燦光寮山望向草山
貂山古道望向半平山
>>>>>>>>>>>>>>>>>>>>>>>>>>>>>>>>>>>>>>>>>>>
談到開發宜蘭的歷史人物中
首先會被聯想到的
應該就是吳沙先生吧
但是
許多學者並沒有忘記楊廷理先生
以及他所開闢的淡蘭古道中的楊廷理古道
例如
楊俊哲先生在歷史月刊一篇名為"楊廷理古道"中
說
楊廷理的功績與地位,比起吳沙實有過之而無不及
而楊廷理先生所開發的楊廷理古道
對九份地區也有相當大的影響(註一)
論起來
楊廷理先生也可以被視為瑞芳以及九份地區開發的先賢
東北角有一句諺語說
""若是過三貂嶺,就不想某子""
某子
是指妻子與子女
剛到九份
我還不知道這句話的深意
走了兩年三貂嶺大大小小的古道
才深刻體會
那古道,
時而涉溪,時而攀崖
先民總是在溪底或山崖的峭壁上
鑿下剛好可以容下單腳掌的小窟窿
而天氣呢
更是瞬息萬變
迷霧濛濛是常有的景象
偶而一陣谷風或海風吹來
才會將霧氣稍許吹散些
三貂嶺自古以來就被視為危險的旅途途徑
我想
除了山脈拔地而起的驚悚視覺外
天氣的多變
也是原因之一吧
當年攀越三貂嶺的先民是那一款的心境呢
吳沙,楊廷理,徐夢麟,姚瑩........等諸位先賢
是如何看待這蒼茫的東北角呢
這兩年來
每走一回淡蘭古道便對先民有更深的敬佩
或許親自徒步走幾回
才能更深刻體會歷史與口碑所傳達的那份開創的艱辛吧
讓思緒隨著山巒與雲霧的高低起伏而無邊的想像
也是一件千金難換的快樂閑情
尤其在深秋
山與山沒入蒼茫中
能見到的是
路旁兩側鮮豔地紫紅了花絮的芒花
那可是連綿好幾座山的芒花
不知道
兩百年前楊廷理先生所見到的
又是如何的景觀呢
雨季的東北角最美了
雨後稍歇那更是美
這可能是當年經過三貂嶺山系大大小小山峰的先民們
最好的精神調劑
雖然非常艱辛
尤其是在嘉慶年間之前
這艱辛恐怕是現代的我
所不能深深體會的
道光年間
擔任臺灣府學教諭的劉家謀所寫的的海音詩卷有一首詩說
""輕騎從減歷危途,化日終教照一隅.
徵按圖經譚拓土,可能威惠似雙梧.""
民國42年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印行時
由吳守禮先生校註
他為這首詩註解說
""噶瑪蘭(現在的宜蘭)初開時,楊雙梧太守廷理親往勘視,輿從寥寥不避險,噶民懷之,
謝退谷廣文曾序其事,比之陳雷陽""
這首詩是寫描寫楊廷理
一百五十年前的劉先生與五十年前的吳先生
都認為楊廷理由少數陪從遠赴宜蘭探巡並且越度三貂嶺山系是一件值得一書的壯舉
是不是說明了當年的三貂嶺是危險的路程呢
楊廷理先生是怎麼看待三貂嶺呢
他寫下了上三貂嶺的詩
上三貂嶺
""
衡嶽開雲舊仰韓,我來何福度艱難
腳踏實地何曾踏,境涉危機亦少安
古逕無人猿嘯樹,層顛有路可觀海
敢辭勞瘁希恬養,忍使番黎白眼看
""(註 二十二)
他在這首詩的雙夾註註明說
""淡水以北瘴雨陰霾,終歲不開,惟六七月稍霽,于上三貂,入蛤仔難,此數日清明,人以為神助.山嶺可觀海,
春梢蛤仔難居民即為闢路,于弗克至,失信於民可夫?""
而1895年根據馬關條約接收台灣的日本軍隊就沒有如此得到天助
從貢寮鄉澳底登陸後
攀越三貂嶺
在三貂嶺地區的九份,大粗坑,小粗坑,大竿林,拔死猴,蛇仔形.琉榔頭的埤頭.....
不幸戰死了六位兵員總共射擊了9993發子彈
才佔領這座山系
這可是日本軍隊首次在台灣本島的戰鬥與傷亡
而且就在九份
那是1895年的5月31日到6月2日
日本的日清戰史臺灣篇還特別記載
這段期間晴天極少
"須永隊"佔領三貂大山以來
經常濃霧四起
遮蔽視野
一片模糊
只有峰巒層疊
還依稀可以辨認(註二十)
除了山勢陡峻,戰紀中還說
所遇到的"賊兵"是由"舊清國兵勇"與當地居民所成的
"舊清國兵勇"與當地居民?
兵勇還願意保護台灣民主國或許是職責所在
但是當地人包括九份,金瓜石的居民
願意成為日軍口中的賊兵
那真是令人敬佩
而這篇戰紀
還特別說
6月2日
因為兵卒十分疲憊,而且必須越過險峻的三貂大嶺,聯隊長隈元正次中佐因此考慮延後攻擊基隆的時機.
拉回楊廷理先生的年代
危險在哪裡呢
除了山勢險峻與氣候多變
還有其他因素嗎
現代台灣史學者戚嘉林先生對楊廷理先生有一段評語說
1806年嘉慶皇帝補授治績稱善的楊廷理為台灣知府,楊氏為清代台灣名宦,一生之中曾三度抵台.
在台前後為官16年,終始近30年,雖已年屆60,但仍勇於任事,而其開蘭奠邊設治一方之事蹟,更是
功在宜蘭人民.
在臺灣
有一個悲哀
自古到今被稱為好官的寥寥無幾
能被歷史學家稱為名宦那是不容易了
這倒不是學者們好發議論
連當官的
自己也是如是說
道光年間(1821--1850)分巡臺灣兵備道徐宗幹先生,所著"斯未信齋文集".
說各各省吏治之壞,至閩而極;閩中吏治之壞,至臺灣而極.(註四)
換句話說
全中國的吏治以福建最差
而臺灣更是福建省裡排名第一的差
楊廷理在台灣初登場的重要事件是
林爽文事件
而這事件與與吏治之壞,至臺灣而極.是有極大的關係
率軍來臺的福康安在廷寄集裡記載
乾隆上諭說
'''見地方武備廢弛,心存玩觀.逆首林爽文等遂敢糾眾倡亂,乘間竊發,戕官劫縣,釀成巨案.""(註五)
這裡面說的"乘間竊發"實在有些輕描淡寫
我們看看
彰化縣志與臺灣文化志針對這事件是怎麼說的
彰化縣志卷描述說(註六)
知府知縣等大官,不敢深入敵營,就拿無辜小村落出氣與揚威,將村落放火焚燒焚燒用來示威.
而林爽文因勢而起.
這款的官吏並非少見
比如康熙年間朱一貴的起事,"聖武記"也說因為是知府橫暴,才引起民變(註七)
不過,乾隆皇帝並不是認識不清的無能領導人
在一個月後的上諭裡雖然還是認為台灣地方遼闊,民情刁悍.
但是也了解到
貪官汙吏,
昏庸無能,
將就馬虎,
文過飾非,
任用私人,
導致"姦民無所畏憚",""遂而釀成巨案,""
(註八)
清代
這類的看法似乎不是特例
在清代通史第二冊也說:
人民因為官吏的無情剝削與顢頇無能而鄙視官吏
而官吏的處事向來難稱公允;
比如刑事案件如果有無法破案的
就常常以原住先民來當犧牲
而這段文字
引用了一段聖武記的故事來做例證說
淡水同知潘凱
端坐衙門裡
忽然有人來報告
必須出門驗一具無名屍
潘凱與衙吏
才出城門
很不幸地就全部被殺害
而主辦緝凶工作的主辦人
因為理不出案情頭緒
找不出真兇
為了交差
於是就以"生番殺人"來搪塞
為了結案
以酒肉誘騙"番"赴宴
等待"番"醉不醒人事時
將"番"殺死
然後以罪人伏法來結案
而真兇卻脫然於世外(註九)
這段敘述怕人誤會這是個案
還特別標明"處事率類此.
是普遍現象
不過話講回來
乾隆五十三年(1788)清廷在三貂嶺與十分寮設立"防番民隘"(註十)
看來
三貂嶺
的確存在著高山先住民抵禦漢民族與平埔族侵略領土的抗爭
那可是生死相見的抗爭
而這在三貂嶺的民間族譜常常見得到這類"生番所殺"的記載(註十三)
例如平溪十分寮胡氏族譜便記載著
泰雅族先民出草的紀錄
即便到了道光元年(1821)噶瑪蘭通判姚瑩先生經過三貂嶺時
他寫下了台北道里記說
三貂嶺嶺路剛開沒多久,道路狹窄,山谷與山谷之間彷彿是以懸空的石橋相銜接
非常險峻
山區遼闊
約有數十里
內藏"生番"
其外熟番
有社有街市
有民隘設置於此
維護行旅安全
以防"生番"(註十四)
道光元年(1821)
距離楊廷理先生於嘉慶十二年(1807)首次登越三貂嶺
已經晚了14年
可見先住原住民
楊廷理時代
在三貂嶺仍然還具有保鄉衛土的能力
除此之外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淡水同知徐夢麟與副將徐佳士,憂慮林爽文之餘黨竄逃於宜蘭
探知三貂有吳沙,許天送及通事張光彩,熟悉"番情"因計招撫之.(註十一)
為何使用招撫兩字?
((欽定平臺記事本末))說
三貂,宜蘭當時是由"賊目"吳沙所佔據,官府招撫吳沙,命令他擒獻林爽文等賊首,以報效朝廷(註十二)
三貂,大約是現今的雙溪,貢寮兩鄉與附近的區域
就在九份金瓜石的東側
吳沙是賊目?
這可能讓大家不可思議
不過想想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郁永河在裨海紀遊一書中
有一段對話;
一位聚眾的"賊目"被官府逮捕後
在審判庭上
他不認為他聚集人馬是反叛朝廷
反而是為了等待官府招撫好求得好出身與好地位當個有好處的官(註十四)
郁永河還說
現場聽到的官吏笑翻了
不過
那是一個豪強的年代
與1895哖抗日保鄉衛土而被視為土匪的豪傑是不同的
雖然相同的都是"好俠"
不過對官府而言
"好俠"的英雄是與"作亂"的土匪等同的意義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那位等待招撫的反叛者與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的吳沙或許同為官府眼中的"好俠"的"賊目"
不過後者卻因為官府為了防堵林爽文的"餘黨"
招撫之後
成了開蘭的重要有功先民
楊廷理先生走過的三貂嶺地區
當時還是屬於剛招撫不久的區域
即使到了
道光元年(1821)
媱瑩先生
還是紀錄說
三貂嶺地區的隆隆嶺是淡水廳與噶瑪蘭廳的交界處
茂林峻嶺
是匪民所逃匿之地
是盜賊的聚集地
楊廷理先生敢
"輕騎從減歷危途"
難怪詩人要為之感慨了
更何況
大兵之後必有凶年
林爽文事件
人民生活想必更困苦了
這在民間族譜私文書裡還是有脈絡可循
比如新竹縣枋寮雙堂屋瑞閣家乘有一段記載說
"1786年...是年亦逢林爽文事件,社會動盪不安,討生活更不易""(註十五)
而這事件後又陸續發生許多人民起事的事件,每一場起事就是連續的兇年
楊廷理是憑藉何種的膽識
願意而且敢率性地進入宜蘭呢
不過從他在林爽文事件的表現
並不讓人太意外了
臺灣通史的楊廷理列傳說:
楊廷理字雙梧,廣西馬平人,起先擔任侯官縣的知縣
歷任昇至臺灣海防同知
乾隆五十一年(1786)秋
彰化林爽文起事,知府孫景燧遇害,全台震動,....
城中空虛,
楊廷理手持一旗,
寫著大大的"募義勇"三個字
,在鬧區中奔馳呼喊,說,好男子,就跟隨我.
聽到的人迅速聚集,不到三天募集八千人,
向這八千人精神講話闡揚守城的義理,
又募集海口水手一千,調用歸化的平埔族一千,總共一萬人.....
而林爽文的
黨首莊錫舍忽倒戈降,也是因為楊廷理招降而來的
....福康安至鹿港,楊廷理率領一萬人的"義勇"跟隨大軍, 三戰三捷......(註十六)
那時候擔任臺灣府南路理番同知的楊廷理先生不是走為上策
選擇落跑
也不是焚燒附近村落就了事
而是像一位街頭勇士般在大街上
揮舞著旗幟
招募義勇
完成他認為職責所在的對抗工作
除了個人的勇氣
如果沒有平常為官的好官聲
人民會願意跟從嗎
我很懷疑
嘉慶十二年(1807)楊廷理先生擔任臺灣知府
為了緝捕海上武裝力量蔡牽先生
到了艋舺
並且開闢三貂嶺道路(註十七)
九月九日第一次經過三貂嶺
抵達宜蘭
當年,朱濆先生率領剛戰敗但是還很強大的的殘餘艦隊抵達噶瑪蘭,
載運許多農業工具,進入蘇澳計畫開墾溪南地,有長期定居的打算...
五圍頭人陳奠邦告急,知府楊廷理先生趕緊北上
,與王得祿先生會合,與水路大軍剿討.
岸裡社番土目潘賢文先生位處於羅東社,
勢力威震一方,朱濆希望交結他,而當地人李祐也和朱濆先生暗中往來
楊廷理察知其實,召潘賢文至,曉以大義.犒賞嗶吱十疋,紅布五百疋,銀千元.於是奮起效力....朱濆大敗.
換句話說
楊廷理先生是以智慧對抗蔡牽
蔡牽先生已經向岸理社頭目潘賢文先生送過禮致過意
但是楊廷理先生加碼送禮
表達敬意與拉攏
而不是"依法行政"將平埔族岸里社打成叛亂犯
然後殲滅
再放火燒了社庄
而潘賢文先生也是重然諾的豪傑
奮起效力
打跑了來犯的"海賊朱濆"
這場仗打得贏
那可是比林爽文事件還不容易
而且最大不同的是
朱濆所要占領的是溪南地區
與當時溪北地區的漳州人沒有利害衝突
而朱濆也是漳州人
(註十八)
楊廷理先又是如何說的呢?
九日錫口道中
"""
幾年安坐賦閒居,佳節紛來寄筍輿
糕酒倩誰遣遠懷?海山笑我枉陳書
雈符肆志妖氛重,黎庶心驚眼界舒
漫道驚行曾萬里,危顛措足步徐徐
""
他在雙夾註解釋說,""時朱濆泊舟蘇噢,蛤仔難奸民多與通者,于領番勇深入其阻,為招徠記,以破奸謀,乃貽書愛總戎,乞以百兵相助,並請於水師王總戎,檄小哨船數隻泊烏石港口,以備策應,皆不獲報.蛤仔難居民得官長撫循,以為快事.由艋舺錫口至蛤仔難,中歷蛇仔形,三貂,嶐嶐三大嶺,過溪三十六重,危險異常,生番出沒,人多畏之.(同註二十二)
"""
楊廷理先生
這位廣西人
在臺灣是不是該有他的歷史地位呢
至少
在三貂嶺山系所在的瑞芳,九份,雙溪,平溪,貢寮,金瓜石,宜蘭
是該被懷念的官吏
林爽文事件後
乾隆皇帝論功行賞
說"""
乾隆五十三年二月初二日 內閣奉
上諭 茲因各省地方官建立生祠,係屬陋習,曾經降旨飭禁....如福康安,海蘭察,普爾普,舒亮等
勇略最著者,應於臺灣郡城及嘉義縣兩處,共建生祠塑立相貌,俾該處民人,望而生惕,日久不忘,
以示彰痺."""
建立生祠的名單
並沒有楊廷理先生
但是台灣人民是很可愛的
官府做不好,就鄙視或者像現在來個大遊行
做得好
也不會忘記他的好
乾隆皇帝不設
宜蘭人民設
設立楊廷理先生長生祿位於蘭城(宜蘭市)西關帝殿後的文昌閣,生為祀之
感謝這位五度翻越三貂嶺進入宜蘭的名宦
創建之功與捍衛之力而首任通判翟淦牌位也置於楊廷理先生的右側(註二十一)
而嘉慶丁卯年的三貂,宜蘭之行,受到宜蘭人民的熱烈歡迎
楊廷理先生也不禁受到鼓舞
寫下了這首"抵蛤仔難即事"
""
亂山行盡是頭圍,茆舍參差白板扉
萬幸歡騰迎太守,千畴雲盡見朝暉
民碞可畏知時語,忠信堪師涉事跡
一紙乞降來已晚,帝威所暨義旂輝
""
雙夾註註明說,""頭圍原名頭城,于為改之.山中無日不雨,是日晚晴.時得朱濆投誠稟.于宣布聖威,化外之民,皆成義旅.""(同註二十二)
官與民兩相和洽,是不是很令人稱羨呢?
即便是戰勝了朱濆先生的船隊
楊廷理先生還是不放心
一再要求上司將移蘭收入版圖
然而總是不獲允准
在他的"出山漫興"一詩中的雙夾註說
""蔡,朱二逆皆欲以蛤仔難為三窟,朱濆漳人,謀之猶便.今雖破其謀,而賊情未釋,必將復來,不能置蛤仔難於不問也."""
還是如此操心,但是這在上官的眼中應該是多事吧.
而楊廷理的官運並不隨著聲名而扶搖直上,反而是起起伏伏,屢屢跌倒又再起又再跌倒
這樣的官吏必不是很討上官的喜愛.
乾隆六十年(1795)夏天被福州府府知鄧廷輯先生以楊廷理在侯官知縣內,交代不清,捏開首先虧空之罪名而將他下獄.又因為久在獄中,忿不能忍,"敘刊年譜"文字侵犯鄧府知.被移送往刑部審訊,幸好嘉慶元年(1796)只是被判處戌守伊犁,派為馱馬處章京行走,每年三月至九月,與會同營務處章京上出城,到八里外的貿易亭,"督城守營守備"同時,必須補繳九千餘兩.傾家盪產還是無法了結.(同註二十二)
或許是向來抱持著為國為民這份赤忱,感動了台灣人.
嘉慶八年(1803),楊廷理從新疆伊犁戌滿六年而釋籍返回羊城,負債累累,一群群債權人天天上門,楊廷理先生將衣服等典當完畢,還不購支付欠債的十分之一.正當他感到:
"正深焦悶間,忽得臺郡紳士集腋助捐,來春專人送交廈門之信.""
他非常感動地寫下了"得台灣紳士公助信志感"甲子仲冬(1804)的感言
"""
從今不敢薄貲郎,缽托經年總未償
僅了官逋仍匱乏,重尋換轍代商量
休嗤貧士皆謀食,能解趨公肯遁藏
多謝故人傾助力,秋蘭紉處裹清香
""""
也因為臺灣仕紳的鼎力相助
嘉慶丙寅年1806年楊廷理先生得以再任臺灣知府,也開始了前面所說的與朱濆先生的遭遇,以及另一段起伏的人生.
不過臺灣仕紳所付的政治捐獻是值得的,尤其是楊廷理先生對開創宜蘭的用心,更是令人敬佩.
這位為宜蘭開發設治奔走不餘遺力的楊廷理先生,忘了自己說過的宦海無情,也忘了自己曾經因為言語招禍,也忘了曾經坐過牢發配過六年的邊疆生活.在"議開臺灣後山噶瑪蘭節略"一文中除了點出上級的因循苟且與地方既有勢力的阻撓,說
""然認真招忌,不遺力則招怨,怨忌日集,蜚語可畏,竊恐謠傳日久,無人為藻雪者.""
這也難怪楊廷理先生一生宦海的浮沉了.
不過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反的臺灣人民卻慧眼獨具
在一位窮困潦倒的過氣政治家的身上做出投資或者幫助,付出了大筆的政治獻金幫楊廷理先生捐復回官.而楊廷理先生也沒讓台灣尤其是宜蘭先民的失望.
楊廷理先生說"
孟夏六日重上三貂山頂口占
"""
不矜權術老迂儒,天付精神敘舊圖
勞勩敢云惟我獨,馳驅偏覺與人殊
青山到眼春成夢,滄海當關靜似湖
可怪躋攀無腳力,重來絕頂汗如濡
三貂甫過又嶐嶐,嵐氣迷漫日乍紅
矗立參天雲際樹,橫空跨海雨餘虹
除奸計短頻搔首,補拙情殷屢撫衷
知遇萍逢能幾日,憐才都付不言中
""
這首詩是庚午年嘉慶十五年(1810)委派進駐宜蘭
重登三貂嶺所作的感懷
詩人已經六十多歲了
腿力已經不行了
爬上三貂嶺的嶺頂汗流浹背了
還是努力地登上三貂嶺
您見到那張九份雨後的彩虹呢
是不是橫空跨海呢
楊廷理先生兩百年前也見過
您見到了那張半屏山的芒花嗎
或許
楊廷理先生見到的是矗立參天的黑森林
他說得對
也不知道是自嘲還是自傲
體會了自己的不懂得權術
也不知道是可慶幸還是可感慨的是自己還有這麼好的精神
在為自己或者臺灣人做些有意義的事
至於他說的
""知遇萍逢能幾日,憐才都付不言中""
說的是誰呢
偏偏這句話他沒有寫雙夾註
無從得知
又不好亂作解人
是嘉慶皇帝嗎?嘉慶皇帝曾經在"改捐知府"的奏摺上,上諭說""楊廷理是臺灣大出力的''也曾朱批說,"楊廷理朕所素知"讓他欣喜若狂確又戒慎恐懼地寫下了兩首詩其中一首是""壬申生日志喜''以感皇帝的知遇之恩.不過這日期又在1810年之後.壬申年是嘉慶十七年(1812)
不過我在想,那些響應他的號召起而執干戈的台灣漢人與原先住民,以及在他最落魄時為他募集銀兩
改捐知府的臺灣仕紳應該都是他的"憐他的才的知遇"吧
楊廷理先生在嘉慶17年(1812)第五度也是最後一次登上三貂嶺
噶瑪蘭道中口占
""
五入深山敢憚遙,開雲屢喜見三貂
獰狰漸化民番俗,澹泊能為署吏標
..........................................
"""'''''
雙夾註裡說
"時翟榆園司馬新蒞,頗能安貧""
垂垂老矣的楊廷理先生五度登上三貂嶺
見到三貂的雙溪鄉與貢寮鄉等境域
想到的是後繼有人的欣喜
因為擔任首任通判的翟淦是能安於貧窮
而這就讓楊廷理先生寫下澹泊能為署吏標的詩句
可見他一心還是在宜蘭的開發與捍衛
隔一年也就是嘉慶十七年(1812)
在重重的阻力下
開辦宜蘭的大功告成
學者劉漢忠先生"知還書屋詩鈔"一書的前言中說
"開辦大功告成,楊廷理奉特旨,授建寧知府.在臺灣府署養疾,等待赴任之時,又奉到上方指示:""噶瑪蘭一切事宜,近閱各該員文稟,多有未臻妥善之處.該守係原辦創始章程之人,自未便遽行內渡""實是借事留難,示以顏色.最後,楊廷理齎恨以終,令人扼腕.""
嘉慶十八年(1813),逝世於未赴建寧知府任前.(註同二十二)
吳沙先生有開創之功於三貂,宜蘭
而楊廷理先生是不也該如同吳沙先生一般地受到應有的尊敬呢
>>>>>>>>>>>>>>>>>>>>>>>>>>>>>>>>>>>>>>>>>>>>>>>>>>>>>
註一 楊俊哲先生 歷史月刊 楊廷理古道兼談淡蘭古道的演變
2003 7 186期與2002 9 176期
楊廷理年表:
臺灣通史 楊廷理列傳 931頁
註二 海音詩卷 侯官劉家謀撰 校者吳守禮 官至臺灣府學教諭 因病卒於任所 年僅四十,
由其鄉人韋氏廷芳,咸豐乙卯年一八五五(咸豐五年)刊行 發行人 黃純青 民國四十二年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註三 臺灣史 戚嘉林著 487頁1993年版
1806年嘉慶皇帝補授治績稱善的楊廷理為台灣知府,楊氏為清代台灣名宦,一生之中曾三度抵台.
在台前後為官16年,終始近30年,雖已年屆60,但仍勇於任事,而其開蘭奠邊設治一方之事蹟,更是
功在宜蘭人民.
註四 臺灣史 盛清沂 王詩琅 高樹潘主編 眾文圖書公司
道光年間分巡臺灣兵備道徐宗幹,所著斯未信齋文集.
曰:各省吏治之壞,至閩而極;閩中吏治之壞,至臺灣而極.
註五 廷寄 原藏者 福康安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主編者林熊祥 發行人 黃純青
民國四十三年版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內閣奉
上諭 且見地方武備廢弛,心存玩觀.逆首林爽文等遂敢糾眾倡亂,乘間竊發,戕官劫縣,釀成巨案.""
註六 同註五 彰化縣志卷十一:<<於是知縣俞駿與遊擊耿世文及知府孫景遂等帶兵前往
剿捕.未敢入其巢,駐兵於離城二十五里之大墩捕賊,賊眾遁匿,因燒其庄,賊黨遂煽各庄,
聲言官兵若來,此必無孑遺以脇眾,眾皆從賊.>>又臺灣文化志<<俞峻等駐兵於大墩,焚燒無辜小村落,
民有怨聲,林爽文乃趁機煽動.>>
註七 同註五聖武記"即謂:臺灣朱一貴之叛,激於知甫王珍,稅歛科虐,
濫捕結會及私伐杉木之民二百餘,淫刑以逞,鳳山姦民黃殿李勇吳外等,因民弗忍,又窺臺吏文婪武嬉
遂謀變也(註七)
註八 同註五"" 乾隆五十二年十二月十七日 內閣奉
上諭 福建臺灣府孤懸海外,遠隔重洋,地方遼闊,民情刁悍.無籍奸民,往往藉端滋事,
皆由地方官吏,任意侵婪,累民歛怨,而督撫遇有臺灣道府廳縣缺出,又以該處地土豐饒,
不問屬員才具能勝任與否,每用其私人,率請調補,俾得侵魚肥蠹,所調各員,不以涉險為虞,
轉以得調美缺為喜.到任後立其津益,貪黷無厭,而於地方案件,唯知將就完結,希圖了事.
以致姦民無所畏憚,始而作奸犯科,互相械鬥,甚至倡立會名,糾眾不法,遂而釀成巨案,""
註九)清代通史第二冊 130頁 蕭一山著 臺灣地大物博,彰泉惠潮之民日眾,寄籍分黨,孽牙其間,
守土官右日朘削之,於是民輕視吏.及其樹幟械鬥,動至萬人,將士不能彈治,唯以虛聲脅和,
於是民輕視官.又獄有不能結者,輒誘殺生番以歸獄.聖武記,淡水同知潘凱方在署,忽報城外
有無名屍當驗,甫出城,即為人所殺,並胥吏殲焉.當事者不能得主名,詭以生番報.使人以酒肉
誘番出,醉而殺之.奏罪人已伏法,而殺人者實脫然於世外.
處事率類此.
註十 貢寮鄉志卷之一大事記第10頁
註十一 同上註
註十二 同上註(( 欽定平臺記事本末))述事於卷五十三乾隆五十五年二月餘.今據((平臺記事本末))則述事於五十二年十二月十八日條
""三貂,蛤仔欄,先為賊目吳沙所拒,亦招出之,令其擒獻首逆自效""頁六十一
註十三 雙溪鄉誌卷之四 住民篇 134頁
註十四 裨海紀遊
康熙三十六年郁永河在裨海紀遊一書中
有一段對話
((.....問為何叛...))
對曰((我非叛....))
復問((....非叛而何?))
對曰((冀投誠圖出身耳))
聞者絕倒
註十五 新竹縣枋寮雙堂屋瑞閣家乘 270頁
劉學悟祭祀公業管理會
註十六 臺灣通史 楊廷理列傳 931頁 眾文圖書公司
楊廷理字雙梧,廣西馬平人,初知侯官縣
歷任昇至臺灣海防同知
乾隆五十一年秋彰化林爽文起事,知府孫景燧遇害,全台震動,乃攝府篆.....
城中空虛,停裡守一旗,大書慕義勇,馳呼於市,曰,好男子其從我.聞者走集,不三日而得八千人,
告以守成之義,皆曰諾.復募海口水手一千,調熟番一千,凡萬人.....
黨首莊錫舍忽倒戈降,廷理以書召之也....福康安至鹿港,廷理率義勇從, 三戰三捷.疏通中路,
遂見康安於丁臺莊,康安勞之.
註十七 同註十三 臺灣通史的海寇列傳說:
""乾隆十二年,朱濆竄噶瑪蘭,大載農具,入蘇澳謀溪南地,...五圍頭人陳奠邦告急,知府楊廷理北上
,與王得祿合,會水路君剿之.岸裡社番土目潘賢文處羅東社,勢力震一方,濆思結之,而李佑陰通賊,
廷理知其實,召賢文至,曉以大義.犒番嗶吱十疋,紅布五百疋,銀千元.皆奮起效力....濆大敗.""
註十八 臺灣史 戚嘉林著 487頁1993年版
1806年嘉慶皇帝補授治績稱善的楊廷理為台灣知府,楊氏為清代台灣名宦,一生之中曾三度抵台.
在台前後為官16年,終始近30年,雖已年屆60,但仍勇於任事,而其開蘭奠邊設治一方之事蹟,更是
功在宜蘭人民.
同年年底,嘉慶皇帝召見楊廷理垂詢朱濆海盜一事,楊廷理即直奏開蘭.
1788年廣東嘉應洲義民古吉龍即建請官方聽民開墾甲子爛,彼時淡防同知徐夢麟因赴
三貂辦理緝堵林爽文,而獲知蛤仔難情形,乃於事平後每向楊廷理陳述招撫該地事,
屢會知楊廷理而向上級建議,但是福建巡撫徐嗣曾以<<經費無出,且系界外,恐肇番釁>>
為由所拒
1807年海盜朱濆所率領之30餘艘船隻在雞籠,蘇澳洋面痛剿而損失近半,朱濆竄泊蘇澳,
船隊中載有大批農具,意圖占領羅東至蘇澳之間為其路上基地.朱濆並且以嗶磯,紅布散給
東西兩勢各社先住民,甚至令海盜鑿山開路,差20里即達羅東.
同年10月9日,楊廷理自艋舺(台北市萬華)出發,四日後親抵五圍(宜蘭市),蘭地民心振奮,
眾皆鼓舞.義首林永福,翁清和等即表示願率精壯效用.
楊廷理乃令林永福等帥番勇1200人穿山闢路抵達蘇澳與王得祿之水師船隊會合.
同年10月20日大敗朱濆,朱濆僅存16艘船突圍脫逃
當時宜蘭平原之漢民族移民百分之九九與朱濆同為漳州人,而且幾乎盡在宜蘭溪北,
而朱濆所欲占領者為溪南,與溪北漳州人沒有利害衝突,因此當地漳人李祐即與朱濆等私通.
而朱濆復以禮物拉攏溪南先住民,再加以該地僻處台灣東北角,交通不便,故彼時情事不利於官方.
同年11月楊廷理奉調內地,離台前福州將軍賽沖阿面呈形勢,請開益力.次年春,賽沖阿奏請朝廷
將噶瑪蘭歸入版圖,唯奉部駁斥,事逐中止.
1809年臺灣淡水廳中港地方漳泉械鬥歷時五月,蔓延至新,庄艋舺及彰化嘉義等地.楊廷理奉命抵台
查辦,三度來台,同年初夏三度入山,時年64歲.完成噶瑪蘭創始章程.次年底再次親抵蘭地覆勘
1811年清廷終於設置噶瑪蘭廳,設通判一員(駐五圍)
註十九 同上註
1812年楊廷理因為熟悉蘭地事宜,10月又再入蘭,輔佐首任通判翟淦,直至次年一月.
當時蘭地人民,思其創建之功與捍衛之力,乃設楊廷理祿位於蘭城(宜蘭市)西關帝殿後之文昌閣,
生為祀之,又首任通判翟淦亦素精強,事必躬親,1817年逝於任內,蘭人感之,乃設牌位於廷理之右
註二十 日本的日清戰史臺灣篇 攻台戰紀 遠流出版 譯者 許佩賢119頁1995年版
註二十一 同註十八
註二十二 知還書屋詩鈔 251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85年出版
>>>>>>>>>>>>>>>>>>>>>>>>>>>>>>>>>>>>>>>>>>>>>>>>>>>>>
楊廷理年表:
臺灣通史 楊廷理列傳 931頁 眾文圖書公司
楊廷理字雙梧,廣西馬平人,初知侯官縣
歷任昇至臺灣海防同知
乾隆五十一年秋彰化林爽文起事,知府孫景燧遇害,全台震動,乃攝府篆.....
城中空虛,停裡守一旗,大書慕義勇,馳呼於市,曰,好男子其從我.聞者走集,不三日而得八千人,
告以守成之義,皆曰諾.復募海口水手一千,調熟番一千,凡萬人.....
黨首莊錫舍忽倒戈降,廷理以書召之也....福康安至鹿港,廷理率義勇從, 三戰三捷.疏通中路,
遂見康安於丁臺莊,康安勞之.
乾隆五十三年,署臺灣道加按察使銜
乾隆六十年,以在侯官虧欠庫款謫戍伊犁
嘉慶八年赦還
嘉慶十二年又任臺灣府,當事時蔡牽俶擾海上,...廷理率兵北上,至五圍,...巡視蛤仔難...
嘉慶十七年七月,收蛤仔難其地,設噶瑪蘭廳,八月,廷理調任建寧知府,民思其政,為位於文昌壇之右
關於朱濆:
臺灣通史 海寇列傳 943頁
乾隆十二年,朱濆竄噶瑪蘭,大載農具,入蘇澳謀溪南地,...五圍頭人陳奠邦告急,知府楊廷理北上
,與王得祿合,會水路君剿之.岸裡社番土目潘賢文處羅東社,勢力震一方,濆思結之,而李佑陰通賊,
廷理知其實,召賢文至,曉以大義.犒番嗶吱十疋,紅布五百疋,銀千元.皆奮起效力....濆大敗.
關於楊廷理古道:
乾隆年間,白蘭闢古道由暖暖入山,又開闢經楓仔瀨,直達頂雙溪.
嘉慶中,台灣知府楊廷哩,開辦噶瑪蘭廳事宜,乃於白蘭路東,又開闢經四腳亭,蛇子形
,頂雙溪,越草嶺古道,至噶瑪蘭.然路途迂遠,行者多即舊路
關於楊廷理先生的評述:
臺灣史 戚嘉林著 487頁1993年版
1806年嘉慶皇帝補授治績稱善的楊廷理為台灣知府,楊氏為清代台灣名宦,一生之中曾三度抵台.
在台前後為官16年,終始近30年,雖已年屆60,但仍勇於任事,而其開蘭奠邊設治一方之事蹟,更是
功在宜蘭人民.
同年年底,嘉慶皇帝召見楊廷理垂詢朱濆海盜一事,楊廷理即直奏開蘭.
1788年廣東嘉應洲義民古吉龍即建請官方聽民開墾甲子爛,彼時淡防同知徐夢麟因赴
三貂辦理緝堵林爽文,而獲知蛤仔難情形,乃於事平後每向楊廷理陳述招撫該地事,
屢會知楊廷理而向上級建議,但是福建巡撫徐嗣曾以<<經費無出,且系界外,恐肇番釁>>
為由所拒
1807年海盜朱濆所率領之30餘艘船隻在雞籠,蘇澳洋面痛剿而損失近半,朱濆竄泊蘇澳,
船隊中載有大批農具,意圖占領羅東至蘇澳之間為其路上基地.朱濆並且以嗶磯,紅布散給
東西兩勢各社先住民,甚至令海盜鑿山開路,差20里即達羅東.
同年10月9日,楊廷理自艋舺(台北市萬華)出發,四日後親抵五圍(宜蘭市),蘭地民心振奮,
眾皆鼓舞.義首林永福,翁清和等即表示願率精壯效用.
楊廷理乃令林永福等帥番勇1200人穿山闢路抵達蘇澳與王得祿之水師船隊會合.
同年10月20日大敗朱濆,朱濆僅存16艘船突圍脫逃
當時宜蘭平原之漢民族移民百分之九九與朱濆同為漳州人,而且幾乎盡在宜蘭溪北,
而朱濆所欲占領者為溪南,與溪北漳州人沒有利害衝突,因此當地漳人李祐即與朱濆等私通.
而朱濆復以禮物拉攏溪南先住民,再加以該地僻處台灣東北角,交通不便,故彼時情事不利於官方.
同年11月楊廷理奉調內地,離台前福州將軍賽沖阿面呈形勢,請開益力.次年春,賽沖阿奏請朝廷
將噶瑪蘭歸入版圖,唯奉部駁斥,事逐中止.
1809年臺灣淡水廳中港地方漳泉械鬥歷時五月,蔓延至新,庄艋舺及彰化嘉義等地.楊廷理奉命抵台
查辦,三度來台,同年初夏三度入山,時年64歲.完成噶瑪蘭創始章程.次年底再次親抵蘭地覆勘
1811年清廷終於設置噶瑪蘭廳,設通判一員(駐五圍)
1812年楊廷理因為熟悉蘭地事宜,10月又再入蘭,輔佐首任通判翟淦,直至次年一月.
當時蘭地人民,思其創建之功與捍衛之力,乃設楊廷理祿位於蘭城(宜蘭市)西關帝殿後之文昌閣,
生為祀之,又首任通判翟淦亦素精強,事必躬親,1817年逝於任內,蘭人感之,乃設牌位於廷理之右
臺灣通紀 第二冊 陳衍著 125頁 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民國50年版
乾隆五十一年(1786)府城聞大墩與彰化失守,.....同知楊廷理代府事招坊市義民,三日中得八千.
145頁
乾隆六十年(1795)三月甲子
臺灣匪民陳周全作亂,限鹿港,乙丑,陷彰化.署副將張無咎,署知縣朱瀾聞城中有賊,懼不敢守,
出奔八卦山.
郡議以郡城根本重地,林逆之亂,臺灣道楊廷理固守得民心,與中軍遊擊潘國材留守.
嘉慶十七年(1812)楊庭理建仰山書院於噶瑪蘭廳治
關於福康安與林爽文兩位先生
廷寄 原藏者 福康安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主編者林熊祥 發行人 黃純青
第七頁
乾隆51年七月,彰化縣志卷十一:<<於是知縣俞駿與遊擊耿世文及知府孫景遂等帶兵前往
剿捕.未敢入其巢,駐兵於離城二十五里之大墩捕賊,賊眾遁匿,因燒其庄,賊黨遂煽各庄,
聲言官兵若來,此必無孑遺以脇眾,眾皆從賊.>>又臺灣文化志<<俞峻等駐兵於大墩,焚燒無辜小村落,
民有怨聲,林爽文乃趁機煽動.>>
第169頁 乾隆五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內閣奉
上諭 且見地方武備廢弛,心存玩觀.逆首林爽文等遂敢糾眾倡亂,乘兼竊發,戕官劫縣,釀成巨案.
第199頁 乾隆五十二年十二月十七日 內閣奉
上諭 福建臺灣府孤懸海外,遠隔重洋,地方遼闊,民情刁悍.無籍奸民,往往藉端滋事,
皆由地方官吏,任意侵婪,累民歛怨,而督撫遇有臺灣道府廳縣缺出,又以該處地土豐饒,
不問屬員才具能勝任與否,每用其私人,率請調補,俾得侵魚肥蠹,所調各員,不以涉險為虞,
轉以得調美缺為喜.到任後立其津益,貪黷無厭,而於地方案件,唯知將就完結,希圖了事.
以致姦民無所畏憚,始而作奸犯科,互相械鬥,甚至倡立會名,糾眾不法,遂而釀成巨案,
第278頁 乾隆五十三年二月初二日 內閣奉
上諭 茲因各省地方官建立生祠,係屬陋習,曾經降旨飭禁....如福康安,海蘭察,普爾普,舒亮等
勇略最著者,應於臺灣郡城及嘉義縣兩處,共建生祠塑立相貌,俾該處民人,望而生惕,日久不忘,
以示彰痺.
第322頁 乾隆五十年四月十五日 內閣奉
上諭 臺灣逆匪滋事,其始不過無藉匪徒,邀集夥黨,倡立會名,尚無聚眾謀逆之事.
關於海音詩卷 劉家謀先生
海音詩卷 侯官劉家謀撰 校者吳守禮 官至臺灣府學教諭 因病卒於任所 年僅四十,
由其鄉人韋氏廷芳,咸豐乙卯年刊行 發行人 黃純青 民國四十二年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台灣鄉土精誌 下冊 花松村編 中一出版社 661頁
嘉慶十七年(1812)楊廷理建仰山書院於噶瑪蘭廳治
智慧型全臺詩知識庫
www2.nmtl.gov.tw/TWPAPP/ShowAuthorInfo.aspx?AID=000218 - 14k - 頁庫存檔 - 類似網頁
教學資料庫一清治日治的蘭陽
media.ilc.edu.tw/6y/TC/602/6021.htm - 20k - 頁庫存檔 - 類似網頁
三貂嶺段的基隆河
同上
雨後有彩虹的九份海邊,橫空跨海
貢寮鄉
燦光寮古道黃吉祠
lobo 民國97年10月29日於九份樂伯二手書店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