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衡道學者說:
{台灣被日本統治的51年當中,最悲慘的事情莫過於最後幾年的皇民化運動時代。
原本在一九一八事變以後,日本人對台灣人的壓迫就逐步地地行著,到了皇民化運動開始的時候,對台灣人的壓迫已經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他的同化政策之徹底,世界無人能比。
總督府透過皇民奉公會改良風俗習慣。
舉例來說禁止台灣人民穿中國旗袍以及有布紐的衣服,還派愛國婦人會(日本唯一允許成立的官方婦女團體)拿著剪刀,站在太平町,北門口等地,遇到穿旗袍以及布紐衣服的人,就用剪刀牛剪掉。
而由台灣人創辦的台灣新民報,不僅漢文版早被禁止,連報社也被改組為興南新聞。
日本人此舉不僅是改變名稱,更要台改變台灣人的意識形態。
家家戶戶至少要有一間塌塌米的房間,即使寺廟也不能例外;將原有的木質馬桶跟牌位一起燒掉,改成日本式的牌位與日式廁所。
同時總督府還禁止台灣人過農曆年節。
中國人的觀念裡農曆年節是祭拜祖先的日子,禁止過農曆年節,就等於禁止祭拜祖先。
總督府對原住民早已推行【日台同祖論】,因為原住民崇拜太陽,日本人的祖先也是,所謂天照大神就是太陽神。
總而言之,皇民化運動就是強迫台灣人民同化,甚至於布袋戲與歌仔戲的服裝,都要改成日式服裝,戲碼也要改成日本的歷史故事。造成很多笑話,簡直是不倫不類。
皇民化運動對宗教的迫害也是最嚴厲害的。
因為台灣人所崇拜的神,都是身著中國歷代服裝,日本人擔心台灣人會因此而懷念祖國,所以要消滅寺廟。
總督府設立寺廟調查委員會,第一步執行調查,第二步合併,第三部全部消滅。
當時日本軍方對此舉相當反對,因為統治台灣的措施,可以作為今後統治中國以及越南的範本,這個範本不能被破壞,等到中國全部都屬於日本之後,再來改變也還不遲。
因為軍方的反對,所以寺廟調查委員會才沒有辦法順利進行。
迫害寺廟代表性人物中有中壢郡守宮崎。
他將中壢的全部的寺廟全部破壞,只留下仁海宮(媽祖廟)其餘廟宇的神像都準備燒掉。
當時台北帝國大學的土俗教室(人類學系)老師趕來,將那些神像救下,並帶回台北當作人類學的標本。
所以當台灣光復以後,中壢的市民到台大的土俗教室,將神像一一搬回中壢安放,當宮崎帶著很多台灣人民去破壞寺廟時,還沾沾自喜。
他向日本政府邀功,謂此舉作為全台灣之示範。
結果引起很多日本人的反對,因為破壞寺廟是違反憲法的,媒體也大加批評,所以總督府也不得不停止破壞寺廟的行動。
宮崎率領民眾到神社參拜時,還在還作了一首打油詩:
昨日寺廟神
今日神社神
郡民歡送迎
本是同一神
宮崎一面演說,還一面感動得流淚,非常具有表演天份,光復以後,我們想向前進指揮所告發他為戰犯,但是不料被他溜走了。}
(頁242。
1,
【作爲娛樂的皇民化劇】
作者:黃得時
譯者:葉蓁蓁
a,{當日本內地不斷地呼喊國體觀念的明徵或日本精神的闡揚時,
我們臺灣也提倡所謂的 「皇民化」,我記得那應該是從昭和10年
(1935)左右開始的。而在二年後的7月,以支那事變爆發爲開端更
爲激烈化,終於發展成爲一個島民運動,積極地從各方面促進普及
化,小林前總督迅速地將其列爲統治臺灣的三原則之一。}
其結果,這之前中國式的,甚至是臺灣式的生活方式或思想傾
向被重新檢討,改善客廳、皇民化劇、改爲日式姓名等,很快就被
列為討論的議題。
由於改善客廳與改爲日式姓名是本文的論題外,所以暫時擱在
一邊,在此針對皇民化劇而論。}
b,{本島人向來唯一的娛樂機關就是戲劇,如果將其扮演戲劇的主
點分類,就可分為真人直接上舞台的大戲與使用人偶的人偶戲。
大戲更能分為:四枰、亂彈、白字戲、查某戲、採茶
戲、車鼓戲、子弟戲
,歌仔戲等。人偶戲可分篇:布袋戲
傀儡戲,皮猴戲。其他還有,雖然不扮演,便是在娛樂機構佔有很重要
角色的所謂「子弟』樂團。}
c,{這就是向來臺灣人最大眾化且唯一的娛樂機關,是靈魂安慰之
處。
但是,這個臺灣戲劇卻也遭到皇民化這樣大時代潮流的推擠,
一下就消失,而今到處都被禁止上演•因此現在的臺灣農村除了稱
爲衛生宣傅、納稅宣傳那種極為繁文縟禮的巡迴電影以外,没有一
樣是村人全體能打從心裡享受,舉雙手贊成而跳起來說「這才是我
們的娛樂」的東西,如此凄慘情况,有如燈火熄掉之後的淒凉。
著眼這一點,在這雨三年來,如雨後春筍般地在各地開始抬頭
的,就是所謂皇民化劇。}
…..
d,{之後,隨著皇民化運動的抬頭與禁止上演臺灣戲劇,便以「皇
民化劇」或「新劇」或者是「青年劇」 的名稱,再次在娛樂上出現。
三、四年來,以驚人的速度蔓延全臺灣,今年更組成新劇聯盟,11
月15日在文教局的協助之下,初次在本島舉辦藝能節,參加的四個
劇團,每一個都獲得總督獎。在此,新劇初次受到總督府當局的認
定。
不過,現在的這些新劇到底能做爲臺灣人的娛樂機關,徹底地
洗掉觀眾一天的疲憊,讓觀眾隔天早上有如獲得重生,賫力地開始
活動嗎?很遺憾的,令人感到其前途仍然渺茫。}(頁65。原刊《臺灣時報》 253,1941年1月1日
松尾直太郎校訂。日治時期臺文藝評論集,
雜誌篇.第三冊,黄英哲 主編,國家臺灣文藝館籌備處)
2,「皇民鍊成劇雜感」
作者:中山侑
譯者:吳豪人
2-1,{最近,來自內地的文人及戲劇工作者頻繁地造訪臺灣。或許是
這個綠故,內地的雜誌也不時的刊載有關臺灣演劇的報導。
在這些報導中,以非常奇特的名詞來稱呼臺灣的演劇,曰「皇
民鍊成劇」或 「皇民化劇」。這些名稱,對於不瞭解臺灣的內地人
而言,想來必然感覺十分怪異吧。此外,又提到新設立於大稻埕的
臺灣新劇聯盟,是全島皇民化劇團龍頭老大,聯盟中人亦將其戲劇
動輒冠以「新劇」之名。讓我們文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其實,無論是皇民鍊成劇、皇民化劇或者新劇,根本都是一樣
的東西呢。}
2-2,{大約十年(1931)前,總督府社會課會對外公開徵募「皇民化演劇」的
劇本。所謂「皇民化劇」之名,或許起於那時。在徵文規則中,已
定義了皇民化劇爲:透過演劇演出,使本島居民得以體會、擧習日
本精神。我記得,其中具體說明了總督府希望將皇民化運動的旨
趣,融於公戲劇表演中的目的。總之,就是利用戲劇的功能,以促進
皇民化運動的順利推展。}
2-3,{因此三宅署長積極推動皇民化劇的動機,就在於他認為
娛樂也必須扎根於日本精神之中。
正因如此,基隆的皇民化劇運動,一開始便十分蓬勒興盛,為
他處所不及。不久之後,又成立了基隆皇風協會,以及職業劇團,
並使其在基隆市内巡週公演。甚至還採取更積極的政策,至少在基
隆一地,禁止了臺灣演劇的公演。}
(原刊《臺灣警察時報》313,
1941年12月16日
王惠珍校訂)
3,楊肇嘉回憶錄裡說,清水街長任內,由日本請回一座觀世音菩薩的分身,供奉在清水鎮的觀音廟。日本統治者整理廟宇運動,連同廟宇都要剷掉,以便使人民改供奉日本的神社。清水鎮的觀音廟能被保存,也是因為請回他們的觀音菩薩的緣故。(頁169,楊肇嘉回憶錄,三民書局)
4,宮崎直勝,1942年還發行了這本【寺廟神の昇天-新領土の宗教對策-臺灣寺廟整理覺書】,書裏頭的確有一首口號說:
昨日寺廟神
今日神社神
郡民歡送迎
皆是同一神(頁109:寺廟神の昇天-新領土の宗教對策-臺灣寺廟整理覺書】,昭和17年(1942)新竹州中壢郡郡守宮崎直勝著,立石鐵臣裝幀。東都書籍株式會社臺北支店出版)
5,吳濁流作家說,當時的中壢郡守提倡廢止寺廟,並且寫了一本書叫【神門昇天】。台灣的御用紳士立刻倡和,響應這種局勢。關西街(新竹州)也響應,命令青年團員把土地公的祠廟破壞。我擔任的團,受命破壞郊外一所土地公祠。於是我和青年們準備了紙錢,恭恭敬敬地把原委向土地公說明,並且祈請暫時到鎮上的{大和宮}(太和宮?)避難。燃了紙錢後,把土地公的神體奉置在大和宮的神桌上,然後青年們就把土地祠全部毀除。
(台灣連翹。吳濁流。草根)
6,劉枝萬學者說,為毀减臺灣人的宗教信仰,總督府還發動「寺廟整理
還動,日本是有佛教無道教的國家 ,所以除了純粹的佛
教寺院外,其餘廟宇齋堂均在被整理之列,此「興佛滅
道,的舉措,在世界殖民史上相當罕見。
寺廟整理方針一出,當時臺北州中壢郡的郡守宮崎直
勝,寫了一本小書《寺廟神の昇天:臺灣寺廟整理覺書》
(1942),提出寺廟整理原則,為寺廟整理運動敲邊鼓。
他認為臺灣的神明已經回到中國原鄉而不存在於臺灣,
因此臺灣人祭拜的神像只是一尊木頭,並無神靈,這些神像已經没有用處,所以要火化,使其升天。因此,寺廟升天運動在北部的桃園、新竹一帶比較激烈。
與北部相較,南部的寺廟整理運動較為緩和。最著名的
是臺南大天后宮拆除事件,臺南大天后宮的廟產豐厚,戰
時臺南州政府為了尋覓財源,決定廢除大天后宮,標售廟
產充抵社會事業費用,地方民眾力爭保存,遂引發官民衝
突,當時此種因宗教問題而產生官民對時的情事,時有所聞。
寺廟整理運動不僅引起臺灣人極大反感 ,就連許多
日本人以及日本在臺的佛教宗派也強烈反對,一時輿論嘩
然。總督府擔心在戰時惹出不必要的紛爭,只得通飭各地
方官,不可強行廢除寺廟,毁神滅佛,刺激民心,整理之
風才趨緩和。之後,宮本延人 (1901~1987》以總督府任
命之宗教調查官的身分,前往各地協調溝通,傅達總督府近日擬定的方針。當他來到臺南,有人向他說了大天后宮
拆除的間题,他前往與臺南州知事溝通,拆除即被撤銷,
臺南媽祖廟因此保留下來。宮本先生的義舉深被地方
咸念,據他親口叙述,戰後有次再到臺南,居民從車站開
始沿街打鼓,熱情歡迎他的到來。(頁125,學海悠遊劉樹枝萬先生訪談錄,國史館)
2024年3月2日筆記。台北市萬華區到府收購二手書舊書長輩書學術書藝術書。非常感謝臉書好友讓書。【林衡道先生訪談錄】的讀後筆記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