得的東西。作者
這樣寫著:「不論誰說什麼,我想,我一個人-只有我一個人也
要生存下去!我強烈的想生存下去。」但我們卻不禁思考著他所說
的話,主角懷著皇國民的必死的覺悟,而這樣的視野透過這些文
字,對全體本島人的影響能擴大到什麼程度 ?主角有他自己獨特的
性格,但是讀過之後的印象,卻是在內容的發展過程中,並沒有明
確的掌握那獨特的性格。作者所舉出的事例之性質,與主角的性格
之獨特,都相當混亂。作者的風格,雖然在內容上完全不相同,但
是和出現在〈麥子不死〉中的石坂洋次郎的風格可說有著相通之
處。只是石坂氏的情況,不管怎麼說風格和所敘述的事例到底還是
完全一致,且顯示出明瞭的統一性。我對師事芭蕉Q 和西行②,
而諳於俳句創作的作者胸懷打從心裡表達敬意,同時也希望,如果
作者如此陶醉在自身的姿勢(pose)或風格(style)裡的話,最好
還是清醒一下比較好。
2024年3月12日。台北市松山區到府收購二手書舊書長輩書學術書藝術書老書中古書。非常感謝臉書好友讓書
(飲酒請勿過量,有礙健康。)
1,
1-1,
1958年7月22日,陳有仁致鐘肇政:
.....
21日並火泉老,榮春往返謝先生(地板副刊編者,此後刊名可能是新生園地,榮春擬供)。
原是作禮貌上拜訪,然而彼此暢談之下,謝先生之熱意難卻,倒給謝先生招待起來。
三人喝了兩兩矸啤酒,一矸烏梅,以我所感應應該是夠了,然而火泉老伯又那麼不客套地要再來一矸紅露酒,在未謀一面的客人身分,您說這不是足夠時主客處在難為情嗎?
李,陳兩人就是那樣天真地不客氣,好在謝先生也熱情洋溢的要求再來。
您可想到去年夏天間,在施(按:施翠峰)家。
陳老伯的席上是怎麼樣怎麼一個人,在謝宅中更是有過而無不及的。
當我們離開謝宅時已經下午兩點時分。
李,陳兩人稍有酒意,在酒後我才覺得他才覺得他兩人的年紀。禿頭,脾氣,嗜好,言談,尤其是酒後真是一對合得來。
離開謝家,活泉又到一處好友處,硬要朋友買酒再喝。
朋友難以推卻,卻給人家喝了四矸紅酒。
那天的時光就在暢飲痛快地的溜過去,當分散時,已經是下午六點了。(頁,58李榮村文學世界,李榮春書信集,晨星,卷八)
1-2,
1962年:文友2月4日聚餐於陳火泉家,此次有警察在外偵查,文心發覺未入,施翠峰直走進去(據陳有仁口述,警察進來聲稱查戶口,此時施翠峰已經不見了,而屋內還有鐘肇政,廖清秀,李榮春,陳有仁(同上頁246)
1-3:
1986年7月26日:【文友通訊】文友們重聚於台北,參加者有陳火泉,鐘肇政,廖清秀,李榮春,陳有仁,許山木,陳嘉欣,文新等人。(同上頁247)
2,黃武忠學者說:
陳火泉,筆名耿沛,安帖林,民前四年(1908年)出生,彰化縣鹿港人,於民國32年7月1日在【文藝台灣】雜誌發表中篇小說【道】引起當時文壇的爭論。畢業於台北工專,日據時期擔任過台灣製腦株式會社技術員,台灣總督府專賣局技手,腦物主任等職。
....
與陳火泉通過幾次電話,也寫過好幾封信,總覺得他是一個很合作的作家,幾乎是有問必答,即使是寫信提問題,他也會不厭其煩地,用稿紙很工整的寫下來,一一作答,因此在我印象裡,陳火泉是一位很熱誠,也很隨和的作家。
直到去年前往陳火泉家拜訪,才真正地與他會面。
他身材高大,在我感覺裡是屬於粗曠型的,與與他散文創作上的細膩,實在無法把【人】跟【文】聯想在一起。
此外,陳火泉表現得有些拘謹,不太言語,幾乎是有問他,他才回答。
最近陳火泉的身體狀況,稍有毛病,牙齒已經全部脫光,還有糖尿病,高血壓,有些東西就不能吃,又得膀胱結石,攝護腺肥大,小便頻頻,所以每月會跑兩三趟公保門診中心不可,實在不勝其苦。
.....
陳火泉認為人生在世,有三項基本要求-生存,延續和發展。
衣食問題解決了,進而要求發展-勝過環境,改善命運。
文學要反應的也就是這種人類共同的嚮往與願望。
換句話說,文學要表達的是喜怒哀樂的人性,生老病死的反應,以及人類對生命的領受與期望。
簡括地說,文學所表現的,其實不外是人性與民生。(民國70年9月25日台灣日報,頁34,台灣作家印象記。眾文圖書公司)
3,
頁220•日治時期臺灣文藝評論:
雜誌篇)第四冊
評小說〈道〉
作者:濱田隼雄、西川滿
譯者:吳豪人
校譯:凃翠花
濱田隼雄
這篇小說我一共讀了三次。第二次採取深度閱讀,一字一句都
不輕易放過,其中遇有文法上的錯誤,也隨手更正。每回都令我感
動得熱淚盈眶。我實在太喜歡作者陳火泉君了
這是我第一次被臺灣的文學作品如此感動。也許有人會說,本
作的成功乃是「只此一回,下不爲例」,作者日後末必能寫出如此
秀逸的作品。或者也有人會認爲,本作只是題材得當,文學性尚待
磨鍊。但我以爲,這些問題都不重要。有其他作品,能勝過本作對
皇民的強烈而毫不掩飾的描寫嗎?有其他作品能如此殷切的敘述想
成爲皇民的苦惱嗎?而且,有其他作品能如此堅毅的呈現出,對那
種苦惱的人性的奮鬥嗎?此《道〉,乃正式通往日本之道!
作者有一份工作,他是
一個樟腦製造業的,質樸的技術人員,
也是發明家。
這篇小說,不但開臺灣文學前所未有之奇,同時也是當今毫灣
皇民文學獨樹一幟之作。
我可以從本作預見到一個嶄新的臺灣文學。就此意味而言,我
是完全拜倒在其魅力之下了。
一年多以前,陳君也會以樟腦工人爲題材發展過作品,當時我
曾建議他,應該發展成長篇小說 。當我完全忘了這回事時,居然收
到這篇作品。用了一年以上的時閒,孜致不倦的寫成本作•對他的
毅力,我打從心裡佩服。
四、五天前我第一次見到了陳君本人,他是一位很好相處的
人。
現在,他好像又開始孜孜不佬的經營下一步作品了。我滿心期
待他的新作問世。
西川滿
「可不可以分給我一些稿紙?」
有一個人來到雜誌社,這樣問我。他前額微禿,看起來比實際
年齡蒼老,是那種勞心型的人物。他就是陳火泉。
「如果您寫了作品,請不要客氣,交給雜誌社處理好嗎?」
我才剛這麼說著,只見他掏出一包厚厚的稿件,表情有點害
羞。我看到這麼一大疊的原稿,不禁大喫一驚。這就是小說
《道〉。坦白說,〈道〉的文字還很稚嫩,使讀者不容易親近。熱心
的濱田兄搶著成爲第一位讀者。讀完之後,他對我說:「我感動得
哭了」。剛開始,我還以爲他說得太誇張。前半部分我是邊讀邊搖
頭,因爲文字太粗糙了。助詞的錯誤也很多。然而,到了後半部,連我的眼眶也濕了。這才警覺,多麼好的作品哪!誰都不該錯
過這篇作品。我不禁高聲朗誦了起來,愈是朗誦,感動愈發強烈。
第二次見到他的時候,陳君剃了一個大光頭。他用東京睦特有
的搭舌音謙虛的說道:「我只是初生之犢,不知天高地厚」,接著
道了聲「晚安」,高高的身影消失在雨中。
我決定刊登這篇文章,因此拿起紅筆,把不妥的地方一一改
正。儘管如此,我的內心仍然充滿感動。
原刊《文藝臺灣》6:3,1943年7月1日
黃英哲校訂(頁221)
4,282•日治時期臺灣文藝評論集(雜誌篇)第四冊
文化時評。
一部小靚
〈道〉
作者:佚名
譯者:吳豪人 校譯:涂翠花
就連可能是作者分身的主角-青楠,這麼一位傑出的皇民化
的日本人,在文中也有許多言行,會使血統純正的日本人讀起來讀
得不以爲然。
這篇小說非常抽象,描繪的大多是主角心中或思想上的苦惱。
對於現實生活中,皇民化所造成的,活生生的苦楚,卻少有著墨。
一個曾經歷經殘酷嚴苛的現實洗禮的成年人,在閱讀本作時,恐怕
不會對主角所受的痛苦有太大的共鳴。主角畢竟是個處於絕對安全
的環境之下的公務員,因此只能感受到如此程度的煩惱。那姑且不
談,主角的皇民之道的苦悶,正如他自己所說的,是「原地兜圈
子」;也或許是名叫稚月女的少女所說的「過度反省」-她顯然
是虛構的人物,可能是作者理想中的女性。少女說得很對,不要再
說「我們本島人」,而要立即大聲說「我們皇民」。初期的皇民化
過程裡,迷惘於血統、民族或慣習,是很正確的苦惱,當然沒什麼
不對。就這一點而言,青楠的苦惱相當分人佩服。然而,到最後,
終究必須擁有一顆平常心,不再拘泥於血統、民族、習慣,勇敢的
喊出「我們皇民」,坦誠的盡到服兵役的義務。
但是本文中,有一個地方卻顯出作者倘末有此決心。
「我一直都偷偷的,不,有時甚至公然的宣稱,我是一個深具日
本精神的,良善的日本國民:可是假如當我遇到 『生死存亡』的關
頭時,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堅持到底?」
在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頭時會動搖的,是什麼樣的國民意識呢?
在此刻,究竟應該向敵人屈服投降,還是從容就義呢?如果是
日本人,一定毫不躊躇的選擇後者。不論平時或戰時,都一定懷著
這種國民信念。
這才是大和魂。
(原刊台灣藝術雜誌4;9,1943年9月1日)
5,448•日治時期臺灣文藝評論集(雜誌篇)第四冊
臺灣文學之牛年
(昭和十八年下半期小說總評
作者:窪川鶴次郎
譯者:邱香凝
校譯:涂翠花
《道〉(陳火泉)當中,一個本島人製腦技術者,雖然身爲皇國
民的自覺對他來說,一方面可說是痛苦的連續,一方面他卻還是讓
自己打從心底服從,選擇了一條在現實上最滿佈荊棘的路。皇民化
的問題,特別是讀過幾本本島人作家針對這個問題所寫的作品之
後,這部〈道〉特別讓我感到彷彿連作者的熱汗都渗出來一般。是
這樣一部潛藏著沒有呵責的壓迫感的力作,也是記錄。「人們稱他
爲漂泊異鄉的思人」這種風格的開頭-
也就是帶著某種飄逸感的
客觀自我的意趣,並沒有統一貫穿整篇作品。被不完全的飄逸這種
協調遺棄,無處發洩的熱情時而熄滅時而燃燒,這部作品就在這其
中成立。
在皇國民的必死的自覺之中,他還是不能不這樣說:「我覺得
對可以相信的事就不妨深信不疑,也覺得只要能讓我相信就好•…
因為執拗或輕蔑而使得信仰動搖,是一件最愚蠢的事了……」作者
在這樣說過之後,馬上又這樣寫道:「他彷彿將畢生所有的思考力
都凝聚在道一點上一般,他的口吻越嘮叨,越讓人感覺到一種類似
想要痛哭似的情緒。」他的上司針對這一點,發表了正確的看法:
「搖擺不定的信仰,不是就不能稱爲信仰嗎?那無法讓我相信一一因
爲沒有人勸我相信•爲了這種理由而動搖的信仰,離眞正的信仰
還早的很。」作者的熱情的起火點,的確還是這種類似痛哭的情
緒,值得注目。
在這裡存在一種有力的生存之道,這是一種難得的東西。作者
這樣寫著:「不論誰說什麼,我想,我一個人-只有我一個人也
要生存下去!我強烈的想生存下去。」但我們卻不禁思考著他所說
的話,主角懷著皇國民的必死的覺悟,而這樣的視野透過這些文
字,對全體本島人的影響能擴大到什麼程度 ?主角有他自己獨特的
性格,但是讀過之後的印象,卻是在內容的發展過程中,並沒有明
確的掌握那獨特的性格。作者所舉出的事例之性質,與主角的性格
之獨特,都相當混亂。作者的風格,雖然在內容上完全不相同,但
是和出現在〈麥子不死〉中的石坂洋次郎的風格可說有著相通之
處。只是石坂氏的情況,不管怎麼說風格和所敘述的事例到底還是
完全一致,且顯示出明瞭的統一性。我對師事芭蕉Q 和西行,
而諳於俳句創作的作者胸懷打從心裡表達敬意,同時也希望,如果
作者如此陶醉在自身的姿勢(pose)或風格(style)裡的話,最好
還是清醒一下比較好。
(臺灣公論9;2,1944年2月1日)
《春怨〉(葉石濤)是一部相當少見的脫俗的作品,作品風格分
聯想到堀辰雄。情緒柔和,心思高雅,讓我有些訝異,在喜灣竟然也有這麼優秀的作家。
《張先生〉(陳火泉)的作者先前雖然管寫出像〈道〉這樣的力
作,但在這次的這篇短篇當中,初因修辭的横行而產生敗筆。不只
是饒舌而已,已經可以說有運用饒舌修辭學之嫌。然後用作者從性
格方面和人際關係中找出來的戲謔化殘渣加以調味,結果變成了大
雜燴。這位作者想要徹底認識並體會皇民化問題與日本精神,我對
他這種熱心的自我省察奥嚴格的自我批判,衷心感到佩服。伹是嚴
格的說,熱情是不需要用言語也能說明的。
(落盤〉(土井晴)描寫在礦業所工作的兩個本島人作業員,在
他們的礦山生活中,實在的,坦率的,甚至激情的,特別是「像個
堂堂正正的日本人」一般,專心一意的工作著,別人還以為他們有
中學畢業的程度。這樣的他們的姿態催人落淚 。但是,只有從高居
礦業所所長地位的人物由上而下的視野,捕捉兩人拼命工作的姿
態,這一點選是讓人覺得有以搧情手法博取讀者熱淚之嫌。因此,
這雖是一部盡力完成的作品,卻有一種用力過頭之處。
〈石榴〉(呂赫若)作品以非常出色的日語寫成,就文章來說也
是十分優秀的作品。就算能夠隨心所欲的運用日語,但是要將那日
語區分成「普通的日語」和「寫成小說的日語」則不是
一件容易的
事。就算是在內地的文壇,優秀的小說文章不但越來越少,連新進
作家之間也漸漸流失小說文章。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