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甚麼男女禮儀的東西,早已顧不到了。1948年的金瓜石礦山,瑞

台旅月刊第一卷創刊號至第六期和第二卷第一期。發行日期:民國38年2月10日~同年10月15日。售價:創刊號台幣四千元,第二期六千元,第三,五,六期無定價,第二卷第一期定價新台幣二元一角五分。台灣旅行社股份有限公司。發行人創刊號到第五期是黃天邁,第六期和第二卷第一期是李友邦。
作者幾乎都是文藝名家。
1:創刊號:
黃榮燦的紅頭嶼去來一(蘭嶼),數千字,和數十張照片或是手繪的圖片,作者是228事件後的【恐怖的檢查】的版畫作者,當時是台灣師範學院藝術系老師,1920出生,1952年不幸被以叛亂犯槍決。
謝冰瑩-從北平到台灣
黎烈文-一日的旅行
雷石榆-台南行散記(陪他的夫人-蔡月瑞舞蹈家南下)
.....
楊雲萍-郁永河裨海遊記
杜容之-參觀瑞芳煤礦記(瑞芳一坑)
2:第一卷第二期
黃榮燦的紅頭嶼去來二(蘭嶼)
謝冰瑩-從天津到台灣
......
覃子豪-懷念波蘭羅徳薇
3:第一卷第三期
謝冰瑩-從北平到台灣
李記谷-許壽裳戰時遊蹤
.....
圓筆-金瓜石上看淘金
4:第一卷第四期
龍瑛宗-登山跋嶺
......
王康-千峰萬巒朝玉山
5:第一卷第五期
吳濁流-詩.無題
.....
黃得時-古往今來話北投
6:第一卷第六期
陳定山-牡丹詩案
.....
黃世傑-木瓜溪導員測量日記
7:第二卷第一期
陳紹馨-山地民俗拾遺
....
董作賓-飛越太平洋

 

有兩篇是關於金瓜石金銅礦與瑞芳一坑煤礦。

a:圓筆作家的【金瓜石上看淘金】,以下是部份內容:
金瓜石觀光的旅客稀少,原因是路難行,行不得,隨時都有翻車的危險,彎度及坡度都不合格,比川黔,黔滇間的七十二灣,二十四灣還讓人膽寒。凹凸不平,路面都是大小的洞,加上亂石。
露天礦場在金瓜石小頭上,金瓜石山頂峰醋栗著兩座山峰,類似筆架。金瓜石本來像是個瓜,長年開採後,分裂為二。
露天礦場稀疏的工人在搬運磚石,其中夾雜著幾位戴斗笠,手裹著灰布的女工。遠處是美麗的山與海,基隆嶼若隱若現,景觀讓人心曠神怡。
纜車樞紐地,看到的纜車,是利用山峰與山峰間的傾斜架式,以鐵纜,再利用重力的原理,來往地完成運輸的任務。
隔天一早起來這半山腰的南京路,路長且窄,寬不到五尺,又因前天下過雨,泥濘難行。街的兩旁是一間間的小店舖,有雜貨店,裁縫店,飯館,大概是依靠礦物局而生的。主要產品是金砂和沉澱銅。由於成分不富,完全著重於選礦場的設備上。沿著山坡建立的選礦場,總共十七層,全是鋼鐵皮的大屋子。傍晚,搭礦物局的小火車返回基隆。(第一卷第三期。民國38年5月發行。頁22)

b:【杜容之-參觀瑞芳煤礦記】(瑞芳一坑)
1948年11月8日,杜容之先生由台灣煤礦公司的朋友周致祥先生陪同,參觀瑞芳一坑。發表了近萬字的【參觀瑞芳煤礦記】,敘述中,推測應當是瑞芳一坑。與楊逵,......張拓蕪等等作家的入坑記錄一樣,很難得的第一手實地記錄。
杜容之說,當時,共產黨正與中央軍作戰,大陸北方的煤炭,無法南運,台灣煤炭變成天之驕子。台灣的煤礦,真夠可憐,全台大小二百多座煤礦的總產量是三百多噸,還不到華北開灤煤礦的六百五十噸的一半。煤層薄,煤質差,成本高。民國三十七年十月,所見到的瑞芳一坑,在設備上,除了基隆煤礦,瑞芳一坑也是完備的。礦工一天工作十小時以上,待遇低,礦主因為煤價管制,經營也很困難。杜容之這篇探坑記,深入了一萬呎底下的坑底,記錄了當年瑞芳一坑和整體台灣煤礦的當時困難情況。與後來的法規,台灣煤業與瑞芳一坑的大改善,是大不同的,似乎透露出臺灣戰後的艱辛。以下是部分內容,一律使用原先杜容之先生的用語:

到了瑞芳鎮,下火車,不到三分鐘,來到低矮破舊的小村落(一坑仔),是礦工的住房,一排排的,搭在鐵路附近,還算整齊。但是年久失修,東斜西倒,牆壁上的泥灰剝落,露出一根根乾枯的竹片(似乎是竹片夾泥牆 。竹篾仔厝),為了防寒風,有的用木板或是生鏽的洋鉛皮釘在上面。補釘似地,東一塊,西一塊。屋頂的瓦片剩下稀疏的幾張,加上洋鉛片或是木板,再用磚頭壓著,避免風吹走。
街道是泥濘狹窄的。行人稀少,上工時間,只有兩三個老婦人在門前自來水旁洗衣服。走完一百多公尺長的工礦村,就見到城牆似的厚壁,壁上有個隧道似的洞門,大約20公尺,穿過這個洞,就是瑞芳一坑的坑場。
台灣的煤礦工人,男女幼童都有。男的在坑內採煤,女的推煤車(台車)或是洗煤,幼童在煤堆中檢出石塊,或是廢土石塊中撿拾煤炭。每個礦工家庭,往往全家都在礦內工作。把他們的勞力,全部出賣給礦主。
瑞芳是靠採煤而繁榮的,瑞芳一坑是開採歷史最悠久,已經二十多年了。產量因為採煤器械缺乏,坑道太深,煤層越薄。日治時代開採的是本層煤,煤層厚,產量高,也都開採完了。現在產量差了日治時代的四倍多。費用大,產量少,主持瑞芳一坑的工程師陳金海坑長說{我們只是在啃日本人留下的殘骨而已!}
陳金海,在煤礦中,工作了十七年,瑞芳一坑也待了十四年。日治時代是該坑的工程系長。光復後,日本工程師遣送歸國,陳金海就被提拔為坑長。
陳金海派他的得力助手,副工程師曾阿從先生,陪同參觀。曾阿從明朗,天真,直爽,好客,健談。他是工務股長,13年資歷了。
先從坑外開始參觀。坑外的坑口天車是三百馬力的。兩組電動機以及軸輪,兩座同時運作,兩條鋼索掉兩列煤車。只是,市面上缺乏零件補配,只好拆了一組,來整補另一組地維持開工。器材補充太困難了。
在台灣煤礦中,設備最好的是基隆煤礦,瑞芳一坑也是。
洗煤房(檯子腳)不遠,就是堆石塊的小山(坑內廢土石捨土堆)。正有許多小孩在撿拾留落下來的煤塊,據說幸運的孩子,有時一天可以撿到二三十斤,可以值得幾個錢。這是礦工兒女的職業。
回到辦公室。職員準備好一副礦工衣服。灰黑色,褲腳和袖口都很窄,類似日本的國民服。穿上後,再換成礦內的膠鞋,腰間用皮帶裹了兩個電池,頭上戴了一個日本式的帽子、不過帽前有一個小電燈,閃閃發亮,是由腰間電池所提供的。
地面上坐天車到第一層要十分鐘,第一層內再換天車,又十分鐘到第二層,再換兩次天車才抵達底層。已經是在海面下一萬英呎了。
坐在最後一節台車。天車走得非常快,一陣風似的往下游去,陰風侵襲,好像是走著無窮的黃泉路。第一層有礦工休息室,坑壁上挖個洞,搭成一間小房,坑壁上放一排木板,可以椅坐。
地下第一層,載走到一轉彎處,有個兩百四匹馬力的電動機。再向下去,設備比第一層差,又低又狹,一不小心就碰到頭,第三層又比第一層差。第二層有辦公室,有一個職員在辦公。第二層氣流關係,風很大,寒風瑟瑟。但是曾副工程師,卻脫掉衣服,連衛生衣也是。同時也要求我這樣做。
到了第三層,走到第四層。黑沉沉坑道,低矮,常碰到頭,很擔心將頭燈打破。但是不能過份留心頭部,腳下的路更是麻煩。泥濘的斜路,汙水潭,鐵軌,鐵索,坑木,煤,石塊.....,東一堆,西一堆,讓人走路跌跌撞撞,而且要彎腰走路,氣溫增高,汗流浹背。
這裡的礦工,不像上層還有個人樣。不論男女都赤著身體工作,男的一絲不掛,像澡堂洗澡一般,女的只穿著一條短褲,上身穿著一件薄薄的短衫,有的只在胸部紮一塊布就算了。燜熱的坑內,緊張的工作,甚麼禮儀的東西,早已顧不到了。
走了十分鐘,一列台車,正由女工推來。
坑道的盡頭了,幾輛空台車,十幾個工人,彎著腰,揹著一簍簍的煤倒進台車裡。再走幾步,一條高約三呎的橫闊支坑道(卡大,採煤作業場),十多個礦工,蹲在低矮坑道中,揮動著鶴嘴鋤。礦工們的動作很遲緩,這是和地下生活有密切的關係的。生活在萬呎的地下,又燜熱,見不到日光,工作時間漫長。平均每個人要工作十小時以上,對礦工的健康,是個極大的損害。
礦工的生活,可以說困苦得很。以產煤的數量來計算工資的。年老的礦工,努力不夠了,煤掘得少,工資也就低微了。平均一個年輕力壯的礦工,每天可以掘兩台車的煤,每天工資僅有兩三千元(台旅月刊創刊號是隔年二月十日發行的,售價台幣四千元,三月,第二期六千元)。生活程度高漲的時期內,這區區兩,三千元,能維持生活嗎?況且,每個月只能工作二十到二十四天,其餘日子必須休息,在日光中生活,調劑身心,恢復精神。休息的日子是沒有薪資的。
在礦內工作,對人類的生命,是個殘酷的損害。不管你鋼筋鐵骨的好漢,做了五六年礦工,已經折磨得委靡不振了。必須調換工作,才能恢復健康,否則,很快就會把生命健康葬送在這黑沉沉的坑內。
礦方也想把礦工的薪資調升,好讓礦工安心工作。可是煤價在政府管制下,漲不起來,礦方的收支不平衡影響了工資的調整。於是,很多坑內礦工不願在坑內工作,轉行作販米,賣舊貨。收入比礦工多,而且收入豐厚。
步行和搭天車道了第一層候車休息室。曾副工程師是個好發問的人,不斷詢問內地採煤情況。我說,我國山西的煤,若是盡量開採,足夠全中國五百年的消費。他欣喜若狂,立即問,現在開採得怎樣?這讓我很難答覆,有甚麼好說的呢?他又說:{我們為了忠心報國,要極力增加煤碳產量,使祖國建設順利進行,以答謝光復台灣的恩典。並且等到國內不打仗了,我們還到國內去開採豐厚的煤礦。}曾副工程師對內地的一切,有單純的愛,天真的夢,美化了一切,他還沒看到醜陋的一面。我很抱歉在他面前隱瞞了一些話語,以免驚擾他的夢,使他感到失望。
礦工中間有人唱起染有憂鬱感的台灣歌曲,低沉的盪漾在幾千呎地下,苦澀,陡盪,大家都沉默了,聽他繼續地唱,像一條不知名的爬蟲爬在心裡。
約二十分鐘,台車來了,礦工們一擁而上。大家都搭在車外的接連處(車廂外後頭的底板空處,很窄,十五公分左右,後來立法禁止,但是,礦工為了早點脫離黑暗,違規搭乘,也因而常發生摔落的不幸死傷事件。),手拉著車樞,怕上升時跌下來。
估計在坑中停留了三個小時,周先生已經在坑口等待多時了。
(台旅月刊第一卷創刊號。民國38年2月10日。台灣旅行社股份有限公司。)

2023年5月23日。基隆市暖暖到府收購二手書舊書長輩書的途中。非常感謝愛書人

甚麼男女禮儀的東西,早已顧不到了。1948年的金瓜石礦山,瑞

瑞芳火車站往瑞芳國小和瑞芳礦工醫院方向四百公尺,就是龍川里一坑路。兩個足球場大的平地,東側靠著基隆河,中心地帶是透天厝和與平房。巷弄彎曲整潔乾淨。還看得到紅磚牆與油毛氈屋頂。六月四日下午兩點日本致贈將近一百二十四萬劑az疫苗,北台灣下了大豪雨,紓解旱象。臉書中很多是紀念六四,驚奇雨勢浩大,更多的是感謝日本人民與政府。
疫情期間,盡量避開居民,保持社交距離,只是遠遠點頭舉手。而他們的眼神親切微笑。一坑和龍川指的是瑞芳一坑和龍川煤礦?瑞芳一坑是龍川煤礦早期名稱之一。居民還是保有礦區特有的溫暖熱情。
一坑路297號載福宮。對聯寫著:中華民國丁巳年仲春
載興里社民康樂
福賜家鄉眾富饒
羅清輝敬獻姚德昌敬撰
丁巳年是民國六十六年。載福宮大約五坪大。修建樂捐芳名表中,龍川煤礦,瑞三煤礦,建基煤礦以及瑞和煤礦等四家股份有限公司各捐獻三萬元。是並列最高者。這四家同樣是屬於瑞三礦業李家所擁有的煤礦公司之一。龍川煤礦礦工女士先生回憶口述;瑞三,建基和瑞和煤礦公司;創辦人李建興先生和他來台始祖與他的家族;日據時代日本殖民政府迫害台灣人民的瑞芳事件(五二七思想事件):姚德昌先生:....瑞芳二二八事件與李建興等等在其他樂伯二手書店部落格已經有二十篇左右的拙記,就不再贅言了。
而這四家煤礦是深入地層甚至是海底煤礦。面對斷層,地下水,通風,瓦斯,煤塵....高溫等等困難。而這都需要科學依據和礦工來解決。
比如通風;魏壬貴先生(1922-)是瑞三鑛業公司總經理,被{礦工歲月一甲子}一書中尊稱為{永遠懷念的魏總-對礦工最好的人}(礦工歲月一甲子,周朝南,李依倪。猴硐礦工文史館。他說:
{爲改進礦工福利,遵照先岳父( 李建興)昆仲指示自六十三年九月起,將侯硐保安宮前及介壽橋 畔之木造舊工寮分批拆除,改建為三層樓公寓式宿舍四十餘戶、供資深績優員工居住,68年春總統蔣經國先生蒞礦巡視時會蒙參觀,並榮獲嘉勉。民國六十五年九月爲改善侯硐本礦坑通風,遵照先岳昆仲指示在平溪鄉十分村月桃寮山中開鑿瑞平大斜坑,坑道全長達四千六臺尺,於67年12月與相距五公里之瑞芳鎮侯硐里瑞三本礦第三斜坑右卸煤巷貫通,其總排 量為每分鐘二千八百立方公尺,降低坑內溫度C六度左右,對改善工作環境開發深部煤產助益甚大。67年7月侯硐礦場整煤廠洗煤廢水處理工程完工,而選煤廢石處理工程及選煤處理工程亦相繼完成,對環境保護頗多助益。( 頁201, 瑞三煤礦憶往- 懷念創業先賢,臺煤特刊,魏壬貴)
比如地下水:中華民國鑛業協進會理事長李儒林先生提到龍川煤礦與海底的建基煤礦。他說:
{由於這個機緣,當本人由當時美援會ICA之選派赴日研習日本煤礦技術之際,建川先生( 李建川)特 別指定在宇部礦業所研習海底煤田之開發技術,特別是安全對策之探討,共四個月之久。研習主題共分為以下幾點:(1)坑內水質之分析與海水之關係(2)海水侵入時之防止對策:牛蒡木固法。(3)先進鑽孔法之實施。(4)確實掌控全礦內之海底地形。以上四點安全措施,經過建川先生之全力支持與建基公司全體工程人員之充份合作下,到收坑爲止,避免重大出水事故 之遭遇是一件幸事。坑內水質之分析與海水之關係技術,本人歸國後就與當時的臺灣省礦務 局化驗課長林崇標先生( 原註:後爲經濟部礦業司長研商後製定獨自的判定法(比起宇部礦業所 所採用者較先進實用),它不僅是理論,而在龍川煤礦遭遇地下大古洞大量出水時。作出舊水出儘新水流入之判定之基準。由於有科學憑據之提供給建川先生,做重大決定,把幾乎絕 望的搶救工作變爲難於相信的搶救成功。另在封閉坑道採用牛蒡木固法完全封閉了流水坑道 ,獲得證實此方法確實可用。} ( 李儒林。 頁1,李建川先生與海底煤礦—建基煤礦, 臺煤特刊)
瑞三礦業公司李家在台灣煤礦史上的地位和貢獻非常重要。臺灣區煤礦業同業公會理事長,裕豐煤礦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黃兩義先生說:
{依現有礦業資料記載,臺灣煤礦最早時期爲清朝時代前西班牙始,後至日本統治之前尚屬稀少,且無資料可稽,而有詳實資料數據佐證者乃自日本據臺之後。在此之前的經營者為西班牙人、荷蘭人及時之當地居民顏鄭氏。於日本佔台之後始漸入正統,而具成型規模開採,當時以顏氏( 九份基隆 顏雲年)爲主及日本人經營者規模較大。從此臺煤漸露曙光,至第二次世界大 間,煤礦被列爲國防工業,從事者可免服兵役。終戰後煤炭外銷需求量激增,故公營及私人之企業應運而增,較具規模的礦場有公營之工礦公司,民間即有顏家之臺陽系統,李家( 李建興)之瑞三、建基、海山,苗栗林氏之南莊、南邦,藍氏大山,三峽陳家海一、忠義,杜氏之 順和, 英和、勝和等礦場及其他尙多煤礦,對於此,各礦業雜誌已有詳細記載,本文不加整 產量亦年年增加,而開採技術方面,尚沿用日據時期之原始土法的人海戰術,並無多大之變革。(頁215,滄桑煤礦業半世紀,同上註)
龍川煤礦:民國46年基隆市志說,民國30年基隆區產量佔全台灣的一半。而年產量三千噸以上者有十六家,其中瑞芳一坑,瑞芳三坑則是其中兩家。民國四十年瑞芳一坑的礦業人是工礦公司永基煤礦。民國41年永基煤礦瑞芳一坑的儲藏量是2000000公噸這儲藏量在基隆區位居第二,僅次於基隆七堵區的七星煤礦鹿寮二坑。民國41年瑞芳一坑總產量47531公噸則是位居基隆區第一。(工礦篇41頁)
龍川煤礦的沿革,煤田,煤質,成分,....產量在{基隆煤礦史},{臺灣礦業史}{臺灣礦業史續一}{臺灣礦業史續二}等等都有專章介紹。疫情期間,不好外出找文獻,而之前沒料到疫情,為了收入也都賣出了。疫情結束後再補上。
民國54年出版的{臺灣之煤礦資源}似乎將瑞芳一坑稱為瑞芳煤礦。地圖上也是如此繪製。書中說:
{四脚亭煤田各煤層陸上所餘煤量已不多,其未來發展寄望於海底部分。目前位於四脚亭向斜東南翼上之瑞芳、民德、及永久三礦正在開採海底煤田,多以開探本煤層爲主 。但本煤層之厚度在民德及永久兩煤礦已減小至 0.7 及 0.55 公尺。本煤田石底層六煤層 之可探煤量合計為9,696,396 公噸,較民國47年所估計之數字增加約二百九十萬公噸, 其中大部爲海底煤田部分所增加之煤量。本次估計僅將本煤層與下煤層兩煤層之煤量計 算至海外 2.5 公里左右。其他煤層均尚未開採至海底,爲慎重計,其海底煤量暫不列入 計算。將來如將其他煤層之海底煤量加入,本煤田之總煤量將增加不少。 }
不過,這點也許是我誤解,疫情結束後再比對其他文獻。往回走經過瑞芳礦工醫院。這是李建興家族所捐贈的五百坪土地,李建川先生捐贈的病床。白建興先生在{礦工福利四十年礦福會走過的歲月}一文中說:
{瑞芳醫院於民國四十三年十一月一日開幕爲診療所,於五十一年間擴充爲醫院成立住院部,,該院原設於瑞芳鎮明燈路三段三十七號,即在瑞芳鎮交通要道,火車站前公路局站邊,佔地一五〇餘坪屬二層加強磚造建築,設有病床四十張,在當時瑞芳地區是設備最完善的醫療院所;而後持續經營至六十年代,煤礦業於當時瑞芳地區極爲興盛,居 住於瑞芳地區礦工礦眷人數增加,礦福會鑑於此,於六十八年三月決定新建一座可容 納一百張病床的新型醫院來替代已稍嫌破舊的院舍,而後獲瑞芳地區鑛業鉅子李建興 李建川家族,於六十九年四月間將座落於龍川里的五百坪私有土地捐贈給礦福會作 爲建院基地,七十年元月六日破土興建,同年十二月竣工,命名爲百祿紀念大樓,計樓高四層八百二十五坪,耗資二千五百餘萬元,李建川先生捐贈病床,七十一年二月 一日舉行新廈落成典禮,時任內政部長林洋港先生親臨剪綵,冠蓋雲集,爲當年瑞芳 地區一大盛事;民國八十三年十二月間礦福會爲提昇瑞芳醫院醫療水準,除加強醫師 陣容,充實醫療儀器設備外,更斥資新臺幣三千多萬元進行整建裝修工程,在硬體設 備上朝向現代化邁進,於八十四年八月底完工,目前全新空調設備,安靜舒適病房, 給瑞芳地區民眾提供嶄新的醫療環境。(330 頁,同上註)
百祿大樓可能是紀念李建興昆仲的父親李百祿先生。有一張{民國二十六年九月二十五日基隆炭礦株式會社社長西村小次郎先生蒞礦}的照片
文字說:
前排右起(坐者)
千千和壽先生
李百祿公
西村小次郎社長
井本定祐所長
宮崎猛次長
後排右起(立者)
李建興先生
黃彩雲先生
民國二十六年九月二十五日
基隆炭礦株式會社社長西村小次郎先生蒞礦
李建和先生
黃石養先生
黃奕淮先生
龍山增一先生
顏滄海先生
李建川先生
李建成先生
池部龍生先生
李建炎先生( 頁203,同上註)
這照片中的合影者,很多在後來的瑞芳事件-五二七思想事件遭到日本殖民政府調問,監禁,不人道刑求,判刑甚至刑求致死與殘廢。之前報告筆記過大約有十篇,這就不再贅述了。現在是蓮花盛開的季節。希望六四,瑞芳事件,二二八事件與疫情中過往者都能安息。很感激日本人民和政府無償捐贈az疫苗,承蒙很大。也盼望我們國家研發疫苗能有成。
黃兩義先生提到二次大戰後,{技術方面,尚沿用日據時期之原始土法的人海戰術,並無多大之變革。}而清朝晚年,太平天國起事中有一段數以萬計的鑛工協助石達開太平軍掘隧道轟城的故事。猜想可能是運用掘進,改修,支架,地質或許加上爆破等等的專業吧?是怎樣的民情呢?當時技術更不好吧?王陸一先生的詩:
{廣西貴縣石達開故里得石氏先瑩被掘後殘碑又土人言城西北天平山下鑛工隨太平軍掘隧道轟城事為長歌以紀之(民國二十二年)
粵西之山崒地起,粵西之民反天子。
金田一幟動胡天,長白連山靈氣死。
鑛工萬數掘天平,驅穴名城城盡圮。
困頓農夫不得耕,去打江山為種籽。
髮散紅袍萬陣來,太平開國虜廷哀。
花縣貴縣去咫尺,一時霹靂生人才。
士夫奴性大一統,尊王變夏忘其種;
洪王獨用西方法,不辨太牢祠孔某。
儒冠自古供溲溺,有時亦利慴隴畝;
南京不開鴻博科,遂有鄉紳練鄉勇。
天塹不渡人將渡,中原亂者正無數,
分兵諸道下幽燕,何至諸王爭五步!
此時田者浩將歸,地主豪家有腹誹;
固是衣冠還故國,無從號令出重圍。
鍾山一慟翼王走,忠王侍王力愈徵。
甜露日盡民亦盡,蜀道崎嶇胡可爲!
天下大勢化爲水,屠南京者功巍巍。
一朝聲烈空城在, 湘水洋洋淮水肥。
至今父老傳說苦,斷碑剩字墳無主;
先人爲戮事不成,弓劍橋陵哭皇祖。
赤手元元傳好句,石破天驚醜羣虜。
今來瞻弔禮原野,眼底茫茫事何插!
我聞西川有杜鵑,對爲翼王啼風雨。
(23 頁,王陸一,長毋相忘詩詞集,民國48 年于右任序)
{社民康樂,鄉眾富饒},人民所求的無非是健康快樂有錢花,疫情期間,祝福大家都能如載福宮對聯所說的。
(2021年六月四。台北市大同區到府收購二手書舊書長輩書的途中。非常感謝愛書人)
附錄:
王故監察使陸一墓誌銘 于右任 撰並書 吳敬恆篆蓋:
王君陸一原名天士。三原北秦堡人,父仁山公服官四川青神縣,母羅氏。君生 於青神,八九歲即能詩,十四歲歸西安,日或一食,苦學不輟。入西北大學法科 。貧不能續業,就陝西圖書館管理員。博覽羣籍,學益進。.....。中華民國32年(同前註)
 

甚麼男女禮儀的東西,早已顧不到了。1948年的金瓜石礦山,瑞

甚麼男女禮儀的東西,早已顧不到了。1948年的金瓜石礦山,瑞

甚麼男女禮儀的東西,早已顧不到了。1948年的金瓜石礦山,瑞

 

甚麼男女禮儀的東西,早已顧不到了。1948年的金瓜石礦山,瑞

甚麼男女禮儀的東西,早已顧不到了。1948年的金瓜石礦山,瑞

甚麼男女禮儀的東西,早已顧不到了。1948年的金瓜石礦山,瑞

甚麼男女禮儀的東西,早已顧不到了。1948年的金瓜石礦山,瑞

arrow
arrow

    樂伯二手書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