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衡道學者說:
1,{落後國家初期,為了要趕上先進資本主義國家,就大量利用奴工,例如美國的非洲黑奴,日本資本主義發展初期利用黑道人物抓日本青年送到北海道集中營,強迫勞動;蘇聯利用西伯利亞奴工建立近代化的工業。....日治時期的初期也有奴工的問題。M.韋伯太美化資本主義,認為新教倫理製造出資本主義的社會;中研院院士余英時拾人牙慧,說儒家思想製造中國資本主義的社會,這些説法都太脫離現實,現實的資本主義發展是犧牲人民而得到的。...}(頁206)
2,{帝國主義者在殖民地剝削的是【超過利潤】....台灣土地比日本便宜,工資也只有日本人一半,為了更多利潤,盡量雇用女工,例如專賣局,菸廠的工人全都是女工,因為女工的工資只有男工的一半。....}(頁206)
3,
{後來日本人認為雇用女工的工資還太高,派人到廈門,雇用中國流氓在街頭宣傳【有機會到台灣發財】,誘騙中國人到臺灣來,當年中國教育不普及,不識字的人很多,這些人只領到一點點的前,就蓋了模印,簽下賣身契,然後上船來臺灣。一到台灣,就被荷槍守候在碼頭的煤礦自衛隊趕上車,或是走路到九份,金瓜石的集中營。
這些工人被稱為【支那苦力】,工資比女工還低,而且往往是賣身契約,每天不僅做工,還要挨打。
煤礦,金礦是最慘無人道的地方,不僅臺灣如此,日本也都是一樣,以日本的三池煤礦來說,天氣太熱,女工進入礦坑工作之前,都要把衣服全部脫光。
金礦的情況更不得了,每一個工人出礦坑時,鼻孔,耳孔,甚至是女工下體,都要接受檢查,確定沒有夾帶金子出來,後來臺灣人都不肯到金礦工作,所以日本人才雇用那麼多支那苦力。
很多支那苦力不堪虐待,沒有多久就死在九份,金瓜石,能夠狗權生命回到中國的,實在是寥寥無幾。
我曾經寫文章建議福建省政府,在金瓜石建立廈門勞工紀念碑,但是當局沒有接受。
在今日,好事(原註:沒有回扣的事)的建議不被接受,壞事((原註:有回扣的事)的建議卻有人接受。
太平洋戰爭以後,這個集中營變成美軍俘虜的集中營。所以美國在台辦事處,也應該在此設立一個紀念碑。}(頁280。林衡道先生訪談錄。訪問:卓遵宏,林秋敏;紀錄林秋敏。國史館印行。)
板橋林家跟台灣的煤礦,金礦事業並不陌生。
黃嘉謨學者說台灣與中國第一座西式煤礦以及全臺灣礦務的費用,便是板橋林家捐出的:
{光緒三年(1877),丁日昌勸說台北富紳林維讓,林維源兄弟,捐出洋銀五十萬元(原註:合銀三十六萬兩)作為舉辦全台灣礦務的經費。(總理衙門清檔散件光緒三年二月二十七日。甲午戰前臺灣之煤務)
林衡道學者是板橋林家。林為讓先生是曾祖父,林爾康先生是祖父,父親林熊祥先生的事業中,金礦,煤礦也是其中之一。
比如說其中的:
1,昭和十七年臺灣鑛區一覽,第二五二二號鑛區。鑛山名稱是金巴里鑛山,鑛區所在地:
臺北州七星郡士林街七股,頂中股。鑛區坪數123895。許可年月是大正十四年一月。鑛業人林熊祥,黃耀堯,代理人黃明燦。
2,林熊祥與黃耀堯在昭和十四年一月又共同取得鑛區番號3025,大幅增加了348136 坪,鑛區所在同上兩郡的七股,頂中股,草山,菁,坪頂。
( 昭和十七年臺灣鑛區一覽,頁2至5)
林熊祥先生是文人,他的【北投静憩】詩:
脈脈泉溫溪嶺間,
怡情蘇頓返間關;
農歌聒耳豐年樂,
草色支離半日閒。
(原註:林熊祥:字文訪,其宣齋,別署大遜山民,工詩文,尤精書道,曾任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總編纂,主任委員。著有「書學原論」及雜稿七十餘種。(北市志卷八交化志 文學篇,111頁,)
經營金礦,煤礦,全部家產最終沉到水底,就算是上彈幾次,最後打水漂式地失敗,那時,常見的。成功者便是幸運兒。
其中的陳宗賦秀才受困於證券以及煤礦事業,後來也是林熊祥先生幫忙。
台北市大稻埕的陳宗賦先生,字祚年,號篇竹,又號叔垚。生於民國前四十八年,(同治甲子 西 元1864 年)的十一月五日。 他的父親由新北市板橋區江子翠,遷居稻江。1890 年,27 歲考取臺北府秀才。1928 年在福州逝世。日據時代曾經與謝尊五,陳培三等等詩人與先生合夥經商失敗。寫下了“宏道,旭記兩公司罷業有感“ 詩:
半生事業付蹉跎,
一局殘棋感若何,
刻下熟籌軍背水,
天涯遍走孰監河,
趨炎人世知交少,
負氣英雄落拓多,
最恨十年書滅讀,
馬遷殖傳未聞過。
( 頁34,篇竹遺藝)
篇竹遺藝裡,在寫給合夥人陳麗生的書信中說{文山堡大崙脚“和“公館後“兩鑛區修正圖許可證鑛區稅後繕聯”, 大崙脚礦稅一年度及三個月伍拾圓,公館後礦稅一年度及三個月壹佰叁拾圓,總計壹佰捌拾元。}
在這封書信中也表現了陳宗賦先生期待新煤礦礦權的被日本政府授予和期待區尺炭礦和埤內坑兩新礦能夠讓他們解除宏道、旭記兩公司的債主 們的強烈催迫。
郭海鳴學者將陳宗賦與陳雲林明經,.....蔡成金貢生等等大稻埕文人並列。說宏道公司是陳宗賦,陳廷植,陳作淦等秀才與謝尊五等等詩人和士紳所股東經營的證券公司。(臺北文物,第二卷第三期, 稻江選士錄)
詩人藝術家經營金,煤礦在清朝末年以及日本時代不算是特例。比如顏雲年的臺陽礦業,李建興的瑞三礦業,倪蔣懷畫家的懷山煤礦。只是陳宗賦先生經商坎坷最終似乎沒有再起。最後經由連雅堂,許丙、謝汝銓、洪以南、葉鍊金,向林薇閣轉推薦給林熊祥希望擔任福建省福州東瀛書院的漢學老師。(篇竹遺藝)
【金瓜石鑛山一覽】是由經營者金瓜石鑛山株式會社所出版。而金瓜石鑛山特輯號發行時,金瓜石礦山已改由日本鑛業株式會社(臺灣鑛業株式會社)接手營運。
島田利吉在【金瓜石鑛山特輯號-金瓜石鑛山概要】的專文中說:金瓜石礦山-日本鑛業株式會社是在昭和八年四月(1933年),買收自金瓜石鑛山株式會社。
日本鑛業株式會社(臺灣礦業株式會社(以下簡稱日鑛)繼續在全台灣進行探鑛調查。臺灣礦產資源豐富,日鑛在花蓮港廳的蕨鑛山成立探鑛出張所,開設台東廳姑子律鑛山出張所,進行台灣東部的金銅礦床的開發。石油業也有所進展,開拓竹東,湖口,凍子腳,九層林等四個油田。在全台灣所擁有的事業,幾乎涵括了最重要的鑛種,獲得龐大的採礦鑛區,而不是陳宗賦那樣委屈。日鑛的
鑛種\許可鑛區區數\出願鑛區區數:
金銀鑛\四\ 一五
銅 \十\ 一七
鐵\ \一
砂金\五\一一
水銀\三\二
滿俺\\一
硫磺\四\一
石炭\十\十一
石油\九\一九二
合計: 四五\二五0
島田利吉不只對金瓜石礦山的地質,產量,.....設備等等悉心介紹,也記錄了鑛山的雇傭人數與民生:
礦山從業人數:
係員 一七九人
內地人(日本人)常傭夫五五二人
本島人常傭夫四六一人
直轄苦力三一一四人
本島人臨時夫二七七九人
合計七0八五人。
當時金瓜石礦山人口約一五000人。
本島人(台灣人)常傭夫是從直轄苦力中挑出,屬於日鑛的雇傭員工,選拔燈用的標準是技能優秀,國語(日語)可以理解與溝通。
直轄苦力也是日鑛直接雇傭。
本島人臨時夫是苦力頭招集,屬於苦力頭直屬的請負夫。(金瓜石鑛山ㄧ覽)
直轄苦力是否包括了中國苦力?這還需要考證。
金瓜石人的陳威廉學者在【懷念的故鄉金瓜石】的1939年大事記說:
{金瓜石礦山工作人數9488人,日本籍747人,台灣籍6208人,外籍勞工(原註:招募自溫州,福州)2443人。
1942年英軍戰俘移來金瓜石挖礦。
19943年台北監獄服刑人加入挖礦行列。}
(頁244)
{礦業是勞力密集的第一產業,太平
洋戰爭之前,金瓜石之採礦作業雖已相當
機械化,但仍需大量的勞力,從事危險的
坑內、外工作 •採礦是•
種典型的三
K(即日語發音kitsui
辛苦、kitanai骯髒,kiken 危險)工作,又有罹患職業病
矽肺的危險,願意從事這種工作的人並不
多。
日本礦業為解決勞力不足的問題
從中國大陸山東、浙江、福建、廣東等
沿海省份招募甚多的苦力前來金瓜石工
作。當時,這些勞工在日本統治之下的
台灣,是屬於外國人,或稱華僑,其性
質如同今日在台的外籍勞工。
這些來自大陸的勞工,在1939年最
高峰時,總人數達到二千五百人,而浙
江溫州籍佔絕大多數。…..。
當年渡海來金瓜石工作的溫州人,
戰後有一部份人回去浙江老家,也有一部
份人留在金瓜石繼續在礦山工作,成家定
居,其後代不乏事業成功,光耀門楣者。}(頁149。懷念的故鄉金瓜石)
同樣是金瓜石人的鄭春生學者說:
{日本礦業於民國二十一年,從後
宫手中購得金瓜石全部礦權後,著手擴
展採礦及選礦設備,但是缺乏人力。因
此,在民國二十二年,請浙江籍的工頭
郭志嘉、林香妹,返回溫州家鄉招募工
人,到金瓜石從事採礦工作。總人數有
二千五百人左右,其中以溫州人最多,
其次是福建人。日本礦業為了安排這些
大陸籍工人的住宿問題,就在金瓜石
(勸濟堂〉右下方,銅山社區公園位置
(戰俘營的地方〉興建工察,俗稱【溫
州寮】由於初到金瓜石工作,居處在
工寮式的建築,環境衛生等較差,直到
民國三十一年,為了安置從南洋遷送來
金瓜石的戰俘,後來稱為【啄鼻仔寮】,
因此搬遷到金瓜石竹礦體的山下。在從太子賓館的礦場,對面有依山傍勢横
形建築物,有三階層六棟的長形建築即
為【溫州寮】。光復之後。溫州人就各
白分散,有的回大陸:也有的赚了錢就
另外求發展:剩下的也就寥密無幾了,
金銅礦務局接管後,靠溪最底階層二棟
各為單身宿舍,其餘都改為工人眷屬宿
舍,遷住的有江西、四川、山東,遼寧
等省籍,堪稱為天下一家。….。
當時從大陸來的勞工,主要是工
作賺錢,雖工資微薄,但比其他的地方
高,容易工作,比家鄉的工資多許多,
只要努力工作,每月可節蓄三分之二的
工資寄回家鄉,家裡的生活獲得良好的
改善,出外人再克苦也是所願,家母曾
說當時我們住在石尾,家裡有福州人及溫州人二十幾人在筆者家裡包伙,而
只包飯食,用菜各自準備,包伙每月收
四斗米,當時折價約4.8元,而他們的
工資每天0.7元,如果加班,每個月可積蓄二十幾元,他們自已準備用的菜,
以最便宜及最容易保存的食品,例如:
鹹鰱魚、鹹溫魚、海蜇皮、黃蘿蔔乾等
等,這些食品在當時是最便宜的食物,貧苦的人所吃的食品•但現在
有錢人才能吃得起的食品。他們有時候
撥一個橘子當下飯的菜•機一瓣橘子
吃幾口飯,唏哩呼嚕就吃下幾碗的飯
過一餐,這是事實•由於生活節儉,重
勞力工作,營養不良體質較弱的就容易
罹患肺勞症,需要長期靜養治療,但也
有例外,有位叫來興的溫州人,他很注
重吃,講究吃的,對穿著及外表很隨
便,成為我們俗語「來興顧吃,無顧
身」,來形容一個人只顧吃好的,而不
顧穿著或儀表的人。
(昔日風華展金瓜)
金瓜石的金泉寺:
陳威廉說:
{金泉寺位於石山里三列厝宿舍區西
側,金水公路的下方,由日僧鹽崎亮惠應
日本礦業株式會社之請,於1937年建
立,原名金瓜石寺,屬日本淨土真宗東本
願寺大谷派,建寺的任務之一是照顧在金
瓜石礦山工作死亡,客死異鄉的工人骨灰
罈,這些骨灰罈存放在寺廟地下室,每年
陽曆七月十五日的日本盂盗蘭會(相當於
台灣的陰曆中元節)為這些往生者舉行超
度法會。
在金瓜石礦山工作的異鄉人有許多
來自浙江溫州的平陽、瑞安、玉環三縣,
於1939年達到高峰,約有兩千五百人左
右,大多是隻身渡海來金瓜石,從事極度
危險的坑內採礦工作,因事故死亡與病死
者眾,由日本礦業火化,骨灰寄放金瓜石
寺,目前尚有206個無主的骨灰罈,多屬
溫州籍人士。….。
1999年金瓜石石山社區理事長吳謙次與陳阿仁、徐鬥等
三位人士,目睹地窖失修,風吹雨打,
骸罈破裂,白骨暴露,心不忍而募資維
修,更新損壞的骨灰罈,中元設祭。瓜
山里前里長張文榮先生,發布消息經傳台北市溫州同鄉會,同鄉聞之極為關切,
隨即派人回原籍,登報找尋找家屬,詎料
久無所獲,遂規劃立碑以誌其事,且鐫刻
亡者氏名於碑後,以昭勞蹟
,免淪失考。}
(頁168,同前註)
金包里金礦最終是失敗。(林朝棨,臺灣之金)
林衡道說,林熊祥先生的林本源家族,除了製糖株式會社鹽水廠。桃園埔心糖廠之外,後來還插手很多事業。....林本源家族本身的生產事業除了茶葉以外,還有錢莊,票號。但是這些事業都是被被人當成冤大頭的事情,只有購買土地才是真實的事業。當時林本源各房的土地收租總額號稱四十萬石。(林衡道先生訪談錄:19)
2024年3月1日筆記。台北市萬華區到府收購二手書舊書長輩書學術書藝術書。非常感謝臉書好友讓書。【林衡道先生訪談錄】的讀後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