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王昶雄先生(1915-2000年)說:
{….頭一次到九份就受到很大的震撼,因為從整個小城的呼吸中,嗅到一種神祕而幽眇,淒迷而孤寂的氣味。
那淅瀝的雨聲,竟也會引人遐思,讓人恍如置身淒美的詩畫中。……。
以後,我的雙腳在這片土地來來往往不知踏過了都少次,對我來說,
已有一份羨慕的情感,終於凝聚成我心靈上的寄寓……。}
先生還說:我愛九份,也就是愛九份的層層起落的石階和那數不清的
曲徑小巷。留日時代,曾在東京看過法國名片【望鄉】(1937年),
該片的背景就是非洲阿爾及爾城裡的一角落----卡斯巴,風光奇佳。
九份很像卡斯巴的景觀,熱愛九份的緣故,其實是源於這部影片。
…..。
有多少的石階路與巷弄,就等於是有多少的機運通往九份的美麗與
沉寂。因著四季,雨晴,日,月與星的光移,…..雲霧飄流以及漁火
與燈火,整個九份各處的美就與前述的變數相乘而有無止盡的呈現。
景,從來就不是一個樣。
這也難怪王昶雄先生不停地來領略。
來九份,八年了。愚陋不懂文學的我,卻比王昶雄先生幸運。
每天可以踏在石階上,彎進巷弄,通達各個古道,接連神韻
猶存的所在,而不只是【心靈的寄寓】而已。
黎明前,大約十二度。海面居然還有幾十艘漁火在北方大海上作業。從
九份樂伯二手書店,走進基山街,接豎崎路,繞了幾個巷弄,爬了
很多的階梯,經過隔頂,福山宮,大眾祠,走古道仰攻樹梅坪。接
102號公路,經過大粗坑,牡丹金礦,來到21公里處與雙溪區交界
的不厭亭。
與太陽爬上武丹山的速度一致,抵達不厭亭時,第一道曙光從這山後
投射在不厭亭前的菜刀崙東側。
那是一片芒草原,已然泛白的芒穗,頓時金黃,微風中輕擺。
鳥兒們窩在芒草原的各一端深情而持續對唱著。
這裡是分水嶺,東側的雙溪區,西側的平溪區,各有一湖雲海還沒
逸散。今天會轉暖吧?才會生成。與昨天天亮我來時的清明不一樣。
明天就要下雨,韻味又會如何呢?九份是幻化多采的片場。很期待。
日落
日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