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位高校生爬山,動用十五桿槍和十五位槍手。鹿野忠雄卓社大山登

昭和3年(1928)台北高校生鹿野忠雄,的【卓社大山登行】筆記中,該年7月23日,準備由兩位原住民族擔任荷物者,由埔里,過坑駐在所出發。然而,最後是由十二位原住民族頭目與原住民,佐藤仟侍搜索隊長巡查部長,石神重智巡查及平賀仁藏巡查等十五位陪同登山。鹿野忠雄是尊敬這十二位卓社原住民,一一在【卓社大山登行】中,列出他們的姓名。就如同戰後邢天正先生....等等登山家一般,寫出負重,嚮導的原住民的姓名與它們的社名。
(鹿野忠雄 中央公論社 山と雲と蕃人と 昭和十六年,頁256)

這次卓社大山的攀登,是鹿野忠雄在醫院臥床五十多天痊癒後,沒幾天就行動,連續攀登卓社大山,能高山,奇萊主峰等三千公尺海拔以上的高山。

這次登山,有兩大特點,
山崎炳根先生著,楊南郡先生譯的一段話:

卓社大山的攀登,由於「郡大蕃脫出事件」(郡大社抗日事件)
仍餘波蕩漾,日警當局最初以「蕃情危險」為理由,拒絕鹿野的入山申請。平時不太愛講話的鹿野,爲了要說服警
方發給他「入蕃許可」,滔滔不絕地辯說本次卓社大山方面調查的重要性,甚至和「新高郡守」(原註:新高都,亦即南
投縣仁愛鄉與信義鄉的行政首長)及警察課長作長時間談判,好不容易獲得首長的許可。
鹿野本來想只帶一,兩個原住民朋友,輕鬆地登山,但是警方只管搖頭,不准他這麼做。於是,為了一個高校
學生,警方特別指派巡查部長佐藤仟侍率領卓社頭目
Palan Palinchinnan及部下,共十五名持槍的護衛隊陪鹿野他爬山。鹿野没有料到事情會變成大型探險隊的出動,心裡很沮喪,不由得嘀咕著:「蕃人出草馘首,根本不值得大
驚小怪啊!」
從這次卓社大山的攀登,虎野開始載熱帶探險家專用
的探險帽,這頂探險帽後來成為鹿野的「招牌」,也是世
界上探險隊共同的標記。(頁100,鹿野忠雄 縱橫台灣山林的博物學者,作者一山崎柄根、譯註一楊南郡。晨星)

中央山脈是博物學者,.....人類學者等等所喜愛的黃金寶地,可以研究與探勘的非常多。同年的二月,也是有博物學者小泉鐵,造訪了過橋社,也是由造橋社駐在所的佐藤陪同。差別在於,他並沒有往出產黃金與水晶的卓社大山前進。

卓社大山位於南投縣仁愛鄉法治村與同縣信義鄉地利村的交界。
臺灣地名辭書南投縣篇說,法治村介於中央山脈干卓萬山與埔里板岩山地之間,東部為干卓萬山、卓
社大山,西部為濁水溪流域。本村為布農族干卓萬原住民與卓社原住民居住地。就布農族分布區域而言,干卓萬與卓社位於最北
部,故又有北布農族之稱,這兩族群的活動大致以南投縣為範圍,與其他布農
族群相較之下,顯得較少移動。清朝末年,有其他少數社散住其間。日治時期,經由「集團移住 」(日本官方勸導強迫)本村成為武界社與干卓萬社居住地。
武界社的社名意義是武力界線,布農族與泰雅族為了爭奪獵場,而劃定的武力界線。
干卓萬社則是祖先名稱。
過坑社位於該鄉中正村,1899年集團移住三個布農族卓社群,社名由來是水社原住民的造舟的所在。明治37年,9戶38人,由原社址,拉庫拉庫溪濁水溪中游左岸遷入。昭和初年,獅魯山西南方北山溪上游埔里東南ㄧ里30町,再遷入。(頁574,臺灣地名辭書南投縣)

昭和初年,過坑駐在所道路兩側,分別有集團移住的原住民社居住。(同前註)

過坑有豐富多彩的傳說。
達西烏拉彎.畢馬(田哲益)作家說:
(一)中正:
中正qatu,布農族語,qat是「舟」
(船)的意思。相傅古代邵族人
在這裡造舟,因以「舟」命地名。此地居民以卡社群人為主。
曲冰,武界和過坑是位在南投縣仁愛鄉境內的布農族。(臺灣的原住民布農族,臺原出版社,頁20)

鹿野忠雄所說的過坑駐在所的周遭,當年是個不小聚落。

林修澈學者說:
卡度Qatu
布農族 |卓群布農語
【戶數】306戶【總人口數】1166人
「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 1075人 92%
[非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 91人8% 「民
族比例】布農族 89%、阿美族1%、泰
雅族 1%、賽德克族 1%【學校】中正國
小【派出所】仁愛分局過坑派出所【教
會】卡度教會(以上現況)

「遷移史】1929(昭和
4年),布農族卓群舊部落逐漸棄置,
族人陸續遷往過坑、干卓萬、武界,最
後僅剩 下acang-deingang 、hihilav及
panapanan 三個舊址仍有人居住。過
坑大部分是從 daqdaq,deisiaqan
,canihongqal ,ceilu 經hoqtong(taksia良久社)到qatu(過坑)
。1904(明治
37年)
,開始有人遷入,到1924 (大正13年)完成。(台灣原住民族
部落事典
林修澈 主編,政大原住民研究中心)

Qatu原本是邵族在這裡造船,船叫做Qatu,因此以此為社名。(同上註)

臺灣總督府調查:
卓社群的報導人一:Magdavan社 Manama Badivaian : Sulau 社 Manama Badivaian:
據說我們的祖先是輾轉經由 Kanituan 、Lahulan 、Halubuan 、Halimuan、
Acanedaineaz、Acangturdu/等地而選至 Sabalkan 的,故以當地地名自稱 Salbatkan
人。最初同來者共有六戶人家。
報導人二:過坑社 Abis Tamalasan:
從前,祖先們居住在 Lamungan 時,曾將文宇刻在石頭上,並豎立在我們與臺灣
人的士地分界線上。後來祖先們遷至 Takitu'du",之後又遷來現居地。當祖先和臺灣人分手時,臺灣人就曾說過,他們的頭就像長韮菜般,任憑我們怎麼砍也砍不完。

(頁19,26,臺灣總督府臨畤
臺灣舊慣調查會
蕃族調查報告書 (第6⃣️冊了布農族-前篇,
巒蕃 達啓覓加蕃 丹蕃 郡蕃 干卓萬蕃 卓社蕃著:臺灣總督府臨畤臺灣舊慣調查會。翻譯譯: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出版委員會:
主編:楊淑嫒
翻譯:初譯/余萬居
校譯/黃淑芬
布農語復原:楊淑媛 余錦虎 達崙•卡拉邦安)
遷社或是集團移住都是好聽的語詞,原住民族不僅沒有遷徙的自由,更是沒有不遷徙的自由。
小泉鐵説:
昭和3年2月七日上午十一點半,我與過坑駐在所的佐藤仟侍先生及夫人一起搭
乘汽車到達埔里。往南來到水頭下車,剩下一半的路途我只好徒步走路。下午一時左右,終於到達了過坑駐在所,而從埔里
開始到這裡的路程,經過二里六町(約9公里)。
駐在所的所在地是Qatu社境内。這是能高郡轄區的第一個布農族蕃社。在更深山裡面,還有屬於Siabakan蕃(卓社群)以及
Kantaban蕃(原註:干卓萬群)的蕃社。他們大多是放棄深山的家園
而遷移到此的,其中被認爲最先遷移過來的應該是後來成爲
Kantaban 蕃系的Kaban社(今久美部落),他們約在大正三年
(1914) 左右,從現在的新高郡木履蘭地區遷移出來的。然後是大正十一年(1922) Siabakan 蕃的Dagdag社其中部分族人
也遷移出來。而剩餘的Dagdaq社族人,以及 Tanhungan社、
Lasekan社、Sailu社等,都於大正十三年在官方的命分下也陸
續遷移出來的居住地,成爲現在的蕃社規模,上述部落因此集
結成一社,統稱Oatu社。
因爲是在官方指示下重新打造的新蕃社,所以社內建設整
齊劃一,井然有序。房屋蓋在道路的两旁,家家戶戶呈現排列
整齊的建築規畫,家屋的設計型式也都大同小異。至於保存原
貌的舊蕃屋,僅剩2、3戶而己。這裡的戶數約有45戶,人口
約700人左右。全社稻田面積有二十四甲,此外田地的分配是
平均一戶攤有二甲的耕作面積。至於稻田分別由幾家雄有,在
蕃社來說這是屈指可數的。(頁258 蕃鄉風物記
小泉鐵 原著
黃稔恵中譯
原住民族委員會)

余炳盛,方建能兩位學者說,卓社大山金礦區主要位於卓社大山東方附近,曾經有七個金礦區。其中編號 B2788號的礦區,在
日治時期 開
鑿三個坑道,
最長可達 200
公尺,是所有
中央山脈金礦
中最長的坑
道。在交通不
便的崇山峻嶺,卓社大山金礦三坑的坑道口
中,開鑿如此
長的坑道更是耗時費力,推測必定是有相當豐富的
金礦礦脈發現才會如此。
礦區內,由河川重礦物淘的砂金,大小可達 5 公釐,砂金成色在929~
998之間。此礦區的毒砂(砷黄鐵礦)礦物可達 3公
分,可能是台灣紀錄中最大的。
根據早期研究指出,鄰近卓社大山的萬大發電所
附近,河流砂金品位可高達 1.5 公克/立方公尺,顯
示萬大溪含有豐富的砂金。另外,根據經濟部礦產
测勘團民國 50年(1961)的報告,在霧社、仁愛附
近的河流也發現了砂金。
綜合以上資料可知,卓社大山金礦區的礦化作
用,可能由雙子山及鳶山向北延伸至仁愛、廬山一
帶。這個南北長約 20公里,東西寬約 10 公里範
圍,可以說是個末經探勘的金礦處女地
(台灣金礦,余炳盛,方建能,2003,頁164)

譚立平,魏稽生指兩位學者引用台灣先生省礦務局的黄大邦先生
的敘述(1980年口頭討論)。通過南投卓社大山附近的雙子山有長約一公里的石英脈,
日人曾鑿兩個坑道,每個坑道均長達 100 公尺以上。可惜在 1989年時,只有一個
坑道能進入十餘公尺,石英脈厚03 至1公尺,平均含金3克/噸,不過礦主自己
採的樣品則含金 200 克 /噸以上(譚立平等,1990)。
橫貫公路的興建原來是爲開發沿路的礦產和森林,特別是金礦的開發。在路旁
二十公里的礦產指定由國軍退除役輔導委員會 (輔導會)取得開發權,效期二十年。該委
委會委託顏滄波與詹新甫兩位地質學者調查路旁各十公里的地質與礦產(經濟部生產測勘團
10626)。地圖顯示在牧山(3239)南方,卓社大山(3343)東方,鳶山的西方之間,金礦為主。而萬大溪與後萬大之間,萬大水庫春陽,靜觀等各地一帶一帶,則有砂金礦。
(臺灣金屬礦物,1997,頁104)

民國53年台灣省礦區暨開工一覽:
礦區字號/礦區所在地/礦場名稱/礦業人
1:1979/南投縣仁愛鄉春陽,櫻溫泉/艾豐礦業社/
2:2009/卓社,大山/永吉金礦/鄭新發
3:2010/卓社,大山/詹德洲(頁178)
民國47年臺灣省開工礦場一覽則有:
1:1072/卓社大山/大德金礦/傅遠達/平水坑(頁89)
2:1450/東興礦業所/地利村濁水溪/金礦/蕭錦源(頁90)

信義鄉與仁愛鄉也出產水晶礦。設定不少的水晶礦礦權,卓社大山東側也是。金礦另外還有:
申報證號/礦場名稱/礦區所在。
1:217/旭生礦業/地利村雙子山東方/
2:890/民裕金銀礦採礦場/卓社大山東側
3:金礦銀礦217/旭生礦業/雙子山東方
以及其他礦區。(南投縣志卷一,頁312)

南投開拓史說,民國67年本縣所有十三個金礦區,全數停工。主要是山金,分佈在東緣高山區。信義,仁愛鄉的東半部。秀姑巒山,卓社大山,合歡山的東側。小型的一兩人合夥投資,容易受到世界金價下跌而資金周轉困難,地高天寒,交通不便等等因素而難以維持。(頁450)

臺灣鑛業史提及,卓社大山與玉山是南投縣含金石英脈發達的地區,是中央山脈的金銀鑛床賦生地之一。(頁998)

待續。

2023年5月23日。台北市中山區到府收購二手書舊書長輩書學術書藝術書。非常感謝愛書人。

一位高校生爬山,動用十五桿槍和十五位槍手。鹿野忠雄卓社大山登

一位高校生爬山,動用十五桿槍和十五位槍手。鹿野忠雄卓社大山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樂伯二手書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