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雞籠山與九份夜景

。。。。。。。。。

 
這本書;所記載的美國排華運動,與九份金礦的發現有關聯;提到的薩鎮冰提督,他題的字還存在金瓜石祈堂廟的大柱上;對環保與美景的維護觀念,總覺得很適合東北角。

十天前,手肩背拉傷,端碗吃飯都很不方便。但是,還是得外出跑書。這幾天,跑到有點怕了,反覆受傷;不跑,又可惜。凌晨四點,起來讀這本書。趁著今天只跑一家,囫圇吞棗一番。
。。。。。。。。。。。。。。。

出使九囯日記,光緒三十二年十二月二十日發行。著作者,戴鴻慈先生。印刷者,農工商工藝局印刷科。總發行所:第一書局
。。。。。。。。。。。。。。。。。。。

戴鴻慈字少懷,廣東南海人。光緒二年進士,改庶吉士。光緒三十一年(1905),五大臣出使各國考求政治,戴先生為其中之一。在奉使的途中,擢升禮部尚書,回國後,擔任釐定官制大臣,轉法部尚書。又充任經筵講官,參預政務大臣。三十四年(1908),因疾請辭,慰留。宣統元年(1909),賞一等第三寶星,充報聘俄國專使大臣。二年(1910),卒,加太子少保,諡文誠。

重要大臣,是講究年資的,班次在後者,除非是特別詢問,通常是不能越級發言;清朝末年,更講求尊親,勢尤禁隔,只是跟著領頭大臣,旅進旅退而已。戴先生呢,可以說是【大臣之選者】,向來【負知新之譽】,。(詳請閱清史稿,卷四百三十九,列傳二百二十六,鼎文書局。)。

光緒三十一年(1905)夏六月十四日,清廷指派載澤,載鴻慈,徐世昌,端方前赴東西方各國考察一切政治。隨員文武各職,有,內閣中書陸宗輿,翰林院庶吉士熊希齡,商部主事田步蟾,商部主事章宗祥,戶部主事龍建章,分省補用道袁克定,候選知府施肇基....等隨員共三十八員。

清廷在同年的七月十日;決定載澤,徐世昌與紹英分往英法比日等國;載鴻慈與端方分往美俄德意奧等國。(請詳閱:出使九國日記,卷一)

郭筠仙先生,名嵩燾,筠仙是他的號,湖南湘陰人,道光二十七年進世。著有養知書屋詩文集,遺集等。光緒元年以兵部侍郎銜奉派出使英國,中國之有駐外使節,自郭先生開始。郭先生熟諳英文,一代異人。(郭嵩燾書札,印行者,國立故宮博物館,民國六十八年六月出版)。

光緒元年,當初奉派遣使時,仍然以天朝自居的朝廷大臣視為絕大侮辱,李子和制使,馮展雲學使,正言切論,以阻其行。郭先生答覆說:【數萬里程途,遜而不任,更有艱鉅,誰與任之?】。(郭嵩燾自序,郭嵩燾談洋務,花隨人聖盦摭憶全編,聯經出版)。

張玉法先生說:一八九八年到一九四八年之間,立憲運動是中國政治一個忽伏忽起的潮流,目的在為中國制定一部憲法,使政府組織,政權依憲法來行使,此即所謂憲政。第一期從一八九八年到一九一一年的君主立憲運動,當時清朝的皇帝在位,謀求政治改革的一批知識分子,不敢動搖君權,只提倡民權,他們最終目的目標是英國式的虛君共和,但清廷初只承認有限度的民權,主張摹仿日本和德國的君憲制度。

一九零四年至一九零五年的日俄戰爭,日本以立憲而勝,俄國以專制而敗,國人自是肯定了立憲的價值,因此,康,梁一派人的運動,引起了全國性的響應;甚至清朝政府,也不再因為此一運動發起於戊戌禍首,而加以拒絕。自清廷一九零五年以後,清廷即逐漸做實施憲政的準備。

一九零零年至一九零五年也是革命志士爭起期。群眾起事與暗殺事件有六起。新組織的革命團體五十六個,與革命志士有關的學校四十二個,創辦的革命報刊三十一種,宣傳革命的書冊有四十七種。在此同時,愛國主義有兩次重要的表現,一為一九零三年因俄國利用庚子拳亂而佔有滿洲,依約當撤而不撤,所引發的拒俄運動;一為一九零五年因美國限制華工入境,居留,所引發的反美運動。(請參閱:中國近代現代史,張玉法,東華書局,民國八十三年版)。

但是這一出使名單因革命黨的暗殺事件而有所更動。這本出使九囯日記也就以立憲派與革命派的歧異而開展。

八月二十六日,在北京正陽門車站,送行者很多,冠蓋紛紜,戴澤先登車,然後換戴鴻慈先生上後面另一車廂;徐世昌,紹英同戴澤同車;端方與載先生一起;還沒坐定,載澤先生前列的火車車廂上,【有人】引爆炸彈,當天有三人死亡,【兇手】也在其中,受傷者有十餘人。他說這真是【無妄之災】。

八月二十七日,五大臣中,載澤因為眉際破損,紹英受傷五處較重,徐世昌略受火灼請假,而由戴鴻慈領銜上朝請安。皇太后,皇上慰勞有加。皇太后垂簾聽納,【慨然於辦事之難,悽然淚下。】。

九月二十八日,上諭,改派尚其亨,李聖鐸以取代受傷的紹英與徐世昌。(卷一,同前註)

這隱其姓名【有人】的方式或許是所謂的春秋筆法吧?比如春秋穀梁傳僖公十九年(公元前641年)【春王三月,宋人執藤子嬰齊;夏六月,鄫子會盟於邾,已酉邾人執鄫子用之。}之類的記敘,不稱宋與株的國君的名,以表示對這類的不義加以譴責。】(春秋穀梁傳補注,民國五十八年版,原著者柯劭忞鳳孫。)

清史稿一書中,也常有此現象。民國十八年十二月十六日【故宮博物院院長易培基呈行政院文】說:清史稿缺失甚多,共有十九大項,第二項即為藐視先烈也。比如【彭烈士家珍之殺良弼也,路人皆知,而良弼傳,竟書曰:一日,良弼議事歸,及門,有人擲炸彈,三日而卒。曰有人而不明指彭烈士者,蓋取春秋稱人賤之也之意,其藐視先烈,抑何其深。(詳請參閱:楊校標點清史稿附函所引一),鼎文書局。】

不過,我想,這未必就是戴先生的本意。除了身居要津,立憲派與革命派立場兩者不同外,不能強求幸運躲過死亡威脅者太多。

這位【兇手】,是有姓有名的;吳樾先生,字孟俠,安徽桐城人。二十歲的時候,拋棄了八股,改學古文辭。後來考入保定高等學堂。讀了清議報,深信康有為與梁啟超的主張,可以救中國,每天鼓吹立憲,設使有人批評康梁,他就會斥責。但是呢,後來讀了中國白話報孫逸仙及黃帝魂革命軍等書刊,認為康梁立憲的主張,欺世誤國,改與革命黨人密切結合。他認為大舉事,緩而難;先為其易者,力主暗殺。曾經回信給友人江蘇籍的趙聲說:【某為其易,君為其難。】。

五大臣出洋考察憲政,他的朋友湖南籍的楊篤生認為,如果清廷計謀成功,則革命更加困難,中國永無復見天日的時候。吳樾慨然決定丟擲炸彈。然而,楊篤生所製作的炸彈缺少電引,施放者必死無疑,不忍心吳樾貿然使用。於是另外請金猷樹等革命派友人到奉天,上海去蒐求。

金先生等人還沒回來,而五大臣行期已定。吳樾不肯等。寫了與妻訣別書。八月二十六日這天。與山東籍的張榕,穿上奴僕的服裝,到了車站,警衛森嚴,試了幾次都進不去;隨機一變,趕緊去購買無頂官帽,以及布靴,打扮成皂隸,混入車站,登上五大臣花車,當時親貴送行,人眾擁擠,炸彈撞針,來不及拋擲就觸發了,轟然巨響,震撼北京。吳樾當場死亡,而劉榕逃遁而去。

這本書的例言,戴先生說:

總共游歷了日本渡太平洋到美國的檀香山,然後從舊金山橫過大陸而至華盛頓,紐約;再轉費城各省,渡大西洋,西至英,法,德,丹麥,瑞典,挪威,薩克森巴延而至奧斯馬加,俄,荷,比,瑞士與意大利。

為了方便,在地名加註以英文代之,以避免讀者在翻譯上產生紛擾。

這本日記不記載各國典章制度(另有專書),純就所見隨時記錄。

每日往觀各處,無一刻之暇,晚上才有空記錄,並未修飾,還請讀者見諒。(出使九囯日記,例言)

人初次到了外國,愛國心總是會很強烈;同時也會觀察該國人民的向心力。第一站來到了日本。那時,剛好是日俄戰爭剛結束。在神戶看到了日本人的熱烈慶祝。到處懸祝凱旋旗燈,愛國熱忱四處洋溢,讓他感動地說出了:【觀者有感情焉】這句話。

這本日記,詳細記載了當時所參觀的銀行,學校,議會,官廳,與各國人民,政治,經濟.....民生等所見與感慨。

關於華僑的命運,他也寄予相當的關心,舉個在檀香山的例子:

在檀香山;檀香山,廣東人,【在荒蕪之地,開闢草萊,開礦修路,擲無數汗血心力。一八九八年,檀香山歸倂美國,防疫事起,禁約繼之,寄人籬下,尚有逐客之懼。記及此,不知悲之從來矣。】。(卷二)

【防疫事起】;李增燡先生,四川人,曾經擔任中華民國駐檀香山總領事,他說:1812年到1885年間,陸續有四萬五千華工,來到檀香山的蔗園工作。1886年4月18日華埠首次火災,總共有六千到八千華人成為難民;第二次大火係因防疫而起,當時實未成疫,不過時症緊急而已。

1899年12月16日起,劃分華埠為十五區,派軍隊防守,不許越雷池一步,經過正,副領事楊蔚彬,古今輝交涉,才稍為放寬。過了幾天,有一位古先生在怒安奴街談話時,突然死亡;保生局知道了,馬上放火燒了這條街十二間,然後整個華埠都被燒毀。軍隊嚴守街口,幸好楊總領事率災民千餘人衝出,華僑才未燒斃一人。財物損失三百萬,保險不理賠,美國政府撥款一百萬。(詳請參閱:檀香山華僑史,華僑史論文集,華僑協會總會印行,民國五十二年版)

【禁約繼之】;孫甄陶先生說:1886年(同治七年)滿清政府特派欽差美籍的浦安臣,大臣志剛,孫家穀在美國華盛頓與美國國務欽華德Seward,增訂新約,並立下兩國人民往來居住照最惠國待遇,的平等互惠的精神。但是,民間排華運動卻接連而起。到了1882年(光緒八年)美國通過排華律,禁止中國人入籍與正式停止華工入境。1902年(光緒28年),美國國會再議決除了外交官,學生及旅行者外,將禁止所有中國移民入境法律,作無限期延長。而檀香山1898年歸併美國後,同時施用。(請詳參美國華僑史略,華僑協會總會印行,孫甄陶著,民國五十一年版,張希哲主編。)。

除了關心老僑;戴先生每到一地,總是會關注華僑子弟教育。辦得好,欣喜;缺乏的,就有感慨。比如說在美國舊金山,有華僑三萬人而無自立之學校,而且華商據勢力者不乏其人,但是,【奈之何不早謀。】。他說:

【舊金山華人雖多,而無自立之學校,其國文之不講,人格之卑下,有由來也。彼國比方別營一校,以專收華僑之子弟,程度愈降,教法敷衍,而陰即以沮吾人之入彼學。是以有志者裹足,聞者撫膺,謂宜急建自立之校,廣開研究國文之會,若半日學堂,庶有濟也。此地華商具勢力者不乏人,奈之何不早謀旃。】(卷三)


這點,似乎是針對【遠東書院】而來。孫甄陶先生說,1905年,加州意會通過加州學校案,主張設立【遠東公立學校】,法令的所揭示的目的是,不讓黃種人汙染了白種人。:【吾人兒童,不應與蒙古種學生接觸,以致其髫齡之觀念,受有任何影響】。

後來,中華中學校果然採用心學制而成立了。

美國華僑學校之最早者,設在三藩市,名叫【大清書院】,創立當在光緒十年(1884年),校址在沙加緬度七七七號樓上。正教席多為舉人與秀才擔任。上課時間,周一至周五,學生由專供蒙古種之中國,日本或韓國學童就讀之種族隔離學校【遠東學校】每天三點下課後,四點吃晚餐,然後,四點三十分至九點上課。

光緒三十二年(1906)三藩市大地震,清廷匯銀九萬兩,剛好美國政府也有撥款補助,僑眾將此款籌建中華會館,於士得頓街八四五號。大清書院即在上層。光緒三十四年(1908)改名為【中華僑民公立學堂】,民國十六年改名為【中華中學校】,民國十七年採用新學制,學校制度,重新確立。(請詳參美國華僑史略,華僑協會總會印行,孫甄陶著,民國五十一年版,張希哲主編。)。

在美國,除了參觀地方議會,國會與觐見美國總統外,還參觀了玉米等農作的選種,屠宰業的醫官檢驗制度,救火隊的演練,農業機具的製造,十餘層的Marsshall Field and Company百貨公司,卡匿奇Carnigie鋼鐵大王鋼鐵廠,美利蘭省Maryland水師學堂,紐約美國菸業公司,華人稱為熨斗樓的二十八層世界最高樓,哥倫比亞大學堂Columbia,美術館,一般民家,美孚洋行,費城的鑄幣局,克蘭姆Crane造船廠,獨立廳,幹尼路Cornell大學,阿哥拉大瀑布Niagara,大瀑布電力公司,亞靈頓Arlington紡織廠,委爾司雷Wellcery女學校,Springfield槍砲廠,.....耶路Yalu大學等等。在歐洲的行程大約也是以此類為主。

戴先生特別將獨立廳的華盛頓總統【會議憲法宣布獨立】的宣言,以中,英文方式寫在這日記裡:【議云:今宣布自由於全主上所有住居之人民。斯乃奉命於偏沙爾尼亞省,在費爾特費政府之大會議者也。】。

自由ㄟ,他注意到了。

他也注意到了監獄設置的目的,說:【尼布謼士加Nebraska省,....往觀監牢,監牢非以苦痛犯人也。束縛其自由而仍使之作工,故西人有改過所之稱。},其後,在卷四的愛爾賣拉Elmit的改良所,柏林監獄,也是如此記載。

而他對司法制度也再三地記錄。卷九,參觀了德意志帝國最高法堂的大審院。對辯護制度,國家替無力者延聘辯護士等等印象深刻。

這一行中,也不是那麼嚴肅,也曾在歐洲觀看了幾齣的戲劇。他也詳細地記載,以此,來讓大清國人透過藝術來了解西洋吧?

不過,亡國的恐懼如影隨形。

卷六,他記錄了在德國柏林所演的印度故事的戲劇。看到了【英將之威恣,印度君臣悚息之狀,使人生無限之感。烏虖,亡國之禍可畏也哉。】。

卷十,經過【窩沙Warsaw,即波蘭都城也。俄地,人種不齊,內訌時作,亡國,志士所在而有。經此地者既生麥秀黍離之感,據黎困石之危,可為歎息者矣。】。

卷十二,【午帥(端方)自開盧(開羅)來登舟,為言埃及國勢式微,受役外族。文明古國不能自強至於如此,可為感慨。】。

愛國心是不分立憲派,還是改革派,本來就存在於每位國民的心中,祖國是永遠的。

戴先生在卷七中記錄了在德國柏雷門Bremenm與市長巴爾克純Barkhansen同游博物館,他看到了所展示的陳列物【其中國器皿書畫則其至劣者】,氣憤地說:【其所託購物之人,不過商家,教士,游歷者。.....。故凡弓鞵,煙具,神像之屬,遂以揚祖國之汙點,而為代表全國之物品,可痛也以。】。

卷八,當他到丹麥的博物館,看到【中國器物如瓷器,織畫,雕漆,牙鏤金尚不甚劣】,就沒有再發牢騷了。

卷十一,到了米蘭參觀了大賽會場,見到參展各國,法國規模最大,日本最精心有追步英,德的氣勢,只有中國局面最小,幸好【漁業公司尚可自成一結構耳】。

卷十二:即便是到了檳榔嶼會見領事梁廷芳壁如,中華學校學生後會見商人胡國廉子春與張僖光舜欽,謝春生夢池,林花鑽汝舟及黃學文伍連德等人時,還是說:【兩宮一心慈孝,勿為莠言所惑。】。

愛國心之外,愛鄉情也是一樣的吧?

卷十一,當他到瑞士的肫湖T.huu,【游人群集渡江如鯽,蓋此地可舟可車而湖色猶勝也。】,以許多美麗辭彙形容這美景。但是話鋒一轉,說,中國美景比瑞士美的多太多了:

【思中國山川之勝,盧山,西湖,羅浮之屬如瑞士比者不可僂指。】。但是呢,沒有美的觀念,缺乏環保意識,也不懂得經營,放任墳墓興建,砍伐山林。:惋惜地說:

【中國內地未闢,交通不便,又乏所保護而經營之術;使墳塋縱橫,釜斤往來,風景索盡,遊人繭足。】。

君臣一心,應該還是戴鴻慈先生的最大願望吧?卷十二:【閱義大利財政彙考,意國幅員不及中國十分之一,其人民少中國十三倍有餘,而其進款反多五倍,由其君臣上下實力同心,深得藏富於民之意,年中即估定預算表。量入為出,亦量出為入。凡事與民謀之。此其國計近日進步所由來也。】。

這本書的末尾,他寫下了報告總結。
【蒙
召對接續詳言立憲利
國利民可造
國祚之靈長無損
君上之權柄及立憲預備必以釐定官制為入手】

一九零五年(光緒三十一年)奉命出國考察憲政的五大臣,在歐美及日本考察之後,肯定了憲政的價值,他們在奏摺中說:【各國之所以富強者,實因共遵憲法,取決公論。】。清末憲政的最大成就是,一九零八年開始試行地方自治,以訓練人民行使行政權;一九零九年(宣統元年)於各省設諮議局,以為省議會的預備;一九一零年於北京設資政院,以為國會的預備;甚至在一九一一年五月開始實行德,日式的內閣制度,以建立責任政府;但立憲沒有成就。(請參閱:中國近代現代史,張玉法,東華書局,民國八十三年版)。

手很痠,無法再舉手按鍵盤了,不再多寫了。晚安囉,各位朋友。(草稿,錯別字請原諒。)
。。。。。。。。。。。。。。。
九份樂伯二手書店20110822





九份與基隆嶼夜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樂伯二手書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