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村作次郎學者說,呂赫若作家(1914-1950)是台灣不可多得的文學家,活躍在日據時代,1944年出版了「春秋」的個人著作,這是清水書店發行的。
呂赫若全部都是日文寫作。
但是有一段情節,可以看出呂赫若的形象-對平常人忽視的「表現」也苦心追求的文學作家。
台灣發行的「民俗臺灣」二十八號,一九四三年十月的雜誌上,下村作次郎看到了這則隨筆,【本島人作家と表現】,作者是「牽牛子」:
前幾天,遇見呂赫若時,他忽然問我:撒尿的時候,有時會顫身輕抖一下,用「國語」怎麼說?我絞盡腦汁,一點也該不知怎麼回答。聽說用「本島語」說是「加忍損」。(頁三。從文學讀台灣。下村作次郎著,邱振瑞翻譯,黃英哲審訂。前衛)
下村作次郎說他不曉得牽牛子是誰。(或許是池田敏雄)
這篇隨筆主題是談論日文中沒有的「表現」,透過「本島語」翻成日文加以使用,豐富文學表現,成為「本島作家用「「國語」」寫文章的一種有利條件。」。
對於用語,思考再思考,可能是作家天生的謹慎態度。
同樣1914年出生的台灣才子,才華洋溢的林修二詩人(1914-1944),台南麻豆人,本名林永修,南山修,台南一中,日本慶應大學英文科畢業,1930年參加超現實主義詩社「風車詩社」。
1943年七月四日勉強拖著病體,參加「佛青會」,成為臺灣在家佛教信眾唯一代表。這是父親航空信中說,被臺灣總督府府內「臺灣佛教會」指名參加。
七月二十六日完成「列席大東亞佛教青年大會」報告,發表在一九四三年九月八日「臺灣佛教」二十一卷九號。
報告中,提到了「惡魔」這兩個字,林修二說,{像這種場合,大都使用固定的語言,【海外代表】都說輝煌於釋尊的光現在沒有,惡魔使得東亞黑暗,希望以佛的力量,東亞佛教徒的力量協力,早一點趕走惡魔才行。}
林修二說這惡魔在會場被叫了幾次,似乎很明顯是指美國英國,日本的代表都用「美國,英國」而不說惡魔,海外代表為什麼不明確說美英呢?或許指的是【戰爭】也說不定,希望早一點結束戰爭吧?(林修二集。林修二原著,陳千武翻譯,呂興昌編定。台南縣文化局。頁498)
2024年12月20日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