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FB_IMG_1635562786285.jpg
 
陣頭,志工,香腳的聲勢,無法跟大甲媽祖繞境相比,然而,那份虔誠,讓人很有不同的特別尊敬,龍門里媽祖是可以跟大甲媽同款是真有體面的。報馬仔,旗隊,兩尊小大仙尪,兩尊大仙尪,復華宮的神轎,媽祖鑾轎,土地公軟轎仔等等走在縱貫鐵路的兩側。這樣的媽祖出巡,可以說是心意十足金,陣容齊備了,不輸給一個大型聚落。
隨香的半小時裡,持香恭候媽祖遊境,等著換香的家戶數比隊伍少。志工與換香者總是親切地寒暄與問候著,這份溫馨,有如逢年過節,散居各地的親人,久別之後的團聚。
早上九點三十分。基隆三坑龍門里迎媽祖的巡庄隊伍,三坑火車站往八堵方向的龍安街,穿越鐵路涵洞後,右轉依然是龍安街,抵達銘傳國中尚智分校龍川街332巷,左轉上山往獅球嶺東砲台方向,遊境到兩百公尺遠的山丘平台。將近一公里左右的路程,住戶非常少,一路上沒見到商店。
隊伍前方與媽祖鑾轎,不曉得哪位是里長或是頭人先生。
請教了一位最年長者,他指點,本地是豆菜寮,也就是龍門里,日本時代稱為崛川町;建議我待會參加三坑德厚里十點的迎媽祖,結束後登上獅球嶺東砲台,風景很美;三坑永過是煤礦區,很多礦工,石炭也大出。三坑地區也抱括德厚里,曲水里,....龍門里等等。
待會,德厚里德厚宮迎媽祖,與豆菜寮迎媽祖重疊,也會走上龍川街332巷;這是幸福巷,兩邊的媽祖都庇護到了。
一位騎車的中年仕紳,騎著機車,迓媽祖的人群中,顧前看尾,看長輩們需要甚麼。他停在我身旁,遞出了一罐八百cc的礦泉水給我,要我多補充水分。他指點,迎媽祖是地方的大事,文化的傳承,老一輩的努力走在沒有遮陰的鐵路兩邊,喘啊喘,走上獅球嶺小半山腰;豆菜寮的古蹟很多,建議我去多走走。
也是。銀髮者很不少,若不是幾位中年仕紳,以及,聖華宮的幾位綁馬尾的年輕小姐信徒。
2023年5月12日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基隆市仁愛區崁仔頂到府收購二手書舊書長輩書老書學術書藝術書的途中。非常感謝愛書人,耆老與賜我礦泉水的仕紳。

346879349_5686864818229534_259427536361071850_n.jpg

 

視野遼闊,北向基隆嶼或是南望台北都很美。這樣的景點注定它曾經是戰略要地。比如說,在清法戰爭與臺灣民主國防衛日本佔領軍的入侵都曾經是將士們的死守之地。
 
施家順學者在{台灣民主國的自主與潰散}中說,
 
{1895年6月3日,我方主力在獅球嶺,而日軍則是海陸軍全力進攻;實力懸殊,獅球嶺陷落,基隆就落入日軍手中。獅球嶺一失手,台灣民主國在基隆與台北間就沒有大軍防守了。}(頁,55,現代教育出版社。民國73年6月3日出版}
 
獅球嶺四百年來,台灣本土,中國與外國文學家,探險家,生意人留下許多登臨感想文,這其中也有林衡道教授對日據初期日本佔領軍隊在獅球嶺對台灣軍民屠殺的喟嘆,對舊平安宮建築和景致的驚艷。曾經在部落格裡筆記過了,就不再贅言,拙文末端附上其中幾篇。
 
 
2021年10月28日基隆市仁愛區到府收購二手書。去年蒙愛書人指點,知道這裡有座獅球嶺炭礦,也就是後來的合利煤礦。被認為是市區最早開坑的煤礦。這座煤礦的名稱百年來改變很多次,最後也不叫合利。基隆市志說:
 
{獅球里,因獅球嶺以命名,古砲臺及古廟平安宮,而人跡不斷,早年以獅球嶺煤礦聞名之三大產地,其煤產以輕便鐵路自覓葉山下通過運至玉田炭棧(現文安里)。兵營拆遷後,市街不數年之間形成,果菜批發市場,招引商號、攤販蝟集,人口急劇增加,經濟活動呈 現蓬勃發展。}( 頁7, 基隆市仁愛安樂區志)
 
葉水泉耆老先生說:
 
{基隆最早的礦區在獅球嶺腳,為一林姓居民所開,當時基隆市人口很少,從事礦業的人也不 多,也就是五千人當中大概只有幾十人從事礦業而已,以前挖礦以人工為主,不是機械化處理。基隆 礦業最興盛時期約在民國三十七、三十八年的時候,以後就逐漸衰退,到了民國七十年以後,幾乎很 少從事此行業的人口。( 頁125, 基隆市鄉土史料,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不過這可能是對基隆和最早的兩個詞的定義不同而認定的。然而耆老們如此將基隆第一封給這座煤礦是有它的歷史意義的。
 
 
林再生學者說
 
{台灣的煤事正式記載於史誌,最早應爲康熙 56 年(1717)周鍾宣所撰諸羅縣志卷十物產志中貨之屬「煤炭項」上「灰黑,氣味如硝磺。可以代薪,焰甚烈,北方 多用之。出雞籠八尺門諸山,傳荷蘭駐雞籠時,煉鐵皆用此。」
 
又依村上直次郎原譯的「巴達維亞城日記」(由郭輝中詩琅等校訂)中,於 1644 年(崇禎 17 年)12月12日條則有「——前略————雞籠城破壞後之多數石料與相當 數時運回本地。上列上尉「榜」(Boon)言明每年可能得有裝載「史雷得」船二艘以上 之石炭,但此係外皮即露出山隙而未到達地下者。(即指露頭及淺部石炭)而未到達地 下者,在雞籠不知其處置方法,今後需要妥加考慮」可以了解西班牙 人佔領社寮島期間已用到在地居民所掘採煤炭使用且數量豐富。
 
另一則日記又記載著,「又命基馬武里村(kimauri)居民攜帶多量石炭至稜堡下 海岸。彼等求我等之援助(已下令)而肯上山採炭。預計如此則將得到比較從來更佳 而充足的石炭。」(原註,文中基馬武里村係以原文之譯音,應爲龜霧社。時之雞籠仍屬 原住民社區,要入山採煤必得使用土地,得先取得原住民之同意方可進行。至於煉鐵器皆用此一節,似只是鍛鐵工作而非煉鐵。至於由西,荷時期都會受到鼓勵採炭供應,亦因而成爲台煤開採之伊始( 頁6, 基隆煤礦史)
 
基隆市志則說:
 
{臺灣煤礦的開發,係由一千一百年前的凱達格蘭文化開 始,其開採之地點即爲基隆地區之萬里。在荷蘭、西班牙佔 領臺灣的年代,其開採應用曾持續進行。而清朝與日據時 期,本區煤礦開採又進入另一突飛猛進的時帶。( 頁27, 工礦篇)
 
林再生學者還引述說:
 
{...雞籠煤礦開採情形,並將調查報告本國得到極大回響, 英國戈敦少校與美國貝里提督派員調查雞籠煤窯。
 
道光廿七年(1947)中英簽訂南京條約後,英船東來日多。英國海軍船隻常游戈 於淡水廳屬海面,或派人乘小船上岸登山相度地勢並行測量地形的例行行動中發現雞 籠煤礦開採區域隨即進行勘查,並將勘查報告向英國海軍部提出:英國海軍部將是項 報告轉送英國皇家地理學會,由該會於1848年6月26日(道光廿八年5月26日)宣 讀,並在該會刊物上發表。茲將原報告部份節略於次人將煤炭裝載到我們的船上。
 
從上述坑口向東微南至 1 哩處,我又勘察煤礦一處,位於北南走向且似為山脈東 部盡端的山峽西面。煤質優良豐富,和前此見到的煤坑相同。煤層厚達 3 呎,高度約 為海拔 300 呎。此處所現出的鐵礦視似含量較多。(註:戈敦的上述勘查報告,對當時的基隆地方,港口與煤窯間的交通情形有了詳細的形 容,對煤窯的採掘活動亦有詳細描述:由其描述的地理形勢,似係在田寮港與往大水窟途中及 往深澳坑之一帶,此一地區正好為後來之秋山坑,木村坑及旭坑等煤礦集中地區。 )}( 頁11, 基隆煤礦史)
 
 
是不是獅球嶺煤礦是基隆第一?這待考。今天隨機巷弄中請教了四位耆老。
 
第一點:
 
他們一致指點獅球嶺煤礦坑口就在獅球嶺山腰,高速公路大業隧道的東側籃球場上方,三座透天厝下方之間的一棵大樹下,169 巷底,已經填埋。坑口周遭已經蓋了房子。煤礦是俯瞰美麗的基隆港區。曾經有人力輕便軌道通往獅球路白雲理髮廳的附近,在那裏形成礦埕。輕便軌道的巷弄還在,只是大部分變成建築用地蓋起房子。捨土堆是在獅球路下方,目前也都蓋了房子。事務所是在大樹下旁。這座煤礦到了民國40年代產量就不大了,跟獅球嶺再東方的基隆三坑沒得比。
 
第二點:
 
獅球嶺煤礦的上方東側山谷與山巔,是基隆三坑的捨土堆而不是屬於獅球嶺煤礦的,不是合利煤礦的。先是在東側往上走石階大約兩百公尺,第一座涼亭,這涼亭往北十公尺小丘,有好幾座碉堡與炮位,往西十公尺也有。這地帶被登山客標誌為獅球嶺北砲台。三坑的捨土堆地之一就在這裡。涼亭右側是一座水泥房,是天車間,將厚德里的三坑煤礦的廢土拉到這裡倒。倒滿了,又在泥路五百公尺上方增闢一座捨土堆。那裏是屬於獅球嶺東砲台。東砲台竹林裡有一座坑口遺跡,是基隆三坑還是獅球嶺煤礦的?就不曉得了。那裏有鐵軌台車道,都拆光了。以前獅球嶺是空的山谷,很多被填平成台地。碉堡和炮位不只現在的幾十座,也有深埋在捨土堆中。基隆三坑和獅球嶺煤礦都是日本時代就有,但是產量到後期差很大。獅球嶺很多叔伯是坑內礦工,而女士是坑外工,擔任偃車工,檯子腳,挑煤工等等。基隆三坑和獅球嶺煤礦結束後,坑內工就到瑞芳,南庄,竹東,三峽,大溪,土城等地煤礦。
 
基隆煤礦史記載,“民國14 年,獅球嶺炭礦在台北州基隆郡獅球嶺,距基隆港西方僅數丁, 礦區號碼355, 面積150000 坪,自清朝時即開坑,於六年開用機械設備坑,經營者林冠世( 林榮欽), 八堵田子內( 後之中台煤礦也是他開坑。( 頁124,108)
 
基隆市志說:
 
(一)三坑仔:指今龍安街一九八巷的坑谷,以出產煤礦聞 名。三坑礦場,原屬於顏家的臺陽礦業會杜產業,後來顏家 與日本的三井物產會社共同組織「基隆炭礦株式會社」經 營,因此亦稱「基隆三坑」。(洪連成,一九九三a:七三)戰 後,「基隆三坑」被臺灣煤礦公司所屬的基隆煤礦接管;民 國三十八年,臺灣煤礦公司併入臺灣工礦股份有限公司,爲 其分公司;民國三十九年,該公司將基隆煤礦與永建煤礦合 併,改稱永基煤礦。(林鴻標,一九五七:二〇—二)四十六年,龔有仁向臺灣工礦公司承購「基隆三坑」的煤礦 權,改名基隆煤礦;民國四十七年,另成立分場爲英和煤礦;民國四十八年基隆煤礦又改名盛益煤礦(臺灣省鑛業研究會,一九六六:七四〇;德厚社區簡介,一九九四)由於煤礦業不景氣,礦坑已於民國七十五年左右關閉。炭寮、炭埕等礦場用地,則改建爲公寓大樓了。
 
(二)土堆仔:位在三坑礦坑南面的山麓下。由於挖煤礦時 亦挖掘出許多廢土,這些廢土被堆置在一定地方,久而久 之,堆積如小山丘,故稱爲土堆仔。( 頁36)
 
(二)石壁腳:位在獅球嶺北面的崖壁下,崖壁下有小溪 流,附近住有幾戶人家,故一般人稱此處爲石壁腳。
 
(三)炭埕:在今「東山關聖帝君廟」的後側,原來是三坑
煤炭堆置的地方,故稱炭埕。( 頁34, 基隆市志,卷一)
 
 
 
請教後,往上走,果然發現獅球嶺煤礦的遺址,再依據耆老們的教導,獅球路169巷38號往上走,路燈牌43 45 37,是座石階梯。彷彿要告訴人們它經歷多少年的秋季,落葉厚厚的一層層,苔蘚將兩側的岩石包裹成青梅顏色。大概走10分鐘右側有一個平台平台有很多椰子樹或是檳榔樹,的確是基隆三坑的捨土堆,天車間。更重要的是看到疑似界碑橫躺在泥徑旁,將它擺在明顯位置,正面朝上。上面刻著盛益兩字。長寬高各約60,10,10公分,是堅石,就在涼亭西側20公尺小丘,旁邊有座樹根盤繞的美麗碉堡。根據前述基隆市志,盛益煤礦正是基隆三坑的歷代礦名之一。這段,還有 座被登山隊稱為獅球嶺吳哥窟的半地下建築,拱門式,大約10坪,不輸給吳哥窟的典雅。也看到了鐵軌被利用來當作擋土牆柱和天車索道的遺跡,和疑似豎井。這座與炮位的圓形不同,是方形磚砌。是水井,煤礦豎井,炮位?這都待考。位置在東砲台下方十公尺天車索道上。也見到疑似坑口。是用一大塊木板遮掩的水泥塗抹,有用磚頭封閉。四方形,寬高各約五十,三十,深陷地下與背靠小丘。擔心是陣亡將士或是先民的埋骨所,不能不敬地掀開。改天再來請教耆老。而我也沒按照耆老所指引,去走竹林,太遼闊了,我時間有限。還要到台北市松山區到府收購二手書,我就下山了。改天有到仁愛區或是八堵安樂區到府收書,再來走一段。
 
 
剛剛的學習中,其中,一位耆老女士是在散步時晉見的。我看她邊走邊揉兩腳膝蓋。心想,會是偃車工的後遺症嗎?這位耆老女士說:
 
 
{今年84歲。住在這裡62年了。二十二歲被介紹嫁來基隆獅球嶺。序大人一心替我想,希望我不要成為農家媳婦,繼續吃種田人的苦。歌詩中的農家樂是沒有,做不完的工課是那時代種田人的悲哀才是真,我一世人沒看過喜歡嫁給有田人。是在東勢格出世與長大。序大人認為基隆是繁華港都,會比較輕鬆。那時,我們夫家住在高速公路基隆隧道的正上方,好幾代。剛嫁來,大家(婆婆)和我們三個同娰仔到三坑的土堆尾撿塗炭或是相思材。先是倒在獅球嶺的嶺腰土堆仔尾,後來山谷倒滿了,又拉一條到獅球嶺的嶺頂再往下倒。大樹下的坑沒甚麼炭和柴可撿。三坑仔若是撿沒有,就翻過獅球嶺到石黎坑和過馬路到鬼仔坑去撿。三百斤四個人擔。從石黎坑或是鬼仔坑走回來要一個多小時。山間小泥徑,下雨天就很吃力。石黎坑也沒有,就走路到愛二路的貢丸店挑木材或是搭太白莊公車到台肥一廠挑燒剩的焦炭,以上都是免錢的。那一擔都快八十斤。壓得我腿都會發抖。三坑從獅球嶺半山腰轉換到越過嶺頭塗炭,魚板,相思材都很重,我挑不動。我的大家(婆婆)就會幫我挑一程或是減輕我擔子的重量她自己多擔二十斤。我先生排第四,有五個兄弟。分別生九,七,五,四,二個孩子。我大官(公公),大家看我們都能生,開心得很。第五的弟婦仔則是因為政府推行家庭計畫的緣故,思想改變而少生。}
 
{大家養了很多隻豬,需要煤炭或是柴火來煮豬食和生活所需。有時也會跟礦工買。當年礦工一個月被煤礦公司配給三百斤的炭,三百斤三百元,這是礦工可以自由出賣的,我們就會去買再挑回來。相仿,三百斤,四個人擔。我的膝蓋就是這樣不好。醫師問說怎麼不年輕時就來治療。我笑著說賺錢都來不及了。當時的孩子都有幫忙。鋸相思柴箍。一人鋸,一人握住,握住很困難,鋸的就會罵,一直抖怎麼鋸?就冤家 可能是這樣吧?孩子們感情都很好,而且跟我們,我公婆和整個家族都很親。高速公路先開左邊隧道後來開右邊。我們住在上面的十多戶,就散在西邊的平安宮底下,或是獅球嶺坑口的東邊。我們是搬到51番地。是竹林,經常崩山,把房子給掩埋了,又原地重建。後來邊坡穩定了,所有五房的孩子們也都出脫,都很替序大人想,沒讓我們操心,經濟改善,我們五家就各自蓋起鋼筋水泥房。大官大家一看到孫子女就嘴笑目笑很感謝祖先和神明。我的序大人也很歡喜,當時沒做錯決定,將我匹配到基隆。高速公路沒有興建時,是沒沒有馬路到我們家;永過,都要在橋頭沿著階梯走上來。現在方便多了。}
 
不敢多妨礙她的運動。可能是風景好又勞動吧?耆老女士看起來好健康。今天很感謝愛書人。也非常謝謝耆老女士先生的解惑。建議大家來走走。耆老們說,西側有馬路可以直接通往平安宮,嶺頂和主砲臺。合利煤礦或是獅球嶺炭礦的沿革歷史,產量,工安,經營人等等改天再筆記報告。
 
臺灣煤礦之資源民國54版的地圖中,汐止煤田系列上分別是: .....46 基隆本坑,47, 基隆澄基坑,48 合利煤礦49 石黎坑煤礦,50 八堵坑.....。(圖汐止煤田民國 臺灣煤礦之資源民國54)這也是這位耆老女士的肩挑足跡之一了。
 
民國46年基隆市志說:合利煤礦經營人是李季合,民國41 年產量1615 公噸。(頁22)這產量與基隆三坑的後續衍生的英和煤礦與宏裕煤礦很不同。
 
民國55年臺灣礦業史說:
 
合利煤礦:
【礦 址】基隆市仁愛區獅球里地方。
【礦區號碼】礦業字第八四〇號,臺濟採字第九八一號。
【礦區面積】三三公頃七〇公畝八四公厘。
【礦檯人】李季合。
【經營人】李季合。
【簡 史】民國卅七年初開鑿斜坑,當時利用蒸汽動力嗣又改用電力 ,卅八年九月困煤業不景氣,資金週轉不靈暫行停工,民 國四〇年再復工至民國四十六年三月復受煤斤滯銷經營困 難而撤收。
【烘 層】中部系統,會採最上層厚度〇‧二五公尺,比較有變化, 中層厚度〇,三○公尺,比較有變化。
【煤 杭】普通燃料煤。
【成分】
【經營組織別】合夥經營。
【開坑別】曾有主斜坑一坑,水平坑二坑。
【降煤情形】礦場至基隆車站三公里,使用卡車。
( 頁七五七)
 
宏裕煤礦
【礦 址】基隆市仁愛區德厚里地方。 【礦區號碼】礦業字第二一五三之甲區號,臺濟採字第二一二八號。
【礦區面積】一九七公頃二〇公畝四一公厘。
【礦權人】陳金源。 【經營人】陳金源。
【簡 史】民國七年由前木村組開坑,民國八年前基隆煤礦株式會社 繼續開採,民國三十四年十月本省光復由工礦公司接收, 民國四十六年八月由龔有仁向工礦公司承購改稱基隆煤礦 民國五十一年六月龔有仁被法院宣佈破產由陳金源向法院 標購成立宏裕煤礦。
【煤 層】煤層中部系統,稍有變化,最上層厚度〇‧三三公尺,上 層厚度〇・三三公尺,本層厚度〇·九〇公尺,中層厚度 ·三○公尺,下層厚度〇·三〇公尺。
【經營組織別】獨資經營。
【開坑別】現有主斜坑一坑,又斜坑二坑。
【降煤情形】自礦場以卡車二公里,臺車〇‧七公里至基隆煤場。 【最近三年生產實績】民國五十一年七、九八六公噸,民國五十二年
二二、一四八公噸,民國五十三年一六、九四七公噸( 頁740)
 
 
英和煤礦股份有限公司
【礦 址】基隆市仁愛區德厚里三坑地方。
【礦區號碼】礦業字第二一五三號,臺濟採字第二二八號。
【礦區面積】八○公頃九七公畝七五公厘。
【礦權人】英和煤礦股份有限公司。
【經營人】董事長;謝清雲。
【簡 史】民國四十六年八月工礦公司移轉與龔有仁,民國四十七年七
月另成立英和煤礦,因龔有仁倒閉,礦權由陳金源向法院受讓,分甲、乙、丙三區,其中甲區由杜伯英承購,移轉本公司開採最下層。
【煤 層】煤層中部系統,稍有變化,最下層厚度〇,三三公尺,下
層厚度〇・三〇公尺。
【經營組織別】公司組織。
【開坑別】現有主斜坑一坑,又斜坑二坑。
【降煤情形】自礦場至玉田車站〇‧五公里使用台車。
【最近三年生產實績】民國五十一年一七、〇三六公頃,民國五十二 年一六、六八六公噸,民國五十三年二、三一四公顷。( 頁740)
 
很難想像耆老女士是怎麼扛起那擔80斤左右的煤炭翻越獅球嶺,這可是單趟一個多小時的山路。這山路,四百年來文人雅士應當沒多少行李須要自己揹吧?都走得很累了。是農家出身,也未必能應付這重擔。張拓蕪作家在民國40年代初期也同樣吃過這苦頭。當時年輕力壯,他是到苗栗縣獅頭山和南庄之間的煤礦做坑內,坑外工。甚麼工都吃不消,一換再換。有一段是挑煤。我們來聽聽他怎麼回憶的:
 
{從獅頭山再往裡走}:
 
{外面的空氣流通,但外面的工作重,老潘身强體壯,挑個百十來斤似乎不大吃力,但我 却挑不起他們所挑的一半。 我雖是農家子弟, 挑擔肩負的工作却很少幹過。 煤礦的那種圓 鍬,又寬,又大,又深,裝滿一圓鍬,起碼二十斤以上,挑的不成文規矩是:一畚箕至少三 圓鍬,那是說一擔至少一百二十斤以上。煤是很搭秤的東西,一百多斤並沒有多大一堆,第 一次我試試,咬着牙站了起來,竟邁不出一步,而且還搖搖晃晃,那個剷煤的人望着我笑了 笑, 我羞愧得眞想找個地洞鑽下去。 老潘和其他的人已經回來挑第二擔了, 大家排着隊等 候,一個工頭走過來說:「挑走啊,別耽誤了別人。」我抬起眼皮望一望他,另外一個工頭 走過來:「挑不動是吧,裝少一點。」這個工頭就是老吳的朋友,進礦就是他介紹的。「幹這行,就全靠力氣,你沒有力氣,怎麼能吃這一行飯!」
是啊,我是不够資格吃這行飯的,可是我別無選擇,世上有那行容易吃的飯該輪着我吃 呢?沒有,一行也沒有。那麼,就這一行,我非得吃下去不可。那個工頭在畚箕裏剷去一圓 , 人家是堆成一個尖, 我的已在畚箕的筐沿之下, 至少去掉了三十斤,一百斤該挑得動 吧!一百斤都挑不起,那還算個男人嗎?咬一咬牙,我挑起了那擔煤,比剛才輕多了,且能 邁步,我往山下挑走。
從堆煤場到山脚下的洗煤場,大約半里路,不過這半里路並不好走,它是沿着山腰開闢 的一條羊腸小徑,路是傾斜的,外邊是一道好幾丈深的深谷,山石嵯峨嶙峋,路又窄,又有 小石子打滑,一個不小心栽了下去,保證完蛋大吉!挑着擔子揀路,不能慢,一慢,肩上的 負荷越來越重,而這一段路,連個歇肩的地方都沒有,非逼着你硬着頭皮走完這一段不可。 挑煤的大半是女工,女工不願意進礦,她們打着赤脚,褲管捲得老高,一擔煤咯吱咯吱的挑下去,來回不過一刻鐘,因爲是赤脚, 所以不打滑。 但我不行, 脫了膠鞋一步都不能走,而膠鞋是最打滑的,底已經磨光了,走平路都嫌它滑,何況在滿佈小石子的小徑。我睜大眼珠子一步一步揀着走,後面的人一個個超越而去, 他 (她) 們還偶而回過頭來看一看我,那一看,好似關心又像是同情和憐憫, 或者譏屑或好奇,我說不上來,我也沒空管這些。 那一整天,我挑了九擔,人家女孩子一天至少二十二、三擔,我連一個女孩兒的一半都 不到,我是既慚愧又難過, 比別的男人比不上,我一點不發酸, 有個中年人一天可挑三十 擔,那是最高紀錄,那是說他一個上午就可勝我一整天還多,老潘也挑了二十五、六擔。}( 頁89, 代馬輸卒補記,爾雅)

 

347014793_3434576286855912_5900759470956833443_n.jpg

 
附錄1:
很懷疑,溥心畲先生民國四十二年的八堵這首詩,是否在這裡或是附近而有所感觸呢?就當作是好了。
 
帝雪搖空壁 翻雲撼石樓
渾如巴峽水 遠迸蜀江流
村女淘春粟 溪童擊釣鉤
三年棲瘴海 於此亦淹留
(錄自台灣詩壇42.9五卷三期,基隆市志)
從港仔口福德宮再來是港口橋,五十人公祠,過了高速公路第二個涵洞大約二十步,被亭子腳下的小姐喚住,問我要到獅球嶺的劉銘傳隧道嗎?我說是,她說走過頭了,要退回第一座涵洞,還說,看到限高4.1公尺的紅招牌嗎?左轉巷弄就可入山。 也沒忘記提醒我山裡蛇多。好感謝。
基隆市市中心翻越獅球嶺到暖暖八堵地區,至少在1654年代就有地圖登錄。
翁佳音學者說大臺北地圖中,"獅球嶺、暖暖一帶", 地圖上的一號,標於兩座畫得與鄰近山形不同的山旁,並有一條小溪溝接基隆河。 可惜,左上角的標誌文字因殘破,無法得知此號的原荷蘭文是什麼。所幸給爾得享S. Keerdkce 有關此圖的報告文, 應當是八暖暖(Perranouan)。而八暖暖不是平埔族社名,應當是指一個場所,是指橫隔淡水與雞籠之間的障礙。所以暖暖更不是社名。
(大臺北古地圖考釋/翁佳音作,臺北縣板橋市:北縣文化,民87,臺北縣文化叢書)
現此時行政劃分,八堵屬於基隆市暖暖區。而港仔口屬於安樂區,是安樂區和暖暖區的交界處。(基隆市志)
不管1654年的大台北古地圖那條小徑是不是通到這裡,和暖暖地名的起源 是否如翁學者的分析;繼續往前行,想要攻堅獅球嶺。
找到第一顆三角點基石,刻著圖根補點,台灣省政府。地上有一張塑膠片,藍天隊的標誌,三角洲鎮北峰,h115 等字樣。 基石就隱匿在濟公佛活祠的後方。
看到基隆嶼,大屯山和五分山的顛尖了。 雖然攻克這座鎮北峰,但是距離更高的獅頭嶺還多遠呢?受賞了一顆基石,但我仍然在叢山裡,還有更高的山頭環列,無法展望。 剛剛一路走來,是循著石階梯蜿蜒而上。很好登臨。這四十分鐘的山程,只有我一人 ;樹林逼迫小俓,形成綠色隧道。今天平地氣溫三十六度,微風中,這裡卻很涼爽,雖然走得滿身汗。是避暑的好所在。
晨曦穿不透;左看右看都是山,這條石階路滿眼的蒼翠; 腳步放很輕,鳥兒卻常被我驚醒,從樹梢竄出,飛得很快,根本認不出是哪種鳥。快到好像是釣魚者把腳伸進基隆河,河裡的魚兒立即逃離。太安靜了,也怕蛇老大。小心地走。就不去找不遠處傳來的山澗聲。
溥心畬先生的弟子,江兆申畫家,來臺後,曾經在基隆任教和定居。他民國四十年代寫的 幾首詩,該不會就是在這裡吧?比如這首 , 休日:
虛堂四望盡叢山,百丈懸梯雲漢間。
秀嶺煙霞通玉府 ,深林雞犬隔塵寰。
淙淙自見紅泉落,點點遷迎白鳥還 。
尊酒自斟移畫彰,不知青鏡起朱顏。
(錄自台灣詩壇五卷三期四十二年九月,基隆市志藝 文)
再一百公尺,一棵樹腰別了一張指路條。說往北是三坑車站。
又領有一顆基石,基隆市政府,077,地上寫塗上b109103的油漆字。現在是在群山山顛間遊走了。是分水嶺了,西邊的流向基隆灣,東邊往基隆河灌注。獅球嶺應當不遠了。
日據時代基隆人簡萬火先生以中文寫成基隆市誌。呼應許梓桑先生的基隆八景詩,說,獅球嶺迎雲,的確可以位居基隆八景之一。他說:{但此嶺之間 如逢天氣晴陰。 常現一片雲霓美景。故堪列爲八景之第三也。}。
(昭和六年八月 八日出版。基隆誌,著作者簡萬火,基隆圖書出版協會。成文出版社)
很期待,依然往獅球嶺砲台方向走,那裏視野最好。
未完待續~
(非常感謝愛書人:2020年9月20星期日。 台北市大同區到府收購二手書舊書)
 
附錄2:女士說:
“民國24 年次,今年84 歲。當過坑外的推車工( 礦車鐵道上,人力推動的礦車,台車)。老爸是戴紅帽仔的,日本時代就在八堵火車站,頭戴規定的紅帽子,將火車到站的貨物用扁擔扛下車。那時候大家普遍窮赤。蕃薯簽飯我吃了二十年。有六個兄弟姐妹。我的妹妹小我十二歲,她常跺腳,生氣地說我不要吃有骨的飯, 所說的骨是指蕃薯簽,她盼望吃純白米飯。”
“我們都是依賴卡魯仔(調進所福利社賒帳卡) 到礦區調進所賒帳,購買日常商品,價格比外頭貴一些,但是等於現金在消費。每個月的薪水,事務所會先扣除賒帳。我們家常常沒有剩多少錢可領。其它礦工家庭幾乎也都是。“
“橫跨基隆河的八中社區金華街八堵橋,前身是吊橋:吊橋不寬,大約五公尺。分成三線,中間人行道;左右礦車在走:靠七堵這邊的是滿載的炭車往八堵火車站的金華街礦埕送,靠基隆的是往港仔口,田仔內的中台煤礦二坑( 八堵坑),石黎坑的空車。煤礦台車是推車苦力以勞力推送。金華街礦埕是由另一批挑煤苦力肩挑到火車礦車上。這些挑煤苦力的肩膀都長了厚厚的粗皮。剛加入者,皮破肉裂地流血將肩膀的布都滲紅。中台煤礦屬於基隆顏家顏雲年後代。”
能有這榮幸聆聽江仔口和石黎坑出身的女士回憶過往,印證簡玲和西川滿兩位作家的小說,很是意外。簡玲作家在"苦戀"裡以石黎坑煤礦坑為起頭和背景;小說中還提到八堵火車站,山崙中央的天車間(捲揚機),502公車等等。日據時代的西川滿則是在“龍脈記”屢屢提到獅球嶺隧道南口,江仔口,八堵,七堵,是以劉銘傳開鑿獅球嶺鐵路隧道為主題。(西川滿小說 集,文學台灣雜誌社,出版者:春暉出版社,譯者:葉石濤)( 簡玲,歸來,基隆市立文化中心出版)。
女士說:
”我讀七堵國小,都是和童伴從中台煤礦的二坑走到七堵國小。 當年二坑和石黎坑礦工很多。但是這條就學路,住家很少,隔很遠才一戶,加起來不到十戶吧。路很窄,只有五公尺的泥路,聽說是清朝時代劉銘傳的舊鐵路。
”篳路開「基」-基隆鐵道之創建與發展” 書中說:
“獅球嶺隧道全長235 公尺, ( 聯絡基隆市區和江仔口, 八堵)目前由内政部訂為三級古蹟列管,並於民國八十年間做過全面性的調查及修護工作,....出南口後,這裡目前屬軍事管制區( 陸軍油庫),營正大門外八德路即為當 年鐵道遺址。鐵道出南口後在山谷中稍為盤彎直下,弧度不若北口外那麼誇張,一路左彎過 軍事營區及八德路高速 公路涵洞之後,一個急右彎到達平坦地帶,即古 稱「嶺腳」 或「江仔内 (裡)」,今天叫「港仔 口」地方。“
女士說:
“八中社區八堵橋靠基隆的左側,日本時代就有礦埕,我當礦車夫時是中台煤礦擁有。八中社區的地主們有鐵路局,私人和礦主。礦主所有的部分,年底就要礦工或是礦工家屬全部搬遷,礦主已經確定給住戶補償金的金額。“
基隆市煤礦史 說:
“八堵礦場在日據早期即有拖籠坑開採,由林榮欽等數人購併後在田子內地方開設斜抗。而於後期在本坑西側開八堵坑( 二坑),東側開石黎坑。” (180 頁,基隆煤礦史,林再生)
九份台陽顏家,俗稱基隆顏家,創始人顏雲年和礦業家林榮欽兩位先生很受尊敬。日據時代昭和6 年簡萬火先生出版的“基隆誌”介紹兩位說:
“鑛業家顏雲年。號吟龍。本(魚+桀)魚坑人 ( 瑞芳區四腳亭)。瀟灑善謔, 喜吟咏。壯年投身鑛界。初 僅爲鑛山苦力請負。後受藤田氏之吹噓。漸得地位。更着眼石炭方面。極力經營。遂握全島鑛業界之覇權,時以文會友,基津風月。沒後詩壇坫失一中堅,惜哉。”
“鑛業家、林榮欽。福德街人( 基隆市仁愛區)。性温和。樂善好施。以礦業起家。對待工人。曲盡優容。工人有竊炭被發覺者。不但不加呵責。且憐其貧。而加恤焉。堪稱謂善人也。”( 簡萬火,昭和六年,基隆誌,成文,)
女士說:
“ 民國36,7 年,我老爸從八堵火車站退下來改成礦車推車工。很重,很難推。當年工作難找,礦工和戴紅帽仔的薪水都是死釘釘。不忍心爸爸一個人推那麼重的礦車,他要養八口人,我除了做家事,揹弟弟妹妹之外,也幫我爸爸一起推炭車直到我二十歲嫁人為止。基隆無城,吃飽就行(走),這工作是沒有分晴天雨天,不需要看通書拆日仔,戴著斗笠就上路。我常自嘲說我少女時代猶如芭蕾舞者是飛揚的,在這座吊橋輕盈卻又沉重地跑了不知道多少趟。”
現此時基隆河畔,港仔口,二坑,石黎坑是幽靜美麗的。和難想像女性礦工正在與爸爸推車的辛苦畫面。八堵是很奇妙的,兩百年多來,許多國內外人士留下了對八堵驚歎的遊記,詩歌,繪畫或是憧憬。溥心畬留下了兩首詩,而楊逵則是曾經認真考慮在這裡創辦農場。( 詳請卓參樂伯二手書店部落格:(https://m.xuite.net/blog/lobo32xl/twblog/589367179)(https://blog.xuite.net/lobo32xl/twblog/589368650)(https://blog.xuite.net/lobo32xl/twblog/589466687
紅帽仔可能是也被稱為作業仔吧? 民國三十六年八堵火車站發生很不幸的二二八八堵火車站事件。 “悲情車站 二二八”說:
“當年八堵車站和基隆車站一樣屬於甲等車站,僅次於特級車站的台北車站。“
”那時候鐵路局的制度,八堵火車站有一個站長,五、六個副站長,下面有庶務人員,管賣票和電報,之下還有剪票員,之下還有小貨物、大貨物人員,之下又有站工,員工大約八十人。上班方式又分三班制,站長和庶務副站長。( 周清標先證詞)。而火車站還有搬運公司的人稱為作業仔。( 何有福先生證詞)(悲情車站二二八/張炎憲 胡慧玲 高淑,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
女士父親的離職與八堵火車站228 有關嗎? 大過年的,擔心影響女士心情,就沒請教。 女士說:
“那時礦坑人是五路客,我先生來自下港。是朋友介紹的。讓我安心的是他跟所有礦工一樣是善良的人,腳踏實地,但他是做小生意的,不需要下坑讓我一世人驚惶。 肯下坑捲曲身軀或是肩挑當苦力,不是善良人還真做不來。民國三,四十年代就業機會少,下礦坑危險高有又艱苦,但是責任心重的男女礦工還是下坑想賺得比坑外工多。而我是她的助手,這樣養大了四個孩子。孩子很有孝。“
大韓民國金后蘭詩人的“鑛夫” 詩 中也是說礦工是善良的:
“搜尋/地球深處的/深遠內裡的語言/掘挖黑暗的人們/搖醒/睡在黑暗的底部的石頭/叩敲/刻上紋飾/隨著黑炭的炭火一起燃燒/你為了我/我為了你/再度和地上的眼淚並列/翻掘著夜晚的黑暗/善良的鑛夫們/與火炎燃燒而旺盛的/熱烙的眼神”
(陳明台譯,亞洲現代詩集·第二集 (一九八二年,亞洲現代詩集編輯委員會,(中華民國)陳干武,白萩,(日本)秋谷豐,高橋喜久購,(韓國)貝常·金光林,笠詩刊社)
“中台煤礦分成兩個坑。告訴你如何走。八堵橋右彎經過八德路福德宮,港仔口新竹物流公司就到了基金一路,再分成兩個走法: 第一,左轉過高速公路磅坑( 涵洞) 往前一百公尺左側麥金路11 巷就是中台煤礦二坑; 第二直走進八德路80巷第二個涵洞下去,就是石黎坑。為了安全,兩個坑口都掩埋了,看不到了。”
沒坑口,也是值得去走走的。按照女士的指引,我從八堵火車站出口左轉一公尺進地下道接八中社區,走五十公尺轉八堵橋,越過基隆河。 我先往二坑走,富景天下社區對面進入基金一路11 巷走到底,見到一座有煙囪的紅磚屋。電線桿寫著中台高分。兩側山坡種植了青菜,香蕉,竹林,椰子樹。樹都不大。鳥鳴聲多樣。這煙囪不再給礦工溫暖了。這個社區都是平房或是二樓透天。農村景致。大約三十棟,集中在一座彩繪牆後頭。 大部份是頹圮的紅磚平房寮舍。與巷子平行的溪水被約束成一公尺寬的水溝。典型平地少的溪谷。貓兒和狗都很親人。有一隻白黑貓跟著我走一百公尺,別隻護衛地盤的貓瞪牠,牠才停止腳步,只為了讓我不斷撫摸牠。
沒人,走到竹林,好不容易看見一位在鬆土的先生。 似乎是八十歲吧,他說:
“我不曾下過坑。自小就住在二坑。 礦坑口是幾棵茶花的圍牆外頭的水泥地。彼個圍牆畫得花花的很好認。 為著安全,坑口被用水泥囤平了,看不到了。燒火給炭工洗澡的熱水間的煙囪還直挺挺的。炭坑主的事務間所,炭工廁所和餐廳的建築都還在,只是被荒廢或是改作其它用途。炭坑口的向南向北都有大索(天車,纜車線)。南側往基隆長庚病院先建,上頭的天車間還在。這是為了倒坑內的土尾,直接以天車直接從坑內以電力拉出( 沒用的坑內廢棄土 石),南側堆滿了,後 手,換蓋在北側繼續倒。天車間,你只要走在兩邊謝土的中間凹陷地方,就可以抵達山崙最頂端。”
好感謝他。怕耽誤他的農事,不敢多請教。再三感謝後,回去再嘗試。彩繪牆很具有礦區文化元素,是以昔日礦山景象為重心。斑駁而模糊,作者想表達的意象卻依舊很鮮明。是追憶更是對男女礦工的表揚獎狀。
我從停車棚的裂口側身進去。先是幾棵恣意開展的香蕉樹,再來的五十公尺完全沒有路痕,踩著荊棘,芒草避開野芋等等前進。看到一座兩公尺立方的儲水塔和沿途放置共七個養蜂箱,長寬高加起來是90 公分。今天是2021 年2 月18 日大年初七,此時氣溫16 度,不知道還多遠,我怕有蛇和蜜蜂,於是撤退。想請教剛剛那位先生有沒有別條路。沒見到了。
我四處遊走這社區。很幸運,78號左右遇見一位四十歲左右年輕人。他熱心地帶我回到原地。一一為我指點中台煤礦的各項建物設施的舊址。他跟我說,高速公路的那一頭有土尾堆是從坑口直接拉上去傾倒。靠長庚那一頭的天車間沒其它山路可以走,但是不遠,約200 公尺然而要很小心。
鞠躬告辭後,回去彩繪牆,再嘗試。多走了50 公尺,草樹更旺了,高過我,彷彿來到雅馬遜雨林。不只看不到地面,同時,必須側身划草木而過。過後,它們又合攏,我就像是包子裡頭的餡,見不到天日。鳥聲遠甚於剛剛平地上。恐懼宛如是烏雲層層壓下來,不敢再走這凹陷線,礦山除了蛇蜂之外,豎井,銹鐵等等也是很恐怖的。
看了看兩側土尾坡地,左側比較稀疏,有空隙,我決定按照我幾十年來登山的習慣,直上三十公尺高的稜線。 好走多了。我可以完整呼吸的重生感覺。走了一百公尺稜線,好驚奇,居然有四棵大樹。鐵樹,芒花,荊棘,青苔,藤蔓,...榕樹之間的天車間在晨曦下閃耀它的磚紅。傾倒了一半。簡直見到我心中殿堂般地不可思議,以為已經被風雨毀滅了。電線,鏽蝕鐵軌,疑似天車基座的水泥塊。榕樹樹根在殘牆完成了十分之一的剪黏,很是抽象。有個兩公尺平方的水池,深度看不出。那四棵大樹,樹圍一個人雙手環繞,是原來就有的嗎?和其它草樹的低矮很不同的年長。
視野被草樹遮掩了,當年應當是光禿禿的吧?或許剛剛兩位很久沒來了,印象停留在從前。 還有到府收購二手書的行程,就下山,離開前先去跟兩位先生致意
剛剛那兩位先生不在原地,很可惜,無法再次說聲謝謝和報告現況。貓兒狗兒們倒是都從各處竄出,尤其是那隻白黑貓跟我親暱地喵喵喵著,宛如我離開 好幾年了。又是依依相送。
轉到東面的石黎坑。居民都說基於安全,坑口已經都填平了,天車間也拆了。我還是繞到溪裡,溪邊有一個直俓兩公尺的涵洞,左右兩側和上了方有類似礦坑口的加強立面的水泥牆。八十歲居民女士說那不是坑口,可能是風口, 要我千萬遠離。我很懷疑兩者都不是。很危險,我沒走近觀察。
這裡除了劉銘傳鐵路遺址也是登獅球嶺的越嶺步道,之前來過,我就折返。經過陸軍油庫。再走出五十王公廟。這登山路線樂伯二手書店部落格報告過了,就不贅言。
今天心得是礦區人好好客,很感激;不建議去二坑的天車間和石黎坑溪谷的涵洞,太讓人緊張了。設若登上二坑天車間,敬請千萬別靠近,坍塌不少了,隨時會瓦解而傷人性命;石黎坑溪中涵洞不可探看。
( 非常感謝愛書人,女士,中台煤礦二坑與石黎坑的女士先生們。2021 年2 月18 日台北市南港區到府收購二手書收購舊書。收書日記)
附錄:
1:基隆河水平順翠綠,只是橋上有標語:“颱風或豪大雨 發布期間禁止進入,以維安全。經濟部水利署第十河川局“。 大家請小心,
2: 八堵橋右轉再往前五十公尺是國安路的八德路福德廟。廟裡碑文敘述了原先立廟在港仔口的山麓,中央政府轉進台灣後,被徵收成為陸軍油庫用地,搬出; 後又因為興建高速公路才遷移現址。
3:獅球嶺隧道全長235 公尺,目前由内政部訂為三級古蹟列管,並於民國八十年間做過全面性的調查及修護工作,可惜基隆 天候潮溼多雨,目前保存狀況很差。 出南口後,這裡目前屬軍事管制區,營區 正大門外八德路即為當 年鐵道遺址。鐵道出南口後在山谷中稍為盤響彎直下,弧度不若北口外 那麼誇張,一路左彎過 軍事營區及八德路高速 公路涵洞後,一個急右彎到達平坦地帶,即古 稱「嶺腳」 或「江仔内 (裡)」,今天叫「港仔 口」地方。 鐵路於此跨過不寬 的大武崙溪,高而深的 東西兩岸新築混凝土基座之後面,還隱藏著古代的石質基座。 (篳路開「基」基隆鐵道之創建與發 基隆市政 府,財團法人基隆市文化基金會。基隆市立文化中心 協辦單位/中華民國鐵道文化協會發行人/ 撰 文/吳小虹、杜怡和、童振疆、蔡宜儒、賴德相)
4: 臺灣地名辭書:里名由來 本里清代、日治初期皆隸屬石碇堡鶯歌石庄,庄下分鶯歌石、石厝坑、 石皮瀨、新山等4小字。大正9年(1920) 實施市街庄制,基隆設郡隸台北 州,鶯歌石庄則改隸七堵庄管轄。民國35年,將鶯歌石編為鶯歌村,皆緣隸屬七堵鄉,屬台北縣管轄。民國36 年,改隸基隆市七堵區後稱鶯歌里。41 年劃出石厝坑、新山2小字成立石厝里,58年將新山部分劃入安樂區外 寮里。61 年開發安樂示範社區, 66 年開發國家新城社區,人口漸增,劃分 增設三民、四維、五福、六合、七賢等5里,77年改隸安樂區。安樂社區 重要設施均集中於此,包括區公所、衛生所、地政事務所、戶政事務所、警 察分駐所、電力公司、長庚醫院等機構。 現三民里內有岩壁形似一鶯歌鳥,故稱為鶯歌石庄,本里里名乃沿襲庄名而來。 港仔口 位於八堵交流道附近。清代時基隆河運可上溯至此,形成一小港口,由 此越獅球嶺可至基隆市街。故稱為港仔口。 田仔內,位於麥金路富景天下住宅區附近。日治時已出現該名。昔日附近本是農田,聚落分布於田間,故稱之。 石黎坑 位於八堵交流道旁軍營所在地附近。日治昭和17年(1942),中台煤礦 在此開設礦坑,(臺灣省礦業研究會,1966 : 758)礦坑取名石黎坑,乃成為地名。 二 坑 位於田仔內對面的坑谷。日治時有礦坑在此,因編號第2坑,乃成爲地名。 (臺灣地名辭書卷十七 基隆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印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研究)
5: 洪連成先生說:石厝坑溪: 石厝坑原屬鶯歌石庄之一小字,上游小湖泊,南流至對岸七堵街,匯入主流。由於溪流沖 積形成一大片河埔地,容易聚集人口成市,即現在七堵區精華地帶,爲經濟、文化、行政中心與對岸之連柑宅,互爲交叉之兩個半島。石厝坑溪出口與港口之間,即八堵北,現劃爲八德里,石厝坑劃爲自強里,連柑宅劃爲永安里。街中心人口密集劃為長興、正光、正明、富民四|里(地方作家作品集著 者 洪連成/滄海桑田話基隆/ 基隆市立文化中心 /基隆文心叢刊之三十五)
6:自強里 (里名由來〕] 民國六十二年以石厝里名不雅,改名為自強里。取自強不 息之意。 地名釋義 (一)石厝坑:指自強里全里的範圍。根據乾隆三十五年(一 七七○八堵番契中也提到石厝坑,故早在清初期已出現該 名。(吳守禮,一九五二:四三)里內山丘環繞、層巒重疊, 石厝坑溪山區諸澗水南流入基隆河,使全里爲一明顯的坑 谷地形。石厝地名綠起說法有二,或謂石姓大厝所在;或謂 有石砌屋舍而得名。故稱石厝坑。 (二)石厝坑口、水尾:位於石厝坑溪入基隆河處,即崇智橋北端。因位於石厝坑出口而得名。又位於石厝坑溪出口尾代時已成庄。(土屋重雄,一九 八五:二〇二)昔日因樟樹生長. 較多,且呈一山谷地形,故稱 之。 ( 五) 土炭坑、蘇遠坑、 中坑、 中坑口、石井、半嶺:乃石厝坑 游諸源頭所形成的坑谷,位於中坑口福德宮上方。土炭坑是有煤礦坑在此而得名;中坑是因位 居各坑谷的中間而得名;中坑口 則是中坑出口之意。至於其他則 不明其意( 基隆市志)
7: “ 礦場名稱: 中台煤礦,礦業人: 顏德潤。 “坑內672坑外155 合計 827人。59年產112.160t。效率9.32t。” “生產成本:生產391元,管理 44元,推銷27元,合計 462 元。“ “礦址交通礦場位於基隆市七堵區鶯歌石田子內地方( 舊行政地理)。近八堵站。並可由高速路轉入基金公路 直抵礦場交通方便。” 沿格:“於民國27年開八堵坑,稍後於 31年開石黎坑,一坑開始於日據時期。” (180 頁,基隆煤礦史,林再生)

346835024_1218929038828013_1289351588200142236_n.jpg

附錄3:

陶德是北台灣灣封鎖記的作者, 英國人,他在清法戰爭後(1885 年)如此敘述大沙灣,二沙灣和三沙灣以及該地戰紀。對他 而言,基隆印象最深的土產是黑肉雞。翻譯者陳政三先生註釋說,基隆港灣在清法戰爭中有六座砲臺,在大沙灣東岸這邊分別是二沙灣,三沙灣和社寮砲台。清法戰爭期間,清軍趕建了八座砲台,其中的小基隆山聯營 是在三沙灣上頭。( 原註:主普壇 和觀音像的山頭, 中正區)。
陶德先生還說,1884 年8 月6 日,一開戰,劉銘傳立即由臺北府趕赴基隆坐鎮。據說法軍派二百名陸戰隊登陸,攻打曹志忠軍營。大概是法軍攻下兵營,紮下陣腳。但是清軍港口高地由上往下開砲,並派大軍圍攻。像甕中捉鱉,法軍不支,逃回船上,只比鱉快了些。總計兩天戰役。法軍死傷。( 原註: 劉銘傳奏摺: 曹志忠,王三星率二百人出戰,再令章高元,蘇得勝攻法軍東側,鄧長安率勇攻西側。稱為二重橋遭遇戰) ( 北臺灣封鎖記,陶德著,38,155 頁,陳政三翻譯,原民文化)
這關鍵的港口高地,林衡道學者說,就是大沙灣海門天險的 (二沙灣)砲台,從山頂往下面直轟,一門門直接命中才剛上岸的法國軍隊。基隆砲台都是落後的火繩砲,是比法國軍隊土到不行的武器。這場戰役是基隆子弟引以為榮的史實。被稱為西仔反。 中國軍隊也傷亡纍纍。陣亡官兵合葬一處。墓園原來在法國公墓斜對面山麓。朝夕接受基隆百姓膜拜。
後來遭遇遠不如法國墓,日本人1895 年佔領臺灣後,拓寬馬路,將中國墓毀了,當時枯骨零散海邊,淒涼無比。而法國人的墓,不但不敢亂動,還把大沙灣海改名為孤拔海濱。說是要紀念當年率軍來犯的法國統帥孤拔提督。 基隆百姓提出請求民間重建,日本人先是拒絕,後來看出民意堅決,加上自己也怕鬼,就有條件同意。不能鐫刻陣亡者姓名,只能立清國人之墓五個大字。日本人向來罵中國人為清國狗。日本投降後,毀掉凌辱人的清國人之墓,改成民族英雄墓。
十一年後,日本在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統率下,從獅球嶺砲台侵入基隆。就立即在獅球嶺土地廟前大屠殺。一批批的百姓被用繩子綁串成長列雙膝跪地武士刀行行刑。這個山谷就被稱為刣人坑。每奉中元節許多善男信女去拜祭超渡,以迄至今。 ( 鯤島探源,林衡道,冊一,三十頁,稻田出版)
再十年,臺灣鹿港的詩人洪棄生先生,來到基隆,並寫下兩回哀傷的詩。其中的漫遊雞籠雜詠九首說:
…...
海上樓船去不來 鏟平故壘長蒿萊
山川戰血無人問 猶有前朝舊礮台
三沙灣去二沙堤 舟到沙場說鼓鼙
方塚一堆碑一柱 纍纍戰骨佛郎西
此地登峰又望洋 曠然雲海入詩腸
不圖挾到遊山興 竟向青山弔戰場 .....
(洪棄生先生洪襦,寄鶴齋詩曫,是台灣南投活字版社印刷印文日期,是丁巳年,民國六年西元1917年, 卷五)
這首詩描述了基隆市中正區大沙灣,二沙灣和三沙灣的清法戰爭的歷史與戰場遺址。登峰又望洋,這裡曾經有美麗的海岸,有遼遠的沙灘。
二沙灣砲台,法國公墓,清朝海關,.….民族英雄墓等等都是在這戰場區域中。
陶德所說的清朝基隆海關。基隆市中正區 中正路166 號。興建於同治三年,(1864 年)。1895 年乙未征臺的6 月4 到6 月9 日,北白川宮駐紮於此。6 月6 日樺川資紀也在這裡也成立臨時臺灣總督府。分別使用西和東側。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紀念碑歷史建築就在166 號旁。目前是復興館。基隆關稅局單身宿舍。
( 基隆市歷史建築導覽手冊,基隆市文化局,56 頁)
基隆校官要塞司令部校官眷舍,中正路113 號。就在大沙灣之中,隔著中正路的對面就是基隆要塞司令官邸。是在清法戰場上的核心地帶,上頭所說的遺址環列著, 基地方正,面積廣大。 不是片山恭一作家在 “如果, 我在那裡” 這本小說所形容的一般住宅那樣寒磣: 這一帶是沒有特色的住宅區,像是老師和上班族居住,附有狹小院子的中等住宅。聊備一格的兒童公園角落有一棵高大的櫻樹,茂密的綠佈滿上空。...。(2006 年,陳寶蓮翻譯,20 頁,時報)
2020 年9 月8 日星期二,剛好是休園日。就只能踮起腳從圍牆外張望。 看不到海了,昔日的沙灘被填成港埠。
民國五十一年深秋,身為大清王朝舊王孫的溥儒心畬先生,再次來到了清朝時期的大沙灣庄,登上了海門天險的二沙灣礮臺,也就是日據時期的基隆海軍司令部校官宿舍的上方。之前一次,他寫過海門天險那首詩。望著山下的中法兩國陣亡將士紀念碑與公墓,有感而發,又寫下了這首詩,秋興。他六十七歲了,隔年過世。算起來,基隆人是很給溥心畬先生的先人們面子的,在基隆打勝仗也撐蠻久的,讓他們君臣不會覺得肩膀的擔子那麽沉。
秋興:
八方兵氣壓三台
古戌沉煙畫角哀
天塹關山連塞沒
海門風雨挾潮來
寒生碧水無歸雁
秋滿黃花罷舉杯
舊日親朋凋落盡
暮年作賦苦低徊
(南遊集卷二頁三一,溥心畬書畫全集法書冊頁一四八,溥心畬傳,王家誠著,九歌386 頁)
(非常感謝愛書人。 2020 年9 月7 日。基隆市中正區到府收購二手書舊書日記。)
 

 

 

 

 

 

 

 

 

 

 

347012232_738706321221845_7603789118921342268_n.jpg

附錄4:
85 歲愛書人說, 幼年住在基隆市八德路港仔口。暖暖區與安樂區的交界。泉州後裔。與基隆市區以漳州為主的不同。尪仔公不上去獅球嶺。在清朝,他們家門前是基隆往汐止,台北間的要道。
奉他指示,早上七點,台北市南港區收購完成。隨即搭火車到八堵。徒步往市區方向過八堵橋,左側階梯下尚仁路,經過八西福安宮。 沿途基隆河畔許多白鷺鷥聚集。再往前,尚仁國小,門口那排樹幹高大,樹冠濃密。
抵達八德路右轉。有條溪寬不到十公尺,往獅球嶺筆直延伸。兩岸樹林向河心聚攏,綠葉將河面幾乎遮蔭了一半,魚很多。一百多年了,地形地貌改變想必很大。依然很美,
再一百公尺八德路福德宮。牌匾敘述了宮廟搬家的原因,以及,增祀保儀大夫,媽祖和清水祖師:是因為戰後徵收建油庫。仔細尋找港仔口的字眼。在白鐵牌樓後方發現港仔口信士一同等字樣。保儀大夫是泉州,安溪的尪公吧?
再往前,左側是高速公路,右側卻是一排相當古意的平房與二樓房。看來是舊時商店,其中一間空屋寫著輝煌商店。
繼續走,是一座橋,橋名叫港口橋。社區。左側有五十人公祠。 從八堵火車站步行到港仔口,大約三十分鐘。
匾額寫著五十人公經歷 , 相傳於清朝中葉,淡水兩尾港登陸,順基隆河上溯到港口碼頭屯居務農,當時基隆河暢通,地瓜,茶葉,大菁等運往水返腳( 汐止) 艋舺( 萬華) 交易。不幸染疫,四十九人喪生,一人下落不明。等等。
五十位先民不是從漳州人為主的雞籠港上岸。
臺灣古來被中土人士稱為瘴氣之國,流行疫情的確很可怕。
基隆市志說,港仔口,位於八堵交流道附近。清代時基隆河運可上溯至此,形成一小港口,由此越獅球嶺可至基隆市街。故稱為港仔口。( 地理篇)
十九和二十世紀,許多人士越過獅球嶺,往返基隆市區和暖暖,汐止,臺北。
如清朝國學家陳衍詩人,臺灣基隆詩人陳謝草菊(1897-1963,獅球嶺眺望有感,基隆古典文學史132);外國人也不少,例如英國茶商陶德,英國外交官郇和, ....馬偕牧師等等。
有別於陳衍詩人在詩裡的黯淡與稱呼臺灣為瘴氣國,沿途的景致讓他快樂不起來; 西洋賓客卻幾乎都雀躍於基隆河以及港仔口與獅球嶺山頂之間的美。
1886年,陳詩人應劉銘傳的邀,擔任幕僚,渡海來到基隆,攀越獅球嶺下山後,乘船到汐止,再轉搭轎子到台北大稻埕。
英國生物學家柯靈烏C. Collingwood的基隆河旅行。1866年搭船從淡水到基隆,生動描述 基隆河的人文與生態,驚險卻壯麗。在基隆河的行程最後說:
在末尾,進入一處狹窄的石峽,寬度只容二船互相通過,這意味著我們的水域旅程即將結束。未幾,我們 陷身一群相似的船中,它們全部繫纜於100碼長的沙 灘。費了一番功夫,我們的船才找到空間停靠。這兒有 幾間房子組成一個叫嶺腳的村子,離基隆有三里路。登岸的溪突然就在此山肩結束,我們從系列急流上溯到此。
這兒還有一條分支的小溪,由此位置流到基隆河。將旅行用具放上基隆來的轎子,走過一處山丘小道,我們遇到許多自基隆挑運貨物而來的苦力。有 些人背著大大綑包好的麻,有些肩著一桶桶大型曬乾 的飛魚。
一個急轉彎,眼前赫然出現輝煌的全景一山 谷、城、寬廣的基隆港,組合成一個綺麗的景色。山谷 小丘的濃密樹林,羊齒植物特別鮮艷繁茂,左邊砂山的 小丘,向西南成層沒去;港外,有三條橫帆船,和許多 戎克船錨泊著。600尺高的險石 ——基隆嶼,像一名成 守的衛兵,我聯想起聖米迦勒山。右邊是引人興趣的煤 區。有足夠的燃煤在此,又有良好的港灣可泊靠,基隆已變成一個重要的港口。
(24 頁,基隆河之旅,英國生物學家柯靈烏 C. Collingwood的旅行,1866年從淡水到基隆,福爾摩沙大旅行 作者/劉克襄,玉山社,)
嶺腳通說是指獅球嶺的基隆市區那一邊。柯靈烏為何如此稱呼?這改天再聊了。
基隆嶼 聯想到英國的聖米迦勒山 ?
英國外交官郇和(史溫侯)則說:
1858 年6月24日清晨5時許,船抵水返腳 (Chuy-t'ng-k'a or tide's foot village, 汐 止),顧名思義,潮水到此為止,上游 河水水位低淺,於是改換小船,苦力則 在岸上步行跟進。船夫或用槳或撐 竹篙,有時下水推拉小舟,不久來到七堵 (Chittaw) 上岸活動筋骨。
回到小船,觀察七堵段雞籠河邊風情: 幾隻鴴鳥(Charadrius pusilla Plover)在河邊石塊中間行走,鴿子偶爾飛到堤岸員食,捲尾科(Drongos)的鳥兒調皮地跳躍,對栗小鷺(Red Bitterns)發出焦躁的喀喀聲飛過我的頭上,排遣不少旅途的沉悶, 不多久我就沉入甜蜜的睡夢中。
醒來已到一處深潭,二十二艘小船停泊潭中,再往上游即窄如山潤,此處就是航運的終點、暖暖溪與雞籠河交會處港仔口 (Kang-ah-lai,昔暖暖港仔 口,今港墘仔)。下 船步行,越過獅球嶺,下午3點 分回到剛強號。此趟尋 之旅行程總計超過80英里,費時55小時又30分鐘。(翱翔福爾摩沙: 英國外交官郇和晚清臺灣紀者, 台灣書房,陳政三)
這郇和的下錨處是這裡,暖暖港墘仔,還是另外一處?也另日再閒談。
基隆市鄉土資料裡的座談會上,林國先生說;以前造渡船不只基隆,暖暖也有製造。清朝時代,沒有火車,淡水經基隆河通到暖暖,都是用渡船船。 吳淡如先生:經基隆河到八堵。
黃珠根先生:暖暖以前是一個港口。
朱麗水先生:當時西班牙人侵臺估領基隆之時,西班牙人亦想進佔臺北,古時候從基隆到臺北有二條路可走 ,一條是由獅球嶺到臺北,另一條是從南榮路,暖暖、汐止到臺北。
(71 頁,基隆市鄉土史料基隆市耆老口述歷史座談會紀錄-)
林衡道先生說,所謂獅球嶺,就是現在基隆市高 速公路大隧道之上的那座山嶺,從基隆的某一個角度看,這座山嶺的形狀就像是一隻獅 子在滾圓球,所以自古就以獅球嶺為名。 獅球嶺與基隆市的關係很密切,嘉慶年間大基隆開始發展時,就已經開闢了一條從街市通往獅球嶺的路,自山下拾著石階而上,基隆 港的全景盡收眼底,就如同一幅美麗的山水圖卷。
在獅球嶺之頂有一座土地廟,就是有 「獅球嶺土地廟」,是這條路一開闢就興建的,當年等於是基隆地區的十里長亭 , 百姓有親友遠行, 每每都送到這裡惜別。詩情畫意,更蘊藏了不計其數基隆人的純摯感情。 (35 頁,稻田鄉土叢書 鯤島探源,台灣各鄉鎮區的歷史與民俗著 著 者/林衡道口述楊鴻博整理)
陳衍詩人的詩題就寫著,晚渡獅球嶺,放至水返脚,乘月肩輿抵稻江 。(陳衍 ※1856-1973,字叔伊,號石遺,福建侯官人,1886 年抵台,入劉銘傳戎幕,著有《石遺室詩文集》)。 那一年清法戰爭結束的第二年。
詩是這樣說的:
棲棲辭親愛,念念乍棲側,
已乘浮海桴,入此瘴霧國,
戒徒逐瑜嶺,徒轟艱登時,
狡夷淪陷地,僅此限其閾,
海壖瘴氣重,天意會殺賊,
放溜買輕舟,石瀨下轉側,
地濁水氣腥,山惡月色黑,
停舟水返脚,沮洳不堪息,
帶月遂宵征,去去將何即,
命傷罕吾侶,投止乏素識,
重增惘惘懷,知有怏怏色,
平生出門遊,逸與脫羈勒,
一爲稻梁計,贈踐無縱翼,
茲邦风云陋,云胡就偏仄 ,
三復遠遊言,一葦杭猶得。
(《臺灣詩鈔》頁133, 基隆古典文學史40 頁)
( 待續)
(非常感謝愛書人:2020年9月19 星期六。 台北南港到府收購二手書舊書)
 
附錄4:
 
礦工子弟先生為我打開百年古井。清澈而端凝的井水將藍天裡飛快的白雲倒映著,像是播放中的影像,一幕幕流逝。先生提到,擔心墜落,加了可掀式的鐵蓋。 井身很特別,魚鱗式的堆砌,而不是齊整的積木型。很是雅致。
 
 
剛剛在三坑徒步三十分鐘,這是美麗的社區。古蹟和土地廟比例高。離基隆廟口大約八百公尺。公車站牌是三坑,居民們都很熱情,告訴我說,三坑礦業建築與設施都沒有了。然而,他們渾然不覺,他們是三坑礦區的耆老,本身就是該地的人文歷史教師。
 
 
厚德宮旁的居民,三坑得意堂,地藏王菩薩和龍安宮的參拜信徒們,熱情邀我入內坐坐,一致建議我走到百年古井,說,那裡有更熟悉三坑煤礦的在地人。因為舊坑口就在那裡。而新坑口已經改建成大樓。於是往舊坑口方向走。
 
 
地藏王菩薩寺的民國壬子年(1971)捐獻碑看到宏裕煤礦,英和煤礦的名字。臺灣礦業史說這兩座煤礦位置就是基隆市仁愛區厚德里三坑地方。而且可以上溯民國七年木村組開坑,民國八年的前基隆煤礦株式會社繼續經營,民國三十四年工礦公司接收,民國四十六年龔有仁承購改稱為基隆煤礦。之後龔有仁破產又再由陳金源法院標購,再分為宏裕以及英和煤礦。( 頁740, 詳附錄)
 
 
基隆煤礦史則將基隆三坑與英和煤礦分別記載。基隆三坑就是後來的宏裕和盛益。基隆三坑開採年民國35, 收坑年73, 年數39, 總產量1064903 公噸,是大基隆地區高居第十三。英和煤礦開採年民國43, 收坑年則同樣是73 年,總產量495185 公噸。( 頁159, 基隆煤礦史,林再生,)
 
 
 
 
在百年古井旁,還真的有這榮幸請教一位礦工子弟先生,他說:
 
 
 
"民國42 年次。本來住在獅球嶺嶺腳。民國六十年左右,高速公路興建,將住戶依法驅離。補償金根本不夠買同地點附近同面積的房地。政府給華幾街的國宅的優先承購權。問題是以礦工,勞動者,碼頭苦力為主的拆遷戶哪有積蓄可以購置?爸爸和親叔伯們,常常付利息給小頭,從他們挖礦實績的額度裡借錢讓太太們持家過日子,生吃都不夠,怎可能曬乾,哪還有閒錢買大樓?於是將優先權利讓給有錢人,賺取微薄權利金。拆遷戶只好在獅球嶺西側的山地打厝。那是國有財產局土地。人民向它承租,十到二十來坪,一年幾千元。屋頂建材種類五花八門,有鐵皮,鋅片,塑膠浪板,石棉瓦,油毛氈柏油,鋼筋水泥。 擁擠凌亂得像是散彈槍在山壁打出的孔仔花;巷弄蜿蜒,門牌號碼跳躍,差一號,可能隔好幾間。百年來,三坑所在的獅球嶺很多外地甚至是中南部來的移民。他們幾乎是底層勞力者。這些房子他們沒有能力求美觀。某位民選總統曾經感到很難過,國門怎會如此?他的悲哀 幾十年過去了,景象依舊。"
 
 
 
"我爸爸和叔伯,本來世居平溪區平溪村,與汐止區交界。溪澗田埂縱橫,稻埕旁有一座小埤,池水裡有開著紫花的睡蓮,夜空滿是星星,鳥獸常鳴,櫻,茄苳,油桐,茶,香蕉和野薑花的山頂。民國十八年次。根本無法上學。一來是空襲,二來是要走好幾小時的山路到汐止區讀。生活困難,十來歲就外出入坑住礦寮,二十多歲離開平溪區到了獅球嶺繼續當坑內挖煤工。爸爸退休後,對故鄉的回憶總是很甜美。親叔伯也都外出。一樣流浪於礦區,命運大不同。在南港,內湖,汐止的叔伯,若是有買房子,價值都比在基隆,瑞芳的好。基隆在我小時候是全台灣底層人的夢想地。勞力工作多。 當年趕著報關出口的貨車與貨櫃車,塞滿了高速公路和三坑前的縱貫路; 和平島臺船下班時大塞車。各地鐵工廠,造船廠林立。後來基隆港被台北港取代,臺船被中船收購,漁業同時間也沒落了。基隆在黃金年代沒有好好建設,落魄了那就難了。房價跟市容一樣,幾十年變化不大。"
 
 
 
"獅球嶺靠基隆港這一面,我童年時有兩個礦場。一個是在高速公路出口東方靠近山頂,一個就是三坑 仔。三坑仔有三個礦坑口。前者煤礦比較薄,收得比較早。後者厚,是往八堵方向挖,坑內很深,有很多座天車在轉換。爸爸在前者收起來後,改換三坑。三坑仔的礦是黑亮的角炭,體積都有籃球的大。跟之後所見,火車載其他煤礦給深澳發電廠的煤屑大不同。三坑煤炭的卡路里很高。三坑坑口的天車間是在龍安街198巷20 號的位置,是砂岩磚塊平房建築。新坑口位於200 巷三坑得意堂下方。距離天車間約三十公尺。事務所在舊坑口的左側。舊坑口是在龍安街 & 號的屋內( 避免屋主被干擾,就不報告。),已經被封掉。新坑口前的平地是礦寮,一龍龍,每龍十來戶,每戶七,八坪,擠了一家十口不算甚麼。之後改建成艾美奬仁愛廣場花園社區以及五樓公寓羣。礦工住戶與地主如何談補償這細節我不清楚。龍安街198 巷是礦車走的鐵支路。礦埕在三坑火車站旁,有火車和貨車來載煤炭。三坑仔坑內很熱,礦工無法久做,在坑內做四,五小時就出坑。為了放鬆心情,出坑後喝酒抽煙賭博很難免。獅球嶺的民國四十年次之後,幾乎都能讀國,高中,這又與平溪,暖暖山區不同。我爸爸和叔伯不願意讓兒子們入坑,加上這兩個坑收坑早,而且基隆就業機會變多,造船廠,碼頭工人,鐵工廠,捕魚等等都是可以替代的選擇。三坑仔本身有宜蘭線和縱貫線火車經過,南榮路本身也是縱貫路,三坑仔有南榮河穿越。"
 
 
 
 
"三坑收起來四十年,三坑的礦埕,礦寮等等陸續改建成五樓公寓和電梯大廈。已經看不到三坑礦業遺跡。厚德宮是三坑仔地區的主要信仰,也是昔日礦工祈求的主神。祂也是俯瞰著坑口與礦寮。三坑事務所的旁邊有百年古井,水位恆常接近地面。我們是三十年前搬來198巷,買下這間五樓公寓的一樓。當年,基隆人不愛買三坑,因為有喝酒,賭博場,是早年艱困人民聚集地。經過四十年,外地人不斷湧入,舊日的礦區文化和生活水平也跟著改變,在地老一輩逐漸凋零,三坑已經變成純住宅區。爸爸入礦坑將近四十年,做到三坑礦坑結束為止。他九十三歲過世。在坑內礦工界是奇蹟。醫師說,他的肺黑成那樣子,居然還那麼健康。爸爸退休後,喜愛到八堵橋釣魚,照樣偶爾菸酒。八堵橋的魚有油味,我們不愛吃,但是鼓勵他去。釣完魚就在家裡亭子腳和朋友喝茶談散。八堵橋下的灣潭,親像是平溪山上的埤仔吧?讓他去回憶也是很好。"
 
 
許曹德先生新竹人,1937 年出生於基隆市三坑仔南榮路派出所往基隆市區方向六七百公尺的對街。他回憶一到六歲的童年說:
 
“ 所謂奶母的家,其實也不像一個家。 它的地點不斷改變。因爲奶媽奶爸及一個小哥哥和我四個人,不斷的搬遷。這個 家,永遠是從二房東租來的二、三坪小房間, 房子永遠是台灣式瓦蓋木屋,簡陋、 潮濕、陰暗,地板都是泥土原色的。從一歲到六歲,我的「家」,永遠是繞著宜蘭 綫及縦貫綫鐵道兩旁的工人區、礦工區及貧民區,做不定期性的搬遷。我最好的 朋友,少時的玩件,一定是爸爸在附近礦場掘炭、開輕便煤炭車的工人兒子, 一定是爸爸在碼頭、在船塢、在「猪灶」(我們台語的屠宰場)、在商店或工廠做工的兒 子們。“( 許曹德回憶錄,前衛,頁71)
 
 
 
礦工子弟繼續說:
 
 
 
"我想這是體質關係,親叔叔伯伯們也都是長壽。一般十來歲入坑挖煤或是掘進工,五,六十歲就很容易因為砂肺症折磨而過世。爸爸退休後,曾經幾次陪他回到平溪區平溪山上尋找,始終找不到故居。那是三年沒清理,草樹就掩沒路痕的荒遠所在。而爸爸和叔伯們,打拚幾十年,也罕得手有閒可以回去探視。他們自以為熟悉的溪澗田園早就沉埋在歲月裡,成了鮮明的懷念。"
 
 
 
 
林徽音的新詩,記憶:
 
 
斷續的曲子,最美或最溫柔的夜,帶著一天的星。
 
 
記憶的梗上,誰不有 兩三朵聘婷,披著情緒的花
 
 
無名的展開
 
 
野荷的香馥,
 
 
每一幾靜處的月明。
 
 
湖上風吹過,頭髮亂了,或是
 
 
水面皺起像魚鱗的錦。
 
 
四面裡的遼闊,如同夢
 
 
蕩漾著心中徬徨的過住
 
 
不著痕跡,誰都
 
 
認識那圖畫,
 
 
沉在水底記憶的倒影!
 
 
( 林徽音詩集,梁從誡,天下文化,本詩刊於一九三六年三月二十二日《大公報·文藝期刊)
 
 
礦工的艱苦奮鬥,為自己與家庭甚至犧牲了探訪記憶中美好的平溪家園。當時,很多底層農家的房舍是泥土混合竹片的竹管屋,甚至是茅草屋,很容易頹圮湮滅,他們兄弟姊妹無法那麼便利再回到窵遠的山區。當時並沒有產業道路。
 
 
 
 
 
(樂伯敬於樂伯二手書店。民國110年4月8日新北市汐止區到府收購二手書。非常感謝愛書人以及這位百年古井巧遇的礦工子弟,厚德宮,三坑地藏王菩薩廟和龍安福德宮等耆老女士先生。)
346865497_941621160596417_229401758652948764_n.jpg
 
附錄五:

到府收購二手書完成後,依照愛書人指點,走進和出龍安街96巷8 號的百年防空洞隧道,立即銜接上獅球路,成功國小。 再來是果菜市場辦公室。

 

右轉穿過平交道,是東和大樓、仁愛區公所及市警局第一分局等。這幾棟建築,都是民國四十年後,填埋大池和海澳後所興建的。

 

基隆市志說,起初是陳家祖厝面前的陂仔,民國六十一年,本地蓋起果菜市場,徵收這個池塘,填平建為果菜市場的辦公室。而原本是日據時代旭川運河的船澳,作爲煤炭、木材裝卸處,以及小船的避風港。民國四十八年,政府將石硬港(又名南榮河)下游和本船澳加蓋,在上面建成東和大樓、仁愛區公所及市警局第一分局等。

 

林衡道和學者們說,基隆灣市區,四百年來不斷擴大填海而增加海埔新生地。

 

我此刻所在的位置屬於文安里,里名的由來與崇基書院有關。仁愛區獅球嶺面海這一側,四百年來被稱為嶺腳。

 

而嶺腳這一帶有好幾個里,其中,至少有文安,崇文和書院里是因崇基書院而命名。 不過,奇妙的是,文獻資料上,崇基書院確實位置在哪,以及創辦人江呈輝舉人的生卒,生平與著作卻是資料欠缺。

 

石坂莊作,大正六年(1917 )的{基隆港}說,崇基書院是光緒十九年成立,基隆同知的管理下由舉人江呈輝監督領導。(基隆港,石坂莊作,臺灣日日新報社, 成文)。 簡萬火先生的基隆誌,(簡萬火著,日本昭和六年,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連橫先生臺灣通史,書院教育與建築等等書籍都如是說。( 王鎮華,故鄉)但就是沒有地址與江呈輝院長的詳細資料與詩集等著作。

 

基隆市志藝文篇,很感慨地說,基隆歷經三百多年來的改朝換代, 清法,乙未年等戰爭,史料四散;二次大戰時美軍猛烈轟炸重要建築物,文獻更是燬失殆盡。如今蒐集無門,至為可惜,崇基書院與創辦人江呈輝的詩集更是難尋。

 

崇基書院究竟創設地點在哪裡?通說目前還是認為是個謎。

 

當然可以用刪除法,那就是日據時代以來填港澳池塘的就不是,比如果菜市場辦公室等等就應當不是。

 

然而,1990 年版的基隆市志藝文篇卻肯定地說,崇基書院,於光緒十九年(西元一八九三年)由舉人江呈輝創設,為基隆惟一之書院 院址在嶺腳莊,即現在獅球嶺山麓,蚵殼港河畔,俗稱水輕硿,今之仁愛區書院里。院舍之興建,經基隆通判撥給公帑九千兩, 一年落成,推因甲午之役,清廷敗績,臺灣變色,以致僅及一年就改由日本人來殖民。

這篇文章裡,很詳細說明基金籌措的對象,性質與數額。童生的待遇,考核獎賞與懲罰等等。同時也附設義塾,提供本地子弟就讀。( 基隆市志藝文篇)

 

這篇應當是引用1956年版的基隆市志。不同的是1956 是這樣說的:

院址在領脚莊,其地現已歸劃臺北縣,惟當時屬基隆廳範圍。

這就期待學者們去研究了。

 

 

很可惜,這些文獻都沒註明資料來源。

 

而同樣是1990 年基隆市志地理篇則說,水輕硿屬於文安里,崇基書院究竟位在何處?尙無法得知。而水輕硿:指今龍安街和縱貫鐵路之間地帶。地名來源 「有兩種說法: 日據時代,這附近有水廠的制水閘,每當 啟動時,水流聲音很響,故名。2、這附近為河流流經之 處,因河水落差所發出的水流聲,故名。 書院若真是設在此處也不錯。

 

有輕硿的水流聲。

 

只是四百年來,台灣各地地名的寬窄是跟著時間而變動的。

 

比如說林衡道先生講過,以前三貂嶺泛指台灣東北部,而不是今天的三貂嶺車站一帶而已。

 

這水輕硿是狹義的龍安街到鐵路之間,還是泛指整個嶺腳?

 

基隆市志並沒說明引述來源,這真的是有待學者釋疑了。

 

奇怪的是,基隆市鄉土史料,訪問數十位耆老,也都沒有人曉得崇基書院在哪裡,更別說江呈輝舉人的生平了。(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9)

 

基隆古典文學史則是引用唐羽先生(《雙溪鄉志》下冊,雙溪鄉公所,民國90年9月) 說,日軍佔領基隆後,將書院改成衞戍醫院。

 

清朝末年,基隆地區是包括平溪,貢寮,雙溪,瑞芳,金山等區。基隆地區只有兩位舉人。一位就是江呈輝。

 

日據時代簡萬火先生說,江呈輝字蘊玉。籍永定。世居基隆福德街。人品純正。學問淵博。孝友之風。閭里稱最。既領鄉薦。益以文章自惕。會遭割讓。遂挈眷內渡。歷任各縣敎諭 之職。廿餘年前(宣統年間)。曾一次來臺省墓。寓於學生許梓桑家。返掉後不數年。旋歸道山云。 (31,簡萬火著影印 日本昭和六年排印,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

 

之後的基隆市志和許多著作幾乎都是引用簡萬火先生的記載。

 

基隆市志說,福德街,指今愛三路四十九巷內,巷口有大基隆一帶最早的土地公廟 「福德宮」,故名福德街。福德街在清代為重要的街道,今只屬小巷而已。 繞過水輕硿,再走到福德街,只花了七分鐘。很難想像,這裡四處曾經是港澳的水面。 福德宮很小巧,精緻。牆壁和梁柱上的重建日期是民國三十七年。土地公在左側,土地婆在右側,有土地婆倒是很少見。有一點特殊的是,兩側的匾額;右側牆壁是得意堂,左側是聚樂軒。這兩大北管樂團,在基隆,清末到日據可以說拼鬥激烈。(樂伯二手書店部落格裡報告過了,就不贅言了。)在這裡卻是很和諧。

 

這條巷弄,當年可是 非常重要而繁華官道。改天再報告。 從外國人的遊記,比如北台封鎖記的英商陶德等等外國人,恐怕都走過。

 

鯤島逐華波這本書記載,光緒15年(1889)江呈輝(?-?):基隆人,光緒15年舉人,著 有《春暉堂集》。(鯤島逐華波 清領時期的本土文人與作品,作者,徐慧鈺,國立台灣文學館,2013)。

 

相信,從1895 年日軍的地圖集或是內部文件應當找得到崇基書院的確實地點; 1895 年後台灣或是大陸的古典詩人的唱和,教育志.... 和民國後的永定縣志應當可以找到江呈輝舉人的事蹟和著作。很盼望學者們可以幫大家找出來。

 

而我們身為二手書店到府收購舊書的走卒,則希望可以收購到春暉堂集。

 

只要著作一產生,世界上就沒有絕對的孤本或是失傳。

春暉堂集,(春暉樓 集,春暉園集)還活在人間。隨著時代的推移,許多早期學者未得一見的史料陸續出先現。

 

引用並複製自中正大學臺灣文學與創意應用研究所台灣漢詩數位典藏資料庫,其中的三首: 春暉園 七言律詩 江蘊玉 《故孝廉江?玉先生記念帖[1917]》 16頁

十畝膏腴竹木?,果蔬秀美闢畦町。

榴花紅比桃花?,橙樹芳聯梅樹馨。

拾芥術乖違宿願,拔葵事矯陋前型。

林泉別有蓴鱸味,不向秋風羨季鷹。

菽莊消夏和健人?此代柬 七言律詩 江蘊玉 《故孝廉江?玉先生記念帖[1917]》 17頁

浣花溪宅棨遙臨,草閣江流五月深。

霖雨蒼生雲觸石,煙霞白晝鳥還林。

撫琴動操追宗炳,覽易傳經慕蔡沈。

陋彼東山忙賭墅,天然壺嶠不知尋。

 

林景商先生招赴菽莊詩社賦此寄呈即壽菽莊主人四十 七言律詩 江呈輝(蘊玉) 《菽莊主人四十壽言[1916]》 49頁

歲星降誕邁東方,紀算籌添歷海桑。

世易衣冠空獬豸,天綿福祿頌鴛鴦。

花稱並蒂兼仁壽,草是宜男最吉祥。

強仕年華招隱日,梅仙耦侶鶴齡長。 )。(2020 年9 月28 日下午一點檢索)

未完待續。以後再繼續報告崇基書院與江呈輝先生以及他的家族晚輩們對台灣音樂藝文的貢獻。

 (基隆市(光緒元年後的基隆通判廳) _ 崇基書院:基隆嶺腳,基隆舉人江呈輝募金於光緒十九年建,二十一年竣工,未及推展學務而割臺。日 排時充為醫院(「臺灣私法」頁三O七)。 (續臺灣省通志)

(2020 年9 月28 日。台北市北投區到府收購二手書舊。非常感謝愛書人。 也很感中正大學臺灣文學與創意應用研究所台灣漢詩數位典藏資料庫 ) 。。。。。。。。。。。。。。

 

附錄,關於崇基書院,民國45年基隆市志說: 臺灣於康熙年間,僅設崇文海東兩書院, 正以後,各地書院,漸大設立,基隆士子,初則肄業於淡 水廳屬之明志學海兩書院,迨光緒十九年(西曆一八九三年),舉人江呈輝呈進創立崇基書院,是爲基隆唯一之書院。

 

院址在領脚莊,其地現已歸劃臺北縣,惟當時屬基隆廳範圍,院舍興建,經基隆通判撥給公帑九干五 百兩,充建築及開辦費。院舍;工程始於十九年,及二十一年落成,惜以甲午之役,清廷敗績,臺省變色, 以救僅及舉行首次月課,即猝遭改隸之痛矣。 該院基金大部均由江呈輝向當地紳董籌集而來,計有左開各款:

 

一、十分寮田,租谷五十三石,換租銀五十三元。按該項田畝,最初由一胡姓者約集佃戶,開墾而成, 並給新竹縣大租二十石,其後胡姓與佃戶間,發生租谷糾紛,訴於基隆廳:經判決筋將每年租銀另加 三十三石,繳納基隆廳,廳通判探納江呈輝建議,將該項租銀,撥充崇基書院經費。 二、球仔山宅地,税銀十七元,由基隆媽祖宮捐助。 三、没收款五百九十六元。光緒十五年,有劉維周者,將球仔山一帶之地,以價銀千元,售與德人門羅德商行 ,事爲基隆廳獲基,飭劉收回土地,劉不理,沒收其地價銀千元,從中撥五百九十六元,充作書 基金。 四、基隆育英社捐款千元,充作基金。 五、衆義船行捐款一百二十元,充作基金。蓋此款實則由船行向入港船隻,按其載重量征集而成,旋即廢除。 六、公魚量稅捐款一百八十元。將公魚量稅捐,撥充書院基金,係由衆紳董建議,廳通判探納照辦。 書院主講習者,原稱山長,惟自乾隆二十年後,全國書院,一律改稱院長,院長爲江呈輝。主掌經濟 者,稱監院,監院何人不詳。其生童分三種。( 基隆市志,教育篇, 頁七,3515, 基隆市文獻委員會,1956 年)

 

關於江呈輝的學生許梓桑: 許梓桑(1874-1945) 字迺蘭。淡水縣庠生。本姓胡 ,山莊農家子,幼年出養於基隆商人許某為嗣。為人敦厚寫實,受業江呈輝之門。1901年授紳章,1903年任基隆區街庄長,不久推开基 1921年調升為基隆街助役,並任台北州協議會會員及基 隆同風會會長。性格溫文儒雅,能詩,為赢社中堅,後組基隆大同吟社, 名譽社長。復為《詩報》社長。 (台灣文學史長編8 一線斯文 台灣日治時期古典文學作者 顧敏耀、薛建蓉、許惠玟,國立臺灣文學館)

 

附錄6:基隆市仁愛區獅球路修竹居:殺豬仔成與日本皇帝相告 - 隨意窩

 

FB_IMG_1635562892180.jpg

FB_IMG_1635562834690.jpg

鐵軌

FB_IMG_1635562740775.jpg

FB_IMG_1635562838253.jpg

疑似煤礦設備

FB_IMG_1635562750352.jpg

盛益碑

FB_IMG_1635562841153.jpg

FB_IMG_1635562753659.jpg

碉堡

FB_IMG_1635562844383.jpg

FB_IMG_1635562756786.jpg

FB_IMG_1635562848473.jpg

FB_IMG_1635562760271.jpg

盛益碑

FB_IMG_1635562851270.jpg

FB_IMG_1635562763581.jpg

 

疑似枕木

FB_IMG_1635562854091.jpg

天車間

FB_IMG_1635562766621.jpg

鐵板

 

FB_IMG_1635562823932.jpg

小吳哥窟

FB_IMG_1635562827007.jpg

FB_IMG_1635562830988.jpg

鐵軌

FB_IMG_1635562737781.jpg

據說是合利煤礦台車道

FB_IMG_1635562731637.jpg

礦埕

FB_IMG_1635562734919.jpg

合利煤礦台車道舊址

FB_IMG_1635562869763.jpg

FB_IMG_1635562796736.jpg

FB_IMG_1635562873192.jpg

合利煤礦下方

FB_IMG_1635562800855.jpg

FB_IMG_1635562878965.jpg

籃球場

FB_IMG_1635562803845.jpg

FB_IMG_1635562887794.jpg

大樹下

FB_IMG_1635562806894.jpg

FB_IMG_1635562892180.jpg

FB_IMG_1635562810349.jpg

FB_IMG_1635562813839.jpg

FB_IMG_1635562816819.jpg

FB_IMG_1635562820361.jpg

FB_IMG_1635562728339.jpg

169 巷

FB_IMG_1635562856765.jpg

天車間

FB_IMG_1635562860450.jpg

天車間在右側

FB_IMG_1635562863229.jpg

FB_IMG_1635562786285.jpg

東砲台望向基隆嶼

FB_IMG_1635562866140.jpg

FB_IMG_1635562789460.jpg

FB_IMG_1635562778742.jpg

以下是龍門里迎媽祖。德厚里德厚宮迎媽祖等等請卓參別篇。

 

346884375_1866834077018448_6778693673740879416_n.jpg

346955496_3484523955150696_2692201266200821676_n.jpg

346947100_1660737227703897_1728416344280893339_n (1).jpg

346955496_3484523955150696_2692201266200821676_n (1).jpg

346993574_3263041833955601_2040419456262534796_n.jpg

346993618_574816567968755_4803363991270022776_n.jpg

346994581_6341136302595767_4438759799439666867_n.jpg

347012232_738706321221845_7603789118921342268_n (1).jpg

 

 
 
 
arrow
arrow

    樂伯二手書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