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338396168_6206291679428295_3881980529701197183_n.jpg

#胡適 先生的父親 #胡傳 先生曾經四度到 #龍潭堵(#新北市瑞芳區)。胡適與瑞芳的醫師,也就是後來的台北縣長戴德發縣長,很有淵源。
胡傳(1841-1895)字鐵花,號鈍夫,曾經在台任官三年半,胡適說他{面容紫黑,兩眼有威光},在{鈍夫四十七歲小景}(1886年)相片,果然是。
吳齊仁學者{從鈍夫年譜看胡適的父親}一文中說,胡鐵花短短的五十五歲的生涯中,逃難佔去四年。二十歲到二十四歲都在逃中度過。力氣大,高壯,十五歲即可日行六,七十里,逃難中,始終擔負著重任。(胡適作品集,四十自述,遠流出版)這樣的體格,或許,這也是胡傳當年在台灣可以維持健康的原因之一吧?
胡傳的好友 #張經甫 (字 #煥綸)先生也是受到巡撫的邀請,剛在同年同月1日創辦 #金沙局,經理局務並且起草章程。
與張經甫先生友好,共遊學過 #龍門講舍#蔣師轍 先生也正好接受巡撫之聘,於三月間抵台,襄校台南,台北的試務。這三位在台期間,交往密切。
光緒18年前後在台的文武官員,對於此項設局抽釐開採砂金之議,分成兩派看法。贊成採金與反對者恰好可以從胡傳先生的【#臺灣日記與啟稟】以及蔣師轍先生的【#臺遊日記】兩本書為代表

最新台灣誌十四年修正版 大正十四年(民國十五年)三月三十日改訂再版 廣松良臣 臺灣圖書刊行會

大正十二年:

本島(臺灣:

金109773錢(匁)

砂金2215錢(匁)

銀151887錢(匁)

銅1178158斤

金銅礦1248601貫

石炭1145000公噸

.....

金瓜石礦山;產金八六貫,銀一四四貫,銅一一八萬斤。

瑞芳礦山:產金二十四貫,銀八貫。(頁46)

2023年3月28日宜蘭到府收購二手書舊書長輩書學術書老書的途中,整理筆記。

338420205_528621602549472_6663114306314683874_n.jpg

 

(以下是2013年2月27日筆記。)
一位愛書人;小六女兒與她最近要到基隆河侯硐段看淘金砂;她的公公日據後期與光復初期曾經在瑞芳區龍潭堵行醫,從政後與胡適先生有不淺情誼,曾在一本書中看到兩位受尊敬者的互動照片。
今天是元宵過後的農曆16日。經過了新北市瑞芳區瑞芳街四號的龍安祠;神龕上頭寫的是;{龍遊潭堵鎮民安}。
是龍潭堵。
胡適先生的父親胡傳先生曾經四度到龍潭堵來;而,那位愛書人的公公,民國36年228事件後也曾在這裡救過一位即將被槍決者。
今天想了解胡傳先生1892年2月到9月的在新北市瑞芳區的足跡與對採砂金的態度。
1920年發行的臺灣通史記載:
(一):台灣採金始於三百年前。
(二):光緒十一年,台灣清法戰爭結束;光緒15年(1890)年,(學者通說認為是16年。),基隆河八堵段河床上發現金沙,基隆河採金沙者有三千人。
(三):光緒17年八月出示禁止。
(四):光緒18年2月;基隆同知黎景嵩建議歸官,巡撫邵友濂認可。奏准開辦金沙總局於基隆。瑞芳,暖暖,四腳亭,六堵,七堵,頂雙溪各設分局。
(五):光緒19年起撤廢金沙局,由商人金寶泉商號承辦,每年認繳二萬兩。一切費月與勇餉都由金寶泉負責。
(六):光緒18年二月到年終;計收釐金2萬7千1百兩餘。除開局費一成,並新勇一哨薪糧衣器帳房等款,實剩一萬七千六百六十二兩。
(七):沒多久,金瓜石,大石坑也發現金苗。
已經52歲的胡傳(鐵花)先生因為台灣巡撫邵友濂的奏調,光緒18年(1892)2月21日,抵達台灣,奉派為全臺營務處總巡委員;那時,他的好友張經甫(字煥綸)先生也是受到巡撫的邀請,剛在同年同月1日創辦金沙局,經理局務並且起草章程。
幼年成長於新北市瑞芳區金瓜石礦山的台灣史與礦業史專家-唐羽先生,更進一步說:
(一):金沙局;在當時屬於基隆廳的龍潭堵設立總局。之下設龍潭堵,暖暖,六堵,七堵,四腳亭,頂雙溪等分局。
(二):與張經甫先生友好,共遊學過龍門講舍的蔣師轍先生也正好接受巡撫之聘,於三月間抵台,襄校台南,台北試務。
(三):這三位在台期間,交往密切。
(四):光緒18年前後在台的文武官員,對於此項設局抽釐開採砂金之議,分成兩派看法。贊成與反對者恰好可以從胡傳先生的【臺灣日記與啟稟】以及蔣師轍先生的【臺遊日記】兩本書為代表。
(五):贊成者認為可以寓禁於徵,也為國家帶來利益;反對者引用日本人,荷蘭人,鄭氏採金哆囉滿之訓為戒,認為採金將招凶兆,且外來採金人一但利竭,將為台灣招來數千的獷悍亡命之徒。…..。
所說的凶兆可能指的是小琉球漫誌作者朱仕玠引用陳小崖外紀說
{….康熙壬戊間,鄭氏(按:鄭成功)遣偽官陳廷輝往淡水雞籠採金.老番云:
唐人必有大故,詰之,曰:初,日本居臺來取金,紅毛奪之;紅毛來取,鄭氏奪之;
今又來取,恐有改姓易主之事.明年癸亥.我師果入台灣….}吧?
胡傳先生的【臺灣日記與啟稟】裡提起了前後四趟來新北市瑞芳區;
第一趟是;
同年的三月17日,與張經甫先生坐火車到八堵;換轎至煖煖(原文是煖煖)街;會晤張劍臣,章惜卿,鄭伯玨,黃圃生,郭梅岑等人士。用餐完畢繼續走,五里至碇內,又五里至四腳亭,又八里,天已昏暗,龍潭堵。
18日,偕同張經甫先生沿石碇溪(基隆河)而上,行四里至瑞芳店。過溪而南,四里至苧子潭,又五里至半林莊。過溪而北,復東行二里至九芎橋,再十里即三貂嶺。
這條路線也是陳俊先生編著的【臺灣道路發展史】所說的清代基隆通往宜蘭的三條陸上道路之一。里程數,站名與道光9年(1829)姚瑩的東槎紀略接近。陳俊先生說這條道路可追溯到西班牙時期,乾隆年間有白蘭(平埔族)者開鑿窄道,以利通行。
後三趟則是他在三月19日接任全臺營務處總巡委員之後,直到8月19日陳請銷差,8月26日獲准之前為止。結束全台灣的行程的當中。是公務上路過,或者專門來瑞芳區巡閱。
最後兩趟是:
(一):同年的八月初七日:
{由基隆廳代雇夫六名赴宜蘭;記程二站半,每站每夫洋銀七角。這一趟住宿在瑞芳店金沙釐局,賞廚夫洋2元。}
(二):然後8月16日再由宜蘭起程;18日回抵基隆廳所屬之瑞芳店,四腳亭,煖煖街等處,巡閱這地區的銘字副營前哨,左營前哨,右營左哨,他說,這些都是{金沙釐局及彈壓礦丁}的部隊。
關於全台防務如何?在呈給巡撫,道等長官的稟稿裡充滿憂慮與不安。這不是今天的主題就不多扯了。
胡傳先生所記載的瑞芳區地名除了【半林莊】待查外,其他還在使用中。
吳海獅先生根據文獻而對這些地名的解說如下:
(一):瑞芳店;即柑仔瀨。
(1):1905年仍可行駛三千斤至五千斤的船舶,是基隆河上游終點港。(有一說是更上的苧子潭。)是基隆河平坦谷地進入崎嶇三貂嶺山地的中繼站,是往噶瑪蘭的重要孔道。
(2):乾隆15年賴世,陳火燒所闢。賴,陳二氏於此設雜貨店,並宴商旅,標店號為瑞芳,乃以訓為莊名。後期;又稱為【六崁仔】,有六家商店接連一起;包括棺材店,雜貨店,菜蔬店,布店,中藥店。
(3):1924年宜蘭線鐵路通車後,轉運功能逐漸消失而沒落,火車站又設在龍潭堵,加上平地狹小,1930年庄役所也遷移至龍潭堵,本地逐漸沒落。
(4):相對於龍潭堵,至今,本地又被稱為【內瑞芳】。行政區域是柑坪里。日據時代大字名:柑仔瀨;小字名:柑仔瀨,苧子潭。
(二)龍潭堵:
(1):是瑞芳區最大的河谷平地,是今日行政,商業中心,人口密集。
(2):不過,1915年,瑞芳店已有716人而龍潭堵才499人;到了1930年,瑞芳店仍僅784,而龍潭堵已經是2589人。但這個人口數卻只有瑞芳區的產金區的五分之一。
按照行政區域劃分:包括龍潭,龍鎮,龍安以及龍川里;日據時代大字名:龍潭堵。
(四): 半林莊:會不會指的是光復里,三爪子的柴寮子旁邊的坪林?會這樣聯想是因為,或許因著胡傳先生因著音譯而記錄?他在【台灣日記與啟稟】將瑞芳店三字寫成【瑞馨應】,四腳亭寫成【四角亭】,…..暖暖寫成【煖煖】。
(五):四腳亭:是角亭里與上天裡的一部分包括:四腳亭埔,四腳亭坑,粗坑口,楓子瀨,尪仔上天,滴水子。
(六):九芎橋:目前的弓橋里;包括九芎橋,小粗坑與大粗坑。
胡傳先生在12月初二【覆胡虎臣(寶鐸)書:】說:
{此次遍歷臺疆,往來於炎天熱日之中,瘴雨蠻煙之內,六閱月之久,從者三人先後死亡已盡,…..。}
9月28日【致邵班卿書】中也說:
{…..弟於台澎建城置官設險駐兵之處,業已遍歷其境,......。弟自渡台以後,往來於炎蒸瘴炙之中,首尾凡六閱月;從者三人先後告病,死亡已盡,只剩孤身。…..。}
蔣師轍先生【臺游日記】同年6月的記載也說;問過胡鐵花,經過的地方都是蠻煙瘴雨,隨從三人,兩人病死,一人病倒,而他卻一身泰然康健,真是鐵漢。
胡傳先生身體的底子真好。
還是回到淘金的部分;關於金沙局設立之後的經營情況與人事紛爭,胡傳先生在光緒18年九月底【復袁行南】的書信中說了幾點:
(一):新北市瑞芳區龍潭堵一帶基隆河沙金是光緒17年冬天發現。
(二): 張經甫先生創立章程,抽收地租牌費,不費公家分毫資本。當年仲春以後,即能每月得洋銀一萬餘圓,亦可謂天下第一礦務矣。
(三): 六,七月間,淫雨兼旬累月,山水漲發,溪邊岸側大半不能挖沙;兼被疫瘴水沖,洗丁病斃不少,收數漸減。
(四): 謗訕者遂因而沸騰。張經甫先生憤極,引疾以退。
(五): 而代者轉譽其(指張經甫先生)經始之艱,立法之善,操守之廉。譽之者,即謗之者也。
(六) 既謗前人而去,既代前人而譽之,非真惡之又愛之,乃自私自利之心之術,籌張變幻之工且妙也。
(七):金礦之衰旺不足慮,人心之貪險大可畏。當金之世,吾輩苟有所藉手,合能學鄉愿濫做好人。稍欲節糜,動至誹謗;顛倒是非,變亂黑白。雖如浮雲隨起隨滅,究不足已渣滓太清。
胡傳先生又在【上臺彎兵備道顧】的稟文裡說:(七月底發?)
{竊卑職自七月初五稟辭後,於初七日回抵台北。中丞病雖已愈,去志已堅。金沙局遂因人言,遽至紛更。}
蔣師轍的臺游日記裡提到,7月14日,臺灣巡撫邵友濂抱病期間,金沙局人事大變動,是唐薇卿(景崧)的決定。贊成者說一年可得銀20萬兩,半年了,才番銀(洋銀。墨西哥銀?)四萬枚,費用開銷卻已經三萬多,防卒饟需尚不列此數。
邵友濂巡撫則是在光緒19年(1893)六月的奏議裡說;
{自18年2月1日到年底,實剩盈餘一萬七千多兩。}(唐羽先生說,這是尚未計算銘字營勇丁口糧。)至於1892年有多少兵丁衛守金沙局?這還需找資料,我目前也沒看出。
光緒18年這六,七月裡胡傳先生所說的天災,在The Island ofFormosa PAST and PRESENT BY JAMES W, DAVIDSON:(464頁)說,
(一):1892年,是因為巨大颱風,一夜之間基隆河暴漲,導致巨大財物損失與人員傷亡之故。(南天書局:民國77年影印。)
(二):至於,領取淘金執照收費標準是;成人男性每天15cent墨西哥銀;婦女與小孩則為10。
(三):1893年Kyu-fun(Kau-hun)((九份)的山頭發現的金脈。位置就在小金瓜露頭;大粗坑,小粗坑,大竿林林坑,九份坑等放射狀河流中心。
(四):1894年的金礦管理的中國官兵表如下:
Zuiho(Sui-hong)(瑞芳龍潭堵)Head Office,,,,6 Officials 85guards and inspectors
Shikikaku-tei(Si-Ka-tien)(四腳亭)Branch Office ,,1 ,, 14 ,,
Dandan(Wan-Wan)(暖暖),, ,, ,,1 ,,14 ,,
Goto(Go-taw)(五堵) ,, ,, 1 ,,12 ,,
Kyu-fun(Kau-hun) (九份) ,, ,, 2 ,,24 ,,
Shosoko;(Sio-sha-kng)(小粗坑) ,, 2 14 ,,
Total 6 Offices ,, ,, 13 ,, 164 ,,
(五):每天約有3千位的淘金工在工作。…..。
【The Island of Formosa PAST and PRESENT】花費了相當大的篇幅介紹著基隆河,九份,金瓜石等產金區與產煤區與演變,這與其他有心著作一樣,真讓人敬佩。
【台灣採金七百年】裡,唐羽先生說:
(一)光緒19(1894)年沙金產量日減,商戶金寶泉提出為期一年半的承包並獲允准。淘金者改向金寶泉領牌。
(二)光緒20年(1895)7月金寶泉期滿,官方收回,重設金沙局。採金中心由基隆河轉至九份山。
關於四趟的遊歷與巡閱,胡傳先生並沒有在日記裡多描素採金者的族群別與景況。
蔣師轍的【臺游日記】則說7月26,27日蔣師轍本人與張經甫兩度會面;問說為何淘金者多是客民?張經甫說:
{土人墮甚,且多不貧,故罕事此。}
而池志澂的全臺遊記裡說到七堵到瑞芳,20里內都是金山:
{山氣磅礡,左右巖溪,溪水印日,流沙閃耀。每月淘金者約數千人。溪中時有山人小舟,伐木作薪,載往艋艦者。滿山奇花異草,綠陰繽紛,男女紅辮綠衫,歌唱自樂,真仙境也。}。
至於,The Island ofFormosa PAST and PRESENT書裡的沒有標明日期的相片(1902至1903?),
(一):九份,金瓜石盡是茅草屋。
(二):小朋友赤身裸體以麻繩套在肩上,拖著礦砂竹簍在泥地上拖行。
(三):淘金者成人頭戴斗笠,在河中挖個大水窟,上半身赤裸,下半身浸在水裡。使用鏟子鏟河沙倒進漏盤裡淘金沙。
(四)婦女齊腰以下浸在水中,穿戴整齊,頭戴斗笠,只有臉部與手腕露出。
胡傳先生則是在同年的九月初一獲委為提調臺鹽務總局兼辦安嘉總管。當天晉謁唐景崧巡撫。初二就在機器局拜訪張經甫與蘇治生兩位先生。
初五,蘇治生先生設餞招飲。
胡傳先生宴後,寄贈了一闕詞給主與客們:
華嚴世界,任憑我踏遍雲山千疊。瘴霧蠻煙,籠不住磨牙吮血。試問當年,英雄幾輩,學班超探穴?寒光射斗,看來辜負長鋏。
只當竹杖芒鞋,尋常遊覽,吟弄風和月。圓嶠,方壺都在望,無奈海天空闊。浪拍澎湖,秋涵鹿耳,應笑重來客。哪堪驪唱,正逢重九時節。
【臺灣日記與啟稟】由胡適先生整裡交由台灣銀行印行。寫序的毛子水先生說:
{….這雖然是一位地方官的日常生活和公事的記錄,但從這記錄裡 ,非特可以看出清末政治和軍事一部分的情形……,以及一個實事求是的讀書人對於改進政治的措施。….}。
而胡適先生寫給黃純青先生的書信中說:
{這些公牘與私函都是割台之前三,四年中(光緒18年到21年)的難得史料。…是最詳細,最切實的全台遊記與全台兵志。….。}
對我這淘金區的子民來說,何嘗不是最好的淘金斷代史?1892年的二月到八月,九份山下基隆河上的淘金熱。
胡鐵花先生幾度從瑞芳區越過三貂嶺住宿雙溪區然後抵達宜蘭。算起來也是礦區的先行者。這讓人深感榮耀。
今天我就先讀到這裡,改天再來多讀些。
資料引用:
臺灣通史:連雅堂:眾文出版社
台灣礦業聚落的興衰-以瑞芳鎮為例。指導教授:陳文尚。研究生:吳海獅。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地理組碩士學位論文。
台灣採金七百年:唐羽著:台北市錦綿助學金基金會印行。
The Island ofFormosa PAST and PRESENT BY JAMES W, DAVIDSON:(第464頁) (南天書局:民國77年影印。
臺灣日記與啟稟:胡傳著:台灣文獻叢刊第七一種。
臺遊日記:蔣師轍著: 台灣文獻叢刊第六種。
全臺遊記: 池志澂著: 台灣文獻叢刊第八九種。
小琉球漫誌:朱仕玠: 台灣文獻叢刊第三種。
東槎紀略: 姚瑩: 台灣文獻叢刊第七種。

 

338428342_500256332321655_668953061566721838_n.jpg

338518317_1713629235724340_4290717267685279346_n.jpg

338918394_599659001804149_7705837829862311269_n.jpg

 
arrow
arrow

    樂伯二手書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