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章太炎學者1989-1990年在台北西門町紅樓新起街與臺灣日

臺灣日日新報,日刊,早出二大張,晚出一大。
屬於股份有限公司。
總社設在台北市衡陽路,當時稱為榮町。
1998年(光緒24,明治31)5月1日。
前身是臺灣新報(光緒22年,明治29年,6月17日創刊),以及臺灣日報(光緒23年,明治30年5月8日創刊)合併而組織成為臺灣日日新報。光緒27年日本明治34年起十二月12月1日起,台灣總督府報停止自行發刊,改由該報以附錄刊載。
其他的報刊,例如臺北週報,臺北市報,也都副刊在臺灣日日新報。
台灣人辜顯榮,林熊徵,魏清德等等先生,都曾經在這個報紙,擔任重要職務。
尤其魏清德學者主持漢文部的主任,對台灣人的教育有很多的貢獻。
除了台北總社以外,還有東京,大阪,基隆,宜蘭,新竹,台中,嘉義,台南,高雄,屏東,花蓮等十一各分社,組織相當龐大。
設備也很完善,高速度輪轉機一台,輪轉機三台,平盤十三台,維多利亞式印刷機一台,石印機兩台,石板手搖機八台,自動活字鑄造機三台,以及製本用的機械二十多台,電氣版,照相製版的設備都有。
(頁一七七:卷五教育志文化事業篇第五章新聞事業,台灣省通志)


章炳麟學者,一名絳,字枚叔,號太炎。
海內外聞名的國學學者
清朝光緒年間為【時務】,【昌報】等等刊物上撰述,言論激烈,而被清廷政府所不容許與注意。
光緒 25,6年(明治32,33)之間,躲避災禍來來到台灣。
擔任台灣日日新報漢文欄主筆。
對日人治台政策,經常批評,因此被要求離開,於是帶著夫人回到中國。(台灣省通志卷七人物志流寓篇第四冊367頁)

(昨天早上筆記時,突然發生花蓮大地震。書架,山頭搖晃得很厲害,這是九份開店二十年來的最劇烈,讓人驚嚇,立刻聯想到九二一大地震,當時,在平地上開店,市區的大樓倒塌,很多傷亡,前一天還來店裡買書看書的書友,地震後就離世或是受傷。立即停止打字,上傳,關機。隨後下山全台灣到府收購二手書。台灣各地陸續傳出不幸的災情。希望台灣跟大家都平安。以上是補打的字。2024年4月4日兒童節。)

 

臺灣古代文化の謎-石坂莊作(石坂圖南 )-臺灣日日新報社-昭和十五年五月五日發行。
似乎是以正濱漁港水面,和平島,基隆嶼,小帆船-類似戎克船,再加上太古石文作為裝幀封面。內容介紹了台灣......以及基隆社寮島(和平島)的出土太古石文,蕃字洞等等。
石板莊作著作豐富。
石坂莊作,大正六年(1917 )的{基隆港}說,江文也音樂家的叔叔江呈輝舉人所領導的崇基書院是光緒十九年所成立,是在基隆同知的管理下由舉人江呈輝監督。(基隆港,發行,臺灣日日新報社, 成文)。
簡萬火先生的基隆誌,(簡萬火著,日本昭和六年,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連橫先生臺灣通史,書院教育與建築等等書籍都如是說。( 王鎮華,故鄉)但很可惜,就是沒有地址。
昭和十二年新高新社出版的【臺灣紳士錄】說,石板莊作明治三年出生,日本群馬縣人,住所在基隆市,是台北州會議員。
明治二十九年台灣日日新報社的會計主任。
明治四十四年基隆公益涉主任。
大正二年基隆商公會理事。
大正四年基隆信用組合重役。(頁19)
石板莊作的姓名,也出現在日本時代臺灣總督府出版的【臺灣礦區一覽】,是煤礦經營者之一。
這些年請教的經驗,八十歲以上的耆老們不太會說煤,而是說石炭或是塗炭,常常是後兩者並用;而煤礦則是說炭礦。
感覺是跟明朝經學家顧炎武先生一樣,認為石炭兩字才是正統。(詳附錄:日知錄集釋卷三十二, 頁1838, 日知錄集釋,上海古籍出版社,清代學術名著叢刊,日知錄集釋全校本,全三册,[清]顧炎武著,顧亭林,蔣山傭。黃汝成 集釋,栾保群,吕宗力校點,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古籍出版社)
日本時代的文書也是慣用石炭或是炭礦。比如說基隆炭礦株式會社和1925年台北三井物產會社的臺灣北部炭田圖。以炭礦和炭田來稱呼煤礦和煤田。(臺煤特刊,李儒林發行人,臺煤出版委員會,中華民國礦業協進會,臺灣區煤礦業同業公會,臺灣區煤礦礦工福利委員會。)
國學大師章太炎(章炳麟)先生也在【國家論】曾說過農夫與煤炭工,他也是使用石炭。他說{ .....農夫擔糞以長稻梁,鑛人沾體以致石炭;此其事至汙辱也,而求食者不以爲垢,是何也?.....}(章炳麟。 章氏叢書別錄三,國家論,頁906, 世界書局, 下,八十四,民國71 年再版)
章太炎學者與石板莊作的交集點之一是【台灣日日新報社】,在台北西門町紅樓附近。
林衡道學者說,這兩個名額是限定國語家庭出身,自己家庭不是國語家庭,就要寄養在日本人家裡。
林衡道的兄弟姊妹,就被恩田千穎管教。
恩田是林衡道的父親林熊祥先生聘請的。
林熊祥特別在新起街(今內江街)租一棟二層樓起的日式花園房子,將四個兄弟姊妹交給恩田。
花園洋房雖然沒有掛起招牌,但是電話簿登記的是「林熊祥家塾」。
林衡道認為這教育是畸形的教育,兄弟姊妹在日後一直到這本回憶錄出版時,見面聊天,都會說是住在「高等孤兒院」。
林熊祥私塾搬了三次,第一次新起町,第二次御成町(華陰街與中山北路一段附近),第三次大正町五條通(中山北路一段十三號)。(頁八二)
住在林熊祥私塾時,每天傍晚,恩田老師就讓家裡的老女傭女士帶他們出去,不讓他們自己出去。
老女傭通常會帶到新起市場。
林衡道一千字左右,描述難忘的紅樓舊事。
林衡道學者說:
新起市場距離老師家兩三分鐘的路程。
紅磚興建的八角樓。
也就是今天的紅樓。
大正九年(1920)新起街已經改名新起町。
市場仍舊叫做新起街市場,又在西門外,所以有人喚做西門市場。
是當時室內以日本人為顧客的高級市場。
西門內的京町(博愛路),榮町(衡陽路),本町(重慶南路)都是清一色日本大商家。
大商家的主婦,女傭,早晨都到新起街市場買菜。
西門外的新起町,築地町(成都路底)也有日本小商人和台灣人民雜居,也都是固定顧客。
大官,豪門的主婦是不會上菜市場買菜,而是市場小販恭敬的帶著貨物到府上由她們選購。
選購好,小販拿毛筆把帳記在和紙上,買主確認後,月底一起結帳。
記帳的簿子稱為「通帳」。
自然比市場買賣貴了四,五成。
但這也是闊太太擺架子,貪懶所付出的代價。
結果恩江所師母有樣學樣,不過,有時候還是到市場去買。
大正十年左右的新起街市場,樓下銷售魚,肉,水果。
日本人認為赤鯛,黑鯛,松鯛是美食,也愛龍蝦。
冬天搶著買烏魚子,作為送禮的禮物。
日本人喜歡吃鹹菜,鹹菜類銷路最好,鹹鮭魚,日本魚丸等等。
水果中,高價的是椪柑,低價的有香蕉。
市場樓上,除了食品,還有布料,雜貨,糖果,點心,玩具等等。
玩具有手槍,望遠鏡,還有武士圖繪的紙牌,都是日本廉價物品。
日本酒,啤酒,汽水,冰品飲料,裝有玻璃珠的彈珠小汽水,最受小孩子喜愛。
每一個攤位業績都很好,日常所需,過年,過節的祭祀與送禮物品也供應。
日治最後幾年,日軍侵略中國,日用物資全歸政府管理配給,市場成了無用的廢物,關門大吉。
{台灣光復後,新起街市場改為紅樓戲院至今。(出版時)
站在新起街市場的門外,舉目望去,隔著縱貫鐵路對面屹立著農咖啡色的三層樓大廈,那就是台灣總督府所辦的臺灣日日新聞社,光復以後改為新生戲院,現在已拆除。}
{日治時期,名儒章太炎曾經受聘來台北,擔任日日新聞社的漢文版記者,由於他所寫的社論常常諷刺日本當局,終於被迫離開臺灣而去。此一史事,知道的人並不多。}(頁100。林衡道先生訪談錄。訪問:卓遵宏,林秋敏;紀錄林秋敏。國史館印行。)
章太炎學者(1868-1936),民國四十六年,黃玉齋學者的【章太炎與本市操觚界】,幾千字,深入而廣泛地介紹章太炎學者在台北日日新聞社的事蹟,很肯定地指出章太炎先生故居的地址。
文章說,章太炎學者什麼時候到台北的?
章太炎先生在自己的著作中有兩種說法:一個是日本人佔據台灣之後的第五年;一個是日本人佔據台灣之後的第七年。
雪漁謝汝銓先生(1871-1953)說,章太炎先生離別台北的時候,曾經為日本時代的台灣日日新社新聞社的日本籍記者石板莊作,書寫了扇面,民國二十五年(1936)5; 章太炎先生去世時,才由石板莊作提出了三十多年的珍藏,加以製版,登在台灣日日新報。了上面這個善念到民國25年章太炎試試的時候才有石板裝作提出了。
謝雪漁把它剪裁下來,一直保藏起來。
潤庵魏清德學者,說,章太炎先生在台北市的台灣日日新聞社,擔任客籍編輯時,我還在新竹故鄉讀書,(當年13歲)後來從各方面獲悉當時台灣日日新聞社的社址,不是今天新生報社的社址。
舊社址是在台北市以前稱為新起街,現在稱為長沙街二段,現在新生報社的社址是後來台灣日日新聞社擴大後的社址。
章太炎先生是住在大理街附近的周厝(即北市廣州街123號,現該屋為書畫鑒賞家黃傳祿兄所擁有)距離新起街不遠。聽說在台灣不過四數月而已。
同事中,林藝濤先生年紀比較輕,跟章太炎先生最友善。
章太炎看到李藝濤正在讀漢書。
章太炎先生問說,到了這麼大年紀才讀漢書?
章太炎先生說他童年時候就讀完了,不問何段他都能夠背出來的。
立刻,李藝濤先生指定了一篇,
章太炎先生筆寫了200多字。
與原書校對一個字也沒錯。
謝雪漁詩人說,章太炎跟他的夫人同住(章太炎之行述)
章太炎先生早年奔走革命,似乎沒有正式結婚到了民國二年,46歲的時候才跟湯國梨夫人正式結婚。
湯夫人是女詩人,在上海結婚的時候,章太炎先生習上寫詩說:
我雖無稊米,亦知天地寬;
攝衣登高岡,招君雲之端。
湯夫人生兩子,章導,章奇。
章太炎先生之前娶過某位夫人,生過三位女兒,大千金嫁給龔寶銓先生。來台的夫人應當是這位。
(台北文物季刊第五卷第四期台北市文獻委員會刊行中華民國46年2月15日4月15日)
基隆市到府收購二手書舊書長輩書學術書老書。非常感謝臉書好友愛書人的讓書。【石坂莊作(石坂圖南 )】讀後筆記

章太炎學者1989-1990年在台北西門町紅樓新起街與臺灣日

章太炎學者1989-1990年在台北西門町紅樓新起街與臺灣日

章太炎學者1989-1990年在台北西門町紅樓新起街與臺灣日

章太炎學者1989-1990年在台北西門町紅樓新起街與臺灣日

章太炎學者1989-1990年在台北西門町紅樓新起街與臺灣日

章太炎學者1989-1990年在台北西門町紅樓新起街與臺灣日

章太炎學者1989-1990年在台北西門町紅樓新起街與臺灣日

章太炎學者1989-1990年在台北西門町紅樓新起街與臺灣日

章太炎學者1989-1990年在台北西門町紅樓新起街與臺灣日

章太炎學者1989-1990年在台北西門町紅樓新起街與臺灣日

章太炎學者1989-1990年在台北西門町紅樓新起街與臺灣日

章太炎學者1989-1990年在台北西門町紅樓新起街與臺灣日

章太炎學者1989-1990年在台北西門町紅樓新起街與臺灣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樂伯二手書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