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世界第一等級的【九份鄉土館三連棟展廳】開幕了。重現九份百年的

賴志賢老師與團隊的【九份鄉土館三連棟展廳】,礦山文物恐怕是世界第一等級的。
其中的的字畫,重現了當年九份礦山的濃厚文化氣息。
九份是個花城,一年四季有紅星杜鵑,鹿子百合,台灣百合,....山茶等等。
九份鄉土館三連棟展場的展品,讓九份現此時不只有櫻花,杜鵑花,鐘萼木花,....通泉草花的芳香,也有百年精品的美麗典雅。

吳如玉學者的字也在展示中。

 

日本時代,九份至少有一家詩社,三間漢學堂私塾,以一個山城來說,不能說少。

除了私塾,還有日本正規教育的九份公學校等等。
九份總人口數,1933 年9798 人,1939 年18,080 人。是相當多。

漢學堂私塾有:吳如玉先生新民學堂;李碩卿先生學堂在烏勢坑陳存(望遠)的家中 ;天方夜譚」的原址。

詩社則是雞山吟社(奎山吟社)。

其中吳如玉先生新民學堂漢學堂就在樂伯二手書店附近,直線距離不到兩百公尺。
九份鄉土館賴志賢老師,努力保存,蒐集九份,金瓜石,瑞芳地區的文物。曾在十多年前為我指點吳如玉和學堂確實位置-基山街與輕便路交接口的迴轉道的旁邊。
這位置總是讓我聯想。
席德進先生(1921-1981)喜歡畫瑞濱等九份山城下方的海邊。
在1981 年的海岸這幅畫作: 遠方是基隆嶼,左側前方是深澳海岬,左側後方是深澳山,中間是瑞濱沙灘,右側是海濱山丘。席德進俯瞰點是不是就在吳如玉的漢學堂或是它的附近?( 頁78, 席德進世紀再現特集,民生報社。)
九份,金瓜石同屬於瑞芳區,文風有如是九份春天的雲海,瀰漫整個山城。
日本時代至少有三家古典詩社,而且社員眾多。
同時,藝文家如倪蔣懷(1894-1943), 洪瑞麟(1912-1996).….蔣瑞坑,音樂家馬水龍等等先生都曾在九份,瑞芳,工作或是暫居過。


樂伯二手店所在的古地名叫做大竿林,台灣第一位水彩畫家,很受敬重,也曾因為李建興先生(1891-1981)的牽連,五二七思想事件被調問審訊的倪蔣懷,更是在這裡經營過木炭店。(樂伯二手書店部落格https://m.xuite.net/blog/lobo32xl/twblog/174219545)。

吳樹桑先生說,日本時代初期九份有一個漢學堂,老師名叫吳如玉,原來的教室在現在聖明宮旁的活動中心(公會堂),後來私塾才搬去大竿林。


陳進財先生說,大竿林有一個漢學堂叫「新民學堂」,由吳如玉先生教漢學。分日夜各一班,共兩班,學生有二、三十人,大部份是年紀較大的失學者。日班和夜班上課方式不一樣,日班採個別指導,即「點書」,每一個學生念不同課本 ,由老師分別點批一段,再回座位自己唸,夜班也是使用同一本教材上課。


姚德昌先生(1912-1995)說,日本時代時期九份有一位漢學老師叫李碩卿,學堂的位置是在烏勢坑陳存(望遠)的家中 。
李老師人住在基隆,所以都是晚上上課,學生大約有十幾、二十人,絕大部份都是著金( 採金致富者)的富家子弟,少部分是礦工,學生也都是成年人。上課方式 是由老師個別批點書,再自己看,教材有古文、四書、 詩經等。
除了李碩卿 (1882-1944)外,在大竿林也有一個漢學堂,老師叫吳如玉,他有一個叫胡輝煌(1993年時)的學生好 像還活著。
現在「天方夜譚」的原址是以前是個漢學堂,這棟學堂是一間石頭厝。另外在九份還有兩個漢學堂。
(口述歷史與解說資料彙編/張璨文 --初版, 臺北市:文建會,民83)


陳青松先 生說,奎山吟社,昭和4年,(1927)設立,社長是吳如玉先生,以瑞芳,九份為主。

鼎社,昭和11年,(1936),初創是由「基隆大同、九份奎山、雙溪貂山」 三社組成;後再加上「頭城登瀛」。社長是輪值。九份,金瓜石,瑞芳為主的還有陳望遠社長的讀古山莊,昭和12 年(1937 )成立,和萍聚吟社社長蕭秀水在昭和13 年成立,社址在金瓜石。

(頁127, 基隆古典文學史,陳青松)

姚德昌先生說,日本時代在九份有一些讀書人組了一個詩社,名字叫雞山吟社(奎山),社員總共有 一、二十人左右,有姚德昌、黃魚洋、陳存、郭明安、吳如玉、李碩卿等。陳存是社長。詩會是每兩個月一次,那時奎山吟社和雙溪的紹山吟社、基隆的 大同吟社合稱爲「鼎社」,常舉辦三社聯誼的詩會。但在光復前不久雞山吟社就解散了。


蔡明通先生則說,日本時期在九份大竿林漢學堂擔任老師的吳如玉,本來組織了一個漢學研究社,後來遭到日本人干涉,吳如玉改成立雞山吟社( 奎山)吟社。奎,雞,河洛話同音。雞山取雞籠山之意),地址設在 陳存家中。
陳存本來是大稻埕的中醫,後來到九份開金礦,住在烏勢坑,命名叫「讀古山莊」。(口述歷史與解說資料彙編/張璨文 --初版, 臺北市:文建會,民83)


日本時代,九份瑞芳古典詩人被收錄著作在文獻上的,多到好像九份海域的夜裡漁火,數都數不清。至少有溫清宗,白玉堂,黃展雲,陳新淡,陳望遠,杜迺祥,郭明安,李建和,李建興,李遂初,顏欽賢,顏雲年,李碩卿 ......顏國年等等。


李碩卿先生那可是日據時代很受矚目的古典文學大師。
九份能有這麽一位客座教授真是不容易。


陳青松先生說,談到「李燦煌」名字,必覺有些陌生,可是一提及「李碩卿」, 那就大名鼎鼎,如雷貫耳。
先生原是下居台北縣樹林鎮,於日治大正 初年逐定居基隆設絳授徒,而名聞全台,其字號之多,也是一奇。
先 生(1882-1944),字碩卿、石鯨,號秋麟、退嬰、璞亭,原籍福建永 定,早年會擔任《臺灣日日新報》漢文版主筆,凡十餘載,後受聘於 基隆顏家西席,並在新興街創設「保粹書房」20 餘年,桃李滿天下。( 同上註基隆古典文學史)


李碩卿在九份中的頌德碑背面,招魂碑,等等,都看得到他的撰文。


而吳如玉的書法很被稱許。九份招魂碑就是李碩卿撰文,吳如玉書寫,再由蔣文峰先生鐫刻。


吳如玉似乎有個瞰海山房。他與李建興,陳望遠,萍聚詩社.....和李碩卿等等唱和,數次使用瞰海山房這個詞。其中,與李碩卿至少往來酬唱三首。其中一首,看得出與李碩卿交情很深:


酬李石鯨先生宿瞰海山房見寄瑤韻: (吳如玉《詩報》 44期:3頁 1932-10-01)


俊逸清新白也詩。
飄然顧我契相知。
連床話到忘機處。
同是斯文一?時。

酬李石鯨先生宿瞰海山房見寄瑤韻


自信詩書最上層。
儒冠今己誤青燈。
羨君學得岐黃術。
醫國醫民壽作朋。

(檢索複製自中正大學台灣漢詩數位典藏資料庫)


而能獲得日據時代大詩人的敬重,恐怕也是詩人之間的惺惺相惜吧?


吳如玉的詩:


雞山遠眺:


登高聊縱望,
落日正銜山,
極目天三角,
被襟水一灣,
遙瞻江樹外,
迴顧白雲間,
俯仰乾坤小,
潮流任往還。
( 雞山遠眺,1936 年第一期聯吟會( 頁127, 基隆古典文學史,陳青松)


雞山就是基隆山。也許是巧合吧?九份口述歷史這本書中都說過,九份諺語{九份仔天三角},形容九份這裹很多流氓,遇事不認輸,就算自己沒理也是會很兇地與人爭吵 ( 同上註)台灣第一位理學博士劉盛烈先生,1931曾經到九份 新山 他們家包辦的採金局,住了兩,三個月。也曾在自傳裡如是說。(樂伯二手書店部落格https://blog.xuite.net/lobo32xl/twblog/250909583-%E4%B9%9D%E4%BB%BD%E7%9A%84%E5%A4%A9%E6%98%AF%E4%B8%89%E8%A7%92%E7%9A%84%3F)

吳如玉悲憫,一如李碩卿吧?就如同當時全世界的礦區,礦工身體性命容易置身於危險,而,迫於家庭生計投入特種營業的不幸女子也聚集。日據時代九份的酒家等行業非常多。

李碩卿在招魂碑說:

黃金固貴矣,而人命尤重!惟人乃肉體,焉能與金石爭壽乎?然則因鑿山 探礦,冀得黃金而喪厥生命者,斯可哀也已...。


吳如玉則在老妓怨描述:


青樓夢覺思悠悠,
身世飄零感白頭。
綠减紅稀腸欲斷,
風酸雨苦涙頻流。
琵琶有恨人空老,
車馬無聲客亦休。
最是不堪臨鏡照,
容顏清瘦似三秋。

(590 頁臺北文獻叢集 民國45 年,毛一波)


書友們,來到九份鄉土館三連棟展場
後,建議循著巷弄走到頌德公園迴轉道,這裡便是吳如玉漢學堂的舊址旁。

看基隆山,看大海,回看九份山城,是很理想的所在。

礦工畫家洪瑞麟有不少畫作是在九份寫生。其中,台灣美術全集 , 藝術家出版社出版,洪瑞麟的九份1988年畫布油彩和九份1969年水墨淡彩,山城1955九份(基隆山)木板油彩似乎都可以懷疑是在這裡取景於蜿蜒巷弄和看基隆山。


顏艾琳現代詩人散文集說過九份是一首詩,那是的確的。( 樂伯二手書店部落格https://m.xuite.net/blog/lobo32xl/twblog/247321926)

即便到戰後,溥心畬,.....吳濁流等詩人到了九份,還總是會留下詩句。(https://blog.xuite.net/lobo32xl/twblog/174217963)。




1,

74 歲的女士,童年是在新北市瑞芳區侯硐大粗坑度過。她說:
民國50年之前,被稱為小美國的大粗坑,大約兩百多戶。振山金礦( 劉明先生的礦業公司)收起來之後,村民分別向九份,瑞芳等地搬遷。
吳念真是鄰居。沒想到他這麽有才情。同住在大粗坑時,他也不過是個活潑的小孩子。
昇平戲院重新啟用後,他每年重陽節幾乎都會回到九份這戲院。有一回跟他照相,跟他說我是某某人的女兒,某某人的姪女,他就想起來了,我叔叔跟他爸爸是結拜兄弟。......。
大粗坑,在日本時代和光復後,因為金礦的關係, 有柑仔店,小學,...撞球間和餐廳等等。可是,我們大粗坑人採買還是在九份。
九份那時甚麼店都有,甚麼貨品都比台北市大稻埕還齊全精緻。
比現在熱鬧興盛多了。
大粗坑就在大竿林的山後。
兩個聚落往來密切。大粗坑往九份舊道,會先經過大竿林。
吳念真愛到九份昇平戲院看電影,我和姐姐也是。
走山俓大約四十分鐘抵達豎崎路昇平戲院。傍晚去,回家很黑暗的路,就必須依靠手電仔。當年,九份的路燈很少,三十年前才開始普遍設立。九份不只物質豐富,人文也是很精彩。
許多詩人,畫家,作家,音樂家,歌星,.....明星等藝文界在大九份地區( 廣義) 定居,旅遊或出生。
我大娘姑,三年前以95 歲往生。她瘦瘦小小的,但是很會寫毛筆字和做古典漢詩。她的老師就是吳如玉。
吳如玉的漢學堂( 暗學仔,漢學私塾,書房) 就在大竿林迴轉道第二間。
吳如玉是傳統文人,詩文和書法都很受稱讚。
光復後漢學堂舊址的房子轉好幾手。
但是沒有改建。
目前沒人居住。礦山人家長普遍來說,注重孩子教育,除 了讀九份公學校( 日據時代台灣子弟就讀的小學),也讓我大娘姑來讀漢學堂。  而我大娘姑,有天份,也認真學習,大風雨和大日頭,猶原是從大粗坑來回。房子的旁邊本來有兩棵大榕樹,榕樹各掛了一個盪鞦韆,年少時,我很喜歡在那裡玩。....。
之前九份阿婆芋圓賴老闆和耆老們也曾指點過我漢學堂地址。
多一位耆老說總是很好的,更肯定了。
吳如玉的新民學堂,是老一輩人深刻的記憶,也以它和吳如玉為榮。
是日本時代他們學習漢文的私塾。
大竿林聚福社北管弟子許大師兄曾經來跟著讀三字經,千字文,四書等等;他跟我說,上漢學堂對他在北管和弟子戲方面很有幫助。他也是金煤都做過的坑內礦工。
立志讓孩子們能讀多高算多高。不願意子孫承襲父祖繼續下坑。
而子女也很讓他們賢伉儷感到光采。
本地耆老總是會自稱大竿林人,不會直接跟地方上的街坊說是九份人。對外地人才會自我介紹是九份人。
解釋大竿林和九份有何不同,這太費唇舌了。
這大竿林和九份仔等於是兩個國家的差別。
李敏慧學者說: 大竿林位於福住里與頌德里間的聚落,即今福住社區。過去因係長滿一大片菅芒而得名。大竿林、九份與金瓜石是日治時代九份庄的三大聚落。(李敏慧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編印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臺灣地名詞書。)。
換句話說,大竿林,金瓜石和九份是組成九份庄的不同而獨立的聚落。
大竿林目前視為九份的一個社區。
日本時代有一所漢學堂在大竿林是很不容易的。
九份地區日本中期應當有三間。
日本時代晚期日本政府意圖盡殲滅漢學堂與漢學; 這兩者,幾乎是敵對日本民族的象徵了,必須承受日本政府的取締與打擊。
重修臺灣省通志和日據時代臺書房研究這兩本書,說,日本政府佔領台灣初期是消極管理書房(漢學堂),晚期;九二八事件,七七事件之後則是積極毀滅書房。(敬請卓參附錄一)

日本時代初期臺灣首位西畫家倪蔣懷先生在大竿林開設炭店。而李碩卿,.....張純甫等等漢學家與詩人都曾拜訪大竿林,九份,吳如玉和他的新民漢學堂書房。而在九份也有古典詩社的成立。北管和西洋音樂在這裡更是蓬勃發展。(https://blog.xuite.net/lobo32xl/twblog/589429394。)
女士說,礦山人家長普遍來說,注重孩子教育,才會讓我大娘姑讀漢學堂。
這的確是。這點日據時代昭和八年1933 年編的基隆郡勢要覽也這樣說,發現礦工家庭比較願意讓孩子進入公學校。並且解釋原因說是找工作和將來待遇比較吃香。 報告中說:
{礦業的勞動者與其兒童的就學率之間存在著頗為特殊的現象,那就是其就學率遠高於農漁山村,這可能是因為其家長認為國語(日語)不僅在工作上較吃香-就連工資資收入這種現實問題的種種交涉也要用國語,因此促成其兒量的就學率有較高的傾向。...。}
這是社會問題,應當由社會學者去調查研究出礦業家長與農漁山村的孩童就讀比例的差距;是不是希望下一代脫離礦工生涯的宿命,跟家庭勞動力的需要與供應就學能力,.....學校的設立遠近與普遍等等有關?同時;或許不只日文學校逐漸受重視,漢學堂也是礦工家長樂意的選擇。如果有機會,誰願意危險的礦工生涯一代傳過一代。讀書識字是一條路。

1963 年文曉村詩人有一首年輕的礦工詩:

縱然在深山荒塚之下

而對着黑暗的世界

沒有陽光,沒有白畫與黒夜

還要扮演一隻鼴鼠的角色





縱然是黑牢,是墳墓

上一代的人已經埋葬在此

需要流更多的血,更多的汗

甚至你額上那盞微亮的小燈

說不定也有熄滅的一天





你堅硬的鐵手啊,仍然緊緊地

握着電鑽,握着鋼鍬

向黑暗的世界,黑暗的牢獄

展開無情的攻擊





你是征服黑暗的戰士

創造光明的礦工啊



( 文曉村,小鎮羣像,年輕的礦工,頁48, 葡萄園季刊,葡萄園詩刊社,第三期, 民國53 年,1 月15 日)


九份地區有三個私塾的漢學堂,這代表甚麼意義?
會不會是漢字本來就是台灣人所使用的日常文書,因此也被礦工家長同意就讀或是兼讀?或是其它考量呢?
吳濁流先生在台灣連翹一書中感慨日據時代義務教育,如此解釋日本話,為何台灣人從討厭到被重視,他說:

{教育則非機會均等不可,可是領臺達二十五年,臺灣人的就學率,平均還不到百分之五十。 四湖庄( 吳濁流當老師的所在)算是最可憐的了 就學率僅百分之三十,女子則只有百分之十二、三。 義務敦育的前途還非常遙遠。從臺灣人搾取所得的莫大的金錢,究竟拿到那兒去了呢? 只有沙糖一項,不就有一百萬的日本人,在東京優游過日,吸食那甜汁嗎?(原註:全島製糖會社的股份,九成九是日本資本家的)口頭上雖然說內臺一視同仁,可是那裏有平等呢?想 到這個問題, 就禁不住想抓一、二個日本人痛揍一番。.....。

.....當時日本當局要由地方人士請願,才准設立學校,因此各地方的村中的先覺者便做發起人,校舍用地或校舍有人捐贈,後才提出請願。 臺灣人在日本領臺當時抵抗過的自然不用說,凡是不喜歡日本敎育的人,都讓自己的子弟去學漢文。但這種狀態維持並不長久。在明治時期躊躇逡巡的,到了大正時期,就覺得日 本話的必要性。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由於新的世界思潮湧來之故,有識者認爲全民皆有受日 本教育的必要。鄉間也紛紛請求設立公學校。這現象有兩個理由。對官府的交涉限用日語,懂日語容易賺錢,尤其是當醫生必定致富。} (62 頁,75 頁,草根出版)



走過日本時代的大竿林耆老 ,每當我請教時,深像是這位女士,他們都很驕傲地說大竿林有吳如玉老師和漢學堂。
有幸上過課或是看過詩人們吟詩的耆老,當一提起這兩個關鍵詞,就如同前述的許大哥,他們總是以典雅台灣話朗誦古典課文或是古典詩詞來回憶青春。
彷彿吳如玉老師或是客座教授李碩卿等等正在注視著他們。
總認為私塾漢學堂書房是九份寶貴的礦業文化之一。 日本時代漢學堂的存在,宛若是一盞不怎麼明亮的油燈,代表家長對子女的期許;不要再使用文曉村詩中那額上的燈。
這麽多年的聆聽,發現入坑礦工們喜愛知識程度不輸給任何行業,他們也常說礦工出坑之後不是只有酒和賭,他們也常閱讀。只是,從小看過春聯貼有耕讀人家的自豪,但是卻從沒見過貼著礦讀傳世的來殷盼子承父業。他們心深處希望子女有不同的天地,而不是在坑道裡吧。

(2020 年新北市三芝區到府收購二手書舊書。非常感謝愛書人和這位女士。)





2,
頌德公園,磅坑口和迴轉道之間的觀景台是九份賞景的絕佳位置之一。
九份老街,基隆山,基隆嶼,八斗子,野柳,大屯山都在眼前。
在這裡構思和喘口氣很適宜。
夜晚看漁火和九份夜景更是鼓舞和放鬆人心。
往前看海上本國船長與外籍漁工朋友徹夜捕魚,吃盡辛苦,是很勵志的;往右看,九份山城燈火璀璨。
迴轉道旁的基山街內側面海的古厝,根據九份鄉土館賴志賢老師考據,是日據時代九份古典詩人吳如玉先生的漢學堂。
李碩卿等舊文學家應當常在這裡聚會。
吳如玉的詩也被毛一波先生臺北文獻叢集輯收入一首在臺北文獻詩略。
日本時代,寄居九份詩人文學藝術家很多。
倪蔣懷畫家....和陳望遠先生都是。
基隆嶼,和平島,深澳,八斗子,野柳,鼻頭角 海域的漁火,四百多年來被李逢時等等海內外人士稱讚。
在九份觀賞更是絕美。以九份視野為主題的畫作更是多。
現代畫家先不說,過往的比如瑞芳九份畫家倪蔣懷,蔣瑞坑,.....洪瑞麟等等。
倪蔣懷就是在九份大竿林,吳如玉先生私塾與樂伯二手書店之間,賣炭,曾經畫有【大竿林】等畫作。
席德進先生有一幅畫,瑞濱海濱,角度恰好是這個觀景台所在或是附近的位置看向瑞濱,象鼻岩和基隆嶼海面的同一直線。
不敢妄言他是在哪兒寫生的,但是雅致韻味是同框的。古典詩人中,吳如玉,陳望遠,杜迺祥,....鄭明安等等瑞芳九份本地詩人都有九份相關的詩作。而到此一遊,再遊的更是不少,比如吳濁流,.....施梅樵等等女士先生。(樂伯二手書店部落格)
其中,日據時代,黃師樵和謝汝銓的兩首詩,簡直懷疑是在輕便路頌德碑觀景台的區域所看見的景。
黃師樵先生,1934年遊九份望遠詞兄留飲席上賦贈詩:
獨憐身世等蜉蝣。落拓誰能識馬周。
絕好山間長養晦。漁燈點點眼中收。 (黃師樵 《詩報》 87期:5頁 1934-08-15檢索自台灣漢詩數位典藏資料庫)
謝汝銓先生寫了不少的九份詩。裡頭,1920 年,遊九份金山有作詩:
龍脈渡從滄海來,登高一望氣雄哉。
遠山近水相環抱,美麗瀛洲於此開。 (《環鏡樓唱和集[1920]》 80頁,檢索自台灣漢詩數位典藏資料庫) )


3,
2011年:

九份大竿林北管許大師兄,笑著指點我,新兵訓練是在關東橋,下部隊是馬祖。身家調查時,調皮,明明是國民學校畢業,兵籍資料就填個不識字。到了關東橋因為北管的羅東師父都以湖廣官話教我子弟戲,所致,也能與外省仔的官與兵溝通;讀過暗學仔又學過子弟戲比外省仔還懂中國的歷史人物,所致,與外省仔兵有話講,無予人看輕。被發現有數學天分,就當了下士測量班長。



光復時國民學校剛好讀到四年級。十四歲卒業後,不愛讀書,老爸就組了一臺礦坑內用來照明的磺火燈給他。他就歡歡喜喜入坑做大人工的二手。



彼時陣,老爸又送他到大竿林吳如玉先生的暗學仔(私塾),這裡就是樂伯二手書店所在的聚落的迴車場(基山老街與輕便路交接口)。



大師兄隨即背誦了一段論語的經文給我聽。然後說,五六點,從九份小金瓜露頭至四號坑大眾廟之間的三坑仔出坑之後,返入厝燒了香感謝祖先保佑,就洗身軀,吃完飯,然後就去暗念給先生聽。



迴車場過來的第一間是吳如玉先生的企家(住家),第二間著是學堂。一個班有三,四十個人,有四,五十歲的大漢人也有細漢仔。



頭一本點的是三字經。先生一初見面就用河洛話點三頁,點一遍,隔一天就要暗念給他聽。



他不曾被敲過頭,真多同年紀的細漢子仔,常常暗念不出就會被打得很慘。



暗學仔讀完,八點就去學子弟戲;十點學完,吃點心,返去厝內睏,第二天又去入坑。



我好好奇,吳如玉老師只是唸一遍,也沒解釋經文,他如何記得住?



大師兄很得意地說,這是遺傳。媽媽不識字,但是三字經,四書,她都能背誦,文天祥,岳飛,唐明皇的故事也都曉得。他每一回,在厝腳前的亭仔內暗念不出,他媽媽著會接續落去唸出來。

吳如玉先生只教他三個月就因為老而散館了。彼時陣,吳老師除了戴眼鏡,還要手持一個放鏡(放大鏡),沒甚麼頭毛,顯得真老款。



我說那很可惜啊,沒有繼續上私塾。大師兄說,七天整本的三字經就暗念完成。

他就從頭到尾背給我聽。真是佩服,記憶力真好。



少年時只是覺得讀漢文真好玩,沒得讀不懂得可惜,一天到晚瘋著玩,穿著木屐去撞球。更何況,沒有暗學仔可以唸,學子弟戲亦是共款的忠孝節義,關關雎鳩;顛倒,認為在九份讀書沒甚麼多大用處,和同一輩的人一樣,國小一卒業就急著入金坑,想欲賺大錢。



我請教說,那有沒有大著金過?



大師兄說:若是分金簿(挖金股東名冊)有他的名字,就挖不到;若是做別人的辛勞(員工)就有過。



我聽了不禁笑了出來。


3,
{登雞籠山懷古}作者陳榮弡先生字則仁,1921年生於宜蘭市,台北瀛社,松社,高山文社社員:





雞鋒絕頂駐吟節


往事悠悠感靡常


採炭緬思當日盛


淘金頻憶舊時忙


名傳九份歡歌地


富蓋三台掘寶鄉


縱目繁華如昨夢


山城寂寞映斜陽

4,

聚奎吟社,1923 年由黃師樵,陳廷植創立於台北。( 頁32,一線斯文,台灣日治時期古典文學,顧敏耀、薛建蓉、許惠玫, 國立台灣灣文學館)

秋晴策杖陟雞崗


漫憶前塵過眼忙


觸目粗坑新廢跡


頻懷九份舊歡場


產金稱霸顏雲老


採炭掄魁李紹唐


幾許繁華成往事


誰揮大筆紀滄桑


(頁40,陳榮弡(則仁)先生詩集。龍峒詩草。中華民國八十二年七月出版。台北大龍峒。陳榮弡先生字則仁,1921年生於宜蘭市,台北瀛社,松社,高山文社社員。編校陳吟壁。)


附錄:
(1):
{漢文教學在書房:日據以後,科舉之途已斷絕,書房教育又無從與總督府所設任何中等教育機關銜接,書 房顯然已不再具預備敦育之性質,僅存其不完整之普通牧育性質,換言之,其功能僅在培養學生讀書與識 字之能力。日當局雖強迫臺胞學習其語言,惟漢文在臺人社會已根深柢固,舉凡日常記事、通信尺牘、商 業簿記、契約證據等,無不仍以漢文爲工具,亦即漢文已成臺胞社會生活不可或缺之工具。漢文旣爲書房一 長期以來之主科, 書房亦爲漢文敎學之唯一重鎭。故日當局乃取漸廢主義,以暫時順從舊慣,保留漢文教 |育,他方則不斷加強日語及算衛等教學,藉以逐漸消滅漢文。......。}(432 頁,重修臺灣省通志卷六文教志社會教育篇 )



{總督府之查禁:總督府一則積極推廣「改良書房」,以代用公學校參與普及日語;一則消極査禁純敎漢文 之書房。所謂消極者,因其仍顧忌民情。諸如:民國十六年(日昭和二年,西元一九二七年)九月,臺南市當局下令關閉二十餘所市內漢文私塾,輿論爲之囂然,二十二名書房教師聯名向市當局請願未果,乃轉託總督府評議員黃欣代向總督府文教局陳情,始獲接納。結果將各書房易名「學術研究會」繼續開設。但 其後每年須申請核准一次,主持人因年邁或死亡無法繼續開辦時,應即關閉,不得另請新人續辦。} (註八 O)



{至民國二十年(日昭和六年,西元一九三一年)獲准開設者僅剩餘五所。(註八一)。 日人視漢文復興運動,唯有破壞臺、日間之和睦情感,阻礙「內地延長主義」政策,影響公學校就學率,卽違背背國民教育方針。於是,各地方當局纷紛將禁絕漢文教育列作重要問團題,由消極轉成積極 。由此強制廢除公學校漢文科,及禁止在校中使用臺語或是使用臺語教學。嚴加管理漢文傳統書房,地方教育主管配合警察。對「未經許可或不良書房」嚴加取締,予以罰款, 勒停教學,解散或闊閉等處分,頓時間不少書房教師面臨失業業,陷入困境,導致怨聲四起,既無法公然開班授徒,乃惟有轉入地下 - 隨時被倍受取締威脅, 其是否存在對日當局似以不足輕重矣。}(444, 頁)



{日據時期之臺灣書房,在日人認爲對其有利之漸禁政策下,即以逐漸制其量、變其質之雙管措施誘導下, 有者,爲迎合其政策,不得不轉成所謂「改良書房」;有者,爲維繋固有文化之傳承(漢文教學),屢經日執政當 局之嚴管、限制、查禁,終被逼轉入地下等不尋常考驗,在如此惡劣客觀環境下,多半書房幾被脫胎換骨,量變 ,質亦變,唯有少數有心之士,虛與委蛇,即使轉入地下,亦在所不辭, 殊死非維繫其命脈不可,可見漢文在臺灣社會乃如何根深柢固, 所幸日人「欲澄滅其民族,則先消滅其語言與文字」之企圖,未曾在臺灣落實。 }(吳文星撰「日據時代臺灣書房之研究,。444頁,重修臺灣省通志卷六文教志社會教育篇)



(2):{昭和八年度目前的學校敷有小學校三所、公學校 十六所,分校六所,農業專修學 校府(另有書房七間),兒童人數達六、111七名。且因郡內的礦業興盛,故從事礦業的勞動人佔總人口的三成,即三萬人 (包括兼職者在內)之多,從行業類別人口上來着,它僅次於農業人口居第二位,最近隨著金瓜石、瑞芳金礦事業的擴展,從事於礦業的勞動人口有與日俱的趨勢,然而礦業勞動者與其兒童的就學率之間存在著頗為特殊的現象,那就是其就學率遠高於農漁山村,這可能是因為其家長認價國語(日語)不僅在工作上較吃香-就連工資資收入這種現實問題的種種交涉也要用國語,因此促成其兒量的就學率有較高的傾向,故有 越來越多的庄民反應應該在窮鄉僻壤設置分校,為了回應區分庄民的希望,自昭和七年度起陸續在郡內新設了六個國語講習所}( 頁14,基隆、淡水郡彙編,譯者:陳存良)

(3):https://lobo32xl.pixnet.net/blog/post/233226005

(4):https://m.xuite.net/blog/lobo32xl/twblog/589463177



謝汝銓先生字雪漁,昭和六年出版奎府樓詩草,蓬萊角樓詩存。(一八七一—一九五三),署奎府樓主,晚年署奎府樓老人。 臺南人定居臺北市。少從蔡國琳學,年二十二入泮。乙未之役, 佐許南英辦團練抗日。和洪以南先生創辦瀛社,是第二任社長。(臺灣先賢詩文集彙刊,第二辑晴園詩草, 雪漁詩集,黄純青撰,謝汝銓,龍文)

 

 

 

世界第一等級的【九份鄉土館三連棟展廳】開幕了。重現九份百年的

世界第一等級的【九份鄉土館三連棟展廳】開幕了。重現九份百年的

世界第一等級的【九份鄉土館三連棟展廳】開幕了。重現九份百年的

世界第一等級的【九份鄉土館三連棟展廳】開幕了。重現九份百年的

世界第一等級的【九份鄉土館三連棟展廳】開幕了。重現九份百年的

世界第一等級的【九份鄉土館三連棟展廳】開幕了。重現九份百年的

世界第一等級的【九份鄉土館三連棟展廳】開幕了。重現九份百年的

世界第一等級的【九份鄉土館三連棟展廳】開幕了。重現九份百年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樂伯二手書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