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宜蘭才子陳逸松作家大律師(公為,筆名凝雨山人)。吳新榮作家說
陳逸松作家(公為),曾經在「臺灣文學」雜誌刊載「姉妹」,以【凝雨山人】的筆名發表的。
民俗臺灣昭和十七年(1942)九月五日發行第二卷第九號通卷第十五號的卷頭語,則是使用陳逸松作家的本名。
吳新榮作家說,陳逸松君是正義的使者,楊雲萍君是熱情的詩人,蘇子衡君是有良心的學者。
陳逸松作家曾經接受劉明礦主的拜託,去跟臺灣總督府保安課長商量,那是為了「瑞芳五二七大案」(瑞芳五二七思想事件),替瑞芳瑞三礦業李建興詩人,數百名礦工以及被牽連者,總數將近兩千位,而請命的。
陳逸松作家與同是東京帝國大學畢業的後藤,展開激辯。
陳逸松作家堅持【法定罪刑主義】。
最後,講不贏的後藤請求陳逸松作家別再說了。
1936年2月8日「文聯」主辦的綜合藝術座談會
地點:193臺北朝日小會館
出席者(非依序)
楊佐三郎(楊三郎畫家)
、陳運旺(音樂家)、林錦鴻(畫家)
、葉榮鐘(文聯常委、《東亞新報》主筆)、張星建(文聯常委)
陳澄波(畫家)、郭天留(文聯委員)
、陳梅溪(高中生)
曹秋圃(畫家)、張維賢(演劇研究家)
、鄧雨賢(作曲家)
許炎亭(記者)、陳逸松(市議員會、律師)
陳逸松發言說:
{請容我說幾句話。各位都知道,我對藝術完全是門外漢。
可是身屬社會一分子,我對藝術有些許關心,一向都會出席各
種會議。
趁著這個機會,請容許我具體地陳述我的意見。
我們臺灣
藝術界,雖然從今晚與會的人士中也出現了佼佼者,但整體來看,
简直是乏善可陳。
我想,恐怕大多數的人都有同感吧。
原因之一,
就是我們臺灣社會整體的文化非常落後,而更大的原因或許就隱藏
在落後的政治之中。
這不是各位藝術家的責任,而是全臺灣島民的
責任。
領有臺灣四十年,如今湧現出政治經濟突飛猛進的現狀。因
此,
我們在藝術和文學上也正好風雲際會,遇到一種文藝復興的時
期。
為什麼呢?
因爲最近出現了各種文藝維誌,舉辦各種像這樣的
座談會,更有種種團體的成立,這些都起因於整個臺灣社會靜極思
動。
我對藝術整體常抱著一個希望,就是希望它能經常發揮影響社
會實際生活的功能。不只是我,沒有直接參與藝術的社會大眾或全
體民眾,也都期望它能激發我們這種門外漢對藝術的關心或興趣
吧。
......。
其次,說一句冒味的話,以畫家來說,總而言之,所謂的文化運動脱離了生活就興盛不起來 。
在座的各位之中,也許有不少人對生活或對自己的藝術觀抱著藝術至上的主張,而任何藝術的基礎都是社會生活,自不待言。
因此,該藝術和社會有什麼樣的關連,就關係到社會的支持與否。我期待臺灣藝術家把社會生活列入考應之中,孕育出具有正確的藝術觀,對社會有貢戲的藝術品。}
黃仁(黃定成)作家,出生於民國十四年,福建省連城縣芷溪鄉,祖籍是河南遷來的客家人。
家鄉的住所叫做【三斯堂】,是歌於斯,哭於斯,聚族人於斯的含意。是個舊式大宅院,兩邊廂房,住了十多戶,清朝科舉時代的【捷報】貼滿了前後兩大廳。
陳逸松作家不主張藝術至上,反而是,文化運動脱離了生活就興盛不起來 。
這似乎很類似三斯堂,大家生活在這塊土地上。
陳逸松作家也的確常參加文化活動,而且出錢出力。
西川滿熱愛台灣是備受肯定的,然而文章,個性卻不是人人都喜愛。
即便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也是同樣會受到批判與反對的吧?
西川滿至少讓新垣宏一創辦了學院派的【臺大文學雜誌】,張文環,中山侑,陳逸松,王井泉等等作家設立了【文啟社】發行【臺灣文學】雜誌,來反對西川滿的【愛書會】的【愛書】雜誌以及【文藝臺灣】的走向與風格。
張文環作家回憶:
{友人們(包括日本人)說,我們來辦文藝雜誌吧。
最先提案的是廣播電台的文藝部長中山侑氏。
之後陳逸松氏或王井泉氏都認真的說,來辦吧。
有一本雜誌就可以呼喚全台灣全島的文化人,有所聯繫,又可請領一張鐵路的優待劵,能到處走動十分方便。
陳逸松氏拼命地勸說:{{張文環來辦吧,我先出資1500元。}}
當時的一千五百元不少。
大豹煤礦的少東林摶秋先生是編劇兼導演。1943 年與王井泉, 呂赫若,張文環, 謝火爐影劇,織品企業家,臺北放送局文藝部名和榮一...陳逸松律師等等,在臺北成立厚生演劇研究會。編導高砂館,閹雞,.....地熱。 地熱是紅磨坊時期劇作平水坑改名,敘述礦坑災變引發勞資對立至和解的故事。
1943年「臺灣文學」成立,陳逸松作家也成為設立委員兼理事。
陳逸松作家有個特別的身分。
林衡道教授說:
{台灣有錢人大都小氣,壞心眼,只有九份台陽顏家的人非常令人欽佩,作好事多到數不完。
顏雲年過世後,家族沒有發生糾紛。
弟弟顏國年輔佐顏雲年的長子顏欽賢先生,盡心盡力,儼然是周公輔弼周武王。
顏欽賢對顏國年的後代也非常好。
顏國年的兒子在光復後發生兩次金融危機,也是都由顏欽賢相救。一世人做好事,未曾欺侮人,到後代也是。
顏欽賢的妹婿陳逸松律師在大陸當人代,顏國年的女婿魏火曜則是中央研究院院。}
陳逸松作家也是九份台陽礦業公司監察人。
民國36年3月出版,章子惠學者主編的【台灣時人志】介紹陳逸松作家:
{陳逸松字公為,國民參政員。
本省台北縣人,現年41歲,畢業於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法學部政治學科,即入大學院研究財政政策。
民國20年10月1日,應日本高等文官司法科試驗,登錄為東京地方裁判所辯護士。
民國22年在台北開業執行律務。
歷任台北市會議員,台北辯護士會副會長,三民主義青年團台北分團主任,華南銀行,台陽礦業公司,台北汽車貨運公司的監察人。台灣電影戲劇公司董事。
政經報社社長。
草山土地公司,大同產業公司董事長等職。}
註:
1,
陳逸松先生在回憶錄裡提到日本時代的【五二七大案】,也就是學者所說的【瑞芳事件】,【瑞芳思想事件】,....【瑞芳慘案】時,劉明先生的義氣之舉:
{東港事件後,瑞芳事件登場,不愛學日文的瑞三煤礦礦主李建興,被誣指支持國民政府.導火線傳說是李建興因金錢與女人關係(按:此段【金錢與女人】敘述稍嫌籠統與當地人回憶不同。)與日警衝突.日本警方先在李建興經常出入的礦坑邊,埋下三四十把鐮刀,鋤頭作為證據,逮捕李氏兄弟與數百名礦工,嚴刑逼供,不是屈打成招就是慘遭刑死.
劉明的金礦就在李建興礦區隔壁,拜託我找總督府的保安課長後藤商量.後藤告以李建興準備迎接中國海軍.我說,中國海軍的船隻只有兩三百噸,揚子江有風浪都不敢開了,怎可能到台灣?並且同是東京帝大畢業,怎可忘了牧野英一教授的罪刑法定主義?後藤不停嘆氣,要求陳逸松別再管了....}。
那時,瑞芳思想事件,日本殖民政府株連甚廣,與李建興家族有關者可以說人人皆是嫌疑者。有學者說被調問者達兩千人。至少有七十二位受拘禁於台北監獄者中,不幸虐死,自殺,傷重而死,或是美軍轟炸而死者。
(1994年陳逸松回憶錄 前衛出版社 林忠勝撰述 吳君瑩記錄)
3,
大豹煤礦的少東林摶秋先生是編劇兼導演。1943 年與王井泉, 呂赫若,張文環, 謝火爐影劇,織品企業家,臺北放送局文藝部名和榮一...陳逸松律師等等,在臺北成立厚生演劇研究會。編導高砂館,閹雞,.....地熱。 地熱是紅磨坊時期劇作平水坑改名,敘述礦坑災變引發勞資對立至和解的故事。
石婉舜學者說:
林搏秋先生,在一九四○年代初期的臺、日劇界嶄露頭角, 曾專職於新宿「紅磨坊」劇團的編導部門,是為東京劇壇的首位臺灣人劇作家。戰火熾熱的一九四三年間,林摶秋與王井泉等人,在臺北成立厚生演劇研究會志在延續一九二○年代以來臺 灣新劇運動的薪火,並一手編導《高砂館》 《閹雞》等劇,該次公演為臺灣戲劇史寫下新頁,評論家將之喻為「臺灣新劇運動 的黎明」 ·歷經時局動亂,林搏秋在一九五○年代復出文化界,成立玉峰影業公司,培育電影人材,此時他搖身變為魄力空前的電影製片家兼風格獨具的導演,攝製《阿三哥出馬》 《嘆煙 花》等多部電影。.....。( 封面簡介,同下註)
臺灣戲劇資深戲劇家叢書林摶秋。作者石婉舜。發 行陳郁秀,主編 鍾明德。顧問邱坤良,賴聲川。企劃編輯于善祿,執行編輯,紀淑玲。美術設計 鄭富榮。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出版組,出版者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4,
林衡道教授說:
台灣有錢人大都小氣,壞心眼,只有九份台陽顏家的人非常令人欽佩,作好事多到數不完。
顏雲年過世後,家族沒有發生糾紛。
弟弟顏國年輔佐顏雲年的長子顏欽賢先生,盡心盡力,儼然是周公輔弼周武王。
顏欽賢對顏國年的後代也非常好。
顏國年的兒子在光復後發生兩次金融危機,也是都由顏欽賢相救。一世人做好事,未曾欺侮人,到後代也是。
顏欽賢的妹婿陳逸松律師在大陸當人代,顏國年的女婿魏火曜則是中央研究院院士。(頁61。張黎文。九份口述歷史與解說資料彙編)
5,
西川滿熱愛台灣是備受肯定的,然而文章,個性卻不是人人都喜愛。
即便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也是同樣會受到批判與反對的吧。
西川滿至少讓新垣宏一創辦了學院派的【臺大文學雜誌】,張文環,中山侑,陳逸松,王井泉等等作家設立了【文啟社】發行【臺灣文學】雜誌,來反對西川滿的【愛書會】的【愛書】雜誌以及【文藝臺灣】的走向與風格。(新垣宏一,華麗島歲月)
6,
張文環作家回想:
雜誌【台灣文學】的誕生
當時的文學雜誌,只有西川滿氏編輯的【文藝台灣】一冊而已。
西川滿氏是當時台灣總督府的機關誌,【台灣日日新報】的第二課長,他的父親是西川純先生,昭和炭礦社長,也是台北市會議員。因此西川滿氏的背景好,資金也豐富。
可是西川議員是法西斯的人物,滿氏又是御用文藝家。
對於他編輯的雜誌,認為過分偏向於他個人本位的趣味性的,不是只有台灣人而已。
反而是大部分屬於人道主義性的日本人都不太歡迎似的。
我也是【文藝台灣】的同仁之一,不過每逢編輯會議,我就感到頭痛。
要說他那種獨裁性格,寧可說是有錢又有閒的婦人在辦家家酒似的做法,令我無法忍受。
友人們(包括日本人)說,我們來辦文藝雜誌吧。
最先提案的是廣播電台的文藝部長中山侑氏。
之後陳逸松氏或王井泉氏都認真的說,來辦吧。
有一本雜誌就可以呼喚全台灣全島的文化人,有所聯繫,又可請領一張鐵路的優待劵,能到處走動十分方便。
陳逸松氏拼命地勸說:{{張文環來辦吧,我先出資1500元。}}
當時的$1500元不少。
{{好吧,看著辦吧,可是大家能繼續努力下去嗎?}}
我叮問了。
在東京創辦【福爾摩莎】的時候,留到最後一個人掌舵的是我。
這種經驗使我不安,還有在文學夥伴裡我的學歷最貧弱,沒有自信拖拉大家走,這不是謙遜,是事實。
而平常我是這樣考慮著。
眾議一決,決定命名啟文社,以【台灣文學】表題出版。
封面委託畫家李石樵氏,並請剛好那個時候常來電影公司的印刷廠,用藝術印刷紙只印封面一千張。
不知道這一消息是看報紙,或聽了風聲得知的西川滿氏,跑到我家來。
文藝台灣的同仁,要另外辦雜誌,會被誤認為分裂,不成體統,請不要辦。西川是說如此說而且極力反對。又說,封面的印刷費用,既然印好了就由我來負擔,請必定要停辦。
這因我跟友人們約過了,不能我一個人想停就停,必須跟大家商量結果,才能回答。這就樣讓西川滿氏回去。
同仁決定創刊號出版1000冊。
不過出版後不到一個星期便全部賣完了。
立刻編好了第2號開始付印。
我為請領鐵路優待劵,每天到鐵道部去。
拿到乘車優待劵真高興。大概非新聞紙類的出板文藝藝雜誌拿到優待劵的,台灣文學應該是頭一次吧。
(頁64。張文環全集卷七。陳萬益主編)
7,
文聯主辦之綜合藝術座談會
出席者:楊佐三郎(楊三郎)等
譯者:涂翠花
時間、地點:1936年2月8日於臺北朝日小會館
出席者(非依序)
楊佐三郎(畫家)
、陳運旺(音樂家)、林錦鴻(畫家)
、葉
榮鐘(文聯常委、《東亞新報》主筆)、張星建(文聯常委)
陳澄波(畫家)、郭天留(文聯委員)
、陳梅溪(高中生)
曹秋圃(畫家)、張維賢(演劇研究家)
、鄧雨賢(作曲家)
許炎亭(記者)、陳逸松(市議員會、律師)
陳逸松:…..請容我說幾句話。各位都知道,我對藝術完全是門外漢。
可是身屬社會一分子,我對藝術有些許關心,一向都會出席各
種會議。趁著這個機會,請容許我具體地陳述我的意見。我們臺灣
藝術界,雖然從今晚與會的人士中也出現了佼佼者,但整體來看,
简直是乏善可陳。我想,恐怕大多數的人都有同感吧。原因之一,
就是我們臺灣社會整體的文化非常落後,而更大的原因或許就隱藏
在落後的政治之中。這不是各位藝術家的責任,而是全臺灣島民的
責任。領有臺灣四十年,如今澂現出政治經濟突飛猛進的現狀。因
此,我們在藝術和文學上也正好風雲際會,遇到一種文藝復興的時
期。為什麼呢?因爲最近出現了各種文藝維誌,舉辦各種像這樣的
座談會,更有種種團體的成立,這些都起因於整個臺灣社會靜極思
動。我對藝術整體常抱著一個希望,就是希望它能經常發揮影響社
會實際生活的功能。不只是我,沒有直接參與藝術的社會大眾或全
體民眾,也都期望它能激發我們這種門外漢對藝術的關心或興趣
吧。…..
其次,說一句冒味的話,以畫家來說,總而言之,所謂的文化運動脱離了生活就興盛不起來 。在座的各位之中,也許有不少人對生活或
對自己的藝術觀抱著藝術至上的主張,而任何藝術的基礎都是社會
生活,自不待言。因此,該藝術和社會有什麼樣的關連,就關係到
社會的支持與否。我期待臺灣藝術家把社會生活列入考應之中,孕
育出具有正確的藝術觀,對社會有貢戲的藝術品。……
原刊《 臺灣文藝」
1936 4 2 A 29 A
三澤真美惠校打404 •日治時期臺灣文藝評論集(雜誌篇)第一集
8,
民國27年昭和13年1938年。
前日台北陳逸松賺【學者,詩人,使徒】隨筆一文,發表於【台灣新民報】。文章分這三類人為知識人,感情人,行動人。
我因有所感,台灣不是沒有學者,詩人,使徒,只是那些人為阿諛的學者,墮落的詩人,變態的使徒。
而我們所要求的是;良心的學者,熱情的詩人,正義的使徒。
我把這讀後感寄給陳君,今天,他很高興回回信來了。
想起陳君,便聯想起楊雲萍軍與蘇子衡君。
真可謂陳君是正義的使者,楊君是熱情的詩人,蘇軍是有良心的學者。
(頁73吳新榮榮全集,張良澤編,遠景)
9,
1943年4月2日
今日蘇君來訪有關【台灣文學】佳里會談結果,商量於台北台中彰化各地同志,皆贊成組織有限公司,成員大體如下:
設立委員長 台中張星建專務理事
設立委員 彰化李君晰社長
設立委員 台北陳逸松理事
設立委員 台北王井泉理事
設立委員 台北張文環理事
設立委員 台北王仁德監事
設立委員 台中巫永福監事
設立委員 佳里吳新榮監事
我打算以佳里為中心。集兩千元的股東。(頁142,吳新榮榮全集,張良澤編,遠景)
10,
昭和16年1941年8月17日:
下午郭水潭君又帶藤野熊士先生來訪,同去台南訪友,於旅館又談起台灣文學。
首先提到西川滿「赤嵌記」以及庄司總一的「陳夫人」。
接著談到藝術與技術,政治與民族諸問題。
也暢談了戰爭與國際問題。
月旦人物則有林語堂,陳逢源,連溫清,中村哲。
又談到台灣日日新報連載的西遊記是西川滿親自請得吉川英治的諒解而翻譯的。
又知台灣文學的姉妹一篇是陳逸松君以凝雨山人的筆名發表的。(頁114)
11,
陳紹馨是【民俗臺灣】的重要作家群之一。
昭和十七年(1941年)一月三十一日裡,吳新榮作家特別記載拜訪陳紹馨,為的是【民俗臺灣】特輯號。
隔天果然到了台北山水亭,主人王井泉作家立即電話通知張文環,陳逸松,陳紹馨,藤野雄士等先生立刻到場。(吳新榮日記,遠景,120頁)
12,民國36年3月出版,台灣時人志介紹陳逸松作家:
陳逸松(公為),國民參政員。
本省台北縣人,現年41歲,畢業於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法學部政治學科,即入大學院研究財政政策。
民國20年10月1日,應日本高等文官司法科試驗,登錄為東京地方裁判所辯護士。
民國22年在台北開業執行律務。
歷任台北市會議員,台北辯護士會副會長,三民主義青年團台北分團主任,華南銀行,台陽礦業公司,台北汽車貨運公司的監察人。台灣電影戲劇公司董事。
政經報社社長。
草山土地公司,大同產業公司董事長等職。
現住台北市延平區得勝里,德勝橫1巷6號(該期臺灣民俗記載,發表時住所是台北大稻埕。)(頁105。章子惠編。台灣時人志第一集。民國36年3月出版)
2024年4月2日。台北市士林區到府收購二手書舊書長輩書學術書老書。非常感謝臉書好友愛書人的讓書。【民俗臺灣】讀後筆記

宜蘭才子陳逸松作家大律師(公為,筆名凝雨山人)。吳新榮作家說

宜蘭才子陳逸松作家大律師(公為,筆名凝雨山人)。吳新榮作家說

宜蘭才子陳逸松作家大律師(公為,筆名凝雨山人)。吳新榮作家說

宜蘭才子陳逸松作家大律師(公為,筆名凝雨山人)。吳新榮作家說

宜蘭才子陳逸松作家大律師(公為,筆名凝雨山人)。吳新榮作家說

宜蘭才子陳逸松作家大律師(公為,筆名凝雨山人)。吳新榮作家說

宜蘭才子陳逸松作家大律師(公為,筆名凝雨山人)。吳新榮作家說

宜蘭才子陳逸松作家大律師(公為,筆名凝雨山人)。吳新榮作家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樂伯二手書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