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黃碧雲作家血卡門這本創作裡,奧喜奧村那位村民所說的,村裡認識每一個村裡的人,當你走進村子裡時,就有人告訴我說,城裡有人來了。這是大沙灣中多老的聚落啊?當我一爬上大約五十個階梯,就有一位銀髮大姊如是說。裝扮整齊的正要往下走,就不敢阻礙她,請教本地過往。
基隆市志說,基隆公共汽車車發展得晚。民國十四年(1925年),基隆開始通行馬車,路線由火車站到真砂町,也就是中正區中正路公共汽車管理處的原址。只有馬車一輛,日本人流水伊之助經營並且擔任駕駛。民國十六年(1927年),他買進兩輛汽車,行走原來的路線。
民國二十年(1931年)增闢三條路線,火車站為起點,分別是到濱町( 正濱里消防隊) ,京町( 東明路東橋頭), 仙洞( 仙洞國小前), 票價日幣八分。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5 月1 日,基隆市役向他收購。成為公營。
( 基隆市志交通篇)
日本畫家石川欽一郎(1871~1945),在1908年1月在台灣總督府台北師範學校舉辦水彩個展。同時在台灣日日新報發表水彩畫與台灣風光的專文。他說,京都與台北兩大體的山容水色相當接近,台北的色彩看起來還更加地美。紅簷黃壁搭配綠竹林效果十分強烈,相思樹的綠呈現日本內地所未曾見的沉著莊嚴感,在湛藍青空搭配下更為美妙。
顏娟英學者說,1925年,石川欽一郎在台灣日日新報幾乎每兩天便發表一篇畫作或是文章,大多是台北近郊的寫生搭配典雅的語體很像是日本的落語表演;諷刺台北市各項建設包括建築銅像,批評台灣人不衛生習慣,台北人不守規矩和日本人的保守態度與不夠文明進步的行為。
落語或者翻譯成單口相聲。江戶至明治時期流行的一種單人表演說話藝術,以劇中人的滑稽對話為主,漸入高潮時突然令人爆笑地結尾。
其中,1925年5月18日有一幅畫,是日本紳士穿著和日本和服婦人在路旁揮手招喚公共汽車,背景似乎是北門或是東門的城樓。而那公車是中型車輛,是1930年代電影出現的那一種。
顏學者註解說:{1922年,台北首創公共巴士,為日本人經營之台灣自動株式會社,因為經營不善,1925年轉為台灣人經營,改稱台北自動車株式會社,漸有起色。}
標題是鄉下人進城。落語說:這裡的公共汽車到處可以停車。這是乘客個人主義。若是在東京像這樣發揮個人主義的話,會被笑為鄉下人進城呢。
1914年1月,水彩畫家三宅克己在石川欽一郎的一再要請下,來到台灣。他說,台北到今天都還沒有電車或是馬車,難怪特別安靜,石川君的官舍又格外的寂靜,好像山裡的寺院。}
(水彩.紫瀾,石川欽一郎。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8月。顏英娟著)
不知道基隆市公車是否也隨叫隨停?平溪鄉胡氏族譜也說過,該地有個諺語,說,日據時期,當地有保正想要攔住開動了的火車,於是諺語說:{火車停下來,保正要搭車}。
基隆市的馬車與三宅克己所說的馬車是否同樣定義?若是台北公車是1922年創立,那,基隆1927年似乎也沒多晚。
當我走上中正路230 號,大門深鎖,重建還沒完成。屋後有樹木環繞。紅色九重葛花將綠林顯得更蒼翠了。很寧靜。而中正路就在下方十公尺處。沿著門外巷弄陡升的石階梯而上,可以瞭望基隆港。
李欽賢先生說中正路230 號,是日式豪宅。獨門獨院,背山面海,風景絕佳。是流水自動車株式會社創辦人的宅邸。日本戰敗後,國民政府接收充當基隆海軍要塞司令官邸,現在建物所有權歸李姓軍眷家屬,但他們慨允雞籠文史協進會無償使用。
(63頁, 台灣美術發展史全集基隆地區,61 頁,民國93 年 李欽賢)
基隆市歷史建築導覽手冊說,日治時期,基隆大沙灣地區設有一處海水浴場,鄰近地區區逐漸發展成為日本人的集居地,而位於大沙灣的李宅,是一棟建於1930年,原為日籍木材商人所擁有的私人住宅。根據屋架上留存的棟札顯示1931年竣工。
中正路李宅是一棟具有日式結構結合土藏造樣貌的建築,使用的建材有著日治時期建築一貫的優良品質,規模與空間則有別於一般公有日式宿舍之緊湊格局與品味。為基隆少數保存良好,格局與規模完整的日式建築,除了基地位置特殊,建築設計精緻之外,同時也見證大沙灣的港貌變遷及基隆軍事地位,具有高度保存價值。
最難能可貴的是保留了日式房舍中,傳統風貌的壁龕,押入,天袋等。舊稱要塞司令官邸。歷史建築登錄年度,2002年。
(基隆市歷史建築導覽手冊。基隆市文化局。 希望,重建後能有原始風味。
(非常感謝愛書人。 2020 年9 月7 日。基隆市中正區到府收購二手書舊書日記。)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