坑口
距離二十公尺所拍攝,很容易錯過
小橋
非常感謝綠葉山莊入口福明殿的士紳,以及,友諒橋旁的仕紳的指點,兩位指點這座煤礦稱為華隆煤礦,礦場位置在鹿寮溪左岸,友諒橋往山谷方向,主斜坑口就在一座大廟旁。
華新一路接大成街往瑪陵坑,瑪南里大成街上的偉義煤礦也被瑪南里一位九十歲耆老礦工指點稱為華隆煤礦新坑。
瑪陵坑瑪南里的九十歲耆老礦工就跟大部分的坑內礦工長輩一樣,身材屬於十一級風似乎就會吹走的偏瘦。
大哥指點,台灣礦脈高度平一尺就算很好,常常要蹲著,跪著,趴著掘,卡大(工作片道)也沒辦法像金馬獎紅地毯那麼闊,瘦的人比較適合,不可能宛然是雕塑家雕出來的,普遍都是粗勇型的。
這樣的指點,經常聽到坑內礦工耆老的披露,洪瑞麟礦工畫家的坑內礦工圖似乎也是如此。
胡適日記,1914年7月20日幾千字,記載了西洋各大報章的四十五幅諷刺畫(cartoon.時事畫),那是一年來所收集的,一看再看,捨不得扔。
其中一幅是「勞動工人籲天圖」是為英國煤礦工人罷工者而作。作者駱賓生先生(Boardman Robinson)。
胸肌發達的礦工坐在地上,放下十字鎬,仰望天空。(THE MAN WITH THE PICK:A figure suggested to Boardman Robinson by the recent English coal-miners' strike)
另外一位漫諾先生,也是為了罷工的礦工的作品。地面上打出一個圓洞,伸出一隻小臂高舉的拳頭,那是粗壯的,屬於中量級拳擊手那款的。
(PROTEST-Minor in St. Lous Post-Dispatch)(胡適留學日記二,遠流,二三頁)
可能,每位畫家,雕塑家都依照各國煤礦的實情而參考的,各有所本的吧?
走進山谷,一百公尺,過了華新一路90號,再兩百公尺,兩條小泥徑的岔路,取右。
兩條小泥徑都是沿著小溪溝而延伸,溪水清澈。
左側是平野,大約兩座足球場寬,長滿了草,竹林,泥地上有一個地方是叢竹林,似乎是煤礦的坑口的遺址,鏽黃水很大量,順著小支流而向前。
宮廟已經剩下一座敞開的遮雨棚和一堵牆壁,面積大約四十坪,似乎遷離了。
走進與走出都很不容易,荊棘芒草比人高,像是保護牆團團圍住。
走回到小泥徑的中段,看到一座橋,圓拱型的橋墩,相當的美,可能是早期的。
繼續走小泥徑,三百公尺後,果然發現一座大斜坑,海拔四十公尺,坐東朝西。
坑口前方被石土堆積,很不容易發現,坑口寬約兩公尺,石土堆上的坑口還剩一公尺高的空間,這座坑口相當宏偉,可能不是磚石或是水泥地彎弓,而是相思材架起的坑口,年久月深,坑口走了樣,但還是可以看見規模,五位拳擊手並排是還有剩餘空間的。
不知道兩位士紳所指點的是不是這座坑口,大廟是否就是這座宮廟遺址?
坑口前繼續沿著支流走,再兩百公尺的末端,是一座宏偉的墳墓,面對著礦場與小徑。
太多的疑問,沒有住戶在家可以請教。
先假設是華隆煤礦。
華隆煤礦的經營期是民國55到70年,總生產額334124公噸。
(頁160。林再生。基隆煤礦史)
這成績在全基隆區三百家左右的礦場中,排名在中段。(台灣的煤礦。遠足。賴克富,劉英毓,謝嘉榮。)
沿革等等以後再報告。
2024年12月10日筆記。
。。。。。
小登山十二公里,尋找煤礦。聖友谷土雞城(內十四坑站牌)-鹿寮煤礦礦場及坑口-折返-外十四坑產道-豎嶺山山頂-鹿寮山山頂-華新二街站牌。以及,友諒橋-華隆煤礦礦場及坑口-折返-福明殿。
。。。。。
非常感謝宜豐煤礦旁的大姊,勝源煤礦旁的黃先生,詹先生,振興煤礦17歲擔任天車工的耆老先生,鹿寮站牌旁林先生與他的兩位家人小姐小朋友,鹿寮站牌一位先生,聖友谷土雞城老闆娘以及她的公子,華新二街公車站牌兩位女士,友諒街站牌旁一位先生,福明殿旁一位先生的指點。
1926年台北三井物產會社井上知博畫的台灣北部炭田圖,友蚋地區標誌了四座炭礦分別是最北偏東的鹿寮城崎坑,最北偏西的蘇爾民坑,靠近基隆河偏東的下埤坑,靠近基隆河偏西,接近五堵火車站的友蚋坑。四座坑都已經鋪設手押台車。友蚋坑是機械設備炭坑,其他三座是犁掘坑。
1958年經濟部煤礦探勘處以及台灣省地質調查所編製的臺灣煤田及主要煤礦分布圖,友蚋地區由東北而西南排列,分別是勝源煤礦,振興煤礦,宜豐煤礦,鹿寮二坑煤礦,鹿寮一坑煤礦。(後兩座前幾年來過)
1983年工業技術研究院能源與礦業研究所製作的臺灣煤田及主要煤礦分布圖,友蚋地區由西北而東南,分別是福慶煤礦,山裕煤礦,億達煤礦,友蚋煤礦.
坑口
由此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