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瑞芳鎮東和里
瑞芳鎮傑魚里蘇家頹圮古厝殘存的古窗
同上
同上,大門門柱,門柱上還可見到秀麗的題字
同上,昔日的門柱與窗
同上,飼料槽
同上,老阿桑
同上,附近的小土地公廟
同上,大門階梯與黃臘石
>>>>>>>>>>>>>>>>>>>>>>>>
連雅堂先生的臺灣通史有一段關於茶的記載
總是讓我非常的著迷
因為農業志裡所指的
臺灣歷史上最先移植並且種植茶樹的地名
就在九份的山下
但是
相當特殊
查過了台灣中華書局的辭海
還是找不到這個字
這個字查不到
對台灣的文字而言
並不是特例
乾隆丙戌年(1766 )
朱仕玠先生的小琉球漫誌
就有一段很生趣的敘述與觀察
"""
台地字多臆造,為字書所不載;如番(木羨)之(木羨),....颱風之颱字...不一而足,難以枚舉
""""
的確
台灣人算是很有創意
很會突破傳統
很會造字的
只是有些字可能保留下來了
有些卻捱不過電腦的普及
以前木刻版,石刻版一直到近代的鉛字印刷都還沒問題
因為鉛字印刷
只要鑄字師傅同意
任何的字
他都鑄得來
電腦就費事多了
我在想
臺灣通史裡所說(魚桀)魚坑這個(魚桀)字
就是一個例子吧
通史裡的農業志裡說:
"""
嘉慶時,(西元一七九六年到一八二年) ,有柯朝者歸自福建,始以武彝之茶植於(魚桀)魚坑,發育甚佳.既以茶子二斗播之,
收成亦豐,遂互相傳植.蓋以台北之地多雨,一年可收四季,春夏為盛.
茶之佳者,
為淡水之石碇文山二堡
次為八里坌堡
而至新竹者曰埔茶,色味較遜,價亦下.
""
(魚桀)魚坑?
雖然連雅堂先生並沒有說明到底在何方
但是
由盛清沂,王詩琅以及高樹潘三位先生所編著的"臺灣史"一書中
認定是在台北縣瑞芳鎮
台北縣瑞芳鎮
那就是九份雞籠山的山腳下
說來也好笑
每天搭火車總是會經過這裡
就是不曾來探訪
因為這裡幾乎是工業與住宅區
今天清晨
趁著雲消霧散
短暫放晴的空擋
帶著一窺究竟的心
從瑞芳火車站
騎著摩托車
經過瑞芳國小
越過基隆河
走上台2丁線瑞八公路
東和里,豎石,瑞平公路口來到(桀魚)魚路
不過五分鐘的路程
瑞芳的(桀魚)魚坑這麼小範圍
卻常常出現在文獻裡
甚至是昔日的九份,也可以說是臺灣大金礦主,台陽金礦公司的創始人顏雲年先生
童年舊居也是在(桀魚)魚坑
不到五分鐘
就看到了寫著一座民國94年新改建的福德廟
廟旁以電腦印製的標語寫著
傑魚里
沒想到
改成了傑出的傑
而不是左邊是魚右邊是桀的(桀魚)魚里
會不會因為是電腦叫不出
乾脆從權
以傑來替代呢
我一進廟門
供桌上有兩座石碑
右邊寫著是福德正神
左邊的石碑已然風化看不出字跡
但是仍然看得出深淺的殘筆
趕緊請教廟公
廟公說
以前就沒看過有字
應該只是一塊無字碑吧
我想無字是不太可能
改天再帶痱子粉來描看看
風化到這程度
需有一兩百年的歲月工夫
或許可以發現令人驚訝的碑文
告別了廟公
過了一座橋
來到了(魚桀)魚路200號附近
發現了一座"侯卿居"的廖家古厝
佔地相當廣
再往前是傑魚里活動中心
整個(魚桀)魚路可以說大小工廠環繞甚至還有一處瑞芳工業區也在其中
實在看不出
這裡會是"""嘉慶時,有柯朝者歸自福建,始以武彝之茶植於(魚桀)魚坑""的(魚桀)魚坑.
好驚訝
就在我有些失望時
竟然見到了
美麗的大石板門框屹立在殘牆斷柱的舊時庭院裡
庭院前有基隆河的黃臘石,花草種植在昔日的石臼,或者是以大石頭鑿成的飼料槽
即便是飼料槽
看起來都比現今大戶人家的洗臉槽還精緻
那挺拔的門框上還寫著
堂環坎水魚坑基業遠
座拱兌山象坂宗支長
橫眉是
崑峯綿錦
這真的是昔日的大戶人家了
雖然右廂房已經改建城三樓洋房
但是還是可以看出當年建築基地的遼闊
在最右側頹圮的石厝建築裡
一位84歲的老婆婆在種菜
她說
出生27天後
就被賣來這裡當養女
這座大屋是蘇家的古厝
因為她旁邊還有一位晚輩在幫忙
不好請教老人家的過往
這房子在她小時候就是這般的建築
地震震不倒的牢靠建築
而她就住在右廂房的另一棟
以前是紅瓦屋頂
因為瓦片不好維持才改成黑色的油毛氈
而那些石牆石門石柱
都是採自於大寮的溪邊大石頭
大寮是在更往八堵的前方
請教她這裡可是古時候(魚桀)魚坑的繁華中心?
她給我肯定的答案
後面是八分寮山
滿山有古道可通往平溪,暖暖
前方有基隆河與月眉山對望
右側也有溪溝
以前這裡是一個渡船頭
而且
她說
以前(魚桀)魚坑範圍很寬
連基隆河對岸過港的台揚顏雲年家也是
不像現今傑魚里那麼小了
這的確是
趕著回九份作生意
高興的告別了她
回到店裡
我再翻了幾本書還有平溪十分寮胡氏族譜
瑞芳鎮誌裡說
清代末葉
桀魚坑庄包括了現今的上天里與(魚桀)魚里
那範圍比現在更大了
包括了
(魚桀)魚坑
八分寮
尪仔上天
坑仔內
坪頂
滴水仔
楓仔瀨
粗坑口
只是瑞芳鎮誌將(魚桀)全部打字成(巾員)
可能是找不到這個(魚桀)的關係吧
而平溪十分寮胡氏族譜更是一再地出現下列的說法:
""咸豐一年1851年先祖胡隈公,被派為傑魚坑庄((按,應該是(魚桀)魚坑庄))之總理.
其轄區為今日之侯硐,三貂嶺,傑魚坑-----包含今日的瑞芳,大寮,平溪鄉""
由於連雅堂先生並沒有註明(魚桀)魚坑究竟位於何處
以及柯朝的生平為何
也未說明引用的古籍來源
因此有許多學者有所質疑
並且依據台灣總督府鈔藏的部分"番大租約"
認為雍正時期已經出現了種茶的條文內容
不過連雅堂先生寫得相當仔細
而且重點是敘述了從武夷山移植茶種並且開始互相傳植的特殊歷史
(魚桀)魚坑庄可以說包含了瑞芳與平溪兩鄉鎮的大部分
而這兩鄉鎮的雲霧裊繞氣候
種植茶樹是有可能的
連先生的說法還真的是值得深入探討
而(魚桀)魚坑庄這地名是如何來的
或許又是台灣造字的一例吧
(魚桀)魚坑的 (魚桀)
那一位老婆婆是念成ger
瑞芳鎮誌裡說:
""主要是因為此地產(巾員)魚,俗稱香魚才命名為(巾員)魚坑
是乾隆末年由福建人廖斯塔所開闢"""
而不同的是道光壬辰年(1832)的<<台北道里記>的作者姚瑩先生卻是寫成鲫魚坑
他說:
""
蓋艋舺以上至噶瑪蘭頭圍凡三日程,皆山徑故無館舍耳.暖暖迎日東北二里許,
稍平廣,可三百餘畝.居民四五家散處.三里至碇內,渡溪北岸,更東行二哩,楓仔瀨,
復過溪南岸,仍東行,三里至鲫魚坑.過渡,沿山二里,伽石.
""
姚瑩先生很注重音譯的正確性
伽石很接近台灣話的豎石
而豎便是唸chia
是不是很接近呢
而鲫魚坑是不是 (魚桀)魚坑的另一種音譯呢
只是這位老婆婆的唸法卻似乎不像是鲫魚坑的gi ar hie kenn
不過
從姚瑩先生的著作裡
也可以看出
最遲在道光年間
已經是淡蘭古道裡的一個重要聚落了
改天再來尋訪
看看有沒有更多的族譜可以找出先民在瑞芳平溪移植武夷山茶的過往
台灣本身也產原生茶
乾隆元年( 一七三六)黃叔璥的臺海使槎路裡說:
"水沙連茶,在深山中.眾木蔽虧,霧露濛密,晨曦晚照,總不能及.
色綠如松蘿,性極寒,療熱症最有效.每年,通事於各"番",議明入山焙製""
但是很特殊地是
連雅堂先生的臺灣通史將嘉慶時瑞芳平溪的 (魚桀)魚坑
視為最早移植的試驗地
前年
在九份的大竿林地區也就是現在的九份樂泊二手書店附近
發現了許多茶樹
當地一位聚福社的北管音樂家許先生說
那已經是百年的茶種了
並且泡了一壺給我喝
既甘甜又有些苦澀
他興致很好
還高興地拉唱北管曲讓我聆聽
開開我的視野
不知道這書店旁的茶種與 (魚桀)魚坑或者是水沙連茶
有沒有關聯呢
臺灣的鄉鎮總是很特殊
總是在角落的邊陲地帶
遺存著特殊的古蹟
可以印證台灣先民的奮鬥歷程
只是
我忽視了
兩年來
每天經過 (魚桀)魚坑卻不曾彎過來尋訪
很慚愧
同上古厝右廂房
廖家古厝
傑魚里福德宮右側已然風化的石碑
<>>>>>>>>>>>>>>>>>>>>>>>>>>
lobo 九份樂伯二手書店 2008 10 12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