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MG_20210308_102520.jpg - 清國井基隆市中正區八斗子
IMG_20210308_104820.jpg - 清國井基隆市中正區八斗子
IMG_20210308_103525.jpg - 清國井基隆市中正區八斗子
IMG_20210308_103224.jpg - 清國井基隆市中正區八斗子
IMG_20210308_103114.jpg - 清國井基隆市中正區八斗子
IMG_20210308_102948.jpg - 清國井基隆市中正區八斗子
“清國井”,林再生學者稱為“ 清朝八斗子官礦“,遺址所在位置兩座的紀念碑稱為“清代官礦通風井遺址“,“ 八斗子清代官煤( 風坑)歷史建築。

 

距離大馬路邊只有五十公尺,基隆市中正區八斗子調和街226 巷。 它的週圍有幾間古味的傳統平房。一位耆老女士說其中一棟水泥平房,用來從清國井裡抽出水來,當年有抽水馬達等設施。清國井背後是一座彎月型的池塘,水質清澈,大約半個台鐵敞式貨車大。左側是調和溪。設使沒有上述的兩座紀念碑,會讓我誤以為是美麗田園。走進巷弄前,請教了另一位84 歲的女士。她說,往八斗子以前有煤礦輕便車。這條調和街經過好幾次拓寬。她小時候,往新北市界方向的路窄到只能一人通行。

 

清國井,林學者說:

 

“是台灣( 原註也可能是中國)第一座機器設備直井,在眾人期待下創成,卻只經十二年即行收廢未免過於短促。所生產煤量亦僅二十萬噸左右而。( 基隆煤炭史,林再生,) 清國井也被認定另一項台灣冠軍。陳政三學者在“北台封鎖記“注釋說, 是台灣第一條輕便鐵道,由礦場直通八斗子煤港。( 北台灣封鎖記,頁18)而伊能嘉矩則說: ”光緒十四年正月十九日獲准,設煤務局於八斗,隸臺灣巡撫,舉張士瑜任總辦,聘英國人瑪禮遜 (H. C. Matheson)為會辦,敷設由八斗煤坑至基隆碼頭間之運煤專用鐵路支線。”(頁568,臺灣文化志 中卷伊能嘉矩,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基隆煤礦向來是讓世界列強有如狼群看到肥羊而垂涎三尺。而煤務的複雜也使得台灣連損兩位能臣。陳學者在同上注釋說:

 

“清法戰爭時,基隆煤礦成了法國艦隊攻打北台的最大誘因。戰後更間接促使两位有功於台灣方面的大員下台:台灣兵備道劉璈被劉銘傳彈劾涉入基隆採煤等弊案,因此被去職流放、病死黑龍江 (原註:事後證實為子盧烏有的指控);另外,台灣設省後,劉銘傳曾試圖將採礦權交給洋商范嘉(Hankerd,1889 年)以及在地富商林維源(1890年),被政敵告狀,清廷處以「革職留任」,導致他心灰意冷,於1981 年去職。”

 

這座科技化官礦在台灣採煤史非常重要。難怪林再生字裡行間充滿惋惜。英國外交官郇和紀錄了基隆地區人工採煤的辛苦。“翱翔福爾摩沙” 一書中說:

 

“1858 年6 月20 日及隔天, 郇和随著輪機長許樂勘察基隆港區附近煤礦,發現當地人仍用原始的方式採煤炭,水平的礦穴點著油碟照明,某處五個幾乎全裸的礦工手持鶴嘴鋤挖煤,將挖出的煤炭裝在可容一擔(pecul)(100 台斤)的長方形竹筐中,置於方 板上,他們5人工作24小時,還挖不到30擔。 一擔銀元兩角。“( 頁49, 翱翔福爾摩沙 英國外交官 郇和晚清臺灣紀行,陳政三譯,台灣書房)

 

為甚麼官礦被選在八斗子這裡?伊能嘉矩引用沈葆楨的〈臺北議購開煤機器片》)的一段話說:

 

“就臺灣各處經審履勘,或煤質輕鬆或煤層淺薄,或水口窵遠、或山路崎嶇,均未合采,惟雞籠附近之一處,煤質尚覺堅美,山徑低平,車路易造 , 水口較近,運費亦輕。既設廠興工,應擇煤層深厚之處,以期經久不竭,免再挪移, 致多動費。」之理由,越光緒二年分巡臺灣兵備道之管下,設煤廠於基隆東鄰八斗(老藔坑煤礦) 之地,自美國聘僱三名工程師,裝置洋式機器,每年支出十萬兩從事採掘。”

 

窵遠,這兩字也是河洛話常聽得到的,很親切。從226 巷走進去,不用一分鐘。的確地理位置跟節文一致。 至於八斗子官礦的煤質,“尚覺堅美“,沈葆楨的報告與法國侵略軍的實際使用似乎有差距。可能就像是畫吧?同一風景的畫一比較之下總是殘酷地有高有低。 英國茶商陶德說:

 

“暖暖是個熱鬧的聚落,位於基隆河南岸,該地產的煤質堅硬,不易燃燒,所以品質優於八斗子附近易燃性高、帶瀝青的煤炭。假如允許開發暖暖附近的煤礦,那麼只要清除淡水河出海口的阻絕石頭, 船舶可順河而上,直達暖暖,運出品質絕佳、適合輪船的良煤。” 這段話,陳政三注釋說:法軍使用八斗子煤炭,發現過於細碎,易冒濃煙,迅速弄髒鍋爐。維伯砲艦使用後,煙囪通紅,差點燒燉桅檣、帆具。孤拔( 清法戰爭法軍將領) 曾向國內要求提供焦炭提煉機器,但沒有結果。”

 

八斗子官礦代表的是背後基隆煤礦眾多的礦坑。會讓法國和外國覬覦是很合邏輯的。 一位清法戰爭時的水手說:

 

“1884 年9 月24 日,煤炭,我們不缺:在社寮島上我們蓋了一個存放的地方,就在停泊場的入口處。 聽說那裡儲藏了很多很多來自香港的煤炭,那是我們船隻要吃的麵包,我們首先得 為它們著想。( 頁65,)聽說中國人的煤礦和煤炭場都在基隆,我們得手之後(不用很長時間),中國人的臉色就不會好看啦。( 頁31,孤拔元帥的小水手,鄭順德譯,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Jean L.的小水手)

 

香港是甚麼意思,那需要學者去研究。水手說得真好,煤在當時是戰艦的麵包。法國佔領基隆了,不只擁有八斗子官礦還有大基隆地區的其它礦區。當然不缺煤炭了,也能讓戰艦餵飽去騷擾中國與越南。 伊能嘉矩也說,煤礦是也是法軍攻打基隆的主因。

 

法軍佔領八斗子官礦和大基隆地區後法軍自然是如虎添翼。陳學者說:

 

“擢勝營營官楊洪彪奉命拆除八斗子煤礦機器,移至山後,並燒燬礦場設備 以杜法人窺伺煤礦之心。一萬五千餘 噸純煤,亦灌注煤油焚棄。但十月二日法軍攻佔基隆後,用機器開挖煤礦,每日得煤二百八十噸,足敷其遠東艦隊所需;法軍有了動力,就此得以封鎖台灣及中國東南沿海、攻佔澎湖,這是劉銘傳錯誤的決策 -放棄基隆的惡果。”(台灣歷史譯叢 03)

 

是不是錯誤決策還是實力不足不得不如此,這該說由學者們去討論然後開示。

 

一棵杜鵑盛開在水濱,大約是平常礦坑口的高的兩公尺,落花一半落在半坪大的綠草上, 鋪陳半月形的白。兩畦菜埔種了翠綠青菜。木瓜,宜蘭芭樂,香蕉,芭蕉,楊桃等等一根扁擔長的等距羅列在一個籃球場寬的遺址裡。有一座加蓋的圓井和一座紀念碑就在這座花草果樹之間。沒見到土地公祠,但是往八斗子方向兩百公尺有一座草山福德祠和草山萬應祠。而再遠處北寧路上有福清宮土地祠。這中間也有海國容才的題壁。反方向往瑞芳新北市市界有一座調和大眾爺廟。這些與清國井關係,先擱著,今天我先專注清國井。

 

當我退出,恰好有一位頭髮已經銀白,服飾整潔,精神很好,親切可親的女士。她說:

 

“我是三貂 人( 新北市雙溪區),在牡丹瑞三( 牡丹的瑞三煤礦)當檯仔邊。先生也是牡丹人。 坑主是李仔川( 瑞三礦業李建川先生,牡丹慶雲宮有他的題字與捐獻)。家裡兄弟姐妹多,沒有上學。跟同是牡丹人的先生搬到這裡。先生在北電上班。我在牡丹當過檯仔邊的坑外工作。這個清國井,我們搬來時是當水井用的,是北電在使用。當年沒有加蓋。水量很大。我大官( 公公)是顧打水的。旁邊那棟水泥平房是馬達等機器。我大官的工作就是維持正常運作。後來頂頭“硬仔坑”的礦坑越挖越深,這個清國井就沒水源。於是抽水房就撤走。硬仔坑( 疑似:碇坑,台語豎井:ㄉ 一 n ㄥ  ㄎ。待查。)的礦坑有很多礦工,很熱鬧。礦工上山有兩條路,其中一條就是經過我們這裡再爬上山。我們繼續住這裡。地上的木瓜,芭樂,等等我們種了幾十年。土地貧瘠長不好。那個埤以前是河,後來變成池塘。夏天水會下降。裡頭有吳郭魚等。是別人放生。我們從來不抓,都讓暗光鳥來吃。也不餵食,因此大魚吃小魚。“

 

廢棄礦坑坑口出水很常見。已經中午十二點,不敢妨礙她的回家,就沒能多請教。很大收穫的是台電水井和硬仔坑這兩個訊息。通常,礦坑一更換礦主,正式煤礦名稱也跟著變,而礦工和耆老並不在意,而是繼續使用約定成俗的名稱。記得2011年請教九份大竿林北管大師許先生。他跟我提起台灣金礦收坑後在八斗子調和煤礦入坑好幾年。敘述了在調和礦的種種,其中包含外省人礦友。硬仔坑似乎就是調和煤礦。但這改天再請教耆老。

 

今天好感謝兩位當地耆老女士。 清國井似乎很悲情。好不容易設立與量產,卻淪為敵人生產工具。不是自己被挖到水櫃,而是自毀式的被灌水。燒掉了自己地心所拉出到陽光下的一萬五千噸煤,然而法軍水手很自得地不缺煤。很戲劇性的是,隔了好久復活了,居然是變身成水供應者,為另一種動力- 電而效勞。最終附近礦坑大出產,它的水源就枯竭。開與收坑只有十二年,在台灣煤礦史上簡直是有數的短。然而總算是踏出機械化的第一步,在未來百年裡,礦工艱辛地頂著生命危險,在台灣各礦區繼續開出黑色花朵,讓許多底層家庭有了麵包,即便是苦澀。

 

( 若是蒞臨,建議輕聲細語,這裡是民宅區。)

( 敬請注意安全)

(2021 年3 月9 日基隆市中正區八斗子到府收購二手書收購集書收購長輩書。非常感謝愛書人。收書札記。)

金額安

(https://blog.xuite.net/lobo32xl/twblog/451594769八斗子風景點。王拓與洛夫兩位作家和八斗子。離海離礦的包果子老大哥)

 

(https://lobo32xl.pixnet.net/blog/post/233226005大竿林吳如玉先生私塾:大出金 - 立立二手書店 - 痞客邦 2011年5月5日 — Sep 11. 2013 14:40. 九份大竿 林聚福社北管子弟戲許大師兄開講金煤礦坑, 子弟戲與九份私塾的過往:湖廣官話:磺火,調和煤礦)

 

附錄:

 

1:林再生學者: 延至光緒二年(1876 )翟薩在英延請的 首批開議工匠四人,帶同採礦鋼鑽先行到台,隨即於老寮坑附近八斗子地方施用人力 進行鑽探煤層。 光緒二年七月翟薩和他延請的另外一批開礦工匠等人帶同開礦需用( 基隆煤礦史,頁七十九,“清朝八斗子官礦之有關資料”,“ 八斗子官炭礦失敗原因之探討”( 基隆煤炭史,林再生)

 

2: 陳政三學者: “基隆附近的平埔族早知道煤礦可以生火。十七世紀時,西班牙、荷蘭就曾在 此開採出少量煤礦。一八四七年七月英國海軍戈登少校(D. M.Gordon)勘察雞籠煤碳,發現品質優於利物浦煤炭。他撰寫的報告於次年夏,由英國皇家地理會宣 讀,並刊於該會刊物。基隆煤礦遂廣為人知。一八四九年六月美艦鯕鰍號探勘北台媒礦。一八五0年,清朝拒絕英國 協助開採台煤的要求。一八五四年八 月,美艦Macedonian 和Supply號,由 Abhat 船長率領,抵台探勘基煤。一八五八年六月英外交官 郇和(Robert Swinhoe)勘察基煤。一八六四年,英 國再度要求開採基煤遭清廷拒絕。ー八 六六年,容閎代表美國 Field & Hastie公司至基隆探勘煤礦。一八七五年, 沈葆楨奏准開採台煤;次年,在八斗子開鑿台灣第一口機械豎坑「清國井」; 一八七七年聘英籍台札(David Tyzack)為礦師,同年十一月設八斗子 官煤廠,用西方的方法開採煤礦,建有 台灣第一條輕便鐵道,由礦場直通八牛 子煤港。( 頁18北合封鎖記,茶商陶德筆下的清法戰爭)

 

3:伊能嘉矩: 光緒元年新添設臺北分防通判原因之一,亦為出乎對此( 煤務)管束之必要。於是舉何恩綺、李彤恩為辦理煤務委員, 招聘英 國人(David Tyack c,k漢名翟薩),會同。企圖擴大事業,基於「就臺灣各處經審履勘,或煤質輕鬆 .....致多動費。」(節沈葆楨之〈臺北議購開煤機器片》)之理由,越光緒二年分巡臺灣兵備道之管下,設煤廠於基隆東鄰八斗(老藔坑煤礦) 之地,自美國聘僱三名工程師,裝置洋式機器,每年支出十萬兩從事採掘。 禮密臣著《臺灣島之過去與現在》(The Island of Formosa, Past and Present) 之煤炭條下第二十七章云:「鑿直徑十二呎半之豎坑,設備一日處理數百噸之一切機械,為坑內之通風,裝置蓋博式 ( Guibal Fan )電風扇,同年(光緒二年) 中已日出三 、四十噸,翌年擴充到一日二百噸 之生產能力, 惟因勞力之缺乏及風土病之發作, 顯著影響運轉。爾後數年間, 生產量益為減少,其經營陷於困難,於是當初為該官營炭坑,雖然聲明不敢妨民業之採煤,未幾以種種限制課之, 欲取壓迫之態度, 致使煤炭連應地方之需要亦不敷之衰頹。既而企圖改善官營煤坑, 光緒七年(一八八一年)使用一千人,雖以煤量增加之目的亦開整四百六十呎之隧道,但當年由基隆輸出煤 炭達四萬六千噸外,次年其產量難免減退。」 惟光緒十年中法戰爭既起, 法軍企圖先攻占基隆,亦端在注目此地之煤炭乃為不容置疑之事實。當其地陷落之際 ,清軍自行毀壞,以水浸坑口,燒棄貯積煤炭約一萬五千餘噸而退,不得已一時中止之也。爾後煤炭為之缺乏。治和平恢復後, 接受商人張學熙之稟請,由其承辦。 越光緒十四年正月二十九日獲准,設煤務局於八斗,隸臺灣巡撫,舉張士瑜任總辦, 聘英國人瑪禮遜 (H. C. Matheson) 為會辦,敷設由八斗煤坑至基隆碼頭間之運煤專用鐵 路支線。然每月尚難免損耗三、四千兩,致合股之商人等乞請退股。會依英國領事之推 |舉,有英商旂昌洋行(Hankered 漢名范嘉士)擬併( 頁568,臺灣文化志 中卷伊能嘉矩,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

 

4:林再生基隆煤炭史以“ 八斗子官礦的興起與廢棄大事年表“,“清朝八斗子官礦之有關資料”,“ 八斗子官炭礦失敗原因之探討” 等等大篇幅剖析。

 

5:清代官礦通風井遺址 紀念碑碑文: 清光緒元年(1875)為加強海防在福建建設船廠並練軍。 船廠用煤決定由維籠供應。時官礦由英国礦師代雇工匠並採購機器,開鑿直井 。其主井於光緒二年八月開坑;翌年三月著炭,經過砌壁裝上捲揚機 年底完成。本井係其通風副井,於四年初完成;並在坑底裝蒸汽動排風機, 以供坑內空氣流動,井徑2.5 6公尺、深26.82公尺。 指導單位:財團法人台灣省文化基金會 土地所有單位:台灣電力公司深澳發電廠 承辦單位:海洋台灣文教基金會 協辦單位:難能文史工作室 台煤史料研究工作室

6:第四章 中正區 (87 頁,臺灣地名辭書) 日治時代和民國時代,八斗仔煤礦仍續有採挖,有時採挖到一定程度, 一些礦坑會相互 貫通。戰後,據云擁有調和煤 的杜伯英,曾進入清國 井流取走頂磐的煤柱。民國48年時,榮隆煤礦亦與清國井,貫通,並 流出大量的坑水。(李亦同,舊難龍八斗子煤礦勘查報告)其後,更有臺電 公司長久取用「清國井」地下水的傳聞。臺電不再取水之後,「清國井」才 真正地走入歷史了。 

7:特記事項:調和煤礦開採地域正為清朝時期聘請英國礦師調查設計,購置礦用 機器材料開鑿台灣第一座機械直井所在地。直井副井距調和下層本 坑不過百餘公尺而已。现在兩直井均成為水井尚可供人憑弔。 調和煤礦在戰後外銷時期曾興盛一時並開鑿坑內斜坑。後在直井舊 跡西方開鑿本層斜坑後因下磐大量湧水(本煤系本層與下層間有一 含水層,使得坑內淹水,雖採取許多措施終未見效,最後被迫提 前收坑。在本層開採期中曾遇清朝時採掘跡之殘留煤柱,據說煤柱 十五尺大小,看似都末曾回採留下。而平巷敷有早期英國製之門字 型钢轨用容量约300kg之煤車運搬般,煤面則使用抱籠拖運。( 臺灣鑛業史續二上)

IMG_20210308_102910.jpg - 清國井基隆市中正區八斗子
IMG_20210308_102710.jpg - 清國井基隆市中正區八斗子
IMG_20210308_102641.jpg - 清國井基隆市中正區八斗子
IMG_20210308_102610.jpg - 清國井基隆市中正區八斗子
IMG_20210308_102520.jpg - 清國井基隆市中正區八斗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樂伯二手書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