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三位礦工耆老的回憶指點-基隆市七堵區瑪陵坑中埔的和益二坑煤礦

三位礦工耆老的回憶指點-基隆市七堵區瑪陵坑中埔的和益二坑煤礦

2021年12月9日承蒙兩位和益二坑礦工帶領尋找舊坑,氣坑和正坑(新坑大斜坑)。
2024年12月6日承蒙友蚋樟空湖的和益二坑礦工的指點和益二坑的親歷。
今天2024年12月9日,再次來到和益二坑,想要再次跟三年前所拜訪的兩位說聲非常感謝,並且尋找和益煤礦的新坑。
三歌野味餐廳,老闆老闆娘人非常好,這裡往坑溝內走一百公尺的那座紅磚坑口是舊坑(海拔四十公尺。坐東朝西)。日本時代的坑,後來沒有使用。沒有多深,不像【正坑】。
再來的四角形坑口是風坑。
四位礦工仕紳與耆老,都稱呼沒找到的那座新坑大斜坑是【正坑】,是出炭坑,是相思材弓起支架,在坑溝仔尾。
溪溝的兩岸小徑,草數更密了,也有崩塌。
乾脆走溪床,只是得很小心踩穩和注意水是有沒有變化。
溪中前進,在耆老們所指點的正坑和檯子腳遺址的溪床,浮現了一個機具,類似拜拜常供奉的鳳梨罐頭的形狀,上下沿凸出,可能是小型天車的滑動輪軸,似乎是幾次颱風沖刷溪床而冒出的。
小雨中沒見到兩位礦工仕紳。
也還是沒見到【正坑】。
民國四十年,那時還沒勞保,十多歲少年,進入合益仔(和益二坑煤礦)掘炭的煤礦工,只做半年,太燒熱了,常常三四十度。
做二,三十分鐘就要休息相同的時間,常常要浸在坑底個所(個人或是一班所採煤的場所)附近的水池,散熱和消除疲勞。
坑內熱,當時也沒有人時行戴口罩,一條毛巾浸過水池洗洗,就當作嘴掩,覆在嘴和鼻子上。
早上五點多從家裡出門到和益二坑,七點多帶便當,搭天車空車進入坑內,掘炭工工作四個多小時就出坑回家。
掘進工則是一個多小時。
工時少,薪水高,通常十多天就比一個工人的一個月月給高。
一天賺十三,四元,可以買幾斤米。
民國四,五十年工廠很少,農家困難賺到現金,一家生養的孩子五個十個很正常。
當年軍公教待遇比工人低,一位國小老師月薪大約兩三百元。
沒有政府勞保的年代,傷亡,礦主會補助一點點,大部分自己承擔。
出坑才是撿回一條命,一點多出坑後,礦工們會聚在中埔的麵店,柑仔店小飲,放鬆一下。
傷亡,那可是一傢伙人沒飯吃了,入了坑,自己的命是不如一條流浪狗的。
民國四十年,搭天車下到和益仔的個所,經過兩盤,二十多分鐘就到了,搭空車上到地面,大約三十多分鐘。
和益仔的煤礦,也有高達五,六尺的,通常一尺,很有變化而不一定,有時尖減不見了,必須炸開岩石繼續找。
五六尺的炭,按照民國四十年的標準,還不是【崎炭】,不像暖暖東勢坑的一心煤礦有崎炭,相對地,出磺更嚴重。
這樣的高度很難挖,必須在炭脈前面架一個工作架。
和益仔是【日本政府】時代開挖的,中埔再過來的建隆煤礦是【中國政府】時代開辦的。
和益仔開得很深,危險性很高,就如同內湖區內溝的煤礦。
內溝的煤礦發生慘劇時,他也奉派前往搶救。
和益仔很深了,有一種災害很可怕,那就是【冷磺】,沒有味道,仔細看,會在燒熱的空氣中,看到一團雙冷的影子,很像電影裡搬演的,鬼仔要出來會有一股冷霧氣。
走進冷磺,很快倒地,像睡著了,同班救的人只能在冷磺外,用拉的將昏倒的礦友拉出來。
如果是一個人在個所,那就沒救了。
後手,不喜歡到【深孔】,都是山皮仔坑為主。
瑪陵坑的日德煤礦,坑口在崙頂,礦層是吃南,往石厝坑方向挖,崙頂的坑口是大斜坑,在瑪西里民活動中心背後是平水坑,後來被稱為水坑。日德煤礦挖得很長的時間,直到烏到石厝坑時,因為早已被石厝坑煤礦挖光了而收坑。
日德煤礦就沒有那麼熱,而他在日德煤礦的平水坑工作了十多年。日德有條鐵路架設道坑口前的礦埕。礦工有一百人,興盛時,礦層有五六尺高。
大華二路是輕便路,民國四十九年的年尾拆除鐵路(輕便),各礦改以拖拉庫來載運。
也曾到過瑞芳的建基煤礦,大福煤礦以及新竹的煤礦。
新竹煤礦是在內灣火車站,往尖石鄉再步輦四十分鐘,平水坑,不熱,可是,尖石鄉的煤礦很容易【瓦斯突出】,死傷慘烈,而且照顧不到瑪南里的厝內,總不能幾個孩子都丟給家後。
尖石鄉有國營有民營。
瓦斯爆炸,瓦斯突出,冷磺等等都是很突然的,他也曾跟這些災後相閃身。
落磐那更是常有。
他的礦友,沒遇到意外事故,也都在五六十歲往生,砂肺以及各種病因都有。
礦工二十多年,孩子長大了,不用拚命,四十歲出頭離礦做工,改拚勞力。
他有請領【砂肺證明】也獲得補助。
瑪南里曾經有十多座煤礦,北管,子弟戲,獅館都有,每年農曆四月多迎媽祖繞境,礦業結束後,改成三月二十三日,現在就比較少了。
沒有參加北管等等民間劇團。
2024年12月6日,瑪陵坑中埔和益二坑煤礦的礦工仕紳詹先生指點,今年六十多歲。八,九歲,小學讀了一學期,就沒再讀了,離開學校當和益二坑煤礦坑外的檯仔腳工,一天工資十多元。
(基於隱私,內如有所隱匿。)
爸爸是和益二坑煤礦的礦工,是改修工,負責維護坑內外的鐵軌路面,所致,沒有砂肺。
算天的,一天工資六十元。
民國五,六十年,這六十元,生活外,無法再負擔五個孩子的學費。
爸爸媽媽很勤儉,兄弟姊妹們也很聰明。
舊厝在友蚋七坑樟空湖的振興煤礦,勝源煤礦的更上頭。
下到瑪陵坑的和益二坑很方便。
樟空湖的生活重心卻不是東北面的七堵,而是西南面的五堵,汐止為主。
勝源煤礦部分用地是向我們租的,當時租金都不高,作田又趁不到錢。
如何趁得現錢,是每個農家的苦惱。
豬一頭兩三百斤,養大了,就一根扁擔,倒吊著豬,兩個人,扛到振興煤礦的礦埕,再付錢搭輕便台車,到五堵的街上賣。
童年時,跟著爸爸,一家人搬到瑪陵坑居住。
十六歲,有勞保資格,那年,也正是政府規定女性不能下礦坑。
一進入和益仔(和益二坑),就當起師傅額,一天工資六十多元。
爸爸在和益二坑除了改修,若是下坑掘炭,會避免父子同一個卡大(採煤片道)。
和益二坑挖得很深,很燒熱。
是好礦,老闆有賺到錢,炭沿有的高達六,七米的豎炭。
屬於柴炭。
我挖了五六年,鹿寮一坑坑內爆炸,造成五十人失事,去看過和幫忙過,就不敢再挖炭,寧願去賺錢少一點的工課,就離礦。
爸爸則是挖到六十多歲退休,一生都是為了家,為了家後與囝兒。2024年12月10日筆記。非常感謝四位耆老與仕紳。


1983年工業技術研究院能源與礦業研究所製作的臺灣煤田及主要煤礦分布圖,偉義煤礦在和益煤礦西西南方一公里。
和益煤礦在基隆市七堵區701公車站牌下車,一條美麗溪溝,左岸三歌土雞城邊小徑,以及貨櫃場右側入山,草樹很多,但是,強烈不建議溯溪。
1926年台北三井物產會社井上知博畫的台灣北部炭田圖,瑪陵坑地區標誌了四座炭礦分別是北偏東的仙洞城崎坑,最北偏西的七堵炭坑,靠近基隆河偏東的李水生坑,靠近基隆河偏西的瑪陵坑。四座坑都已經鋪設手押台車。瑪陵坑是機械設備炭坑,其他三座是狸掘坑。
1958年經濟部煤礦探勘處以及台灣省地質調查所編製的臺灣煤田及主要煤礦分布圖,八堵七堵區靠近基隆河,右岸,東北而西南,分別有石黎坑,八堵坑,隆益煤礦,石厝坑煤礦,和益二坑煤礦,三合分坑,三合二坑煤礦,友蚋新坑煤礦,友蚋分坑煤礦。和益二坑西北距離石厝坑大約兩公里,西南距離三合分坑也是兩公里左右。北西距離日德煤礦,永裕坑煤礦大約三公里。
1983年工業技術研究院能源與礦業研究所製作的臺灣煤田及主要煤礦分布圖,和益二坑煤礦西西南側距離偉義煤礦約一公里。
【臺灣各礦廠產量累計表】,和益二坑煤礦在【基隆區】三百基左右的礦場中,排名高居第十五名,總產量是1003397公噸。(臺灣的煤礦。賴克富,劉英毓,謝嘉榮。遠足)

附註:

民國五十四年出版的【臺灣之煤礦資源】說,和益二坑屬於汐止煤田。(臺灣煤田及主要煤礦分布圖)
民國52年【東汐止煤田中部系煤層開發計劃】對和益二坑特別關注:
和益二坑概況:
(1)位置:基隆市七堵區瑪陵坑。
(2)礦區:礦業字第1189號,面積162公頃83公畝99公厘。
(3)沿革:民國27年4月由致和洋行經營,34年8月改組為合夥組織,46年1月改組為臺灣致和鑛業股份有限公司經營至今。
(4)煤層:該礦係開採石底層之中層及本層兩層,互距 19.2公尺,平均煤層厚度中層爲0.27尺,本層爲0.45公尺。
(5)現有坑道︰該礦主斜坑係沿中層開鑿,現已達十三片,另在七東設置中層坑內斜坑,近將撤廢,現正在東十三片開鑿本層坑內斜坑中,茲將各坑道情形概述如下:
(6)運輸:坑內運輸:主斜坑坑口設75IP,中層坑內斜坑設30IP,本層坑內斜坑設50P捲揚機各一座,現在每日產煤約90公噸,出碴約25車左右。
坑外運輸︰礦場距七堵火車站約5公里,以卡車降煤。
(7)坑內排水:在主斜坑東五片設60P,西七片設50IP,東十三片設15P幫浦各一座,計125 P,平時排水量約爲0.16m/min。
(8)通風:排風斜坑之東五片設主扇風機20P一座外,西七片設2P,排風斜坑之東十一片設3P,中層排風斜坑設3P局部扇風機各一座,型式均爲西洛哥式。
(9)動力︰現在契約馬力爲365IP,51年度電力總使用量爲 424,689K.W.H. 平均產煤每噸耗1506K.W.H.,在本區煤礦中用電最少,平均每月電力使用量爲35,390K.W.H.。( 頁10,東汐止煤田中部系煤層開發計劃。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資助計劃 MRSO Project Financed By CIECD,中華民國五十二年十二月,經濟部礦業研究服務組編印,1963)
民國54年出版的臺灣鑛業史說,董事長蘇爾家先生,礦址在基隆市七堵區瑪南里下股卅六地方,台濟採字第1192號,煤種是普通燃料煤,塊煤的發熱量7089,原屑是6409。民國51,52,53年的生產額是28196,32718,32894公噸。(頁760)成績相當好。

瑪南里:
(四)火炭坑:乃入瑪陵坑東側第一條小溪谷,位於福興宮 土地公廟前方。日據時代已出現該名。昔日因居民在此以燒 製木炭出售營生,故稱之。

和益二坑民國35 年開採,76 年收坑,年數42, 總產量1003397 公噸,年平均23890公噸。

建隆煤礦民國37 年開坑,59 年收坑,年數27, 總產量177217, 年平均5251, 中休8 年
( 頁160, 基隆煤礦史)

和益二坑在基隆地區排名第十五。( 頁164, 基隆煤礦史)

屬於基隆市七堵區瑪南里中埔的上方。相關地名由來:
1:港口:位於慶國橋附近。清代時瑪陵坑溪船運可通基隆河,而此地正是帆船進出瑪陵坑的首站,故稱之。
2:中埔:位於慶國橋與德潤橋間。瑪陵坑溪在此形成一 小曲流,於凸岸形成一埔地,因位於東勢下般的中間位置 且埔地範圍小於瑪陵國小附近的河埔地,故稱中埔。
(七)二坑:位於中埔上方的一小坑谷。此地本爲一礦坑所 在,昭和十三年(一九三八)組織株式會社致和洋行經營,至 民國三十四年改組合夥經營,民國四十六年改組爲台灣致和 礦業股份有限公司,於此地設和益二坑,故成爲指標地名。(臺灣省鑛業研究會,一九六六:七六〇)( 頁64, 基隆市志)

耆老所說的合益煤礦與臺灣北部沿海區煤田地質地形圖( 民國50-51) 編號24一致。這是被標示為和益二坑。(臺灣北部沿海區陸上地質調查報告 GEOLOGY AND COAL RESOURCES OF THE NORTHERN COASTAL AREA OF TAIWAN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資助計劃MRSO Project Financed By CIECD 經濟部礦業研究服務組 偏印 Mining Research and Service Organization Ministry of Economic Affairs 中華民國五十三年三月MARCH 1964)
民國四十八年十二月臺灣省礦區一覽則是說,和益二坑礦區所在是基隆市七堵區馬陵坑,五堵,下坡。礦業字號一一八九,臺濟採一三二四,臺灣致和礦業公司。( 頁80,民國四十八年十二月,臺灣省礦區一覽,臺灣省 府建設廳)

三位礦工耆老的回憶指點-基隆市七堵區瑪陵坑中埔的和益二坑煤礦

三位礦工耆老的回憶指點-基隆市七堵區瑪陵坑中埔的和益二坑煤礦

三位礦工耆老的回憶指點-基隆市七堵區瑪陵坑中埔的和益二坑煤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樂伯二手書店 的頭像
    樂伯二手書店

    負責人親自每天全台灣到府收購二手書舊書長輩書藝術書學術書0958571502樂伯二手書店(立立二手書店)

    樂伯二手書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