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川滿作家在[普渡-基隆媽祖廟中元祭],大量使用基隆本地語言,一如西川滿在其他台灣相關的作品裡忠實運用台灣話。
比如說:燈篙,鬼門,好兄弟,竹竿,孤棚,丸粿,五牲餅,菜飯,粽,米粉,紅七衣,道士,赦罪經咒,五色金,銀紙,經衣,白高錢,結綵,線香,長衫,無緣,餓鬼,靈驗,大悲,爐主 ,鑼鼓,笙簫,柱首,勅封,旛旗,願主,水燈,二五銀,孤魂,花燈,抬閣,慶讚中元,朱旗,洋樂隊,….日新橋。
這些傳統的用語,好像是ai的關鍵字,形塑成一篇華麗卻又寫實的基隆慶讚中元。
然而,最後的結尾,卻讓人懷疑ai是否也能如此溫婉表達基隆慶讚中元的核心意義。
西川滿說:
{喧騰的嘆聲,歡聲,迴響在港灣的群山間。爐主走到水邊,念誦著招魂偈文。信號煙火在空中繪出一幅五彩的龍圖。此刻幾千盞水燈漂浮在海面上,燈火如晝。令人目眩的光芒籠罩了附近一切的景物。在那千尋海底的孤魂野鬼們,將應者這邀請紛紛游上被水燈點綴得金碧輝煌水面來。}。
西川滿這篇追憶似乎是以基隆中元節的放水燈為主。
就如同李榮春作家描述【看搶孤】,當作宜蘭縣頭城鎮的中元節的重心。
然而,基隆放水燈與頭城搶孤只是這兩地中元祭的科儀之一。
兩位作家分別詳細地敘述兩地的盛況,那熱鬧是不分上下的。
西川滿說,成千上萬不知其數的燈籠跟著搖曳,蜿蜒成群的人潮穿過大街後,朝海邊的方向移去。
李榮春則說,為了臨時適應這種搶孤,載運各地遠來的觀眾,這天火車特別加開了幾回班次,每一班車還是擠得人疊人。(看搶孤。李榮春。和平街。晨星,頁四十)
徐莘田,澳門人,號東海,擷紅居士,光緒二十四年(1898)來到基隆。居住第十年寫下基隆竹枝詞:
....
點點啼紅染絳綃
中元普渡把魂招
後哥那解咱心事
濁酒三杯帶淚澆 .…..
夾注說:
{基隆中元一節,熱鬧異常,殺牲不可以數計。習俗相沿,牢不可破。婦因夫死再贅,則呼夫為後哥...}( 臺灣詩鈔,231 頁,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59 年出版)
很巧的是,[普渡-基隆媽祖廟中元祭]這篇隨筆,西川滿也提到了信女的心願。
西川滿說,{妖豔的藝伎們手持著香,閉著雙眼.....,祈求戀人的平安。她們相信孤魂野鬼會聽到她們的祈願而顯靈。}。
西川滿說,孤棚上的豬羊,善男信女裝在竹簍裡帶來的五牲餅,菜飯,粽子,米粉等供品擺得滿地都是。(陳玉青譯,華麗島顯風錄, 致良,)
陳阿火先生字道南1941 年基隆竹枝詞,也是這樣形容,說{牲豕羅陣似整軍}:
....
西皮福祿費多財
惡習系統蘭陽來
卻喜干戈今已杳
黨名依舊響全臺 ....
基津盆祭最繁榮
字姓輪流各競爭
壇結三重裝飾錦
燈光萬點照天明
金雞貂石結周群
牲豕羅陣似整軍
果有孤魂冥鑑納
一時海水漲三分 ......( 詩報,249,241 期,頁45-21,1941 年元旦,147 頁基隆古典文學史)
陳藻香學者說:
{華麗島顯風錄西川滿根據在台期間獲得的 文獻資料,及親眼目睹的台灣人社會現象,加以選擇與整理,以淺近的日文,寫成短篇故事。難能可貴的是裡面的關鍵語句不僅採用台語,並注出台語的發音,頗具文獻價值。}。
2025年3月26日。樂伯筆記。
(未完待續)
以下附註:
基隆市崁仔頂慶安宮 左側牆腳有一座碑碣。慶安宮 獻地主何世蘭等幾個字很清晰,然而,邊框紋飾磨滅。
【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宜蘭縣基隆市篇】,說,慶安宮獻地碑是 大正三年甲寅(1914)設立。基隆市仁愛區忠二路1 號廟前左側空地。觀音山石。原碑無題,額刻雙龍搶珠紋飾。邊框花飾。縱155 公分,橫63 公分。大正三年孟夏。首行碑名。( 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宜蘭縣基隆市篇,國立中央圖書館,民國八十八年。)
大正已被改成民國。
基隆市志宗教篇說, 基隆市最早興建的媽祖廟是淡水廳志記載的乾隆12 年(1747)的社寮天后宮 。社寮也就是和平島 。而慶安宮 是雍正元年(1724),漳州人由八里移居基隆牛稠港虎仔山麓,從事漁撈,漸成小聚落,建小廟祀奉媽祖。漳州移民日增,往坎仔頂街發展。嘉慶二十年(1816),內湖庄墾首何士蘭獻地蓋成新廟,再從虎子山 麓移奉至此。( 基隆市志宗教篇)
莊吉發學者說,{咸豐年間(1850/1861)閩浙總督慶瑞具摺時,一 方面說滬尾即八里坌之澳,一方面也說,是為八里坌口內之滬尾之一澳;可以理解所稱八里坌往往同時指滬尾而言。同治末年(1861_1879)淡水 廳統計各庄丁口數也是將滬尾庄列如入興直保的八里坌庄合倂統計。}( 臺北門 戶。清代滬尾的地理沿革與歷史變遷。海疆鎖鑰故宮檔案與清代臺灣史研究( 三): 文史哲出版社。民國108 年7 月初版二刷)
台灣鄉土志誌第二冊說: {內湖區舊地名叫內湖庄,區內小盆地地形多,以前都以湖來稱呼,內湖即內方盆地多的意思。內湖區是原住民新里族的領域。乾隆六年(1741) 開發士林區的何士蘭來此開墾。洲子 ,港墘,內湖,紫陽,碧山,大湖 里一帶。內湖最古老的廟是碧山巖開漳聖王廟 ,嘉慶十一年(1806) 福建漳州分香而來。}( 台灣鄉土志誌第二冊。中一出版社464 頁)
楊雲萍先生提起了士林溫古誌一冊,{著者未考,成於大正二年,日文,似應當時日本當局的調查而編纂的。內容包括士林街的沿革等等。當時,士林街包含關渡,北投,圓山 。其中,清漳州府紹安縣人何士蘭,率同縣人,來住於今之內雙溪,開墾坪頂庄,菁礐庄,內雙溪庄及內湖庄,.…..}(架藏有關芝山巖的資料。臺灣風土,1948~1955,公論報副刊。台南市政府文化局出版,250頁,民國102年,第一冊)
基隆士市志人物篇記載,{何士蘭,約清乾隆末(1735_1796),嘉慶(1796_1896)時人,祖籍漳州平和。乾隆末年,祖某來基隆墾耕,拓地甚廣。嘉慶二十年(1816),里人為求航海安全,擇地於坎子頂之下,籌建慶安宮 ,地乃士蘭所有,遂慨然捐獻,里人喜其熱忱,特立碑於宮前,獻地主何士蘭。}( 基隆士市志人物篇)
臺北市志卷第九篇說:
{何士蘭,或為何仕南,漳州紹安人,清乾隆六年(1741)率鄉人藍錦官等來台,築茅屋數十間於芝蘭堡內雙溪,開闢坪頂,菁興石,內雙溪一帶。越數年,又與周,沈二姓協開大直,北勢湖,內湖。歷時三載,乏水欠收,致資斧耗盡,難以支應。乃委棄其業於同儕,獨自賦歸。還後十餘載,集資復至,往日不毛,已成佳壤,眾感其啟土之勞,分十數頃與之,不受。轉赴郡城,營布帛,膏旨於臺廈間,終得富。光宣之際,有何裕記者,為閩巨商,即其裔也。}(廈門小報雜俎,臺北縣人物誌志,75頁台臺北市志卷九 ,,)
另外一說:
{乾隆年間,內湖一帶的墾戶包括何周沈,何士蘭,林成祖,周宗泮。何周沈號是沈用,何天超。後來周沈二姓窮於支應,遂將股份讓與漳州詔安人何士蘭開墾。何士蘭經營有方成為內湖大直一代帶大墾戶。三子玉釵,玉振,玉繼承繼父業,繼續開墾,嘉慶十年(1805)繼續向大圭籠社貝噗地開墾。}(盛清沂台北縣志人物志,1960台北縣文獻委員會,楊雲萍藏台灣古文書,國史館)
乾隆三十二年二月內湖庄業主何士蘭立給佃批: {土名番仔坡下: 在今內湖區紫雲,紫星,瑞陽,清白等里一帶。內湖庄業主何士蘭圖記。152 頁。還有150頁的乾隆二十八年正月業主何士蘭立給佃批內湖庄番仔埤腳。}( 同上註)
葉高華學者編著十八世紀末御製臺灣原漢界址圖解讀: 大雞籠社在社寮嶼,今基隆市和平島 。大雞籠城也是。(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南天書局出版,2017 年11 月。)
何美慧學者著作,{何氏族譜,民國69 年編印,始祖何朝奉,來台祖何士蘭,福建詔安。}( 臺灣區族譜目錄,台灣省各姓氏淵源發展研究會發行,1987)
民國六十三年,由民眾日報舉辦市民票選基隆新八景活動,並請陳其寅先生賦詩詠頌。第二名為慶安朝聖: 尊崇天后報神功 二百年來祀典隆 海國安瀾香火盛 牌樓高聳市區中 ( 陳其寅百年紀念展, 基隆文化中心)
2023年5月12日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基隆市仁愛區崁仔頂到府收購二手書,完成,鞠躬感謝,告別愛書書人之後,就近走到慶安宮。已經十一點三十分,還差半小時,慶安宮媽祖遶境才要起駕。廟內信徒滿滿。
看到三座鑾轎,一位志工指點,分別是漳州媽祖,泉州媽祖,湄洲媽祖的神轎與神像,這是該廟兩百多年的首次這般舉辦鑽轎腳,而且不是巡庄的出巡時。
三座鑾轎位於廟埕的右方,轎與轎之間有間閣,大約兩公尺寬,一字型的排開,整體外觀,鑾轎更顯得突出;轎底抬高150公分左右,讓信徒從第一座鑾轎躬身進入,依序直線,通道,第二座,通道,第三座出來。
第一座鑾轎有千里眼與順風耳高高的兩大護衛神的大仙翁仔,分立兩側。
第一座的入口前方右側,有一茶几,香盤焚香,並且提供些許的清水,似乎是讓信徒象徵性洗手,灑身;入口處的旁邊,另外有一位志工,手握著鼓棒,每進去一位,便敲一次鑼;每座神轎旁出口處兩側,各有兩到三名志工引導,第三座出口有三位志工發放紀念品,遠看類似香火袋寬的小卡片,並且致上適合每位鑽轎信徒的祝福話語。
鑽轎者,士農工商,各年齡層都有,也有坐輪椅者,年輕媽媽抱小嬰兒的。
華麗島顯風錄一書中的{基隆媽祖廟中元祭},西川滿敘述了基隆媽祖廟普渡時,隊伍走到日新橋的盛況:
{暗淡的 寫著「慶讚中元」的朱旗,由堂堂的洋樂隊護送走過日新橋。群眾們歡喜的氣氛高揚直達巔峰。 喧騰的歎聲、歡聲,回響在環繞著港灣的群山間。}(陳玉青譯,華麗島顯風錄, 致良,)
田寮河博愛橋的舊稱是日新橋。
博愛橋再過來就是義二路的自由橋,也就是昔日的義重橋。倪蔣懷和西川滿,前者在這裡定居, 而後者年輕時代也住這裡。
倪蔣懷不少畫作是以基隆港區和田寮河畔為主題,比如說1926 年的兩幅田寮河畔和郵局。西川滿至少寫了一篇田寮河的文章。他在“ 基隆田寮港” 中說:
”每當夜晚時分,在落日晚霞的 照耀下,建築物閃閃熠耀, 展現難以言喻的美麗風情。”( 基隆美術史, 頁13)
基隆媽祖廟慶安宮的中元祭,那可是世界一等的鬧熱與虔誠。
2020 年8月31 日農曆7 月13。 下午三點基隆市仁愛區舊主普壇附近旭川河邊等待三點三十分到府收購二手書。 市區北管音樂振奮昂揚。
有一團大約三十人站在忠四路旭川河旁演奏。二十分鐘後另一個北管相仿人數跟著陣頭通過,凝重專致地吹彈。
通過時前導的三位頭人,自然沒有樂器在手,拱手向站立的北管友團鞠躬。
受與施都莊嚴肅穆。
施禮者那團通過,再十分鐘後,受禮者才整隊出發,而其他陣頭也是恭敬的讓他們先行。
時間有限,無法深入請教緣由。身旁一位耆老指點我,這是交陣,交換,今天是重要的日子-迎斗燈。
2024年113年8月16日農曆7月13日下午兩點也是。基隆得意堂與基隆聚樂社一組,交陣-西皮,福祿交換,分別在旭川河仁愛橋-舊主普壇,以及旭川河忠一路,倪蔣懷畫室林開郡洋樓的前方。彼此都有等待與被等待,基隆中元祭迎斗燈遶境 。基隆中元祭迎斗燈遶境。
許多文學家紀錄臺灣械鬥。
劉家謀的紀事四首(1814-1853)( 國立臺灣文學館,劉家謀集賴麗娟選注217 頁), 就是悲憫的典型吧?
基隆陳其寅先生(1902-1996)在記述福建惠安械鬥的往事,一開頭就說:
械鬥為閩南昔時陋習。( 懷德樓文稿,卷六,221 頁,財團法人文化中心基金會)
張錯先生的黃金淚這本報導文學,則是生動描述廣東福建被販賣的移工,歷盡悲慘地獄般的船運,幸運存活上岸美國,擔任艱困淘金等工作,還是會分地域地械鬥。
基隆市志說:
{昔時,漳州人大多居住基隆街,而泉州人沿基隆河之五堵,七堵,暖暖一代帶,終清一代械鬥不止。漳人祭祀開漳聖王,泉人保儀大夫。諺語尪公不過嶺,尪公指保儀大夫,嶺是獅球嶺。 咸豐初年(1851),基隆街漳人與暖暖泉民以魴頂( 南榮公墓)為界, 因放牛互有走失,耕地問題而起械鬥。咸豐三年(1853)械鬥於此。漳人連同慶安公宮和尚計一百零八人死亡。
漳人提議報復,重望者呼籲停止。將死者合埋於蚵殼港下游河畔( 成功路二段), 後闢建高砂公園,被迫遷移到安樂區嘉仁里石山,稱為老大公廟。
咸豐五年(1856)起,每年七月中元由十一姓輪流祭祀。開關鬼門在此舉行。基隆市由各姓主普的緣起。血緣代替地緣, 賽陣頭代替打破頭。
分類械鬥之一還有西皮和福祿。
大陸傳來的戲曲分北管與南管。北管又分為西皮和福祿。蔡慶濤和光緒28 年的基隆廳長都有敘述。
兩派以旭川河為界。
西皮派得意堂( 第十組)為大公,設於奠濟宮,祀田都元帥和先賢堂。草店尾,田仔,天神町,草濫,內寮,社寮各軒堂二十多隊為小公。
福祿派聚樂社( 第一組) 為大公,設於城隍廟,設武英殿祭祀西秦王,附設先賢堂。小公社團分布於蚵殼港,西定路,烏橋頭,石山,埤仔頂,曾子寮,內石硬港,北五堵,獅球嶺,暖暖,中崙,仙洞,大武崙,也是有二十多個單位。( 卷二,57 頁,2003 年)
基隆普渡起源,基隆市慶安宮誌也如是說。 並說:
{基隆早期因與原住民鬥爭,瘟疫等等,客死他郷很多。又加上移民間衝突。為了革除狠勇械鬥,期待以普渡賽會,賽陣頭消弭怨恨。並且撫慰因械鬥,渡海,瘟疫死難,決議由漳泉粵三籍人士舉行中元普度渡。
斗燈象徵長年光明。每年農曆七月十三日,值年主普姓氏出動鼓樂禮車,邀請各姓宗親會等單位之斗燈至慶安宮會合,各字姓斗燈再依輪值順位排列,並各裝設陣頭進行市區街道巡境後,安座於慶安宮。
圓形米斗燈內置油燈,白米,剪刀,七星劍,秤,尺,鏡,涼傘。白米,剪刀,七星劍是闢邪。尺秤是度量善惡。鏡可照妖。油燈是光明添丁興旺。}( 221 頁。民國九十年出版,童永,總編輯劉青番)
鄭榮興教授說:
{西皮福祿兩派,兩派人馬明爭暗鬥造成社會不安。後來協議中元祭迎斗燈和放水燈遊行時,以拼陳頭代替打破頭,以陣容與曲藝較勁。也尊重各自領域,而有交陣禮讓風度。}註解說:{所謂交陣就是在供奉祖師爺宮廟所屬地域,禮讓對手先行。}(悲天憫人的中元祭110 頁:106 年12 月出版曾子良主編)
基隆慶安宮媽祖廟除了宗教,也對文教很有貢獻,漁行主們也是。
崇基書院-民國45年基隆市志說:
{ 臺灣於康熙年間,僅設崇文海東兩書院, 雍正以後,各地書院,漸大設立,基隆士子,初則肄業於淡水廳屬之明志學院,海兩書院,迨光緒十九年(西曆一八九三年),舉人江呈輝呈進創立崇基書院,是爲基隆唯一之書院址在領脚莊,其地現已歸劃臺北縣,惟當時屬基隆廳範圍,院舍興建,經基隆通判撥給公帑九干五 百兩,充建築及開辦費。院舍;工程始於十九年,及二十一年落成,惜以甲午之役,清廷敗績,臺省變色, 以救僅及舉行首次月課,即猝遭改隸之痛矣。 該院基金大部均由江呈輝向當地紳董籌集而來,計有左開各款:
一、十分寮田,租谷五十三石,換租銀五十三元。按該項田畝,最初由一胡姓者約集佃戶,開墾而成, 並給新竹縣大租二十石,其後胡姓與佃戶間,發生租谷糾紛,訴於基隆廳:經判決筋將每年租銀另加 三十三石,繳納基隆廳,廳通判探納江呈輝建議,將該項租銀,撥充崇基書院經費。
二、球仔山宅地,税銀十七元,由基隆媽祖宮捐助。
三、没收款五百九十六元。光緒十五年,有劉維周者,將球仔山一帶之地,以價銀千元,售與德人門羅德商行 ,事爲基隆廳獲悉,飭劉收回土地,劉不理,沒收其地價銀千元,從中撥五百九十六元,充作書院基金。
四、基隆育英社捐款千元,充作基金。
五、衆義船行捐款一百二十元,充作基金。蓋此款實則由船行向入港船隻,按其載重量征集而成,旋即廢除。
六、公魚量稅捐款一百八十元。將公魚量稅捐,撥充書院基金,係由衆紳董建議,廳通判探納照辦。
書院主講習者,原稱山長,惟自乾隆二十年後,全國書院,一律改稱院長,院長爲江呈輝。主掌經濟 者,稱監院,監院何人不詳。其生童分三種。( 基隆市志,教育篇, 頁七,3515,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1956 年)
江呈暉的學生不少是基隆後來的聞人,比如說許梓桑。
{ 許梓桑(1874-1945) 字迺蘭。淡水縣庠生。本姓胡 ,山莊農家子,幼年出養於基隆商人許某為嗣。為人敦厚寫實,受業江呈輝之門。1901年授紳章,1903年任基隆區街庄長,不久推开基 1921年調升為基隆街助役,並任台北州協議會會員及基 隆同風會會長。性格溫文儒雅,能詩,為赢社中堅,後組基隆大同吟社, 名譽社長。復為《詩報》社長。 }(台灣文學史長編8 一線斯文 台灣日治時期古典文學作者 顧敏耀、薛建蓉、許惠玟,國立臺灣文學館)
西川滿這篇隨筆,似乎是以放水燈為主。
放水燈的那一個月,施行很多的科儀。比如說:
1,
送燈。基隆普度慶安宮豎燈篙禮成後,早上九點,宗親會開始送燈。
2,
早上七點主普壇豎燈篙,禮成後,轉往慶安宮豎燈篙,禮成,九點接著從慶安宮出發送燈。八月十四日早上八點,2024年113年甲辰年基隆普渡,宗親會等眾人在主普壇豎燈篙禮成後,隨即移至慶安宮豎燈篙。農曆七月十一。
.......
3,今天基隆普渡慶安宮豎燈篙,然後到各宗親會送燈。八月十四日早上八點,2024年113年甲辰年基隆普渡,宗親會等眾人在主普壇豎燈篙禮成後,隨即移至慶安宮豎燈篙。農曆七月十一,籌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