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推薦:九份鄉土館三連棟展廳的百年到現代的礦山文物展覽,是世界

 

推薦:九份鄉土館三連棟展廳的百年到現代的礦山文物展覽,是世界

推薦:九份鄉土館三連棟展廳的百年到現代的礦山文物展覽,是世界

推薦:九份鄉土館三連棟展廳的百年到現代的礦山文物展覽,是世界

推薦:九份鄉土館三連棟展廳的百年到現代的礦山文物展覽,是世界

推薦:九份鄉土館三連棟展廳的百年到現代的礦山文物展覽,是世界

推薦:九份鄉土館三連棟展廳的百年到現代的礦山文物展覽,是世界

推薦:九份鄉土館三連棟展廳的百年到現代的礦山文物展覽,是世界

推薦:九份鄉土館三連棟展廳的百年到現代的礦山文物展覽,是世界

推薦:九份鄉土館三連棟展廳的百年到現代的礦山文物展覽。尊敬的瑞三礦業李建興詩人創辦人,也是展出的重心。

1,
走在台灣東北角,那一年代的礦工與白領階級都會說上一段李建興先生的小故事.這就不是讓人好奇而已,彷彿李先生本身就是台灣金礦與煤礦,或者說台灣東北角的近代史.

從一位佃農第四代孫,是如何從放牛牧童,私塾老師,深山礦工,工頭,一躍而成為大礦主?從一位"瑞芳五二七思想事件的受刑人而成為瑞芳鎮長;甚至,民國三十九年婉拒擔任台北市市長.


瑞三礦業的李建興先生(1891-1982),壯闊的一生,有著那一代人特有的波瀾.前幾天,因為蒐集五二七思想事件,向拾餘叟與 文清的旅行札記的文清先生借得文集與詩集;借來的總是要還,因此趕緊閱讀並且整理一番.

看完這些書,心裡想,李先生不需要後人為他立傳,他的詩集與文稿本身就是最好的編年史.有事,就寫詩記之;無事,更要寫詩以排遣.

我想,這就是最好的第一手資料.詩人的文句質樸,不喜歡用典.不過這倒好,讀起來,免得學淺的我還必須翻辭海.

前幾天,已經整理了詩人1940年到1946年那一段,
1940年瑞芳五二七思想事件:五月二七日金瓜石勸濟堂舉辦瑞芳五二七追思活動
以及
火庚子寮,龍潭堵,八分寮,十分寮,五分山.李建興先生的開台祖的道光二十年(1840年) 瑞芳五二七事件的六年歲月.

今天,想筆記他(1891--1918)的二十六歲之前的經歷.

>>>>>>>>>>>>>>>>>>>>>>
清晨六點三十分,來到了平溪鄉十分寮的成安宮,想請教老人家,李建興先生二十六歲前的過往:一位老人家笑著說,李建興如果還在,通少也120歲,我這麼幼齒才八十歲,按怎知道李建興的少年時?

說得也是,只能看資料了.

李建興先生生於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幼年是在平溪十分寮成長.八歲時就離家外出牧牛,他曾經回憶說:

牧牛(戊戌年正月出家門)(1898年)

憶昔童時八歲春
牧牛謀食為家貧
離鄉拜別雙親日
率我同行是主人

看來,似乎長住於主人家,難怪六十三年後,李先生會感慨良多,甚至在他六十九歲之年再度探訪他牧牛的舊地時,會要求晚輩攝影作一紀念.他說:

重訪牛寮
余出生於平溪鄉上天山麓,而牛寮地則在瑞芳鎮尪仔上天之處,距余家有十五華里之遙.前年春(時於年六十九),偕儒嘉兒等經過時,此寮依然存在不勝今昔之感.

周甲重臨變幾回
童顏已改鬢毛催
前年曾與嘉兒說
欲把牛寮攝影來

我去年有依照李先生詩中的說法,尋找牛寮舊址,只可惜當地僅存的人家,並沒有聽說.改天再去走一趟.

但是李先生放牛的時間只有半年. 他回憶說:

其二(戊戌年八月返家)
春來秋去半載過
有人叫我看牛哥
一朝隨父回家喜
六十三年感慨多

回家之後,便入私塾就讀,半耕半讀期間長達十年.李先生說

讀書(戊戌年八月出就學)(1898年)
初時就學值秋天
父作塾東憑兩肩
十載寒窗從此始
半耕半讀憶當年

在他的自己寫的回憶錄裡說:
余家世代業農,余方八歲,即赴外鄉牧羊,未幾雙親將余昭回,命入私塾就讀,塾師乃廖正理先生.
其後,相繼從倪師基元,李師碩卿受業,倪,李二夫子均為當是名儒,循循善誘,深得孔門心法,凡受其薰陶者,末不學業大進,前後判若兩人.惜余資質魯鈍,難稱薪傳,言之赧然.

廖正理先生的生平,還有待追查.然而,倪基元與李碩卿兩位先生,文獻上都有記載;

倪基元先生:

基隆文獻第十一期,基隆美術史,基隆市政府印行, 第四章倪蔣懷的足跡中的56頁至78頁裡說:
倪蔣懷,殖民地第一位西畫家,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馬關條約讓台的前一年,倪蔣懷出生 ,
父親倪基元先生是漢學家,設私塾於平溪鄉的十分寮一帶.
平溪是基隆河上游難得一處河谷腹地比較平坦的聚落,彼時礦業未興,十分寮栽培大菁(染料)頗多利潤.
倪蔣懷比李建興小三歲,李建興得之倪基元的啟蒙.
倪蔣懷則進入瑞芳公學校,而李建興十八歲也在當地設塾授業.
1942年因與李建興同為礦界聞人被懷疑與五二七瑞芳事件有關聯,而被日本憲警逮捕.結果因提出日記,證明與此事件無涉,僅拘留一天釋回.可是日記並未全數歸還.翌年,倪蔣懷病故.

倪基元先生的公子倪蔣懷先與李建興先生還曾經共同經歷過一段驚險.李建興在兩首詩的夾著裡說:
壬子年(1912年)六月大暑天,嘗偕倪蔣懷,黃東都等三人往遊南山坪一片斷崖,高聳千尺,壁間有古洞,即蝙蝠洞也,天然深窟,洞中陰森,除泉水外,盡是蝙蝠.倪氏好油畫,畫畢,復偕看三疊水,以大暑流汗不乾,經過該下游,有清水潭窟,遂入潭沐浴,奈三人均不識水性,誤墜深潭,幾遭滅頂之災,但結果均慶生還,乃余一生歷險之二也.

李先生還說;

遊覽蝙蝠洞
危崖千尺聳天雲
蝙蝠群棲早有聞
壬子年間曾一見
如禽似獸總難分

其二
欲探古洞上危山
大暑登高汗滿顏
誤墜深潭因樂水
三人冒險慶生還

的確,可以生還那真是幸運.三疊水與蝙蝠洞?不知道指的是哪裡?這還需再探訪.而我更好奇的是,畫家倪蔣懷當天的寫生與蝙蝠是不是都還在?

李碩卿先生:
中華民國八十七年版,雨港古今詩選, 主編:陳兆康,王前, 基隆市立文化中心出版,介紹說:

李燦煌 字石鯨,又字碩卿,號秋麟,又號退嬰,先世由閩汀遷台,居樹林鎮,壯歲移家基隆市,時顏雲年築環鏡樓,受聘記室,相與鼓吹風雅,才學縱橫,睥睨一世,性狷介,富民族思想,設保粹書房於新興街,歷時二十載,及門弟子多精擊缽吟,民國三三年卒,年六十三歲,著東臺吟草問世.

李碩卿先生本身也是位詩人,他曾經寫道;

桃花浪

隱約仙源隔一方
滔滔錦浪漲斜陽
滿溪水膩流脂去
疑是阿房正曉粧

瑞芳金山即事

萬兩黃金一首詩
重輕難語俗人知
黃金耗盡詩名在
始信千秋勝一時

顏雲年先生是九份台陽金礦的創始人,也是一位詩人.

李建興先生的兩位老師都是名重一方的漢學家.是不是因為如此,半耕半讀的李建興先生才會以詩文自娛呢?

不過,李建興先生恐怕耕還是大於讀吧?

在李建興先生的冶礦五十年自序中說;
建興先世業農,生於台北平溪鄉海拔千五百台尺之上天山鹿,宅曰廣孝居.該地氣候溫和,風景優美,惜以耕地有限,且欠肥沃,而家口又眾,分爨不易,故家嚴輒為此憂心不已.建興身為長子, 親命是聽,年甫八歲,即赴外鄉牧牛,藉維生計,然堂上雙親,憐兒稚弱,不堪遠離,未及半年,遂將余召歸,命就塾攻書.半耕半讀,十載寒窗,刻苦自勵.年十八,應地方父老之促,設帳課徒,詢例有束脩膳米,一年收入,僅七八十圓而已.倏經五載,以此而維家計,不足肆應.二十三歲,秉嚴命辭館,在家協助耕作,辛勤三載,兩歲歉收,颱風為災,蟲賊滋害,損失慘重,不得已,棄農務鑛,即民國五年一月初,任侯硐福星碳礦書記,月薪十五元,除膳食費用六元外,尚餘九圓,全數奉作家用.

李建興先生也曾經與家人共同撿拾過農夫門採收地瓜田後,棄置不顧的殘存地瓜.他說:

霹靂瀧邊拾地瓜
霹靂瀧乃日據時代田健治郎總督所命名,鄉人於瀧上廣播種地瓜,收成後其殘存泥底者棄之,時余家貧甚是此棄物不啻珍品,余時常遍山找尋,不顧霹靂瀧之險,既而拾積成堆,回稟嚴父前來擔回以作家餐非一日也.當年情況不堪回首矣.

今朝猶憶歷艱難
百丈危崖不敢看
人棄地瓜甘授我
遍山尋得作家餐

其二
霹靂瀧邊絕壁端
風光欲覽麓偏難
車中遙指危何甚
今日回思膽尚寒

霹靂瀧在哪裡?待查.

田健治郎是日本駐台的首任文官總督,1919年11月24日上任,1923年10月15日離任.(楊碧川 台灣歷史年表 自立晚報初版1993年),何時命名的呢?

李建興先生幼年時,經濟情況可以從另一首詩看出來,他說:

危險脫渡
余在十二歲時,曾隨先君,八叔父同往基隆挑食物歸次買舟渡河.適雨,河流湍急,船行中流,木漿折斷頓失操縱,幾告傾覆,幸仗舟子鎮定應付,卒獲脫險亦云幸矣

十二年華作苦工
分擔父重往基隆
歸來豪雨傾盆急
渡至湍流斷漿窮
更覺狂瀾翻岸上
恐驚幸命墮江中
此行第一人生劫
感謝船夫脫險功

如此半耕半讀,在十八歲那一年,換他執起教鞭,當起私塾老師.從他的詩集可以看出來,他似乎與倪基元和李碩卿兩位恩師一樣,也是出門在外接受應聘;而且曾經遊走過好幾處館舍,不是只有固定在成安宮,他說,



初設成德軒書塾(戊申年二月)(1908年)

十八年頭歲戊申
學東延聘莫言薪
束脩膳米何須較
願作硯耕出外人

其二
花朝時節雨紛紛
盤過共頭嶺上雲
即是書房新地址
鄉村童稚聚成群

重尋書塾舊址
該地距余家約二十華里在平溪鄉平溪子與大湖之間,即石硿子是也,五年前曾偕胞弟建成,詩人任博悟張鶴年等,參觀書塾舊址.

教學於成安宮
宮址在十份寮,崇祀保儀大夫,天上聖母與三代祖師.其時各地熱烈提倡日語,將該地所有漢文書塾盡行廢止,留余作為地方公共書房之教師,乃經台北廳認可者,計男生百二十名,女生十名,於年甫冠,深受地方父老愛戴,亦可自慰矣,時新亥革命遜清末年也.
辛亥當年鼎革新
還鄉又作舌根人
束脩折現錢多寡
九塊銀元一月薪

除了這三處外,民國七十二年元月號,中外雜誌第191期, 吳國柄著,李建興傳奇第16頁寫道:

李建興大我十一歲,我們相交三十年,每次見面無話不說,他一生充滿傳奇,生活多采多姿,重感情,守道義,在人生舞台扮演過工人,教師,政治犯,詩人,富豪,慈善家,最難得對母親白夫人百依百順,惟命是從.建興年幼家頻,度日艱難,八歲時受雇為人牧牛,貼補家用,半年後隨父親耕讀,自修研習詩書十餘年,由於天資聰穎,過目不忘,十八歲時受聘為瑞芳火庚子寮海濱的私塾教師.

而吳國柄先生便是民國四十一年左右的台灣省省主席與李建興先生私交甚篤,而會如此相知相惜便是因為哥哥吳國楨先生的關係1940年瑞芳五二七思想事件:五月二七日金瓜石勸濟堂舉辦瑞芳五二七追思活動 .吳國楨先生離開台灣批評國民黨後,吳家人的處境相當尷尬,比如,
1995年版, 真與美(一),東方白先生著, 前衛出版社275頁:

高二下,就頻頻看到台灣省主席吳國楨的消息....
而吳國禎先生的兒子剛好是我們建中的高一學生,....教官借題發揮,對吳國楨大加撻伐,用叛奸,逆賊等一些不堪入耳的穢詞,把吳國楨罵得體無完膚,......
沒想到,吳國楨的兒子提出抗議,而且不聽勸止繼續再抗議,惹得教官怒髮衝冠,自台上跳下,衝進學生隊伍,將他強推硬拉鈕出大禮堂,從此吳國楨的兒子,便不曾在建國中學出現.

李建興先生卻沒離吳國柄先生遠遠的,的確,會讓他感心在腹內.

然而,在瑞芳火庚子寮海濱?這會是在哪裡?再查吧.

私塾教師過得好不好?李建興先生的詩文裡,並沒有提到,便不得而知了.不過,我們可以從同年代的回憶錄裡,可以看出一二當時私塾教師的處境.譬如說,

張深切先生(1904-1965) 里程碑--又名黑色的太陽,上 ,文經社出版,1998年1月1日發行著作權人張孫煜 80-85頁
六,七歲,就送我們上學,私塾設在李春盛公館.我們的老師,名叫洪月樵,是個秀才,是現任台灣大學教授洪炎秋先生的令尊,著有台灣戰紀,中東戰記,寄鶴齋詩話,是一位難能可貴的愛國學者.安貧樂道,清連耿介,和日本採取不妥協主義,至死不變.在當時的學者中,我最欽佩他.

學塾的設備很簡陋,既沒有黑板,也沒有所謂教壇,連老師的床也設置在教室,就把床前的小桌子當教壇.上下課都沒有時間表,除吃中飯以外,整天坐在暗淡的教室裡讀書,讀到天嘿,瞧不見了,才算下課.老師把書裡的字,用紅硃筆點點紅,念幾遍給學生聽,就算是教學.

一兩年後,洪老先生返回鹿港,換來了一位姓施名梅樵的老師.


洪月樵先生是有功名的秀才,與施梅樵先生是當世的台灣大儒,私塾設施也不過如此.不曉得李建興先生又是如何?

不過,他應該也是相當受歡迎的,前面的夾注裡不是說,
其時各地熱烈提倡日語,將該地所有漢文書塾盡行廢止,留余作為地方公共書房之教師,乃經台北廳認可者,計男生百二十名,女生十名,於年甫冠,深受地方父老愛戴,亦可自慰矣,時新亥革命遜清末年也.

看來,李建興先生六十年後,都還有些掩不住的自得.

說到(時新亥革命遜清末年也.),這倒讓我想起張深切先生在同一本書裡說:


一九一二年,清宣統帝遜位,...這件事給台灣的衝擊不小.... 一切需要維新,惟有維新才能跟得上時代潮流.

民國二年,父親也決定把我們弟兄的腦袋維新---剪掉辮子,並送我們上日本學校接受日本教育.
在要剃髮當兒,我們一家人都哭了.跪在祖先神位前,痛哭流涕,懺悔子孫不孝,未能盡節,今日剃頭且接受日本教育,權作日本國民,但願將來逐出了日本鬼子,再留髮以報祖宗之靈.

跪拜後,仍跪著候剪,母親不忍下手,還是父親比較勇敢,橫著心腸,咬牙切齒,抓起我的辮子,使勁地付之并洲之剪,我感覺腦袋一輕,知道髮已離頭,哇地一聲哭了,如喪考妣地哭得很慘.

父親好像殺了人,茫然自失,揮淚走出戶外.....

剃完髮,我用雙手遮頭,走進一個空房,再放聲大;回想以前穿長杉,疊馬褂,著紅明鞋,戴碗帽子跟著母親跪拜,有個辮子,像隻馬,多麼文雅,如今馬褂馬尾都沒了,像隻水牛,再穿著長杉馬褂紅明鞋,多麼難看,越想越傷心.

這時,日本政府剪髮未加以強制,事實依法無據,對取締自無辦法.及自西來庵革命發生後,日本政府認為台灣人的祖國觀念,非徹底摧毀不可,以警察令施行強制剪髮,凡六十歲以下都得剪.

而我們的李建興先生呢?他又是如何紀念剪辮子這一件事呢?他說:

剪辮 民國四年正月十六日先嚴五十初度我兄弟同時剪辮

由來結辮習風長,
先覺宜蘭李望洋.
響應中華新革命,
弟兄同日剪光光.

李望洋先生是宜蘭人,曾經當過甘肅的州官,這就留待下一篇再說了.

響應中華新革命,
弟兄同日剪光光.

難怪,李建興先生會被日本政府誣指為"具有祖國思想的非國民"成為1940年瑞芳五二七思想事件:五月二七日金瓜石勸濟堂舉辦瑞芳五二七追思活動的首要目標.

這就不重複說它了.

雖然私塾,也就是漢學堂或是書房,還頗有成績,然而終究在23歲那一年結束而返家務農,從剛剛的

年十八,應地方父老之促,設帳課徒,詢例有束脩膳米,一年收入,僅七八十圓而已.倏經五載,以此而維家計,不足肆應.二十三歲,秉嚴命辭館,在家協助耕作,...

一段話中,詩人說,是因為不敷家用.不過,這也是時勢所趨吧.我們或許可以參考林茂生先生的論文窺出:

日本統治下的台灣學校教育 林茂生博士1929年著 2000年新自然主義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林詠梅譯

林茂生
名牧林宴成秀才長公子,生於1887年台南府城,1916年東京帝大文學部哲學科畢業,台灣第一位日本最高學府文學士.
1929年以本文獲得哥倫比亞哲學博士,1946年以興南新聞班底創辦民報.埋下日後不幸遭遇的危機,1947年死於228事件

140頁
(日本)於1907年,頒布一新的公學校規則,就一些改正的要點,提供政府更穩定地管理學校:(1)以往公學校的設立,依地方廳之認可,現改正為由總督認可.(2)准許公學校擁有永久捐贈基金,不在依靠經常募款.
1912年以前,公學校的教育發展就顯得比較緩慢,尤其是與小學校的教育相比較,但是1913年以後,其發展較快了.於1918年末,有兩百六十三所公學校及131所分校,九萬二千男生與一萬六千五百名女生就學.比較1906年的學校,男生增加六萬四千人,女生增加一萬三千五百人.

然而,第二個十年時期,因為公學校制度的發展,(書房)消滅了.雖然如此,它們所提供的精深漢學,不能從其他任何學校獲得.在小地方必定有書房,因為在未設立學校的山間僻地,它們有真實價值.

280頁
書房之統計
1897年學校之統計為1707所,男學生29941名
1913年剩576所,男學生16729名,女生555名
公學校之統計
1898年學校之統計為74所,學童7838名
1913年198所,學童54969名,入學率8.32

可見漢學堂的私塾與台灣人就讀的公學校的一消一長,日本政府的教育方針是無法抵禦的潮流.
二十三歲改行當農夫後,生活是否有提昇呢?看來,運道似乎不怎麼好,他說

辛勤三載,兩歲歉收,颱風為災,蟲賊滋害,損失慘重,不得已,棄農務鑛.

他還說:

農耕(癸丑年初春)1913
班超投筆去從農
我為耕農又作工
父母育兒吾最長
應該立志振家風

其二
朝朝伐木在山巔
正是中秋癸丑年
晝去經窯燒木炭
夜看明月照團圓

其四(民國四年)
辛勤農事度三年
不厭施肥味豈鮮
猶憶荊妻來慰問
有時送飯向夫田

其五(農田歉收)
稻花穀熟怕風聲
更欲苗蟲收不成
耕作三年災兩度
天公使我轉他營


詩人砍過木頭,可能為了照顧燒木炭的活,而守候著滿天的星辰與一輪明月.然而,三年耕作,兩年成災,逼不得只好轉行當礦業人.

當礦工幾乎是那一代務農人閒暇或者無田可作時的第一選擇.只是,他識字,當了職員.可是卻不懂日文,
他說,
中華文化永留存
背誦經書晨也昏
日語未通因父囑
更教學古著慇勤

只因為父親的囑咐而不學日文,可以說一生吃了不少苦頭.

雖然,放牛不成,教書也黯淡,作農更沒成氣候,畢竟是有讀書也成婚了.
他的配偶也是父母親作主的媒妁說合,詩人說,

洞房花燭夜(壬子小陽春)(1912年)

人生合成本當然
父母憑媒說合先
少小雙方非戀愛
夫妻百歲是姻緣
遵行古禮洞房夜
出嫁新娘花燭天
昔日于歸真小姐
看牛女配看牛仙

看來,詩人除了吳國柄先生說的重感情,守道義,孝順父母之外,還蠻幽默的?看牛女配看牛仙?

不過這位看牛女還是讓這位看牛仙感佩不已,前面那首詩不是說嗎?猶憶荊妻來慰問
有時送飯向夫田.

民國五年元旦,詩人終於來到猴硐福興炭礦擔任書記,礦主是王寶勝先生,這一年二十六歲.懷抱著哪一款的決心呢?他說,

放棄鐮鋤到礦山
存心上進豈辭艱
管他笑我書生氣
事若無成誓不還

書生氣?
這位書生,就如同台陽礦業的顏雲年與瑞芳懷山礦業的倪蔣懷先生同款,雖然或是寫詩或是作畫,但是也各自成了一片天.而命運雖然各自不同,卻又互相牽連.就如同今天清晨,我走訪了一趟平溪成安宮,看見,民國五十七年的重修碑記;李建興先生,顏家的顏欽賢先生與倪蔣懷先生的公子倪侯太先生同列在碑文裡.甚至是胡時女士也在其間.回頭看看李建興恩師李碩卿先生所說的:

黃金耗盡詩名在
始信千秋勝一時

他們李,顏,倪三位都以詩文或者藝術而聲名留傳,想想說得也是.






>>>>>>>>>>>>>>>>>>>
參考:

日本統治下的台灣學校教育 林茂生博士1929年著 2000年新自然主義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林詠梅譯

140頁
280頁
>>>>>>>>>>>>>>>>>>>>>>>>>>
張深切先生(1904-1965) 里程碑--又名黑色的太陽 上 文經社出版 1998年1月1日發行著作權人張孫煜 80-85頁
>>>>>>>>>>>>>>>>>>>>>>>>>>>>>
中華民國八十七年版 雨港古今詩選 主編:陳兆康,王前 基隆市立文化中心出版>>>>>>>>>>>>>>>>>>...
基隆文獻 十一 基隆美術史 基隆市政府印行 第四章 倪蔣懷的足跡 56頁至78頁>>>>>>>>>>>>>>>>>>>>
民國八十三年版 台灣先賢詩文集彙刊第一輯 紹唐詩輯李建興撰 龍文出版社

21頁
>>>>>>>>>>>>>>>>>>>>>>
民國七十二年元月號 中外雜誌第191期 吳國柄著 李建興傳奇 16頁
>>>>>>>>>>>>>>>>>
紹唐文集 李建興著
第二七頁
棄農從礦

冶礦五十年自序
一零九頁,兩歲歉收,颱風為災,蟲賊滋害,損失慘重,不得已,棄農務鑛,即民國五年一月初,任侯硐福星碳礦書記,月薪十五元,除膳食費用六元外,尚餘九圓,全數奉作家用.

捐獻陽明山公園用地呈文
一一九頁
建興兄弟家本素寒,先父百祿公,務農平溪鄉.先母白太夫人,從事耕作.建興兄弟牧牛采樵,篝燈夜讀.先父累歲勤勞,是以家道小康,始願殊不及此.溯日本軍閥獨武侵略,殘暴肆虐,以建興兄弟儒衣漢語,不為皇民化所動,詗以通謀祖國,加罪陷害,繫獄五載,凌辱備至.建興贏無人色,建炎身死獄中.

祭六弟建和文
一九五頁
余家世代務農,以耕地瘠甚,不足仰事俯畜,故常在困窘中.逮 慈親來歸,於助附力田之外,一值農隙,即上山採茶,以補家用,余弟兄差免凍餒之戚者,皆兩親克儉克勤之深恩厚愛所賜也.

>>>>>>>>>>>>>>>>>>

1995年版 真與美(一) 東方白著 前衛出版社275頁
>>>>>>>>>>>>>>>>>
九份的親家:淺談洪棄生先生與寄鶴齋詩曫


>>>>>>>>>>>>>>>

20090603樂伯於樂伯二手書店

2,
年紀大了,遠的事情忘不了,但是剛發生的就記不得.第一次驚覺自己老了,便是眼睛老花;然而,常常健忘,感覺到不能再信賴記憶力.這就真的服老了.

與九份礦山人閒聊,不喜歡使用相機與錄音機.總認為,正襟危坐,老礦工就說不出他們心中的隱匿往事.

於是養成一隻筆與一張紙,迅速寫下關鍵字的習慣.

今天是台灣國中基測的第一天.

我走上九份大竿林古老的石厝與石階路.猛然想起五月初,曾經拜訪大粗坑的礦主先生,回來之後寫了振山礦業劉明先生 ,隔幾天,才又想起漏了他們所說的蔣經國總統與礦工

今天因為是考試日,才想到又缺了李建興先生與礦主先生的那一段.這樣豈不是不完整了?

幸好,當時有將關鍵字記錄下來,趕緊回憶一番.

李建興先生的生平在1940年瑞芳五二七思想事件 與黃金與黑炭的大正婦女 中有約略談起,就不再多敘述了.

那天,礦主先生告訴我,劉明,李建興與阿國仔的那一代人有個共同特點,就是孝順.

他說,從我的姓,你應該知道我與李建興先生的關係了吧?與李先生母親同姓,我當下第一個反應就說,難道您與李建興先生的母親有親屬關係?他很得意地說,沒錯,我喊她叫姑婆.

他說,李建興在瑞芳與礦區等於是皇帝,但是,這個皇帝對他的皇親國戚並沒有特別照顧.換句話說,他的親戚,並沒有因為拜同一個祖先就撈到額外的好處.

我馬上說,對,某某人曾經向我說,他的長輩是李建興先生的小舅子.長輩抱怨過,從沒有給他特殊禮遇,只是當他是一般的使用人看待.

礦主先生說,那個老歲仔我認識,那是後娶的弟弟.但是,李建興先生是我的表舅.

我說,這一表不就一表三千里?對舅仔都如此這般了,對您還會多好?

他說,我阿母當時也是同款這麼想,更何況我阿爸過身得很早,也沒有其他叔伯,我和我阿爸都是三代單傳,並且家道中落有一段時間了.民國五十年國小畢業了,我不愛讀書,也沒考上初中.我的阿母帶我到李建興先生位於瑞芳逢甲路的瑞三本店(總管理處),請求李建興家族可以收容我,聘請我當"小使仔".那時候,好擔心被拒絕.

結果,不允許.

而是送他到九份一位老師家,繼續補習.並且提供剛好夠用的生活費.

隔一年,他去參加初中升學考試,考得很不理想.李建興手下的總經理(按:總經理應該是李建興先生的子姪,姓名我忘記了)說,你考得不好嗎?他說,是.

李建興先生還是沒聘請他去當小使仔.

沒想到,放榜了,竟然是備取.

他好開心,跑去跟總經理說,他還沒報告好消息,總經理就開口訓斥說,你考得不好喔.

不過,所有的初中與高工的生活費與學費都是李建興先生掏腰包的.當完兵後也在瑞三礦業從基本職員當起,甚至結婚典禮與費用都是李建興先生在發落.結婚那一天的典禮上,李建興先生說,""這個新郎,是我母親家裡的人,是有血緣的表親,不是普通的表.""

我問礦主先生,為何不乾脆小學畢業後就收容你當小使仔?

礦主先生說,後來年紀漸漸大了,人情世故懂了一些,才知道李建興先生不敢將他阿母家的後生當小使仔用.怕對不起他的阿母.只好去關說初中學校,讓我得到備取的機會,那時候學校沒像現在那麼有制度,而李建興先生又是土皇帝,我才有學校念..直到我瑞芳高工畢業後才肯讓我在瑞三礦業工作.但是盯得很緊.

礦主先生又說,我現在65歲,是最幸福的人,每天都被85歲的老阿母念,念說,做事情總是讓人不放心

我說,對啊,你比李建興先生幸福多了 ,民國42年李建興先生的母親以83歲的年紀仙逝,而您阿母現在85歲,還天天念您.

他笑著,說,我阿母總是忘不了我小時後的調皮搗蛋,記憶力真是好.只是每當我阿母開念,我都會想到李建興先生,他因為對他阿母的愛而推及到我這一個表親.最近很多事情都記不得了,但是這一段忘不了.

>>>>>>>>>>>>>>>>>>>>>
20090523樂伯補記於九份樂伯二手書店

3,
瑞芳火車站往瑞芳國小和瑞芳礦工醫院方向四百公尺,就是龍川里一坑路。兩個足球場大的平地,東側靠著基隆河,中心地帶是透天厝和與平房。巷弄彎曲整潔乾淨。還看得到紅磚牆與油毛氈屋頂。六月四日北京天安門事件的紀念日,下午兩點日本致贈將近一百二十四萬劑az疫苗,北台灣下了大豪雨,紓解旱象。臉書中很多是紀念六四,驚奇雨勢浩大,更多的是感謝日本人民與政府。


疫情期間,盡量避開居民,保持社交距離,只是遠遠點頭舉手。而他們的眼神親切微笑。一坑和龍川指的是瑞芳一坑和龍川煤礦?瑞芳一坑是龍川煤礦早期名稱之一。居民還是保有礦區特有的溫暖熱情。


一坑路297號載福宮。對聯寫著:中華民國丁巳年仲春


載興里社民康樂

福賜家鄉眾富饒

羅清輝敬獻姚德昌敬撰


丁巳年是民國六十六年。載福宮大約五坪大。修建樂捐芳名表中,龍川煤礦,瑞三煤礦,建基煤礦和瑞和煤礦等四家股份有限公司各捐獻三萬元。是並列最高者。這四家同樣是屬於瑞三礦業李家所擁有的煤礦公司之一。龍川煤礦礦工女士先生回憶口述;瑞三,建基和瑞和煤礦公司;創辦人李建興先生和他來台始祖與他的家族;日據時代日本殖民政府迫害台灣人民的瑞芳事件(五二七思想事件):姚德昌先生:....瑞芳二二八事件與李建興等等在其他樂伯二手書店部落格已經有二十篇左右的拙記,就不再贅言了。


而這四家煤礦是深入地層甚至是海底煤礦。面對斷層,地下水,通風,瓦斯,煤塵....高溫等等困難。而這都需要科學依據和礦工來解決。


比如通風;魏壬貴先生(1922-)是瑞三鑛業公司總經理,被{礦工歲月一甲子}一書中尊稱為{永遠懷念的魏總-對礦工最好的人}(礦工歲月一甲子,周朝南,李依倪。猴硐礦工文史館。他說:


{爲改進礦工福利,遵照先岳父( 李建興)昆仲指示自六十三年九月起,將侯硐保安宮前及介壽橋 畔之木造舊工寮分批拆除,改建為三層樓公寓式宿舍四十餘戶、供資深績優員工居住,68年春總統蔣經國先生蒞礦巡視時會蒙參觀,並榮獲嘉勉。民國六十五年九月爲改善侯硐本礦坑通風,遵照先岳昆仲指示在平溪鄉十分村月桃寮山中開鑿瑞平大斜坑,坑道全長達四千六臺尺,於67年12月與相距五公里之瑞芳鎮侯硐里瑞三本礦第三斜坑右卸煤巷貫通,其總排 量為每分鐘二千八百立方公尺,降低坑內溫度C六度左右,對改善工作環境開發深部煤產助益甚大。67年7月侯硐礦場整煤廠洗煤廢水處理工程完工,而選煤廢石處理工程及選煤處理工程亦相繼完成,對環境保護頗多助益。( 頁201, 瑞三煤礦憶往- 懷念創業先賢,臺煤特刊,魏壬貴)


比如地下水:中華民國鑛業協進會理事長李儒林先生提到龍川煤礦與海底的建基煤礦。他說:


{由於這個機緣,當本人由當時美援會ICA之選派赴日研習日本煤礦技術之際,建川先生( 李建川)特 別指定在宇部礦業所研習海底煤田之開發技術,特別是安全對策之探討,共四個月之久。研習主題共分為以下幾點:(1)坑內水質之分析與海水之關係(2)海水侵入時之防止對策:牛蒡木固法。(3)先進鑽孔法之實施。(4)確實掌控全礦內之海底地形。以上四點安全措施,經過建川先生之全力支持與建基公司全體工程人員之充份合作下,到收坑爲止,避免重大出水事故 之遭遇是一件幸事。坑內水質之分析與海水之關係技術,本人歸國後就與當時的臺灣省礦務 局化驗課長林崇標先生( 原註:後爲經濟部礦業司長研商後製定獨自的判定法(比起宇部礦業所 所採用者較先進實用),它不僅是理論,而在龍川煤礦遭遇地下大古洞大量出水時。作出舊水出儘新水流入之判定之基準。由於有科學憑據之提供給建川先生,做重大決定,把幾乎絕 望的搶救工作變爲難於相信的搶救成功。另在封閉坑道採用牛蒡木固法完全封閉了流水坑道 ,獲得證實此方法確實可用。} ( 李儒林。 頁1,李建川先生與海底煤礦—建基煤礦, 臺煤特刊)


瑞三礦業公司李家在台灣煤礦史上的地位和貢獻非常重要。臺灣區煤礦業同業公會理事長,裕豐煤礦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黃兩義先生說:


{依現有礦業資料記載,臺灣煤礦最早時期爲清朝時代前西班牙始,後至日本統治之前尚屬稀少,且無資料可稽,而有詳實資料數據佐證者乃自日本據臺之後。在此之前的經營者為西班牙人、荷蘭人及時之當地居民顏鄭氏。於日本佔台之後始漸入正統,而具成型規模開採,當時以顏氏( 九份基隆 顏雲年)爲主及日本人經營者規模較大。從此臺煤漸露曙光,至第二次世界大 間,煤礦被列爲國防工業,從事者可免服兵役。終戰後煤炭外銷需求量激增,故公營及私人之企業應運而增,較具規模的礦場有公營之工礦公司,民間即有顏家之臺陽系統,李家( 李建興)之瑞三、建基、海山,苗栗林氏之南莊、南邦,藍氏大山,三峽陳家海一、忠義,杜氏之 順和, 英和、勝和等礦場及其他尙多煤礦,對於此,各礦業雜誌已有詳細記載,本文不加整 產量亦年年增加,而開採技術方面,尚沿用日據時期之原始土法的人海戰術,並無多大之變革。(頁215,滄桑煤礦業半世紀,同上註)


龍川煤礦:民國46年基隆市志說,民國30年基隆區產量佔全台灣的一半。而年產量三千噸以上者有十六家,其中瑞芳一坑,瑞芳三坑則是其中兩家。民國四十年瑞芳一坑的礦業人是工礦公司永基煤礦。民國41年永基煤礦瑞芳一坑的儲藏量是2000000公噸這儲藏量在基隆區位居第二,僅次於基隆七堵區的七星煤礦鹿寮二坑。民國41年瑞芳一坑總產量47531公噸則是位居基隆區第一。(工礦篇41頁)


龍川煤礦的沿革,煤田,煤質,成分,....產量在{基隆煤礦史},{臺灣礦業史}{臺灣礦業史續一}{臺灣礦業史續二}等等都有專章介紹。疫情期間,不好外出找文獻,而之前沒料到疫情,為了收入也都賣出了。疫情結束後再補上。


民國54年出版的{臺灣之煤礦資源}似乎將瑞芳一坑稱為瑞芳煤礦。地圖上也是如此繪製。書中說:


{四脚亭煤田各煤層陸上所餘煤量已不多,其未來發展寄望於海底部分。目前位於四脚亭向斜東南翼上之瑞芳、民德、及永久三礦正在開採海底煤田,多以開探本煤層爲主 。但本煤層之厚度在民德及永久兩煤礦已減小至 0.7 及 0.55 公尺。本煤田石底層六煤層 之可探煤量合計為9,696,396 公噸,較民國47年所估計之數字增加約二百九十萬公噸, 其中大部爲海底煤田部分所增加之煤量。本次估計僅將本煤層與下煤層兩煤層之煤量計 算至海外 2.5 公里左右。其他煤層均尚未開採至海底,爲慎重計,其海底煤量暫不列入 計算。將來如將其他煤層之海底煤量加入,本煤田之總煤量將增加不少。 }


不過,這點也許是我誤解,疫情結束後再比對其他文獻。往回走經過瑞芳礦工醫院。這是李建興家族所捐贈的五百坪土地,李建川先生捐贈的病床。白建興先生在{礦工福利四十年礦福會走過的歲月}一文中說:


{瑞芳醫院於民國四十三年十一月一日開幕爲診療所,於五十一年間擴充爲醫院成立住院部,,該院原設於瑞芳鎮明燈路三段三十七號,即在瑞芳鎮交通要道,火車站前公路局站邊,佔地一五〇餘坪屬二層加強磚造建築,設有病床四十張,在當時瑞芳地區是設備最完善的醫療院所;而後持續經營至六十年代,煤礦業於當時瑞芳地區極爲興盛,居 住於瑞芳地區礦工礦眷人數增加,礦福會鑑於此,於六十八年三月決定新建一座可容 納一百張病床的新型醫院來替代已稍嫌破舊的院舍,而後獲瑞芳地區鑛業鉅子李建興 李建川家族,於六十九年四月間將座落於龍川里的五百坪私有土地捐贈給礦福會作 爲建院基地,七十年元月六日破土興建,同年十二月竣工,命名爲百祿紀念大樓,計樓高四層八百二十五坪,耗資二千五百餘萬元,李建川先生捐贈病床,七十一年二月 一日舉行新廈落成典禮,時任內政部長林洋港先生親臨剪綵,冠蓋雲集,爲當年瑞芳 地區一大盛事;民國八十三年十二月間礦福會爲提昇瑞芳醫院醫療水準,除加強醫師 陣容,充實醫療儀器設備外,更斥資新臺幣三千多萬元進行整建裝修工程,在硬體設 備上朝向現代化邁進,於八十四年八月底完工,目前全新空調設備,安靜舒適病房, 給瑞芳地區民眾提供嶄新的醫療環境。(330 頁,同上註)


百祿大樓可能是紀念李建興昆仲的父親李百祿先生。有一張{民國二十六年九月二十五日基隆炭礦株式會社社長西村小次郎先生蒞礦}的照片

文字說:

前排右起(坐者)

千千和壽先生

李百祿公

西村小次郎社長

井本定祐所長

宮崎猛次長

後排右起(立者)

李建興先生

黃彩雲先生

民國二十六年九月二十五日

基隆炭礦株式會社社長西村小次郎先生蒞礦

李建和先生

黃石養先生

黃奕淮先生

龍山增一先生

顏滄海先生

李建川先生

李建成先生

池部龍生先生

李建炎先生( 頁203,同上註)


這照片中的合影者,很多在後來的瑞芳事件-五二七思想事件遭到日本殖民政府調問,監禁,不人道刑求,判刑甚至刑求致死與殘廢。這就不再贅述了。現在是蓮花盛開的季節。希望六四,瑞芳事件,二二八事件與疫情中過往者都能安息。很感激日本人民和政府無償捐贈az疫苗,承蒙很大。也盼望我們國家研發疫苗能有成。


黃兩義先生提到二次大戰後,{技術方面,尚沿用日據時期之原始土法的人海戰術,並無多大之變革。}而清朝晚年,太平天國起事中有一段數以萬計的鑛工協助石達開太平軍掘隧道轟城的故事。猜想可能是運用掘進,改修,支架,地質或許加上爆破等等的專業吧?是怎樣的民情呢?當時技術更不好吧?王陸一先生的詩:


{廣西貴縣石達開故里得石氏先瑩被掘後殘碑又土人言城西北天平山下鑛工隨太平軍掘隧道轟城事為長歌以紀之(民國二十二年)


粵西之山崒地起,粵西之民反天子。

金田一幟動胡天,長白連山靈氣死。

鑛工萬數掘天平,驅穴名城城盡圮。

困頓農夫不得耕,去打江山為種籽。

髮散紅袍萬陣來,太平開國虜廷哀。

花縣貴縣去咫尺,一時霹靂生人才。

士夫奴性大一統,尊王變夏忘其種;

洪王獨用西方法,不辨太牢祠孔某。

儒冠自古供溲溺,有時亦利慴隴畝;

南京不開鴻博科,遂有鄉紳練鄉勇。

天塹不渡人將渡,中原亂者正無數,

分兵諸道下幽燕,何至諸王爭五步!

此時田者浩將歸,地主豪家有腹誹;

固是衣冠還故國,無從號令出重圍。

鍾山一慟翼王走,忠王侍王力愈徵。

甜露日盡民亦盡,蜀道崎嶇胡可爲!

天下大勢化爲水,屠南京者功巍巍。

一朝聲烈空城在, 湘水洋洋淮水肥。

至今父老傳說苦,斷碑剩字墳無主;

先人爲戮事不成,弓劍橋陵哭皇祖。

赤手元元傳好句,石破天驚醜羣虜。

今來瞻弔禮原野,眼底茫茫事何插!

我聞西川有杜鵑,對爲翼王啼風雨。


(23 頁,王陸一,長毋相忘詩詞集,民國48 年于右任序)


{社民康樂,鄉眾富饒},人民所求的無非是健康快樂有錢花,疫情期間,祝福大家都能如載福宮對聯所說的。


(2021年六月四。酒精和口罩用完了,外出購買經瑞芳一坑。樂伯於樂伯二手書店)


附錄:

王故監察使陸一墓誌銘 于右任 撰並書 吳敬恆篆蓋:


王君陸一原名天士。三原北秦堡人,父仁山公服官四川青神縣,母羅氏。君生 於青神,八九歲即能詩,十四歲歸西安,日或一食,苦學不輟。入西北大學法科 。貧不能續業,就陝西圖書館管理員。博覽羣籍,學益進。.....。中華民國32年(同前註)

4,
難得春陽,下午兩點三十分,來到九份南邊的大粗坑.為何呢?一來,老人家們忙完上午晒棉被,修籬笆等工作後,比較有空閒和我憶往,二來,下午的陽光會斜照進大粗坑的昇福礦坑.

來到大粗坑?那是因為一年前讀到的1994年陳逸松回憶錄裡,提到:

<<東港事件後,瑞芳事件登場,不愛學日文的瑞三煤礦礦主李建興,被誣指支持國民政府.導火線傳說是李建興因金錢與女人關係與日警衝突.日本警方先在李建興經常出入的礦坑邊,埋下三四十把鐮刀,鋤頭作為證據,逮捕李氏兄弟與數百名礦工,嚴刑逼供,不是屈打成招就是慘遭刑死.劉明的金礦就在李建興礦區隔壁,拜託陳逸松先生找總督府的保安課長後藤商量.後藤告以李建興準備迎接中國海軍.陳逸松說,中國海軍的船隻只有兩三百噸,揚子江有風浪都不敢開了,怎可能到台灣?並且同是東大畢業,怎可忘了牧野英一教授的罪刑法定主義?後藤不停嘆氣,要求陳逸松別再管了....>>......

5,
李建興礦業家有一首“往萬里經營崁腳煤礦 “ :


萬里行程道路艱,一身揮汗復盤山。


十年徒步多辛苦,鐵索輸煤霄漢間。(紹唐詩集,龍文出版社。)

"鐵索輸煤霄漢間"這可以理解。1930年,台南陳覺齋詩人的"游金山" ( 陳覺齋 《台南新報》 10185期:6頁 1930-05-30, 檢索自台灣漢詩數位典藏資料庫。)的"大武崙嶺外。交馳運礦機。的句子充分表達了萬里礦區群山之間流籠的眾多。日據時代以來,李建興詩人本身也是台灣最大礦業經營者之一。可是,有需要十年徒步多辛苦?


上週,2021年4月15日,萬里馬鋉煤礦牌仔尾職員耆老提點我:”磚廠站下車後會看到磚廠的煙囪,沿著大幅路會經過萬里六坑,萬里二坑,到了鏡湖路口站,左轉往崁腳會抵達五坑站。那條瑪鋉溪,可以說沿途有十來個礦坑。”


耆老的父親是萬里六坑的股東,賺到錢後自己獨自經營home yi煤礦( 基於隱私,暫時隱匿礦名。),卻虧本。耆老說有一句俗語“ 炭坑趁,炭坑了。”除非是頂級的分包大礦主, 太多的變數,這是礦主經營者的宿命。......

6,
九份的海濱,經過內瑞芳,瑞芳市區,東河,豎石,桀魚魚坑,八分寮,五分寮,來到了平溪鄉的李家古厝以及五分山氣象站.這條路線所經過的地名,曾經是平溪鄉先民往返中國大陸的路線之一.尤其李建興先生的曾祖父,便是在五分山西側的滴水仔庄落地,而在東側的平溪鄉十分寮山林生根.

走在台灣東北角,那一年代的礦工與白領階級都會說上一段李建興先生的小故事.這就不是讓人好奇而已,彷彿李先生本身就是台灣金礦與煤礦,或者說台灣東北角的近代史.

從一位佃農第四代孫,是如何從放牛牧童,私塾老師,深山礦工,工頭,一躍而成為大礦主?從一位"瑞芳五二七思想事件的受刑人而成為瑞芳鎮長;甚至,民國三十九年婉拒擔任台北市市長.


瑞三礦業的李建興先生(1891-1982),壯闊的一生,有著那一代人特有的波瀾.前幾天,因為蒐集五二七思想事件,向中央研究院拾餘叟與文清的旅行札記的文清先生借得文集與詩集;借來的總是要還,因此趕緊閱讀並且整理一番.
看完這些書,心裡想,李先生不需要後人為他立傳,他的詩集與文稿本身就是最好的編年史.有事,就寫詩記之;無事,更要寫詩以排遣.

我想,這就是最好的第一手資料.詩人的文句質樸,不喜歡用典.不過這倒好,讀起來,免得學淺的我還必須翻辭海.

前幾天,已經整理了詩人1940年到1946年那一段,1940年瑞芳五二七思想事件:五月二七日金瓜石勸濟堂舉辦瑞芳五二七追思活動 瑞芳五二七事件的六年歲月.今天,想話說從頭,探討他的曾祖父舉家渡海的道光二十年(1840年).


李先生(1891-1982)(註一)的開台祖,來台方式相當特殊,是舉家遷台.

他的先祖是世居在福建安溪,歸善鄉,依仁里,石聖堡,廣孝大路厝.

道光二十年五月(1840年),曾祖父,李庇,服侍著母親翁太夫人,並且率領三位兒子,舉家渡海來台,在九份山下的(火庚子寮港)上岸.上岸後,起初定居瑞芳的滴水仔庄,五年後,移居現今的平溪鄉十分寮上天山.(註二)當時,曾祖父,李庇已經是五十二歲了,而曾祖父的母親更是七十二歲高齡.長子則為二十一歲.(註二之一)

清朝時代對於先民是否可以攜眷來台的政策,反覆不定,直到了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林爽文起義事件平定後,才准了福康安的奏摺,准許攜眷來台(註三);我目前沒有資料可以看得出李建興曾祖是何原因舉家遷台?

不過應該是求得更好的生活吧?平溪鄉可以說,即便到現今,還是胡姓半天下.
在平溪十分寮胡氏族譜的族譜裡,我們可以閱讀到,原來李建興先生的曾祖,來到台灣後,成為安溪新寮胡氏開基祖,胡典澳先生的佃農.是以白銀六十圓分租了新寮溪上游石碣後的山林來作佃墾..(註四).

六十元多大呢?記得東北角目前最老的石碑,是隆隆嶺的道光十九年土地公紀念碑,總共募集了大約二十五銀圓,蓋了一間土地公祠.(註五)

舉家遷台?

這應該是極為艱難的決定吧?平溪鄉十分寮的惠安胡氏開基祖,,有一段舉家來台的儀式,頗讓人動容:那就是在道光十七年(1837年)在渡海來台前,先行將歷代祖先的神主牌位,宗祠,屋宇全部焚燒毀壞後才分成百餘艘船隻來台.(註七).

我目前並沒有李建興先生的族譜,也沒有相關的資料,不知道為何會舉家遷台.不過,前面提到的惠安胡氏開基祖是因為相鄰的隔壁鄉的欺負與酷毒,又加上道光13年到15年,連續三年海水暴漲,淹沒良田,無法安居,請示過神明後,才舉族移植到台灣.

李先生的曾祖父剛到平溪鄉十分寮,日子應該不好過吧?比他們早到三年的惠安胡氏開基祖,直到,道光二十四年還是這麼形容,想在浸料坑種植五穀,可是滿山的樹林非常茂密,飛禽走獸日夜出沒,種植的五穀總是無法收成,三餐不繼,又且疾病相纏,一家忙碌,無法形容的慘.

不過,李建興家族還是與惠安胡氏開基祖同款熬過來了.繁榮興盛,如今都成了大家族.而李建興先生更於晚年迎娶日據時代基隆三大美女之一的胡時女士為繼室.

胡時小姐與李建興先生,幼年時是私塾同學,雙方家庭常有往來,當時李建興因為家境清寒,胡時女士家比較富有,兩人論及婚嫁時,女家堅持必須以招贅方事入贅;有情人終不能成眷屬,於是,兩人各自婚嫁.數十年後,李建興先生原配黃氏夫人七十多歲逝世,胡時女士的老伴也往生多年,兩人在一次大拜拜場合邂逅,六十年前的戀情重又湧上心頭,兩人在兒孫環繞之下,八十四歲新郎與八十歲新娘結為夫婦,補償了早年不能結合的心願.(註九).

這位胡時女士是李建興先生的青梅竹馬,更是那位,安溪新寮胡氏開基祖胡典澳先生的子孫.換句話說,是李建興先生曾祖父李庇先生的地主的後代.(註八)(註九).

胡典澳先生在咸豐一年(1851年),被派為傑魚坑庄((按,應該是(魚桀)魚坑庄))之總理.其轄區為今日之侯硐,三貂嶺,傑魚坑-----包含今日的瑞芳,大寮,平溪鄉""(註後附大事記)

李建興先生的曾祖父就是在當年的(魚桀)魚坑庄落腳,開始了他綿延的子孫世系.

站在五分山上的氣象站下,滿山的菅芒,很難想像1840年平溪李先生的開台祖是如何開墾這片山林.


>>>>>
註:
(一)瑞芳鎮志 12
(二)
道光二十年五月(1840年),曾祖父,李庇,服侍著母親,並且率領兒子聯霸,聯淵,聯錦,舉家渡海來台,在九份山下的(火庚子寮港)上岸.上岸後,起初定居台北上淡水石碇堡滴水仔庄,不久,就移居同樣是石碇堡的新寮字大尖後.也就是現今平溪鄉十分寮上天山.而李建興先生就是李聯霸這一房,他的尊翁就是李聯霸第七子,伯夷先生.(李建興先生紀念集 1 張壽賢)
(二之一)
義方李氏家乘序 紹唐詩集142頁 龍文出版社 民國八十一年版 李建興撰

(三) 清朝時代對於先民是否可以攜眷來台的政策,反覆不定,直到了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林爽文起義事件平定後,才准了福康安的奏摺,准許攜眷來台(台灣史,台省灣文獻會295,民68年版);
(四)
在平溪十分寮胡氏族譜的族譜裡,李建興先生的曾祖,來到台灣後,是當胡氏家族典澳公的佃農.是以白銀六十圓分租了新寮溪上游石碣後的山林來作佃墾..(平溪十分寮胡氏族譜320頁).
(五)
嘉慶二十五年胡克修(諸純,即時人稱為胡老師,老師音念lor sh)與雞籠社,金包里社與毛紹翁社平埔族所訂立承領佃墾契約,獲得淡水廳的核可.隔年胡克修先生以佃首總墾戶的身分,回到福建平溪招募墾戶,而典澳公兄弟便毅然來台...(平溪十分寮胡氏族譜320頁).
(六)
清光緒十三年, 十八世孫,(惠安)溪發承祖父雲梯之言故謹誌之,
""""
大清嘉慶與道光年間,疊遭杏厝鄉凌虐欺負;又況道光十三,四,五年海水連漲三年,田園盡被氾濫,五穀不登,鄉人流離失所.....
隨自道光十七年春,選擇起程日期,規定盡將廟祠,屋宇擾壞焚毀,其堂上祖先神主亦焚之日;離鄉之日;自是道光十七年七月二十四日棄祖,一族男婦老幼俱各流淚,雲集到前內落船,二十五日午刻開船,至海中沉洋三天,越至二十八日渡入奎籠港,二十九日至十份寮公館邊,暫宿數月,日無一餐,至十月間,移入石崁內住居七年,朝不謀饔,夕不謀飧.

迨至道光二十四年甲辰,祖父雲梯一家再移上浸料坑山頂數年,欲樹五穀,樹林陰翳,禽獸繁殖,五穀不登,不但爨火久虛,又且疾病相纏,一家忙碌慘孰焉....
""""(平溪十分寮胡氏族譜)

平溪十分寮胡氏族譜360頁).
八:
平溪十分寮胡氏族譜401頁
九:
中外雜誌民國七十二年元月號 傳奇人物李建興 17頁
十:
2)火庚子寮港:
港口就是現今九份基隆山面海處的瑞濱地區,又稱為更仔港以及鹼仔港,目前已成為瑞濱油港.(平溪胡氏族譜401頁)
註六裡,胡溪發先生依據他祖父的說法也寫成"奎籠港"
火庚子寮這名字還可以在當地的電線桿,廟宇以及地籍冊與聞縣裡看得到.可是在地圖集裡,他曾經是東北角的地理名詞.而在台灣這名詞還沒代表台灣之前,雞籠山曾經是台灣全島的總稱.又因為地名關係而被稱為火更子寮山,火庚子山便是雞籠山的代稱.(台灣城懷古集 林勇40頁)
台北市發展史第一冊 中華民國七十年版 台北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在"平溪十分寮胡氏族譜"一書中說
""胡克修公,嘉慶22年(1817),向金包里社,雞籠社,毛少翁社三設通士,承租
暖暖山後十分寮一帶山埔等處林地,東至三貂山,石壁坑,苧仔潭,倒水為界
........""
換句話說
至少苧仔潭這地名至少存在了將近兩百年
以前屬於凱達格蘭族這三個社的共有地

族譜裡又說
""苧仔潭為清代中後期,基隆河河運最北終點
有定期班船
其地位於"六勘"即今之內瑞芳(柑仔瀨)之一小瀨
清朝派有三名汛兵駐防
當時溪邊並無步道通往平溪
因此自暖暖下船登岸
循東勢坑,尪子上天,八分寮,五分而至十分埔
之(那那平埔族古道)"""

看看兩岸已經被水泥牆束圍的苧仔潭
很難想像
當年有渡船,航班,客棧以及駐防的汛兵
而且是
平溪鄉新寮胡氏開基祖
嘉慶道光年間
從廈門乘坐班輪
抵達
九份基隆山下的(火庚)仔寮港
也就是現在瑞芳鎮的海濱
走上九份
越過九份
下白瓠嶺抵達這苧仔潭
再奔向平溪十分寮

當我向老阿桑請教這段古道的族譜記載時
她認為
"應該是說
從瑞芳海濱到黑排間(按即九份跌死猴莊)上登大竿林而不是九份
轉到流榔頭再轉古福安宮再到白瓠湖嶺最後是苧仔潭
在日本時代
瑞芳與九份輕便路與汽車路還沒通時
這條是瑞芳與平溪地區通往大竿林再抵達九份最重要的道路""

原來老阿桑所說的竟然與學者唐羽先生
所懷疑的楊廷理古道九份線有相當的吻合(註五)
並且與漢寶德先生的敘述很接近
""根據九份耆老老相傳,這一條路不但是昭和11年前通往九份地區的人行道
而且更是輕便路未開通前唯一的出入孔道""(註六)

換句話說
參酌胡氏族譜,文獻與老阿桑的說法
依現在的地名來看就是

從瑞芳鎮的中油海濱港(九份的西北側)
走到大竿林(九份的東側)
再到流籠頭
經過古福安宮,直達白瓠湖,
再到現在是瑞柑新村與圓山仔分洪道的苧仔潭

老阿桑說這條
苧仔潭古道以前可是人來人往

我很好奇
這條古道上的古福安宮與白瓠湖又是在哪裡
老阿桑指著上方說
古福安宮就在福安宮的上方
而白瓠湖就是前方三貂嶺的半山腰
九份地區:享樂的老礦工與苧仔潭古道:瑞芳海濱,大竿林流籠頭,白瓠湖嶺,苧子潭,瑞柑新村
>>>>>>>>>>>>>
漢人到了嘉慶十二(1807)年台灣知府楊廷理
才另外開闢了淡蘭古道的"新路"
並且被稱為楊廷理古道
九份地區:白蘭公紀念碑,豎石,安德宮,瑞芳鎮東和里,白蘭古道,淡蘭古道
>>>>>>>>>>>>>>
20090531 lobo於九份樂伯二手書店

7,
李建興曾經被誣告,是吳國楨解救的。吳國柄先生,他是台灣省主席吳國禎的哥哥,他曾經是英國軍部皇家工程師。也曾與周敏立法委員和江俊華台北工專數學教授在李建興陪同下參觀瑞三礦業的金瓜石金礦和瑞芳煤礦。後來在天母美國學校教機械工程繪圖。吳國柄先生在{如何認識李建興先生而終成摯友}的文中回憶說:







{在台灣光復不久,舍弟吳國楨担任台灣省主席,那時我正由大陸避居香港,在香港任英國軍都皇家工程師,生活安適,沒多久 ·接舍弟來信說、總統 蔣公要我回台灣服務,這時我毅然決然地丟下香港的多彩多姿生活,我想回台灣多盡一份心力,以免辜負 蔣公的企望。




回台灣後,派於行政院戰後救濟總署擔任工程顧問。由於我和弟弟工作忙碌,祗能抽空時到省政府與弟弟相聚,有一天下午,省政府會客室的貴賓人很多,我看到其中一人,腳穿草鞋,一身工人打扮,很是奇怪,因爲其他的來賓衣冠楚楚,很有派頭,可是我可以 感覺出這人的樸實,是位腳踏實地的人,於是我坐在他身旁,與他交談,在交換名片後,我知道他是台灣省煤 調委員會主任委員李 建興先生,在交談下,他說話實在誠懇,決不多加渲染,我由衷地讚賞。李先生是挖煤礦出身的,那時煤礦是台灣的動力,也是家庭熱力的泉源。....}( 頁110, 李建興先生紀念集)




8,
民國三十九年中國國民黨台灣省工礦特別黨部書記長李蔚臣先生回憶說:





{.....不解飲茗之法,客來,輒泡小壺老人茶待客,茶葉非上等,一二次冲泡後,淡如水矣,自晨至暮,冲泡十餘次,無香無味,仍不捨得更換茶葉。....某日,某客訪談甚歡,請客外出晚餐,邀我作陪,客謙不上名菜館,而稱瑞三公司附近同慶樓之小燒餅聞名北市,北方小館 口味,,適宜三人小吃。步行拐彎便達,餐畢,先生親去結帳,客道謝握別,偕我回公司,背後隨有一人,及至,呼司機取款,原來 隨行者是該店夥計。問:餐資幾許?答:三百元。紹翁(李建興)給付五百元;又取名片一張交店員。而笑着說:「我是真的李建興,貴店主不相信,拒絕我簽帳,我送他名片,送你小費二 百元」。先生身上向不帶錢,現鈔由司機保管。一月後,邀我再赴該館小吃一番,店東招呼致歉。先生對我說:「我穿布質漢裝,不像董事長」。}(130 頁,忠貞愛國一完人,李蔚臣,同上註)

9,
胡志偉學者為【蔣介石誄辭說屑】作序,說,{走出國共兩黨鬥爭框架,以精準史實檢驗歷史}。
這句話是中肯的,不過,這篇筆記只是單純紀錄蔣中正對李建興家族的重視,至於,蔣中正與李建興的功過,那是歷史學者的工作。無知的我,萬萬不敢妄置一詞。
李建興先生是礦業聞人,經營煤礦,金礦等等事業。在礦區,常聽到礦工以及礦工家屬的讚美,這很不容易,人的一生中,難免有為人處世不正確的時候,而能獲得大多數人讚美,那是經過冶鍊的真金了。
安淑萍,王長生著的【蔣介石誄辭說屑】一書中,說,中華民國蔣中正總統,題誄辭最多的是自己的蔣氏家族,至少有二十位,其次是陳立夫家族有九位,台灣籍名流中,以李建興家族為最。
作者根據【中華民國褒揚令集初稿】以及【中央日報】歷年報紙,作了以下統計:
李建興母親白娘夫人,1951年生日,捐出壽誕費用新台幣三十萬,修建瑞芳國小禮堂。獲得蔣中正頒發褒揚令以及嘉獎匾【義行足式】。1952年捐三萬元,修建瑞芳一座吊橋。1953年仙逝,蔣中正輓以【懿德永昭】。
李建成,李建和都是李建興的弟弟,分別於1970,1971年過世,也都是對台灣礦業大有功勞者,分別獲得蔣中正題誄【積厚揚芬】,【藎勞勘念】。
1970年李建興夫人黃斯淑病故,她事親至孝,相夫教子,曾經榮選台灣模範母親,蔣中正題【懿德揚芬】

10,
顧敏耀,薛建蓉,許惠玟等學者說李碩卿著有《東臺吟草》一卷,1964年,門人李建興等集結其遺作,編成{李碩卿先生紀念集}。(一線斯文 ,國立台灣文學館 )



李碩卿和李建興有一段讓人敬佩的愛書行為。



盧世標先生( 廣西鍾山居宜蘭) 在宜蘭文獻第二卷第二期說,李逢時字泰階,先世從福建龍溪來台,宜蘭舉人。有詩兩百多首,很有杜甫的現實主義風格,指陳時事,堪稱可以彌補歷史文獻的不足。過世後散失。 李碩卿是李逢時的學生,也是李建興的老師。李碩卿抄存了李逢時遺稿後,再交給李建興。李建興二十年後又轉贈給宜蘭縣文獻會。(353 頁)



這很不容易。這中間,經歷美軍轟炸與李建興遭到日本政府逮捕審問好幾年。腥風血雨,株連很廣,數十人不幸被刑求後死亡,瘐死獄中或是美軍轟炸台北監獄而死。李建興的紹唐文集說:1940年五月二十七日,日本全台齊下檢舉令,拘捕良民不下萬眾,這一事件被稱為((五二七思想事件))(紹唐文集(樂伯二手書店部落格,5),https://m.xuite.net/blog/lobo32xl/twblog/174219000)

11,
林衡道教授主持的臺北縣鄉土史料瑞芳耆老座談會中,林衡道敎授說:

“李建興做人非常忠厚,曾經邀請本人到他府上作客可惜當時工作忙沒去,之後他就去世了 ,這也就是告訴我們,有人招待時要趕快去,免得沒機會了。李家以前很窮,有錢以後想蓋房子,到處去請教人家。”
(710, 頁臺北鄉土史料)

13,
余先生彎著腰,雙手做出由下斜上往外撥的姿態,邊喊著,猶帶泉州腔的台語{好喔,好喔},邊指點我,三合煤礦(益豐煤礦,益豐坑)的頭家李建興先生,雙手從粟籃仔(米簍)撥出銅仙(銅板),分別是黑的一角,阿魯米色的兩角,以及現在最值錢的五角-一面是國父,一面是台灣的金銅色。米簍有兩個,是肩挑的,高約兩尺,寬約一尺半,內底都是銅板,李建興就在站高高的【三合本鑛】礦坑口的城牆上,將一擔的閃亮硬幣,拋出,上百位本庄,以及其他外地的男女老少居民來撿拾,拋出者以及拾獲者都是燦爛的笑意,沸騰了三合煤礦的天空。

陳誠副總統以及幾十位貴賓,也見證了台灣礦業史上不屈不撓的奮鬥精神。這座煤礦曾經兩次坑道大進水,讓前礦主們耗盡當時的百萬巨資,甚至,礦主自己與礦工的健康與性命。

貧困年代,一毛錢可以買一顆五彩金柑糖,一元半可以買一斤當時貴重的白米,李建興真是大手骨了,每一枚閃耀銅板都有李建興的輝煌想望。

.......

余先生繼續指點,典禮那一日,三合本鑛進入礦坑後,前進到五十公尺,點燈,美麗精緻的大石頭,方方正正地堆砌,弓成圓拱形,五六歲的余先生也跟著進去參觀。我想他口袋裡應當有著銅板吧?或許是過年的銅板以外的錢,是自己掙來的第一筆外路仔錢。他指點,三合煤礦的面積非常開闊,本坑在大德路21巷底,一坑在友蚋,二坑在百福火車站山中的台北新世界,因此和稱為【三合煤礦】(待考),之前這座煤礦,李建興遇到大麻煩,那就是坑內大入水,淹沒了坑道,損失很慘,走投無路,陳誠運用美援,讓李建興獲得挹注重新開一條本坑主坑道。

這座煤礦紀錄不是很好,吳火獅的岳父,1941年,賣掉中壢梁厝一帶百多甲土地。在汐止頂了這座三合煤礦,賺了不少錢,不料發生挖到河床意外事件,一夜之間整座礦場全泡在水裡,吳火獅的妻舅指揮工人日夜搶救好幾天,水還是抽不完,薪資發不出來,利息高昂,岳父只好又再賣土地解決。

陳誠與美援委員會,可以說是大膽的決策,如果三合煤礦再失敗,肯定會遭受批評的。一個政策的推行,必須考慮效益與副作用。李建興擁有數十座煤礦,數千員工,如果因為最重要的三合煤礦進水而周轉不靈,那影響是很大的,可是援助李建興私人產業,想必會遭受質疑的,要被雕古董是很容易找出批評的理由的。最容易的太平官,當然是應當找法條一口回絕李建興。.....

14,
的確,不管擔任礦工,礦場職員或是煤礦經營者幾乎都需要下定決心。那可是面臨死亡或是破產。李建興先生的{初來猴硐福興炭鑛任職}詩說: (民國五年元旦)








放棄鎌鋤到鑛山。


存心上進豈辭艱。


管他笑我書生氣。


事若無成誓不還。







一月薪金拾五元。


天天工作畫連昏。


鑛夫未解眞情理。


惡語相加我亦吞。( 頁9, 紹唐詩存, 民國50 年梁寒操序)

清晨,金瓜石,基隆山的峭壁,露珠猶原垂盪在百合花的花沿.遠望對面茶壺山下的勸濟堂,仍然有薄薄的清霧漫灑著.

望著百合花,不禁想到,再十天就是五月二十七日了.前幾天儍大姐Lucy傳了一則五二七紀念活動的訊息.


.五月二十七日對九份礦區來說,是一個特殊的日子.

1895年五月二十七日,日本首任台灣總督樺山資紀在((橫濱丸))甲板上召集全體官員訓話:
((我軍在征台戰爭中,若遇到反抗,應立即還擊,不得寬貸;但對於順民,則應護其安全,務必達到接收台灣的目的)).(台灣武裝抗日秘史,9)

於是九份,侯硐與金瓜石兩天後成為台灣住民激烈對抗日本軍的戰場,並且造成日本軍軍人首次的不幸犧牲.(九份1895年的小粗坑古道:台灣民主國第一位正面抵抗日本軍的吳國華與廣東兵勇 )

1940年五月二十七日,日本全台齊下檢舉令,拘捕良民不下萬眾,這一事件被稱為((五二七思想事件))(紹唐文集,5),
而九份礦區以及金瓜石與侯硐所在的瑞芳,則被稱為((瑞芳五二七思想事件)

這事件,那時代人的回憶錄或者是當今學者們也曾提起過;
比如,台灣文獻委員會所出版的台灣史;陳孔立主編,由北京九州圖書出版社出版的台灣歷史綱要;黃昭堂先生的台灣總督府...或者是陳逸松先生回憶錄....等等,

其中,與瑞芳礦區有相當淵源的蘇新先生,在1993年版, 憤怒的台灣,時報出版的回憶裡有一段敘述可以當作代表,這位蘇新先生,與九份有淵源,陳逸松回憶錄說:

((1929年陳逸松之友,蘇新,經由羅東林場工人曹阿祥,告之日本警方將欲逮捕,並且帶領蘇新逃離林場山區.蘇新遂轉至石碇去當煤礦工人,並與九份礦工蕭來福共同從事工運.組織了台灣礦山(工會)籌備會.1931年九份礦工蕭來福,與謝雪紅,楊克培,王萬得同日為日本警方逮捕.....))

而蘇新先生他在書裡是這麼敘述瑞芳的五二七思想事件:

瑞芳抗日軍案:
太平洋戰爭末期,日軍的慘敗已無法掩蔽.因此日當局對台人喪失了信心,他們以為台灣人都隨時可能起來反抗,以配合中國與美國軍隊的作戰,所以對每一個台灣人民的行動都加以嚴密的監視.那個時候,瑞芳地方煤礦礦主李建興,因為金錢及女人關係,與日本警探發生衝突,日警懷恨,向日本軍部和憲兵隊控告李建興在瑞芳地方招軍買馬,陰謀在台灣建立抗日軍隊,甚至捏造白崇禧,余漢謀給李建興的密信.
於是,日本軍部及憲兵隊恐惶萬狀,立即派出大隊,包為瑞芳礦山,逮捕李建興一族及礦山全體員工,共五百多人,直至台灣收復時,這個案件都還沒審完,但被釋放出來的,只剩一百多人,其餘三百多人,都在獄中活活被打死了,家族也領不到屍體.
李建興出獄後,曾於1945年末,在瑞芳鎮(當時他已做了該鎮的鎮長)開了一個悲壯的(追悼會),全島各界人士都有參加,因東港事件層被日寇關了數年的郭國基,也發表了激烈演說,提議組織(對日復仇會),向尚在台的日本官吏和軍人,進行復仇的行動,但由省政府官員勸止.

的確,戰爭期間,許多學者認為,日本人對台灣人的民心動向有相當的疑慮
王育德先生的台灣苦悶歷史一書中,引用"1948年發行,伊藤次郎著,台灣紀實"說:
戰爭期中,第十方面軍司令官安藤利吉大將(後來當台灣總督)曾召及在台灣的日本有力人士,毫不忌諱曉諭如下:
占領台灣五十年,如今,歷任總督政績考核表將清清楚楚擺在眼前.換言之,如果統治真正得民心,即使敵人登陸,全島化為戰場,台灣同胞也會協助我皇軍,真正的皇民化必需如此.但是,相反地,台灣同胞萬一和敵人的登陸部隊內應外通,從背後偷襲我皇軍,情形不就極為嚴重?而且,據本人所見,對台灣同胞並無絕對加以信賴的勇氣和自信.

而蘇新先生那段敘述也被史明先生收錄在他的台灣四百年史一書裡,史明先生並且說:
((自1931年台灣共產黨,農民組合,後期文化協會被檢舉及台灣民眾黨被命令解散之後,台灣革命解放運動逐漸消沉,但日本帝國主義開始侵略戰爭,所以對殖民地的壓迫剝削也日益加深,同時,台灣人的抗日事件仍然層出不窮.))


史明先生同時列舉了;


(一)1934年台中的曾宗,蔡淑悔所創立或領導的眾友會,共有427人被檢舉,受審期間,均被慘無人道的酷刑,以致很多人都在獄中死亡或者成為殘廢;
(二)1941年東港事件,總督府警察當局,捏造事實,虛構案情,以((企圖結集澎湖,高雄,東港的漁船擬以協助中國國民政府軍登陸台灣))連續逮捕了吳海水,歐清石,郭國基等兩百餘人,在審問中無不受到慘無人道的毒打拷問,受不了慘刑而死在台北監獄內或是終身殘廢者不可計數.
(三)1944年瑞芳抗日事件
(四)1944年蘇澳間諜事件,開羅會議後,1944年美軍潛水艇與若干的台灣漁民不期而遇,該漁民被迫協助其水兵二人登陸偵查地形,其後,這件事情被日本警方所探悉,竟逮捕了七十餘人,皆被慘殺,無一倖免.(史明,台灣人四百年史685)


為了金錢與女人關係與日本警探發生衝突?我在九份礦區未曾聽老人家說過.
與老人家聊起五二七事件時,他們幾乎沒有所謂"為長者諱"這個觀念,的確,都認為被檢舉是與女人有牽連,只是描述的態樣不同,情節出入很大.其中九份礦山王:大粗坑振山礦業劉明先生:九份老礦工的回憶 的李建興先生表親的說法是通說,那就是礦場為了避免那位告密人莊先生又將薪資輸光,因此不准他領取,限定由他太太出面才可以,憤而告密.但是金錢部份倒是未聽過,他們認為李建興,劉明,黃仁祥,倪蔣懷與九份顏雲年等諸位先生,從來不吝於金錢資助地方建設或有需要的人.

不過,倒是有一份訪談寫得與許多老人家的記憶不同,而且說得那麼詳細.
民國八十三年版九份口述歷史與解說資料彙編, 張瓈文, 文建會出版:

44頁裡說:
姚德昌 男,八一歲,大溪人,20歲時遷居九份.曾就讀漢學堂並加入雞山吟社.,從事金礦業....光復初期曾任金瓜石礦保警隊國語翻譯.並曾於九份,瑞芳任礦工.後轉任瑞芳礦業巨子李建興祕書至73歲退休,現擔任三貂吟社社長(民國82年訪問,報導人名錄.)

姚德昌先生回憶說:115頁
527瑞芳事件 :日據時期瑞芳礦業望族李家發生了一件事.李家在瑞芳地區是望族.請了用人作家事.其中有一位煮飯的,他的先生叫做莊某某,有一次,不知道甚麼是要他太太回家.他太太不肯.於是他就到日本人那裏去告密.說李家和大陸私通.結果李家很多人在睡夢中被抓走.其中李建炎還被刑求致死,屍體送到殯儀館時,他的兄弟硬把棺材打開來,結果看到屍體臉都變成黑色.一直到光復後,被抓去的人才放回來,本來李建炎的母親要找他報仇.但是李建興不同意,說應由官方來處理,最後莊某某也被警察抓走,但是卻裝病住院.

這導火線恐怕還是個謎.還需要證據來佐證與確認.只是,我在想,誰是檢舉人,只是對當事人重要而已,當然,這也是社會與歷史的當時代反映.對當權者來說,那並不關鍵.就拿李建興先生來說,民國七十一年出版的李建興先生紀念集裡,台灣省省主席吳國楨的兄長,吳國柄先生回憶說:

有一天省政府會客室的貴賓很多,我看見其中一人,腳穿草鞋,一身工人打扮,很是其怪,因為其他的來賓衣冠楚楚,很有派頭,可是我可以感覺出這個人的樸實,是位腳踏實地的人,於是就坐在他的身旁,與他交談,才知道他是台灣省煤礦調委會的主任委員.李先生說他有煤礦也有金礦.於是,在某個假日與內人,並約了立法委員周敏,江俊華教授,一同乘車到基隆金瓜石,李先生熱情接待,並且說,((吳主席待我真是恩重如山,有一次有人誣告我貪汙,幸經吳主席查明我是無辜的...)),

這回密告的人不知道是不是與金錢與女人有關係?但是與台灣省省主席是吳國禎先生很有決定性,否則民國三十八九年那年代,李建興先生怎堪得起再一次的審訊?

而李建興先生是如何敘述這段往事呢?他在""(五二七)思想案殉難同人誌""一文中是這麼寫的:

七七事變以後,日本官廳,每恐台人乘機謀叛,響應祖國,故凡智識份子,或耽究漢學,或評論時事,或結識華橋,或擁有相當員工勢力人等,莫不視為釀亂目標 ,無風生浪,設法撲滅.竟於民國二十九年五月二十七日全台齊下檢舉令,拘捕良民不下萬眾,則所謂五二七事件也.瑞芳鎮當亦不克倖免,且較嚴重,前後捕去數百人,投諸黑獄凡四五年.其間日吏悖逆天理,殘暴拷訊,強迫承認供詞,慘無人道,酷愈地獄,被捕後,斃命於桎梧之下凡七十二名,殘廢者不記其數.余等幸賴光復獲釋,每念死者已矣,生者未能一日忘懷,茲藉本礦編印概況篇末,僅將光復後,鎮民全體主開追悼會會誌中所列殉難同人芳名錄左,略表紀念,以慰英靈.

原來,死難者並不是被判死刑,而是殘暴拷訊,不幸死於監獄.(按:一部分應該是獄中死難於美軍轟炸)

為何讓日本殖民當局痛下此一殘酷手段呢?這畢竟是歷史學家的工作,就讓學者去探討吧.

受到了怎樣的刑罰呢?我曾經在九份礦山遭逢幾位八十五歲左右的老人家,他們總是會說,聽某某人說起,日本刑事或是三腳仔是怎樣施酷刑,但是,我知道,從他們恐懼的眼神,顫抖的聲音,憤怒地握著拳頭,我知道那是他們自己年輕時的親身經驗,但是心靈的糟蹋遠大於身體的傷害,他們不願意說那是自己的遭遇.那是不可能對兒孫說的"見笑事".然而,東港事件的歐清石先生與李建興先生都分別寫下了幾首獄中詩;

民國八十六年版 台灣寫實詩作之抗日精神研究 許俊雅著 國立編譯館

245頁 引用
澎湖通史:西元1897年歐君清石誕降馬公,....1933年定居台南,執業律師,...憤日人之暴橫,憫殖民之塗炭,與日人爭,必詞嚴而氣盛.與鄉人處,則尚義而崇仁.由是見嫉日人,見迫日吏,必欲致清石於死地而後已.1942年東港事變,日人藉機誣陷清石,囚之囹圄,遍施酷刑,而清石堅毅,終不少屈,迨夫1945年5月31日,盟機空襲北台,適中清石之獄.含恨九泉.
歐清石有獄中吟共八首:

第八首

是缁是素不分明
一味糊塗逞毒刑
悍吏狼心兼狗肺
惡魔冷血本無情
雕雞灌水龍蝦捆
挾指飛機暴虎行
十八機關均受遍
嗚呼我幾喪殘生

257頁又引用
台灣省通志抗日篇:東港事件
太平洋戰爭發生,日本戰局日見不利,恐台人不為所用,有反動之餘,乃以台人之領導人為目標構陷以莫須有之冤獄,以達其懲一儆百之計.民國三十一年春,日人加強高雄及東港海軍防衛,以當地名流吳海水,陳江山,許明和,郭國基.........歐清石輩多係前文化運動志士或對關懷祖國有反日思想者.加以逮捕誣稱通敵謀反牽連達四百餘人,加以嚴打,酷刑,上吊,灌水,或縱狼狗猛咬等慘無人道.....

上吊,灌水,狼狗咬這我們可以懂.甚麼是雕雞龍蝦捆,挾指飛機暴虎行?
甚麼又是十八機關均受遍,難怪歐清石先生會說,嗚呼我幾喪殘生,盟軍轟炸台北監獄,歐先生與瑞芳五二七事件同時往生的金瓜石黃仁祥先生們,會不會是一種痛苦的解脫呢?1945年五月三十一日,那正是台灣百合花盛開的季節.

而李建興先生又是怎麼紀錄的呢?

民國八十三年版,台灣先賢詩文集彙刊第一輯, 紹唐詩輯, 龍文出版社出版得李建興詩集裡,
第31頁;
獄中被凌毒施水刑

灌水在刑室,昏迷倒地,甦醒時在露天,可見當日危殆之極矣.乃余一生歷險之三也

灌水嚴刑苦不勝,吾身危殆似秋蠅.
還魂稍覺知人事,聞叫聲聲李建興.

>>>>>>>>>>>>

出獄
(民國三十四年八月二十八日出獄時體重僅四十六公斤寸步難行)
患難五年且莫論,儒侯襁我出監門.
微軀消瘦輕如燕,願養身心報國恩.

儒侯是他的子姪,五年監牢下來,壯碩的李建興先生體重剩下四十六公斤,這其間審訊時,被灌水,灌水時在刑房,醒來時在天空之下,不知道他回神時,天空是不是清明,會不會誤以為是在百合花盛開的東北角礦區裡?

當然,我們也必須來看看日本法院的看法,
昭和十八年(民國三十二年)三月十一日,台北地方法院合議部 豫審判官村上達先生是如此寫下(("五二七"思想案豫審決定書 )) ,
被告欄裡,共列舉了二十三位,其中有十一位畫上了x的記號,節譯是李遂初先生,雖然有(注x號乃光復前死於獄中者)的字樣,但是,從以
((瑞三炭礦從業員(當時約七百人現在約二千名)為中心,計畫組織前記目的之秘密結社,))...等等看來,應為當時翻譯.


中華民國八十七年版,雨港古今詩選, 主編:陳兆康,王前 基隆市立文化中心出版085頁,說:

李遂初 世居基隆市,暖暖自置庸廬為居,曾任李建興先生所創立瑞三煤礦公司記室,博學能詩,名重詞林.當第二次世界大戰,詩人張鶴年舉家毀於盟機,妻兒俱罹難,張氏適外出,僅以身免,先生憐其苦況,以女妻之,騷壇傳為佳話.


李遂初先生節譯的(("五二七"思想案豫審決定書))如下:

地方法院主文
對已死亡的黃奕淮以外之各被告人交付台北地方法院合議部公判
地方法院裡的理由說:

李建興生長基隆郡平溪庄,少時十年間,習修漢文,設帳授徒,及事農耕,大正五年(民五)轉業炭礦,由一工頭起家,有辯才,善收攬人心,事業的才能卓拔,乃弟李建炎,李建川,李建和輔之,漸次固其地位,乃於基隆郡瑞芳街龍潭堵百六十五番地設義方商行本店,昭和九年(民二十三)七月以來,承包基隆炭礦株式會社所有址在猴硐之瑞芳三坑之採運事業,遂組織瑞三礦業公司(通稱瑞三炭礦)除經營瑞芳三坑外,另有武丹瑞三炭礦,士林瑞三炭礦,據有數十萬財富,更任瑞芳街協議會員,瑞芳組合長等公職,為該地方有力者,人皆敬戴.

這位豫審判官,還真是實事求是,這段敘述如果不是放在決定書裡,還真讓人誤會這是褒揚狀的鋪陳.的確,當時一位台灣籍公務員月給若能到六十圓左右,便是高級了.記得葉石濤先生在一篇"偷蟹'文章說,那個時代的白領階級薪水大約是五十元.

數十萬元真的是地方上有力人士,不僅如此,就拿紹唐詩輯,李建興還曾寫下:

48頁
石塚總督召宴(於民國二十七年)

轅門此日集官紳.歡宴扶桑礦業人.
愧我未為東道主,哪堪同召陪同仁.


小林總督召宴(席上郭彝民領事張振漢副領事在近座)

小林備戰海軍身,總督於今任武人.
寵召官紳來濟濟,中華領事郭彝民.

兩位總督的召宴,就在一年後被逮捕之前.

只是,李建興先生,不懂得忌諱,不知道"順民"該有的感激涕零,而且,還要特別說,中華民國駐台灣總領事館的領事與副領事的尊姓大名.

五二七"思想案豫審決定書理由欄裡又說:

然自被告人民族意識濃厚,私慕祖國支那,對台灣統治深懷不滿,先是昭和八年(民二二)十月,錄用夙任南陽婆羅洲華僑學校教師福州產被告人黃石養為事務員,使擔任翻譯及秘書.而被告人黃石養對台灣統治,亦極懷民族反感,兩人肝膽相照....並論台灣脫離日本國統治時,台灣人應欣然呼應,一致協力,為圖攪亂島內治安,內外驅逐日本軍民,對側面的援助支那,使支那軍易於占領台灣,而復歸支那統治,是台灣人應負之一大使命也....................

..............昭和十二年(民二六)被告人李建興,依被告人黃石養所進言,於義方商行二樓,與諸弟及黃彩雲,黃奕淮等,謀以瑞三從業員為一團,以台灣復歸支那為目的,組織團體事,不斷企劃,由新聞雜誌收音機等,蒐集情報而資討論.

厥後果爾昭和十二年(民二六)七月七日華北日支衝突,日本雖抱不擴大方針,奈支那毫不表現誠意,事變日趨擴大.同年八月,戰火飛抵上海,被告人李建興,依對岸消息,欲行把握真象,由黃石養極力收集資料之餘,獲知支那雖僅賴雜牌軍交戰,而日本軍限於苦戰,在羅店鎮附近,台灣軍且慘敗,戰爭陷於膠著狀況,而第三國均皆增強租界兵力,或急航軍艦,出為牽制日本,反面的強化對支經濟援助等情報,因是看作日本國土狹小,人口寡少,又乏經濟持久性之日本軍戰力,為預想外之脆弱,且國際環境極惡,帝國戰敗,不久可見,況為收復失地,支那軍來攻台灣之時期,亦可迅速早日實現.

.......至是被告人黃石養,迅以李建興為首領,瑞三炭礦從業員(當時約七百人現在約二千名)為中心,計畫組織前記目的之秘密結社,...乃於昭和十二年九月糾集被告.......為欲達到排除帝國統治復歸支那統治下,變革我國體之目的,成立無名秘密結社后,即於席上決定該社之當面對策如下:

一,同志獲得策
1.以瑞三月俸職員為原則,全部勸導加入結社.
2.對諸勞動者,緘秘節社,僅乘機宣傳煽惑日台人差別待遇之事蹟,即今次事變歸支那勝利之情形,使激發不平不滿.
3.昂揚民族意思,使其逐漸馴至待暴動實行時,可以操縱使役.
4.前述誘勸並煽動各職場負責人復則對所員工施行之.

二,暴動準備案
需要武器,使瑞三炭礦鐵工廠主任林榮生負責製造台灣刀鏢仔尾

以上是豫審判官所斷定的交付公判的理由,以下是各個被告的個別事實,我就不再登載了.

看來,是
思想傾向中國,
結社是為了脫離日本統治,
方法是與中國軍隊裡應外合,
武器是台灣刀鏢仔尾.

您認為呢?
而曾經受九份礦山大粗坑振山礦業頭家劉明先生之委託,為李建興先生奔走的台灣律師陳逸松先生,在回憶錄裡是這麼說的:
(( 1941年十一月東港事件後,瑞芳事件登場,不愛學日文的瑞三煤礦礦主李建興,被誣指支持國民政府.導火線傳說是李建興因金錢與女人關係與日警衝突.日本警方先在李建興經常出入的礦坑邊埋下三四十把鐮刀,鋤頭作為證據逮捕李氏兄弟與數百名礦工,嚴刑逼供,不是屈打成招就是慘遭刑死.劉明的金礦就在李建興礦區隔壁,拜託陳逸松先生找總督府的保安課長後藤商量.後藤告以李建興準備迎接中國海軍.陳逸松說,中國海軍的船隻只有兩三百噸,揚子江有風浪都不敢開了,怎可能到台灣?並且同是東大畢業,怎可忘了牧野英一教授的罪刑法定主義?後藤不停嘆氣,要求陳逸松別再管了....248頁)九份礦山王:大粗坑振山礦業劉明先生:九份老礦工的回憶



或許,豫審判官擔心論述與證據不是很強,與罪刑法定主義不合.因此,又提出了瑞三炭礦開會的調查結果.
這我就不多節錄了,其中一項,應該是最有證據力.

13.昭和十四年(民二十八),遣黃石養旅行廣東,海南島,視察情況,黃石養既到廣東,促廖進興須盡力聯絡重慶.至是同年九月廖以舊陳炯明軍之軍醫范生為使,聯絡滯留紹關之南支那總指揮官余漢謀,請其報告支那軍抗戰狀況急預定來攻台灣之時期,歸後即於義方商行及侯硐礦場事務所集諸社員數十名,大作視察談........

這點真的是通敵了,不過證據呢?並沒見到這本決定書,豫審判官有何提示.然而,李建興先生在本案事後所寫的本礦同人死難表裡敘明;

附:按本案因被搜獲廖進興由廣州寄來明信片一紙,內有((烏雞白鳳丸託余辦濟))一語,日吏遂將"白"字解為白崇禧,"余"字解為余漢謀,"濟"字解為陳濟棠等暗號,而認為本案鐵證.

既然鐵證如此,只能等待審判與坐牢,雖然李建興先生在被逮捕的兩年後,曾經寫了五首詩呈給村上達豫審判官,哀求
<<盼從事實判真虛,明公在上仰高裁>>

台北監獄的牢房是如何的設施呢?李建興先生倒是沒有太多的描述,不過,還是可以從1995年版, 辛酸六十年 ,二二八事件二七部隊長鍾逸人寫的一書中, 可以想像一二,前衛出版社的173頁裡,說 :

1952年7月6日作者從台南監獄又被移送來台北監獄.一舍還有二十多名警總軍法處寄押,正整裝待船前往綠島的叛亂犯.如....延平學院創始人者之ㄧ,涉案((資匪))的劉明等.

201頁 北監二區四舍的監房,都是寬不到兩手伸張,深僅丈三的斗室獨居房.是日據時代專為收容思想犯和死囚特別設計的監房.二次大戰中,因日本憲警羅織的所謂((東港事件))的郭國碁,楊金虎,以及((羅東事件))的李建興等人.1944年盟軍轟炸獄死的台南名律師歐清石則在第九房.

換句話說,李建興先生,是從山高海闊遍地野百合的東北角,關進狹窄的獨居房裡.只是不幸中的大幸是,沒有瘐死或被炸死在台北監獄裡.

而李建興先生與倖存的受難者,好不容易等到了日本投降.果真是如豫審決定書中所說的,
帝國戰敗,不久可見,況為收復失地,支那軍來攻台灣之時期,亦可迅速早日實現.

終於可以見到陽光了,不知道五二七思想事件受難者,回到故鄉時,心裡是如何的五味雜陳?復仇那是應當有的情緒吧?

中華民國七十一年 李建興先生紀念集 孔德成敬題128頁
李蔚臣先生寫到:
忠貞愛國一完人---悼念當代台灣煤礦界巨擘李建興先生一文中
說:
民國三十四年,日本投降,筆者奉命來台,任職台灣省黨部.
記得:光復未久,李氏家族暨員工在瑞芳舉行(思想慘案)追悼大會,邀請各機關與各界人士參加.筆者代表李翼中主任委員出席.
會場先是充滿哀愁悽惻之氣氛.旋而轉漸轉激昂憤慨,突有高雄人郭國基,(後任省議員).以不實謠言煽惑受害者家屬,應殺日人為死者報仇.謊稱:((東港已有以仇報仇之事)),聽眾議論紛紛,蠢蠢欲動,會場紊亂.筆者為閩南人,通諳台語,遂登台用方言大聲宣告:(( 蔣委員長昭示,以德報怨,全國軍民遵照,覺不容許任何人違背,亂言報復而濫殺,......台島各地平靜,未有報仇之事,現仍有留台之日本軍警民,其人數超過五十萬人,一旦事端發生,後果何堪設想?請勿輕信謠言.......))先生(按紙李建興先生)及當地父老先後發言,誓遵 蔣委員長昭示,一場虛驚風波,方化烏有.
會散,先生緊握吾手,再三道謝,懇切邀我餐敘.

其實,東港事件的郭國基先生並沒有說謊,
中華民國七十六年版台灣近代名人錄,張炎憲李筱峰莊永明編第四冊,自立晚報出版的一書中,說:
1942年東港事件發生,郭國基被指控在自宅雞舍內,密裝無線電發報機,通謀美機,轟炸高雄港,炸毀高雄軍事設施,逮捕入獄後,經過一番酷刑後,被迫招認,接受國民政府蔣介石運動資金,意圖反叛日本.....,初審被判無期徒刑,二審改判有期徒刑十年.

1945年八月日本無條件投降,十月初國民政府前進指揮部進駐台灣,郭國基遂連結東港事件被害者,組織(高等事件復仇會)積極報仇.將四大冤獄罪魁日本潮洲警察課長仲井清一,從嚴密警戒的宿舍中搶奪出來,在高雄半屏山竹子橋下打死.


不能討個公道,李建興先生該如何向瑞芳五二七思想事件受難者或遺屬交代呢?
李建興先生紀念集裡說;

隔年,也就是民國三十五年八月與林獻堂,陳逸松共十四人合組"台灣光復致敬團",到南京向蔣中正委員長致敬,其間,

九月四日上午會晤司法院祕書長茅祖權先生,談及戰犯與漢奸問題,於詢及"日人有犯罪者,例如台灣東港事件與其他等處事件,何以遣送回國?"茅秘書長謂"有罪之人遣回誠或有些地方成疑問,檢察方面亦難無矛盾,然如有證據確鑿者,必可再押回我國審判,即英美諸邦亦然,""

我想,這是標準的"依法行政"的官話罷了.我不禁再次翻閱著"本礦同人死難表"以及"與本礦同人牽連死難者表"很難想像當時的李建興先生是如何製作這兩張表.或許我們不敢說村上達豫審判官的終決定書是滿紙荒唐語,但是這兩張死難名單,卻是遺屬的一把辛酸淚.

名單裡,有住在瑞芳街火庚子寮一五九番地的林錫瀛先生,
那不就是九份樂伯二手書店所在附近嗎?
1940年五月二七日事件發生後,接著1942年倪蔣懷先生,也難逃懷疑,因同是瑞芳礦主而被逮捕拘留,倪先生最後提出生平日記,證明與李案沒有牽涉後被釋放.隔年倪蔣懷先生,便因腎臟病去世了九份的朝顏:紀錄老礦工的對話,記九份倪蔣懷,洪瑞麟,蔣瑞坑先生與礦工們 ,而倪蔣懷先生是台灣第一為水彩畫家,他就是在這裡居住過.

再看到一位遺屬的姓名是游竹根先生,居住於瑞芳街金瓜石二番地,他的死難父親是游阿秋先生,光緒十一年一月三日誕生,往生於民國三十三年十月十四日酉時.這會是巧合嗎?上一次看到游竹根先生的名諱是在九份藝術家,探險天地間劉其偉傳奇與金瓜石水湳洞台金公司的1947年 ,當時點閱了歷史的228-事件概述 ,赫然找到了金瓜石228事件的處理經過,其中有一段說:
""
如規定里長或頭人必須報出裡中一定數目的流氓,否則嚴懲,導致膽怯者亂點名,平添不少冤魂。
如北投區即有數人因此喪命。(頁三O三) 有些不願昧著良心亂點名者,本人卻遭殃,如瑞芳鎮金瓜石一里長游竹根。
國軍進駐金瓜石後,強迫他交出槍械與流氓名單。他答稱:「本鄉民風純樸,不曾參與事件」,而不肯屈從,
結果被拷打得奄奄一息後再槍決

我不知道這位游竹根先生是不是與瑞芳五二七思想事件受害人游阿秋先生遺屬是不是同一人?想來不禁讓人有些感慨.不過,歷史總是為難著那一代的台灣人,我記得就在樂伯二手書店旁一位先生,九份故事 :九份的橄欖樹.....記一位尊敬的九份先民及一段歷史 他的尊翁同時經歷過1940年五二七事件與1947年二二八事件的兩次災難而逃亡,他的祖母與倪蔣懷先生不同的作法是,兩次事件時,立即將家裡的線裝書,裝訂書,契據與信件立即放進大灶裡燒掉.有一位九份在地子弟的德國手錶達達響-側記五二七瑞芳事件始未 一文中,也詳細敘述了他祖父的同款遭遇.他的祖父被審問兩個月,突然釋放回家後,當夜就過世.而他的祖父並未列在這兩份死難者名單內.

思想會害死人,誰知道,那些文字會惹來甚麼禍?樺山資紀說的:對於順民,則應護其安全,已經是不時行的.那時代的長輩,要當個順民都不可得.多說一句話都會錯,畢竟是不是順民是由他人來決定.

再翻看一回死難者名單,有許多位的住址寫著是瑞芳街猴硐二,一七,三八,四三,等番地.會不會是侯硐火車站附近呢?瑞三礦業的洗煤場與事務所依然在,這裡曾經是決定書裡認定的主要犯罪地.如今還是鐵道迷的追逐點.

2007年版,台灣黃昏地帶, 兩個日本鐵道迷的台灣旅遊筆記,米澤光敦與山崎勉著, 蔡昭儀譯,
謬思出版的一書中說;

可以借把傘嗎 瑞三煤礦
我回到車站(按:侯硐)附近吃中餐,兩家小吃店擠滿了道路工程的相關人員,我叫了一碗麵和滷海帶,只要四十五圓,享用完這頓健康便宜又快速的美味午餐後,我正想出發前往台車遺跡探險,雨卻越下越大,我沒帶傘,只好向老闆娘借:<<可以借我一把傘嗎?大概五十分鐘後就會拿回來還您嗎>>,老闆娘爽快的拿了一把給我,還告訴我要怎麼去台車鐵路遺跡所在的對岸.

我想他們不知道這裡曾經發生過甚麼事吧?如果,沒錯的話,那位本地80歲的阿巴桑應該知曉這件慘案,她仍然不改他對日本後生客人的熱情.這大就是台灣人好客的傳統吧.只是,很遺憾,瑞芳地區比較容易看到的五二七思想事件記念碑,只有在金瓜石勸濟堂,有一位儍大姐Lucy網友話我故鄉~山城傳奇~祈堂廟(下) 很細心地將它記錄下來.我就不謄錄了.

說到這哩,想起了李遂初先生,這位翻譯"五二七思想事件豫審終決定書"的詩人,曾經寫:過瑞芳抗日戰蹟,這首詩

東望三貂草色滋,昔年曾此抗東夷.
黔黎空碧千秋血,黑虎常青一代棋.
漸化皇民真大恥,重歸祖國豈初期,
憐渠頌德碑零落,徒倚斜陽看幾時.

我在推測這首詩應該是日本戰敗後吧?描述的應該是九份所在的三貂嶺,1895年抵抗日本軍,九份礦區人英勇犧牲的戰事.只是,詩人可能不曉得,他感慨日本人設立的歌功又頌德的碑已經七零八落在斜陽裡,卻不曉得五二七這件慘案的碑文,更是少,還是李建興先生所設立的.

就如同,本案最重要的被告與證人之一的黃石養先生,如果"雨港古今詩選"與本案的主要被告是同一人的話,那麼他就是:
字梅生,平溪人,後寓基,民初參加小鳴吟社,精擊缽吟,馳譽詞林,卒年不詳.

如果是同一人,那麼他的卒年並非不詳,而是死難於民國三十四年五月三日的台北監獄裡.當然是否同一人?待查.

有詩:松山州尾

有時怒雨激奔流,
捲土翻泥作軟丘,
東岸漸肥西岸削,
潮痕不認舊沙洲.

這段酸辛的往事,會不會就如同詩人所說的,潮痕不認舊沙洲?
還好,台灣社會上總是有許多有心人,默默地在傳承歷史,就如同台灣的百合花,總是會生長在山巔水湄之間,將她們的美麗與堅毅一代一代第流傳,前幾天,儍大姐Lucy告訴了我以下這信息,於是昨天請書友拾餘叟借給我李建興先生的詩集.

非常感謝他們兩位與舉辦單位.
>>>>>>>>>>>>>>>>>>
五月二十七日祈堂廟舉行 
瑞芳527追思活動
時間: 98年5月27日 (星期三)
邀請對象:527事件罹難家屬,善心人士.
全體校友及理監事
地點:金瓜石勸濟堂交誼廰二樓
行程:09.30~10.30 礦山影片放映
10.30~11.30家屬玫詞及追思研討
12:00~ 午餐飯盒
會後至黃金博物館參觀礦山影像特展,
名額50位,請欲參加者
電洽2496~1273童光明副總幹事報名
>>>>>>>>>>>>>>>>
20090517敬於九份樂伯二手書店
附註:
一:姚德昌先生敘述的莊某某先生,在文建會的訪談記錄裡有全名,本文因為並未訪談其親友故舊,為求慎重,暫且不列全名.

二:1945年中華民國政府接收台灣後,大部份日據時代的台灣籍警員被留用.之後,1947年發生228事件,事件後,白色恐怖正式成型.如此,是否影響受難者以及受難者家屬的內心想法?這有待了解.
引述;
1993年版台灣光復初齊歷史 賴澤涵主編 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29頁 光復初期台灣警政的接收與重建 :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後,日本實施暫時體制,台灣警政也步入新的階段.1938年10月於警察局集各州警察部曾設經濟警察課.市警察及郡警察課則設置經濟警察股.隨著戰爭的持續與擴大,於警務課增設警備,刑事,理蕃三股,保安課增設外事,檢閱兩股,衛生課增設體力,統制兩股....由於事權擴充,人員自然也隨之增加.

34頁 接收期間,引用(程琛 1987 :366)<<日籍警察雖被按其撤換遣返,台籍警察大都被留用....)學員班曾克平指出台灣籍警察也因日本投降,在人們心目中,同樣被視為不受歡迎人物,自然發生不了作用.>>



>>>>>>>>>>>>>>>>>>>>>>>>>>>>>>>>>>>>>
20090606補註;
金瓜石的書友,傻大姐,陸續詳細記錄以下文章,提供了更多資料,歡迎各位點閱參考
話我故鄉~瑞芳五二七追思活動紀錄(五) 話我故鄉~瑞芳五二七追思活動紀錄(四) 話我故鄉~五二七追思活動紀錄(三) 話我故鄉~瑞芳五二七追思活動紀錄(二) 話我故鄉~五二七事件追思活動記錄(一)

 

15,

昨天來自大肚山的二手書店同行,和我談起了1895年的乙未戰役。那一年,我們九份與金瓜石的先民們,也是很光榮地在這裡英勇抵抗日本正規軍,導致了一位日本軍官的陣亡與士兵的受傷。這也是日本侵略台灣本島後第一起軍官的不幸犧牲。

這讓我想起了今年三月九日我與一位大哥談起了五二七思想事件的過程。早上起床,就簡單記錄一下。

清晨六點三十五分,走過了祈堂老街,來到了祈堂廟。天好冷,鳥,蝴蝶甚至是狗兒都沒有出現。貓散落在各個油毛氈屋頂,望著少人行的空落落的石階巷弄。杜鵑花與櫻花就在貓兒們的身旁綻放著。才幾個月沒來,這條石階路的老街,已經都磨上了小石子,好走多了。

祈堂廟前有一座五二七思想事件紀念碑。習慣性地,總是會在這裡重看一遍碑文。當我在凝視時,一位大哥出現在我身旁,喊了一聲:敖+力早(早啊)。嚇了我一跳。我趕緊彎腰鞠躬回禮。

大哥七十五歲人。是1936年出生的。住在祈堂街尾。我有一位朋友,小時後,那是日據的最後十年,她住在祈堂街頭。這引起了我的興趣。好年輕啊,他會知道這碑文裡的故事嗎?

他急急地告訴我:

我五歲著識事情囉(就懂得人間事了)。我那會不知。阮厝邊江清煙(暫時以音譯,待查)的姪子,號做鱸鰻(叫做鱸鰻),關在臺北枷獄(臺北監獄),抵差一工欲倒轉來(只差一天就要釋放可以回金瓜石),煞予(卻被)美軍空襲轟炸死。

我問說您知道這五二七思想事件的背景嗎?

他嘆口好長的氣說:

彼+一攏是咱臺灣人做得來的 (這都是台灣人自己做出來的事情)。連阮兜(我家)厝邊的打鐵仔的也予日本人掠去關,剠去刑。(連我附近鄰居打鐵師父也被抓去拘留與刑求)。甚麼事情也攏(都)是臺灣人的齣頭(任何事情都是臺灣人自己的花樣)。

他指著祈堂廟下的那塊小山坡與黃金博物館前的公車站憤慨地說。思想事件,戰俘營虐待,二二八事件了後的掠人,哪一項不是臺灣人家己害臺灣人家己,臺灣人不替別人想(臺灣人自己害臺灣人與自私)?

看他如此憤慨,我在想,打鐵師傅或許是他尊敬的鄰居吧?我請教說,打鐵師傅怎麼會打到思想上去了呢?

他說:臺灣人合(向)日本人報講(密告):李建興(瑞三礦業董事長),黃仁祥(祈堂廟代表)做武器,扑(打)刀欲造日本人的反。彼時陣(那時候),金瓜石掠了若多頭面人(金瓜時抓了許多有頭有臉的人),刑死的,被美軍炸死的若多你敢知(有多少你知道嗎?)。

為什麼連打鐵仔也掠(抓)?彼+一著(那就)是,日本人是講法治的,需要口供,無(否則),這思想事件著(就)牽連不起來(無法成立)。

 

日本人掠人問供的步數(方法)是扑(打),ㄔ+參(踹),踢,踩,搥,灌水,灌臭油。伊(日本人)的設計(安排)著是(就是)為著製造武器的口供即會掠打鐵仔來刑。愛伊(要他)承認扑(打)刀是為著造反。

聽他這麼一說關於這一點,我就相信了這位大哥果然五歲時就懂事了。因為當年日本法院的預審書類與當時作家回憶錄也是如此記載著(私藏打造鐮刀等等意圖謀反)的說法,這部分就不多說了,在九份樂伯二手書店部落格裡有粗淺的整理了。

我問說,為何那位密告者要密報侯硐,瑞芳,基隆,九份,水湳洞....與金瓜石的人跟著李建興先生造反呢?

他說:

詳細的,這我不敢講,我無親耳聽到李建興抑是密報者講起。

可能打鐵師傅是鄰居吧?感同身受特別深吧?他的憤怒像是十八歲的少年路見不平而繼續咬牙切齒著,說:

但是,我合你講,有的臺灣人看不得別人好,一點事故(一點微不足道的不趁心)著(就)起怨嗟(懷恨),日本人(日本官方人)若是請飲酒,予伊面子(給臺灣人面子),酒飲落去,甚麼事情,有的,無的,甚麼攏(都)講。


舉一個例;我五,六歲的時陣,臺灣著(就)在配給過生活,金瓜石永過(以前)生活比外頭(其他地方)好,此+一(這一)配給落去(一開始)生活著變差了(生活物資變差了),就開始有人走yami生理,yami你知無(否),就是到外頭偷運食物來金瓜石偷賣,有臺灣人偷報;也有人偷台+刂彘(偷殺豬),台+刂了彘,厝邊頭尾,親戚五十(鄰居與親戚朋友)大家攏(都)會分幾斤,炸了豬油,著趕緊拿去山林,埋在塗堆內(土堆內),大家是驚得欲死,也是有臺灣人偷報;日本時代,金瓜石出產的黃金一月日(一個月)有一,兩噸,咱臺灣人著會(就會)偷幾錢幾兩重,共款,也是有臺灣人去報

我合你講,無臺灣人報,日本人掠(抓)得到?

我說,您怎麼那麼清楚?他說,散赤子早識事(窮人家孩子早懂事),而且,我除了疏開的期間,自細漢著(就)企(住)在這裡。抗戰的中後期,美軍的B29轟炸機著按(就從)報時山彼+一邊的大海飛過來,扌+獻(擲)炸彈,日本人無伊的法度(拿美軍沒折),干焦會(只會)叫阮疏開。阮兜(我家)就予日本人疏開到沙鹿的做田人兜(農家),做田人的厝是三合院,阮著住在左手邊的牛稠間(養牛的房間)。在那裡住了兩三年,到光復;民國四十七年去做三年兵。可使講,除了這六年,我今年七十五歲,攏是滯(住)在金瓜石。

果然是年輕,他說抗戰,而不是太平洋戰爭。我說,您民國四十七年當兵,那不就趕上了八二三砲戰?

他說,八二三之後我才到金門,我在金門防衛部第二碼頭顧港口,就是在料羅灣再過去。八二三無抵到(沒遇到),但是有抵到(遇到)六一七砲戰。

我說,您對臺灣也是有很大的貢獻喔。英雄喔。

他聽了好高興說,著啊,我當初時也有在想,永過,日本人佔領臺灣時,水螺仔聲若彈起(防空警報聲若響起),家家戶戶的灶腳著愛(大灶就要)趕緊用火灰(木材燃燒後的餘燼)將火打熄,驚(怕)火煙透過煙筒(煙囪)洩露出去,引來B29的轟炸,真使人驚惶,如今我有槍啊,我不予阿共仔(中國共產黨)復來擾亂臺灣,所致,我真認真向外省仔學做兵。雖然我不愛戰爭。戰爭使人性扭曲。

我說,喔,怎麼說呢?

他指著五二七思想事件紀念碑下方的戰俘營紀念碑說,還沒疏開到沙鹿時,這裡關了真多的阿凸仔(西洋人),若可憐喔(好可憐喔),日本人不予伊好好吃,好好穿,瘦得偆骨頭(瘦得剩骨頭),無看見肉,按爾,亦(還)不干休,命令伊耙塗(挖土),另外耙出一個地道,通往礦坑,為什麼呢?因為不予阿凸仔合臺灣人接近。做彼礦坑攏是粗重工課(工作),營養不良,不若(多)久,誠可憐,著死了歸片(往生了一大堆);死了後,就四塊白板釘釘ㄟ,一個人扛在肩胛上,扛到時雨中學復(再)過去的所在(地方)埋。光復了,伊的國家著派人來取骨頭回故鄉了。

我說,日本人怎會如此虐待戰俘呢?

他說,日本人著是按爾(日本政府本來就是這樣),但是呢,領工的人攏是臺灣人。臺灣人大多數攏會趁日本人不注意,恬恬偷偷提(拿)糖,鹽,番薯簽予阿凸仔,但是,著是有彼+一款奉公的臺灣人,欺負阿凸仔來討日本人的歡喜。伊娘哩。

這位大哥從頭到尾都沒有慣見的口頭禪,這時突然冒出了一句,倒嚇了我一跳。

我說,那這些不管是思想事件的,yami的,戰俘營的,二二八的這些幫助當權者的人不怕被報復嗎?

他說,也沒伊的法度啊(也拿他們沒折啊)。但是呢,阿凸仔政府著不是按爾喔。講起來,咱的國家不愛人民,人民也不愛國家。彼當時,日本政府對為國家死亡的兵仔,真看重,會扶持伊的家屬,咱中國政府呢,死據在你去死(管你去死),通多(最多)予你一許錢(一些錢),所致講,國家不管人民,人民著去做漢奸,你看,日本人背叛國家的著(就)少,罕得聽見。

話講回來彼+一許(那些)活落來的阿凸仔。日本戰敗落後(之後),扌+率(率領)美軍顧問團來,有恩的報恩,當初時有偷拽糖,鹽的著送大禮,甚至培養(栽培)伊的後代出國;虐待的,扑人(打人)的著(就)抓去關;甚至,有一個臺灣人,已經死去了,彼+一許阿凸仔,我會記得是英國人,我親目珠看,衝到伊兜(臺灣人家),提起彼個臺灣人的神主牌,著(就)擲(音ㄉㄢ)落塗腳(地上),踏到碎碎碎,青面獠牙大聲罵不好聽的話。

這幾年,思想事件與戰俘營已經真少人提起,思想事件的受害者,政府並無為臺灣人向日本政府討公道;二二八事件已經變做選舉時政客的話題爾爾,藍的綠的都不認真對待。

 

咱台灣政府的大官虎(大官),通愛教受害者(很喜歡告訴受害者),愛(要)往前看,唉,死的不是伊兜(他家),講得輕鬆。你看,每一冬(每一年),阿凸仔的生存者和往生者參伊(和他)的國家,攏來戰俘營紀念碑來紀念;復再舉個例,親像猶太人到現此時復(還)在追捕納粹,我在想,難道英國人,荷蘭人...這些阿凸仔戰俘或者是戰俘後代,文化敢有較差咱,為什麼每年攏會來看當年的受難者?

這也是為什麼中國人那彼+一爾(那麼)多漢奸,臺灣不管誰人來管攏有臺灣人為別人(都有為外人)作歹事的,不檢討,以後會有共(同)性質的思想事件,戰俘營事件,二二八事件會一再發生。

我一下子也不知道該說甚麼?前一陣子曾經到某一位非常有才華而且很知名的音樂人家中尋書,他的父親是上校退役,很受我的尊敬。他的大公子轉述他父親生前的教誨說:如果我們有親人,不管是臺灣人或者外省人在二二八或之後的白色恐怖的生命,財產,自由受到傷害甚至是滅絕時,我們可能需要三代以後才能平復,所以我們不能要求他們忘掉過去往前看,你們是沒被傷害的下一代,你們要做的是傾聽。

我如此地傾聽著這位大哥的憤慨,我們都沉默了。

接著說,思想事件確實是日本人特故意(故意)聽臺灣人的密報,率+刂(斬)臺灣頭面人的頭,台+刀雞教猴(殺雞儆猴),嚇驚臺灣人著愛乖乖不可使亂振動(威嚇臺灣人不可輕舉妄動)心向祖國,即會(才會)順勢講是打造刀器欲造反。

但是金瓜石的二二八事件我親目珠看到是將菜刀鬦(接)在長長的竹篙上,超過一人高,提著刀要去和有機關槍的中國政府拚性命,講起來,真是咱臺灣人不知死活的不幸。事後,政府來金瓜石掠人,大家會互相掩護,但是也是有臺灣人去密報。

 

我說,有的是被逼的啊。我向他提起當時金瓜石一位里長游竹根先生,拒絕提供二二八事件參與名單而被槍斃的這件事。

 

他嘆口氣說,唉,那個時代啊。接著說:日本人1895的彼+一(那)幾年台+刀(殺)臺灣人的心肝真正雄(心很狠),臺灣人沒想到祖國來囉,猶原共款(一樣)。通(最)可悲的是,扌+率日本人,中國人掠咱臺灣人的,攏是臺灣人。

你若問我,思想事件的背景?我合(和)你講,臺灣人放尿不會攪砂,家己害家己不團結,臺灣人本身要檢討;中國政府來,不追究這個思想事件,所致,臺灣即(才)復會有二二八的發生;戰俘營的事情不查真相,臺灣人著(就)會虐待外勞。

他又嘆口氣說:我十五六歲就到九份下金坑,做兵前到金瓜石的臺金公司上班。做的都是耙土仔工。彼款工課(工作),著是(就是)炸藥班在礦坑炸出一個kada(坑道)了後,我就將土耙出來,黑天暗地的,按爾(這樣)我也成養了三個孩子。做兵倒轉回來後,又去臺金公司吃頭路。

 

彼時陣,金瓜石真(很)鬧熱,祈堂街過了中午,就人真多,因為做工仔攏下班囉。臺金公司彼時陣,干焦(光只是)是保二總隊的警察就有歸百個(上百位)。落後(後來),禮樂鍊銅廠汙染,伊的煙有酸性,連菅芒攏死了了,草攏不發,我著四界(到處)去作工。三個子中,大漢子(大兒子)在大陸工作,娶了大陸姑娘。

我那位朋友,她的父親與她的兩位舅舅都不幸往生在五二七思想事件的日本監獄裡,我問他說,是否知道開著兩家雜貨店又是黃仁祥先生左右手的她,jin   kay 大姐,這一家的往事?

他說,金瓜石的柑仔店真多,復再講(而且),金瓜石真多有頭面的人都被抓得差不多了,太多人了,我雄雄(一下子)想不起來了。

這時,往瑞芳的公車來了,原來他早起是為了到瑞芳。他向我說他就住在哪一間,改天去他家泡茶再聊。

跑得好像是腳上裝了彈簧,好快啊。真是少年。

我想,他也真是少年,五二七思想事件開始時的1940才六歲,直至1945年戰敗為止這事件都還在株連,預審時,也不過十歲;對今年82歲的jin   kay大姊與和她的父親與舅舅的本名是應當陌生的。

鞠著躬向他告別。改天再去拜訪了。先記錄下他的話。(2011年)

還有二十多篇筆記,太多了,就不敢再鋪了,很感謝大家看到這裡。

 

推薦:九份鄉土館三連棟展廳的百年到現代的礦山文物展覽,是世界

 

 

推薦:九份鄉土館三連棟展廳的百年到現代的礦山文物展覽,是世界

 

推薦:九份鄉土館三連棟展廳的百年到現代的礦山文物展覽,是世界

推薦:九份鄉土館三連棟展廳的百年到現代的礦山文物展覽,是世界

 

推薦:九份鄉土館三連棟展廳的百年到現代的礦山文物展覽,是世界

推薦:九份鄉土館三連棟展廳的百年到現代的礦山文物展覽,是世界

推薦:九份鄉土館三連棟展廳的百年到現代的礦山文物展覽,是世界

推薦:九份鄉土館三連棟展廳的百年到現代的礦山文物展覽,是世界

 

推薦:九份鄉土館三連棟展廳的百年到現代的礦山文物展覽,是世界

推薦:九份鄉土館三連棟展廳的百年到現代的礦山文物展覽,是世界

推薦:九份鄉土館三連棟展廳的百年到現代的礦山文物展覽,是世界

推薦:九份鄉土館三連棟展廳的百年到現代的礦山文物展覽,是世界

推薦:九份鄉土館三連棟展廳的百年到現代的礦山文物展覽,是世界

推薦:九份鄉土館三連棟展廳的百年到現代的礦山文物展覽,是世界

推薦:九份鄉土館三連棟展廳的百年到現代的礦山文物展覽,是世界

推薦:九份鄉土館三連棟展廳的百年到現代的礦山文物展覽,是世界

推薦:九份鄉土館三連棟展廳的百年到現代的礦山文物展覽,是世界

推薦:九份鄉土館三連棟展廳的百年到現代的礦山文物展覽,是世界

推薦:九份鄉土館三連棟展廳的百年到現代的礦山文物展覽,是世界

推薦:九份鄉土館三連棟展廳的百年到現代的礦山文物展覽,是世界

推薦:九份鄉土館三連棟展廳的百年到現代的礦山文物展覽,是世界

推薦:九份鄉土館三連棟展廳的百年到現代的礦山文物展覽,是世界

推薦:九份鄉土館三連棟展廳的百年到現代的礦山文物展覽,是世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樂伯二手書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