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瓜石充滿驚奇。早晨七點,公車站牌瓜山站往階梯走,石尾路35號日式宿舍走到底見到一座坑口,懷疑是防空洞或者是金礦坑。待考。接上小徑,過一座一人行走小橋,再下切,礦山宿舍群,通往黃金博物館五山本坑再循黃金神社步道,抵達本山四坑。全程約1.5公里。
本山四坑坑口海拔高417,再前進南方是420公尺的本山四坑天車間。黃金神社古道沿著金瓜溪爬升,這裡則是平緩山腰聯絡道,山海美景,一百公尺後見到418公尺的金瓜石導覽碑。往南到金瓜石地質公園,貂山古道,牡丹坑古道。往東是金東坑斜坡道。
晨曦中,金東坑斜坡道入口處沒見到光,被一人高的草莽遮掩,兩公尺後鑽出,海拔414公尺居然見到三:二:三,長:寬:高的械設備遺骸,遺骸中有礦車車輪,主結構還在;東側是三公尺平方,兩公尺深,乾涸的平底池;北側面海,東與西兩座高約六公尺的巨石,形成三公尺山峽,芒花荊棘環繞,走到底端,西邊巨石有ㄈ字型凹槽地形,凹槽深約三公尺,開口處有一根五公尺長類似火車鐵軌直立,疑是豎坑或是坑口。站在西側巨石頂端相當危險,擔心墜落;還要到府收書;加上裝備不足,就沒有下探。折回到機械遺骸繼續東行。經過水泥基座,蓄水塔,此後是沿山壁的山腰古道,下方是懸崖,我必須有如山羊般地踏穩。是溪谷。茶壺山,半平山等山脈在眼前蒼翠。三百公尺後返程,必須出發到府收書了。
上個月從本山5⃣️坑,勸濟橋右側茶壺山步道,竹礦體右側,一百五十公尺後右接金東坑古道,只走一千公尺也是因為收書必須終止。畢竟,到府收書最重要。金東坑和金東坑斜坡道上的疑似坑口的確認,只好改天了。
金東坑的坑道高度:
一號坑429.898
二號坑421.193. (金瓜石-九份金銅礦床導覽,頁46)
唐羽學者說,1933年,燦光寮的新礦,以及金東坑等礦床,發現蘊藏豐富的礦脈。(臺灣採金七百年史:148)
2022年9月26日基隆市七堵到府收購二手書舊書。待命時於七堵火車站補記。非常感謝愛書人。
黃金博物館東側上接黃金神社古道,五百公尺抵達黃金神社,再兩百公尺東側本山四坑口,西邊四坑五坑斜坡纜車遺跡,北端是本山四坑天車間。走向三貂嶺群山,背向水湳洞大海,美得很是夢幻;本山四坑坑口很原始,顯得真實
。草莽樹林,經過它們的駁坎,很容易被忽略。上述遺址都是建築在土石堆疊的超大壩體上。礦埕向來是以坑內廢土石堆壘而成的壩體,外圍以當地石材敲打平整後成為駁坎。不知道吃了多少辛苦,花了多少人力和時間成就每一座礦埕,甚至是金瓜石山城。
劉賓雁作家在報導文學千秋之罪中,敘述四井巷工程公司1979年所破獲的中國首宗最大個人貪污事件26萬人民幣,1981年被判死刑緩期執行。劉賓雁開場白這樣介紹這座礦山:
那時,這座小小山城的輪廓還不很清哳。說這座城市是一副石雕,也不算誇大:中國人所特有的堅韌頑強的手,硬是像牙齒一樣,在巍然屹立的大山中,啃出了這麼一個城布!人們不得不長期居在竹草棚中,用臉盆到湍急的金沙江裹舀水。最早煉出的一爐鍋所需用的水,也是第人們排成人梯,一盆盆舀起,傳遞到山上去。(人妖之間,劉賓雁,人間出版社,頁196)
唐羽學者說,日據頭一兩年,金瓜石礦山山高林深有不少抗日志士藏身活動,獲得礦權的田中組在日本憲兵警察的護衛下才敢進入,光緒23年10月15日開始開採黃金。比瑞芳鑛山(九份鑛山)的同年4月10日遲了半年多。本山四坑也是當時最早開挖的坑口,海拔404公尺。(臺灣採金七百年史)
404公尺是本山四坑舊坑口。方建能,余炳盛學者說,本山四坑的坑道高度:
四平巷(本山四坑)417.387;
四坑第三土砂417.170;
舊四坑404.407。(金瓜石-九份金銅礦床導覽,頁46)
銅礦也是本山四坑與五坑之間重要礦藏。民國39年6月韓戰爆發,銅在世界各國變成搶手貨,銅價上漲,本山四坑與五坑之間的銅礦開始出鑛,每天生產量250公噸,採鑛作業時,硫化鐵氧化,坑內溫度非常高,通風很關鍵,成本因而增加不少。(唐羽,臺灣採金七百年史)
礦源是礦業存續最大的關鍵,宛如沒有書源的二手書店,沒有發現新礦脈那是會窒息的。本山四坑曾經是金瓜石礦山存續的新希望。
民國49年2月15日金銅月刊中,蕭克長先生發表了-新認識,新發展,新希望-的專文說,民國四四年從經濟部鑛藏探勘團取得四萬美元的援助,探勘六坑第三長仁北部海礦床。隔年冬季美援增加,探勘四,五坑五百通一帶。獲得成果,其中,四坑一,二,三各中段粗石山礦體最重要。礦體長達80,闊20餘公尺,估計採礦量至少五十萬噸以上。48年四坑本路,四坑二中段的500m通也探獲。(頁6)
2022年9月22日樂伯於樂伯二手書店。
原本以為是消失的傳說,沒想到可能幸運發現了。元素豐富,是台灣最完整的金礦坑佈局。疑似的本山四坑的坑口美好,水泥敷抹,沒看到牌匾。ㄇ字型,中間圓拱,北北東方朝西南西方延伸。坑口以礦石堆壘封閉,只留十公分平方的空隙在穹頂,坑道進入山壁之前約有三公尺長的覆蓋式甬道,上方鋪上土石。西南方三公尺處,也有一座坑口,坑口前的半圍牆掛有一塊5乘2公分長方形牌,白底黑字倉庫兩字。兩座坑口之間另存兩座坑口,類似山皮坑狹窄。四座坑口前的礦埕大約四座籃球場寬。礦業建築,礦業機械等等廢墟殘骸錯落在草樹中,不少是天車設備(纜車)相仿天車間的建築在緊鄰的東南方,十公尺寬五公尺高圓拱屋頂,雄偉地俯瞰金瓜石與水湳洞海面。本山四坑的正東方,隔著黃金神社古道的左側,或許是四坑往五坑斜坡纜車遺址。以上待考。
坑口海拔高度是417公尺。黃金神社上方到金瓜石導覽碑的中段。在金瓜溪的西側,也就是黃金神社古道往南的右邊。根據黃金神社古道路牌,金瓜石導覽碑以及…..臺灣採金七百年史暫時推定是本山四坑。坑口上方也有小徑往南。
2022年9月19日預計中午一點抵達新北市淡水區,五點板橋到府收購舊書長輩書學術書,我就沒繼續順著小徑往金瓜石地質公園,而是東走金東坑斜道兩百公尺,再折返黃金博物館。
關於本山四坑的沿革,重要性等等改天再報告。晚上九點了,今天收書繁忙,先筆記上述的踏尋,是否是文獻上的本山四坑,也留待另日。非常感謝愛書人。
敬請不要走進坑道裡。鑛區原始,敬請注意安全。
基隆市志說,金瓜石礦山在田中組未經營前,僅在本山礦床露頭部份 (俗稱大金瓜),有數個小礦坑而已。田中組開 辦以後,逐漸開鑿本山一平巷( 平巷即是坑, 本山一坑)(拔海五六〇・五公尺),二平巷(五二八公尺) ,三平巷(四七九公尺)及四平巷(四〇四公尺)等礦坑。專採本山系鑛床。其他長盛洞、排水洞、寶生洞、樹梅洞,等均於草創時期開鑿,鑛石出一號硐口,以架空索道,運至一八〇公尺下之製煉廠。 (工礦篇,頁59)
唐羽學者說,1946 年,本山露天礦場所產鑛砂,即以人工 將鑛車推至左邊上坡上,直接推入連結金東坑與四平巷鑛坑的纜車 (原註:inclined-plane),由纜車運下斜坡捲揚道(長二二八公尺、高差一〇五公尺),降至四坑坪,會同四平巷運出的鑛砂,傾進四坑粗選廠, 轉由複線安全式架空索道,運至水湳洞選廠。索道距離爲一、七二四公尺,高低差二五六公尺,動力爲七五馬力,空中纜車容量一公噸,行走於山嶺之間,爲此鑛山特有景觀。( 頁175, 臺灣採金七百年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