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基隆嶼及奇岩中的台灣
鴿子與人
石孔中的基隆山
基隆嶼及飛翔中的海鷗
望著魚舟遠揚的鴿子
起飛
基隆山與右側的九份
花瓶
番子澳山得前三分之一
遠方是基隆嶼
悄悄話
等候
前方是八斗子海岬
>>>>>>>>>>>
礦工之子沈先生
領著我來到深澳
深澳
是九份樂伯二手書店
窗外
第一道美麗的岬灣
來過幾回
但是沈先生不知為何
兩個月來屢屢邀我前往
說那裡有奇岩
當時我不以為然
台灣的國寶級畫石家任博悟先生
一生愛畫台灣的奇石
記得曾經在一本<<入迂上人畫石精品集>>
裡頭欣賞過
墾丁公園龍坑的珊瑚礁
澎湖雞嶼柱狀玄武岩
月世界泥岩
就是沒映像有深澳這個地方
這時
星期天清晨的七點
港區裡已經有許多漁船歸來
碼頭上盡是塑膠材質密封的一箱箱白帶魚
魚工朋友操著各國的語言
五六人一組
圍著一張張的桌子
切割魚條
準備今晚線釣白帶魚的魚餌
而幾艘漁船的船尾
就在掛滿了內衣內褲的漁艙上沿
或蹲或坐
捧著海大的碗
大口地吃著飯
我和沈先生
走近幾位正在將魚箱拉進貨車的漁工朋友
那一箱怕是上百公斤吧
氣溫十五度
只見他們臉上冒著汗
使勁地拉推送
這位來自中國福建泉州的朋友
與八位夥伴們
從昨天黃昏起到今天清晨
共線釣了九箱白帶魚
來台灣已經三個月
日夜顛倒地過
月薪是新台幣一萬三千元
魚老闆也會發豐收獎金
很愉快地回答我們的請教
好愉悅地說
已經有一位三歲的兒子了
那眼神彷彿兒子就在他手上似的
告別了他
這時休閒的遊客陸續開著豪華的轎車到防波提
準備釣魚
竟然與載魚貨車擁擠成了車陣
一位滿臉笑容的婆婆
挑著兩大袋的寶特瓶
費力地穿梭著
一位書友老湯姆
前幾天才憂慮寶特瓶對環境的破壞
沒想到今天就見到勤勞的老婆婆
不只將寶特瓶換成錢
也為大地減少負擔
然而
是幾點來海邊檢這禮拜六所丟棄的瓶子呢
以扁擔彎伏的力道來看
怕不有六七百支
幸好有老婆婆
一落落的防波塊的邊邊
我們
走過一座不曉得是那位貼心人做的小棧道
非常隱密又狹小
設若不是沈先生引領
怎麼可能知道這裡有密境
海與天頓然遼闊了起來
我站在岩塊區
背後是一大片的低矮不到十公分的草地
前面是(火庚)子寮灣
隔著(火庚)子寮海
最前面是
九份,基隆山,到最海邊的鼻頭角
那是難以言喻的協和美
我對沈先生說
難怪您要邀我同來
沈先生笑笑地講
走到盡頭再讚嘆吧
經過一座古老墳墓
建制與貢寮澳底三級古蹟吳沙墓相似
這座墳面向基隆山與火庚子寮海
視野真是美
而墳墓上方
與這遼闊的山野綠茵相接連
毫不突兀地融入並且獨享這山與海
走近一看
墓碑上赫然寫的是(故杜母...)等等字樣
杜家曾經是深澳到八斗子之間的大族
我也曾在今年五月
滿山油桐花的深澳山
發現同款式樣的杜家先妣的祖墳
想必是杜家慈祥的先人
不捨與惦念
才會要求依坡而建這座身後的居所
等候弄潮子孫的平安歸來
瑞芳鎮志記載
深澳里以深澳庄而得名
深奧起始於清朝乾隆末年
閩人杜鑾成,杜瑞茂
於此開闢捕魚
岸曲水深,因此名為深澳
開闢捕魚
那是沒錯
可是
杜家
也是很注重課讀的
在日據時代
瑞芳庄有四大書房
而深澳路五十六號的深澳書房
便是其中之一
設立者便是杜大憨先生
深澳庄
那是清代就有的庄名
別看深澳只是一個里
它的出現可能比九份還早
前清道光乙丑年
姚瑩先生在所寫的東槎紀略一書中曾提到
''''三貂嶺極高,俯瞰雞籠在嶺東南;海波洶湧,觀音,燭臺諸嶼,八尺門,清水澳,跌死猴坑,卯里鼻諸險,皆瞭然如掌.'''
跌死猴坑是沈先生童年的海濱里所在
八尺門靠近社寮島也就是和平島
而清水澳便是深澳的更舊更早的地名吧
因為台灣話諧音的清水就是深水的意思
只是還不敢肯定
我已經拜託書友拾餘叟先生幫我尋找深澳庄前清時的原漢租佃資料了
再來印證老一輩的唸法
相信才會比較正確
另外
柯培元先生的噶瑪蘭志略提到
:""噶瑪蘭入山孔道,初由東北行,自淡水之八堵折入雞龍;
循海過深澳至山貂,籠籠嶺,入蘭界""
瑞芳鎮志引述漢寶德<<台北縣第三級古蹟金字碑之研究與修復計畫>>
認為這就是<<淡蘭古道三貂線海道>>
而深澳便是中轉站
按照漢先生說的路線
大家閉起眼睛一起想像
兩三百年前
從淡水廳的艋舺沿著基隆河北上
在八堵火車站的西方沿著基隆河支流
越過獅球嶺
進入社寮島
經過八斗子,深澳,番子澳,海濱,水湳洞,哩咾,南仔吝,鼻頭社
越過鼻頭山抵達三貂社
越嶺到宜蘭
那會是何種美麗的風光呢
當然
瑞芳鎮志
也認定深澳,南仔吝與鼻頭
是凱達格蘭族的聚集地
凱達格蘭族
已難尋覓了
子孫或許都以漢人自居了
只留下番子澳這個舊地名
台北縣志開拓志裡提到番子澳原為平埔族居住地
為有別於深澳
因此名為番子澳
如果番子澳這地名
還不夠強烈
那您是否注意到了
有一張相片
山形特殊
是的
那就是番子澳山
深像是美國印地安人頭像
小心走過杜家先人墳墓的小徑
來到了山頭
那真是令人驚訝
只有造物者才能創作的石雕作品
有各種人形體態
或是俯瞰基隆嶼海面上破浪而出的魚舟
或是凝視更遠方未歸的遊子
或是彷彿上帝的石雕作品
精緻彫鏤
有海豚有蚱蜢
有台灣島形
有青蛙
有烏龜
有聖誕襪
有立體中空可以穿孔透視半個人高的花瓶
數也數不完
而且因為角度的不同
一塊岩石
可能是美人魚
另一邊看來卻又成了香蕉船
更令人震撼的是
整座
長約一列四節火車廂長
高約八層樓高
酷似一頭大象
他的象鼻
灣向深海
形成海拱
彷彿正在汲取無盡的海水
這不是我兒子國三課本裡的地質圖片嗎
海濤拍得真是高
但是站在岩石上看來
那只是小波浪
然而雙腳不禁發軟
最美總是在最險處
您看到那象鼻岩照片了嗎
那只是實景高度的三分之一
怕掉到海浬
不敢靠近地拍
改天一定要帶兒子來攝影
正當如是想
沈先生也說
我兩個女兒
總是很忙
否則她們一定會拍出這份驚艷美
那位福建來的漁工朋友
行船經過此處
不知道是否也有幾分心驚與讚嘆呢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
不論是沈先生,魚工朋友或是墳墓中的老婆婆
和我一樣
絕不可能讓子女單獨來
就算他們已為人父人母
來自北平的任博悟先生
民國三十七年以中央日報記者的身分
遊歷台灣三十五天後
便以台灣為家
而民國三十八年
應台灣大礦主
瑞三礦業公司李建興先生的邀約
擔任秘書一職
在瑞芳一住十四年
直到出家為止
為何沒畫過深澳岩石呢
我看到懸空修築在大海上的碉堡與連絡碉堡間的T字型通道
才訪然大悟
原來這裡既是清朝時期的海線中轉站
又是突出海岬的觀景地
因此在兩岸緊張之際
自然是軍事要塞
杜家先人的墳墓保留了
但是畫家與一般人民一樣
閒人就莫進了
九點了
該是回九份山城開店了
下回再好好尋訪吧
漁港裡的景象換成休閒海釣船的外國魚工朋友
忙碌地鏟著冰為遊客準備著
經過海巡部隊
赫然發現
匾額寫著海底坑的海底礦坑
署名人正是瑞三的李建興先生
令人景仰的入迂上人任博悟先生
可曾在此留連
聽聞了象鼻岩石的殊異而不得見呢?
深澳路的街上還有幾座古宅
只見幾位老人家
臉上除了皺紋
還有一款討海人特有的深黑
他們是杜家人的後代還是杜家的姻親
或許是達格蘭族吧
這當然是想像
但是淡蘭古道海線的深澳
是不需想像的
因為戒嚴
而真實保留了世界少有的奇岩
那是令人感動的台灣美
只是想起老婆婆肩上的寶特瓶
不禁擔心
這景還能傳承到下一代嗎
會不會如同凱達格蘭族一樣
僅是一個課本上歷史名詞
讓子孫費力地想像
>>>>>>>>>>>>>>>>>>>>>>>
書友老湯姆的網站
寶特瓶-現代生活必要之惡?
您看看
海豚在哪裡
像不像正在玩泥土的烏龜
仙履奇緣
垂釣
基隆山前的碉堡
凝視
象鼻岩的一小段
吵架還是溝通
咬了一口的餅乾
七點晨曦的基隆山
拉著白帶魚魚箱的大陸漁工朋友
早上七點
環保尖兵的老婆婆穿梭在車陣裡
用餐
深澳昔日古厝
>>>>>>>>>>>>>>>>>>>>>>>>
03122007樂伯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