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08/11/08 12:42筆記

 

 

>>>>>>>>>>>>>>>>>>>>>>>>>>>>>>

九份的窗外
看不到天與地的霧濛濛

東北季風又從北方海面席捲而來

剛剛
一位移居台北市信義區的吳先生
和我聊起了小時候的九份

五十三歲的他
回憶起
頌德公園往侯硐的小粗坑古道
那裡有1890年左右
來九份淘金的廣東人墳墓

我心裡湧起一陣敏感
會不會是1895年吳國華先生所率領的廣東兵勇
戰死九份後的安息之所

那些廣東兵勇
曾經是九份的英雄

吳先生說隨著小粗坑因為金礦沒落而廢村
百年古墓
如今怕已淹沒在草莽之中
沒有人去祭拜了

記得就在小粗坑古道上山神廟旁
有一座新建立的遺跡說明牌

說明義首吳國華先生率領廣東兵勇抵抗日軍的英勇事蹟

那一回登山歸來後
我曾經寫了一段"九份小粗坑古道:甲午戰爭後台灣與日本在台灣本島的第一場戰役 "

只是因為學淺不敢多寫那一場戰役的主角----吳國華先生,
更何況我對台灣歷史非常無知

也不知道為什麼
今天卻又忍耐不住


九份曾經是最早抵禦日軍的古戰場

日本官方的攻台戰紀說臺灣軍九份曾經駐紮一營300多名的兵力
由六品軍功的徐天錫擔任長官


光緒20年(1894)6月23日中日發生甲午戰爭
隔年的正月
臺灣巡撫唐景崧命令副將黃義德,督弁吳國華攜帶二十萬兩
內渡到廣東省招募兵勇.

吳國華為何會在九份留下歷史足跡呢?

臺灣通紀引用"讓臺記"說

吳國華本來是廣東的海洋大盜
知縣唐鏡沅認為是大俠而且有軍事才能
因此
介紹給唐景崧

而廣西人的
唐景崧也相當信任

同年的
2月28日
日本軍占領澎湖

3月李鴻章致電總理各國事務衙門
宣布將台灣割讓給日本
那時的台灣沸騰了起來
群情激憤

5月1日臺灣仕紳人民呈上台灣民主國總統印璽給唐景崧
而唐景崧也不負眾望地說:

寧願人人戰死而失去台灣
也不願意拱手而讓出台灣

而鎮守南臺灣的劉永福
也表示:

願與台灣共存亡

5月4日唐景崧命令在臺灣的文武官吏
以當天為決定去留的截止日
願意留守臺灣的"薪銀加倍"
決定返回中國的可以自由離去

但是如果過了5月4日才請求離去的
以軍法論處

就在5月6日
日軍登陸九份東方的貢寮鄉的澳底
那時
澳底本來有提督楊岐珍的防營
然而楊歧珍決定返回中國
因此澳底的軍隊跟隨楊岐珍所統領的12個營隊
全部離開台灣返回中國

臺灣通史的說法
一營兵力約有三百人

陳衍編的"臺灣通紀"說:

澳底
臨時改由曹喜照所新招募的臺灣當地人所組成的"土勇"擔任防衛任務
然而畢竟是成軍才三天
遇到日軍便四處潰散(註一)
不過
按照日本官方的說法(註二)
這些潰散的士兵
在當夜並沒有遠遠遠逃離
反而
在日本軍營附近四處狙擊
整晚的槍聲不斷

5月7日(同註一)
日軍的前鋒準備通過九份所屬的三貂嶺山系
這時
唐景崧命令吳國華率領廣東的兵勇七百人往守這三貂嶺

吳國華
剛從廣東返回台灣
倉促部署
5月8日
才抵達小楚坑(小粗坑)
這時煙雨霏霏,遮蔽視野
剛好遭遇日本小股軍隊來探瑞芳大道(按日本官方的攻台戰紀是:來探查九份的情況)
於是兵勇奮力與日本軍博戰
槍斃了一名日本士兵

日本軍敗逃返奔三貂嶺東南側的營地
吳國華率兵緊緊追趕

當地的鄉民拍手歡呼
慶祝這場臺灣軍的首次勝利
(按日本官方的攻台戰紀是:賊兵是由舊清國兵勇及當地居民組成)

而唐景崧
同時間(按日本官方的攻台戰紀是:日本的須永少佐於六月一日(西元)早晨接到命令,
       命令前衛部隊首先掃蕩九份方面的敵軍)
又派了
營官胡連勝,
石角營營官陳國柱,
金包里營營官陳桂波,
獅球嶺營官知縣包幹臣等
各率領數百名廣東兵勇來到九份地區助戰

這些軍官都被稱呼為統領
沒有上下與橫面的領導統御以及互相支援的隸屬關係


這時
就在吳國華追趕日本軍隊時
包幹臣也率領了三百人前往助戰
包幹臣為了爭功
爭奪吳國華兵勇所殺的日本軍的首級
吳國華的兵勇
自然不服而大聲鼓譟軍心不穩

包幹臣索性就將兵勇們綑綁起來
指控兵勇們是漢奸
將以軍法當場格殺

看來自古以來盡是如此

指責對方最好的罪名還是叛國賊的漢奸最好用

 

這時
吳國華已經返回三貂嶺
因為天空下著雨
待在棚帳裡
還沒有進駐營區


聽到這項消息
知道包幹臣將持著首級謀奪他的功績
盛怒之下
撤回部隊下了三貂嶺

而包幹臣見到吳國華撤軍
也立即拔隊而回

因此三貂嶺也就失陷於日軍的手中

這也是很難想像
以唐景崧的才華
怎麼會讓各個部隊沒有統一指揮
而且軍紀是由上級軍官帶頭敗壞呢

包幹臣持著這不幸戰死異鄉的日本兵士的首級
回到台北
宣稱大勝利
一時官兵士紳都將他視為英雄
群集慶賀

當夜
只有紹良所率領的淮軍
佈署在瑞芳

日本軍隊全隊冒著大雨登上三貂嶺

5月9日
唐景崧兵分三路
企圖收復三貂嶺
一路是由"大路從相思嶺,龍漳埔,瑞芳過九芬橋,小楚坑直抵三貂嶺為正兵"由吳國華領軍
一路是由"暖暖街,吳朱埕,繞出三貂嶺之左為奇兵""交由游擊楊連珍負責
一路是由""海邊社寮砲台循八斗口,庚子寮度九芬山截其歸路""委由金包里分統李文忠帶領

對照攻台戰紀與臺灣通紀
九芬應該就是九份,小楚坑就是小粗坑,社寮砲台就是現今的和平島
而龍漳埔懷疑是龍潭堵
相思嶺,吳朱埕,九芬橋就必須待查了

但是依據清代通史,九芬橋似乎指的是小粗坑與大粗坑之間的九芎橋


而攻台戰紀也說從基隆前來的這些增援部隊,無人統一領導,各隊貪功爭利,鬩牆互鬥.


無論是臺灣通紀還是日本官方的攻台戰紀(日清戰爭台灣篇)
都大篇幅紀錄
這場戰役非常慘烈
按照臺灣通紀的紀錄
台灣軍方面有數百人的傷亡
而攻台戰紀則說日本軍有六人戰死將近三十名官兵受傷


最後的戰局是由日本軍隊占領了三貂嶺系的九份與瑞芳

這場戰役結束後
5月12日
日軍順利地攻佔了基隆市與獅球嶺
同一天的李鴻章電文說
根據洋報傳單,基隆已失守,此番戰役至今共有三百名華兵戰死

似乎應了唐景崧所屬的營務處督辦俞明震在戰前向吳國華所說的


""今日之戰關全台存亡,諸公退後一步,弟必開槍轟擊.若弟先回大營,不與諸公同死者,
願斬首以謝''

吳國華所率領的廣東兵勇是否退怯
余明震是否自己有先潛逃回大營
這還有待查證
但是
余明震所說的
"今日之戰關全台存亡"
倒是很確定
因為很快地
日軍就取得了基隆與台北

 

同日
基隆與三貂嶺潰敗的軍隊退入台北城
而廣東兵勇與本地兵勇又互相殘殺

5月13日
唐景崧搭乘德國兵輪潛逃回中國
台北城中"散勇游匪"沿途劫掠,
當時藩庫還有存銀24萬兩,劫奪互鬥,藩庫中遺留了400具屍體

台灣民主國總統唐景崧遠走中國

自然是不會被"軍法論處"

因為唐景崧已經先向清廷報備
擔任民主國總統是不得已的
本來應該即刻內渡北京陛見皇帝
但是如果先走一步
台灣人民必定不允許
而各級官吏必定也因此難以保全
只得命令各官陸續內渡
而他再相機行事

台灣民主國只是唐景崧相機行事的過渡工具
至於攻台戰紀一書裡
處處可見
記錄著許多台灣人被日本軍視為匪賊而屠殺
以及許多臺灣民宅被日本軍放火焚燒
自然也不是這位台灣民主國總統在奏摺裡會預想的1895年的慘狀(註 四)

 

我不知道吳國華後來結局是如何
可能認為在台灣歷史洪流裡是微不足道吧
因此臺灣通紀並沒有記載
只好改天再查資料
查查東方兵事紀略,讓臺記,東華錄 ....有沒有敘述

 

書友拾餘叟已經答應要幫我找來這些書籍

還真是感謝他及書友們的熱心

 

而那些曾經被九份先民鼓掌叫好的廣東兵勇呢
我想他們畢竟不是官員
自然不是唐景崧想保全的對象
更何況那是他聘請來的傭兵

但是從李鴻章同年5月24辰刻的電文裡
說"日人送粵勇到廈門"

臺灣通紀與攻台戰略也各自記錄了四千名與三千名殘留於台北城舊清兵
被遣送回福建廈門

不知道吳國華先生與他招募而來的廣東兵勇
是不是也散落在這些被遣返的敗兵裡?

但是臺灣通紀有一段記錄說:

前臺灣鎮吳光亮所統領的軍隊,赴援台北,當部隊行經桃仔園,中壢,
而由台北潰散南下的廣東兵勇奔逃到新竹,吳光亮才知道台北已經淪陷於日本人之手
見到廣東兵勇金帛纍纍,於是,沿途截殺這些兵勇.

印證日本官方的攻台戰紀說:退往新竹的是胡有勝,吳國華所率領的一千餘名廣東兵勇,
沿路劫掠村落.因此在中壢,新埔街,九芎林等粵庄反遭庄民襲擊,幾乎全被殲滅.

不論是搶劫藩庫還是沿途劫掠才被劫殺殲滅
九份三貂嶺倖存下的廣勇
除非是被遣返廈門
可以說是全軍覆滅在新竹以北


不願拱手讓臺的台灣民主國的大總統唐景崧潛逃中國後
定居廣西桂林

願與台灣共存亡的劉永福將軍
遠遁中國後
繼續擔任清朝的碣石鎮總兵

至於被唐景崧招募卻又被遺棄的廣東士兵
轉眼成了軍紀敗壞的潰勇散兵;

幸運的被遣送,

不幸的被遺棄在被遺棄的台灣的土地上
不知道幾人有這幸運
像他們的老鄉
可以被安葬在九份的小粗坑與大竿林之間的小粗坑古道
雖然已經沒有祭祀
而湮沒在荒煙蔓草之間

這時
門外的九份下起了傾盆大雨

等待九份的天晴
再去尋找這些來自廣東的先民墳墓
無論是因為採金還是抗日
他們都已化成臺灣的泥土

廣東兵勇與吳國華
他們未必喊過甚麼"與台灣共存亡"的愛台灣口號
也許是因為當兵有錢拿
也許是報答知遇之恩

但是他們為九份或臺灣出過力
是毋庸置疑的
至於唐景崧與劉永福
那自然有歷史學家作評論了

只是
很遺憾
曾經讓九份先民鼓掌歡呼
驍勇的廣東兵勇
讓不對的人帶領,一部分
卻成了零落的犯罪土匪
永遠無法返回他們的家鄉
>>>>>>>>>>>>>>>>>>>>>>>>>>>>>>>>>>>>>>>>>>>>>>>>>>>>>
2008  11  08

 

樂伯於九份樂伯二手書店

 

以上參考:
       蹇蹇集  陸奧宗光 著  龔德柏譯

      臺灣通紀  陳衍編  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二零種  民國五十年版
      引用東方兵事紀略,讓臺記,東華錄

      攻台戰紀  日清戰史臺灣篇   1995年版遠流出版公司   許佩賢譯  吳密察導讀
      副冊  日軍攻台戰鬥地圖
     
      清代通史   蕭一山著  清代通史第二冊  商務印書局
 
      臺灣通史   連橫著  眾文圖書公司  中華民國六十五年版


         李鴻章電稿 寄伯行(李經方)引自蹇蹇集  陸奧宗光 著  龔德柏譯
         光緒二十一年五月初四日辰刻
        唐撫冬電. 總署四月二十六日奉電旨.臣景崧親遵開缺,應即起城入京陛見.惟臣先行,
        民斷不容,各官亦無一保全,只合臣暫留此,先令各官陸續內渡,臣再相機自處,.......
        如此奇文,竟出意外,汝可無庸前往,往亦無地可交,後旨再定.

 

        攻台戰紀  日清戰史臺灣篇   1995年版遠流出版公司   許佩賢譯  吳密察導讀

       隨便舉個例子
       192頁 7月23日,支隊從四汴頭出發,沿途放火焚燒聚落
        193頁以上即為四日之間,各支隊行動的結果,殺滅數百名賊徒,燒燬數千間房舍後,
               十三日以來聲勢囂張的賊徒氣燄才消聲匿跡

九份1895年的小粗坑古道:台灣民主國:台灣本島第一位正面抵

九份1895年的小粗坑古道:台灣民主國:台灣本島第一位正面抵

九份1895年的小粗坑古道:台灣民主國:台灣本島第一位正面抵

九份1895年的小粗坑古道:台灣民主國:台灣本島第一位正面抵

九份1895年的小粗坑古道:台灣民主國:台灣本島第一位正面抵

九份1895年的小粗坑古道:台灣民主國:台灣本島第一位正面抵

 

 

九份1895年的小粗坑古道:台灣民主國:台灣本島第一位正面抵

九份1895年的小粗坑古道:台灣民主國:台灣本島第一位正面抵

九份1895年的小粗坑古道:台灣民主國:台灣本島第一位正面抵

九份1895年的小粗坑古道:台灣民主國:台灣本島第一位正面抵

九份1895年的小粗坑古道:台灣民主國:台灣本島第一位正面抵

九份1895年的小粗坑古道:台灣民主國:台灣本島第一位正面抵

九份1895年的小粗坑古道:台灣民主國:台灣本島第一位正面抵

九份1895年的小粗坑古道:台灣民主國:台灣本島第一位正面抵

九份1895年的小粗坑古道:台灣民主國:台灣本島第一位正面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樂伯二手書店 的頭像
    樂伯二手書店

    負責人親自每天全台灣到府收購二手書舊書長輩書藝術書學術書0958571502樂伯二手書店(立立二手書店)

    樂伯二手書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