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09/05/30 18:56筆記

IMG_9017.JPG

羽翠麟紅集  吳門鄭逸梅  上海益新書社印行  民國23年8月再版

>>>>>>>>>>>>>>>>>

清晨六點,騎著摩托車從九份的海濱,經過內瑞芳,瑞芳市區,東河,豎石,桀魚魚坑,八分寮,五分寮,來到了平溪鄉的李家古厝以及五分山氣象站.這條路線所經過的地名,曾經是平溪鄉先民往返中國大陸的路線之一.尤其李建興先生的曾祖父,便是在五分山西側的滴水仔庄落地,而在東側的平溪鄉十分寮山林生根.

走在台灣東北角,那一年代的礦工與白領階級都會說上一段李建興先生的小故事.這就不是讓人好奇而已,彷彿李先生本身就是台灣金礦與煤礦,或者說台灣東北角的近代史.
 
從一位佃農第四代孫,是如何從放牛牧童,私塾老師,深山礦工,工頭,一躍而成為大礦主?從一位"瑞芳五二七思想事件的受刑人而成為瑞芳鎮長;甚至,民國三十九年婉拒擔任台北市市長.
 
 
瑞三礦業的李建興先生(1891-1982),壯闊的一生,有著那一代人特有的波瀾.前幾天,因為蒐集五二七思想事件,向拾餘叟與文清的旅行札記的文清先生借得文集與詩集;借來的總是要還,因此趕緊閱讀並且整理一番.
 
看完這些書,心裡想,李先生不需要後人為他立傳,他的詩集與文稿本身就是最好的編年史.有事,就寫詩記之;無事,更要寫詩以排遣.
 
我想,這就是最好的第一手資料.詩人的文句質樸,不喜歡用典.不過這倒好,讀起來,免得學淺的我還必須翻辭海.
 
前幾天,已經整理了詩人1940年到1946年那一段,1940年瑞芳五二七思想事件:五月二七日金瓜石勸濟堂舉辦瑞芳五二七追思活動 瑞芳五二七事件的六年歲月.今天,想話說從頭,探討他的曾祖父舉家渡海的道光二十年(1840年).
 
 
李先生(1891-1982)(註一)的開台祖,來台方式相當特殊,是舉家遷台.
 
他的先祖是世居在福建安溪,歸善鄉,依仁里,石聖堡,廣孝大路厝.
 
道光二十年五月(1840年),曾祖父,李庇,服侍著母親翁太夫人,並且率領三位兒子,舉家渡海來台,在九份山下的(火庚子寮港)上岸.上岸後,起初定居瑞芳的滴水仔庄,五年後,移居現今的平溪鄉十分寮上天山.(註二)當時,曾祖父,李庇已經是五十二歲了,而曾祖父的母親更是七十二歲高齡.長子則為二十一歲.(註二之一)
 
清朝時代對於先民是否可以攜眷來台的政策,反覆不定,直到了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林爽文起義事件平定後,才准了福康安的奏摺,准許攜眷來台(註三);我目前沒有資料可以看得出李建興曾祖是何原因舉家遷台?
 
不過應該是求得更好的生活吧?平溪鄉可以說,即便到現今,還是胡姓半天下. 
在平溪十分寮胡氏族譜的族譜裡,我們可以閱讀到,原來李建興先生的曾祖,來到台灣後,成為安溪新寮胡氏開基祖,胡典澳先生的佃農.是以白銀六十圓分租了新寮溪上游石碣後的山林來作佃墾..(註四).
 
六十元多大呢?記得東北角目前最老的石碑,是隆隆嶺的道光十九年土地公紀念碑,總共募集了大約二十五銀圓,蓋了一間土地公祠.(註五)
 
舉家遷台?
 
這應該是極為艱難的決定吧?平溪鄉十分寮的惠安胡氏開基祖,,有一段舉家來台的儀式,頗讓人動容:那就是在道光十七年(1837年)在渡海來台前,先行將歷代祖先的神主牌位,宗祠,屋宇全部焚燒毀壞後才分成百餘艘船隻來台.(註七).
 
我目前並沒有李建興先生的族譜,也沒有相關的資料,不知道為何會舉家遷台.不過,前面提到的惠安胡氏開基祖是因為相鄰的隔壁鄉的欺負與酷毒,又加上道光13年到15年,連續三年海水暴漲,淹沒良田,無法安居,請示過神明後,才舉族移植到台灣.
 
李先生的曾祖父剛到平溪鄉十分寮,日子應該不好過吧?比他們早到三年的惠安胡氏開基祖,直到,道光二十四年還是這麼形容,想在浸料坑種植五穀,可是滿山的樹林非常茂密,飛禽走獸日夜出沒,種植的五穀總是無法收成,三餐不繼,又且疾病相纏,一家忙碌,無法形容的慘.
 
不過,李建興家族還是與惠安胡氏開基祖同款熬過來了.繁榮興盛,如今都成了大家族.而李建興先生更於晚年迎娶日據時代基隆三大美女之一的胡時女士為繼室.
 
胡時小姐與李建興先生,幼年時是私塾同學,雙方家庭常有往來,當時李建興因為家境清寒,胡時女士家比較富有,兩人論及婚嫁時,女家堅持必須以招贅方事入贅;有情人終不能成眷屬,於是,兩人各自婚嫁.數十年後,李建興先生原配黃氏夫人七十多歲逝世,胡時女士的老伴也往生多年,兩人在一次大拜拜場合邂逅,六十年前的戀情重又湧上心頭,兩人在兒孫環繞之下,八十四歲新郎與八十歲新娘結為夫婦,補償了早年不能結合的心願.(註九).
 
這位胡時女士是李建興先生的青梅竹馬,更是那位,安溪新寮胡氏開基祖胡典澳先生的子孫.換句話說,是李建興先生曾祖父李庇先生的地主的後代.(註八)(註九).
 
胡典澳先生在咸豐一年(1851年),被派為傑魚坑庄((按,應該是(魚桀)魚坑庄))之總理.其轄區為今日之侯硐,三貂嶺,傑魚坑-----包含今日的瑞芳,大寮,平溪鄉""(註後附大事記)
 
李建興先生的曾祖父就是在當年的(魚桀)魚坑庄落腳,開始了他綿延的子孫世系.
 
站在五分山上的氣象站下,滿山的菅芒,很難想像1840年平溪李先生的開台祖是如何開墾這片山林.
 
 
>>>>>>>>>>>>>>>>>>>>>
註:
(一)瑞芳鎮志 12
(二)
道光二十年五月(1840年),曾祖父,李庇,服侍著母親,並且率領兒子聯霸,聯淵,聯錦,舉家渡海來台,在九份山下的(火庚子寮港)上岸.上岸後,起初定居台北上淡水石碇堡滴水仔庄,不久,就移居同樣是石碇堡的新寮字大尖後.也就是現今平溪鄉十分寮上天山.而李建興先生就是李聯霸這一房,他的尊翁就是李聯霸第七子,伯夷先生.(李建興先生紀念集 1 張壽賢)
(二之一)
義方李氏家乘序 紹唐詩集142頁 龍文出版社 民國八十一年版 李建興撰
 
(三)
 清朝時代對於先民是否可以攜眷來台的政策,反覆不定,直到了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林爽文起義事件平定後,才准了福康安的奏摺,准許攜眷來台(台灣史,台省灣文獻會295,民68年版);
(四)
在平溪十分寮胡氏族譜的族譜裡,李建興先生的曾祖,來到台灣後,是當胡氏家族典澳公的佃農.是以白銀六十圓分租了新寮溪上游石碣後的山林來作佃墾..(平溪十分寮胡氏族譜320頁).
(五)
嘉慶二十五年胡克修(諸純,即時人稱為胡老師,老師音念lor sh)與雞籠社,金包里社與毛紹翁社平埔族所訂立承領佃墾契約,獲得淡水廳的核可.隔年胡克修先生以佃首總墾戶的身分,回到福建平溪招募墾戶,而典澳公兄弟便毅然來台...(平溪十分寮胡氏族譜320頁).
(六)
清光緒十三年, 十八世孫,(惠安)溪發承祖父雲梯之言故謹誌之,
""""
大清嘉慶與道光年間,疊遭杏厝鄉凌虐欺負;又況道光十三,四,五年海水連漲三年,田園盡被氾濫,五穀不登,鄉人流離失所.....
隨自道光十七年春,選擇起程日期,規定盡將廟祠,屋宇擾壞焚毀,其堂上祖先神主亦焚之日;離鄉之日;自是道光十七年七月二十四日棄祖,一族男婦老幼俱各流淚,雲集到前內落船,二十五日午刻開船,至海中沉洋三天,越至二十八日渡入奎籠港,二十九日至十份寮公館邊,暫宿數月,日無一餐,至十月間,移入石崁內住居七年,朝不謀饔,夕不謀飧.

迨至道光二十四年甲辰,祖父雲梯一家再移上浸料坑山頂數年,欲樹五穀,樹林陰翳,禽獸繁殖,五穀不登,不但爨火久虛,又且疾病相纏,一家忙碌慘孰焉....
""""(平溪十分寮胡氏族譜)
 
平溪十分寮胡氏族譜360頁).
八:
平溪十分寮胡氏族譜401頁
九:
中外雜誌民國七十二年元月號 傳奇人物李建興 17頁
十:
2)火庚子寮港:
港口就是現今九份基隆山面海處的瑞濱地區,又稱為更仔港以及鹼仔港,目前已成為瑞濱油港.(平溪胡氏族譜401頁)
註六裡,胡溪發先生依據他祖父的說法也寫成"奎籠港"
火庚子寮這名字還可以在當地的電線桿,廟宇以及地籍冊與聞縣裡看得到.可是在地圖集裡,他曾經是東北角的地理名詞.而在台灣這名詞還沒代表台灣之前,雞籠山曾經是台灣全島的總稱.又因為地名關係而被稱為火更子寮山,火庚子山便是雞籠山的代稱.(台灣城懷古集 林勇40頁)
台北市發展史第一冊 中華民國七十年版 台北市文獻委員會編印
 
>>>>>>>>>>>>>>>>>>>>>
李建興家族遷台的道光二十年(1840年)前後瑞芳與平溪地方的大事記:
.......
關於火庚子寮與十分寮之間:
 
瑞芳鎮志開拓史篇說
柑坪里是瑞芳鎮最早開發的地區
乾隆十五年(1750)有賴世與陳火燒兩位先民
在現今柑坪里基隆河沿岸有淺灘成瀨
種植柑橘
並且成立了柑仔店
店名就是瑞芳店
柑坪里清朝時期與大正九年時都還被稱為柑仔瀨
如今瑞芳人還是稱為內瑞芳
>>>>>>>>>>>>>>>>
關於滴水仔
瑞芳鎮志開拓篇記載
乾隆末年林姓人士開闢粗坑口,蕭光祿開闢尪子上天,蕭朝陽先生開闢滴水仔.....
>>>>>>>>>>>>>>>>>
關於十分寮附近的塘汛:

清代台灣的綠營部署 黃智偉著
32頁--81頁
塘汛可以說是清代地方統治最末梢的機構,在數量上也最多.如何能有效部署營兵,以達到平時防治盜匪,亂時靈活調度的功用,是統治者重要課題.

嘉慶十三年(1808年)淡水營擴編為艋舺營,增加了水轉腳汛,暖暖塘,三瓜子汛,燦光寮汛和三貂港汛.
2000年版 台灣重層近代化論文集   主編 若林正丈 吳密察  出版者播 台灣重層近代化論文集  
清代台灣的綠營部署 黃智偉著
32頁--81頁
塘汛可以說是清代地方統治最末梢的機構,在數量上也最多.如何能有效部署營兵,以達到平時防治盜匪,亂時靈活調度的功用,是統治者重要課題.
>>>>>>>>>>>>
關於十分寮的種茶
 
臺灣通史的農業志裡說:
"""
嘉慶時,(西元一七九六年到一八二年) ,有柯朝者歸自福建,始以武彝之茶植於(魚桀)魚坑,發育甚佳.既以茶子二斗播之,收成亦豐,遂互相傳植.蓋以台北之地多雨,一年可收四季,春夏為盛.
茶之佳者,為淡水之石碇文山二堡,次為八里坌堡,而至新竹者曰埔茶,色味較遜,價亦下
 
瑞芳鎮誌裡說,清代末葉,桀魚坑庄包括了現今的上天里與(魚桀)魚里,那範圍比現在更大了,
包括了:
(魚桀)魚坑
八分寮
尪仔上天
坑仔內
坪頂
滴水仔
楓仔瀨
粗坑口
 
而平溪十分寮胡氏族譜更是一再地出現下列的說法:""咸豐一年1851年先祖胡隈公,被派為傑魚坑庄((按,應該是(魚桀)魚坑庄))之總理.其轄區為今日之侯硐,三貂嶺,傑魚坑-----包含今日的瑞芳,大寮,平溪鄉""
 
瑞芳鎮誌裡說:""主要是因為此地產(巾員)魚,(按應是魚桀)俗稱香魚才命名為(巾員)魚坑,是乾隆末年由福建人廖斯塔所開闢"""而不同的是道光壬辰年(1832)的<<台北道里記>的作者姚瑩先生卻是寫成鲫魚坑
他說:
""
 
蓋艋舺以上至噶瑪蘭頭圍凡三日程,皆山徑故無館舍耳.暖暖迎日東北二里許,
稍平廣,可三百餘畝.居民四五家散處.三里至碇內,渡溪北岸,更東行二哩,楓仔瀨,
復過溪南岸,仍東行,三里至鲫魚坑.過渡,沿山二里,伽石.""""""""
 
>>>>>>>>>>>>>>>>>
關於火庚子寮的跌死猴古道與跌死猴庄:
 
基隆堡(火庚)仔寮二五七之六,二七二之二,二一七之二,二六八之一,二六九之一,二一五之一
<<立洽佃批墾字,番人大雞籠社土目已力,目祖遺趾界管之地,坐落土名拔使猴庄
柑仔瀨口傍山面海荒山埔一所
社番不能墾耕
口糧無資拈得
漢人徐港關,徐文國自備工本
鑿圳開田
成田之日納番口糧
即日收過埔底銀六十元
隨即到地當仝踏明界址
東至崙頂分水為界
西至崙頂分水為界
南至領頭為界
北至海為界
四址明白為界
面約年納口糧壹元
保此本社物業於別番無干
如有不明
力出首抵當
不干佃人事
此係番漢兩願
口恐無憑
立佃批字壹紙
付執為照
即日收過埔底銀六十元
再照
 
嘉慶二十三年三月     立洽佃批字番  
 
以上出自
行政院文建會發行並與遠流出版社
共同出版的<<台灣總督府檔案抄錄契約文書>>
 
嘉慶二十三年三月有關於<<拔使侯庄>>的紀錄
我將它抄錄下來,和大家一起參考.
 
不過,很抱歉,因為是引用,所以不得照錄稱呼原住民,
當時的歧視字眼(番)字等用語.
>>>>>>>>>>>>>>>>
關於:跌死猴古道便是聯絡(火庚)子寮庄與柑仔瀨庄的首要道路
 
(火庚)子寮庄可是赫赫有名於當時
在一本文化大學所編輯的地圖集裡
雖然1723--1874年註明了柑仔瀨的地名
但是1875--1886年清代台灣建制圖
卻標誌了代表九份,海濱,碰碰仔與跌死猴所在的(火庚)子寮
而不再是柑仔瀨了
那可是A4大小的地圖
可見重要性了
 
而跌死猴庄本身也是很有名氣的
因為之前在樂伯的部落格裡介紹過了
就不多說
但是從中研院的"台灣新舊地圖比對"的網站中
也可以見到這庄的存在
 
前清道光乙丑年(1828年)
姚瑩先生在所寫的東槎紀略一書中曾提到
''''三貂嶺極高,俯瞰雞籠在嶺東南;海波洶湧,觀音,燭臺諸嶼,八尺門,
清水澳,跌死猴坑,卯里鼻諸險,皆瞭然如掌.'''
 
>>>>>>>>>>>>>>>>>>>
關於三貂嶺與十分寮的安全性:
 
乾隆五十三年(1788)清廷在三貂嶺與十分寮設立"防番民隘"
看來
三貂嶺
的確存在著高山先住民抵禦漢民族與平埔族侵略領土的抗爭
那可是生死相見的抗爭
而這在三貂嶺的民間族譜常常見得到這類"生番所殺"的記載(註十三)
例如平溪十分寮胡氏族譜便記載著
泰雅族先民出草的紀錄
即便到了道光元年(1821)噶瑪蘭通判姚瑩先生經過三貂嶺時
他寫下了台北道里記說
三貂嶺嶺路剛開沒多久,道路狹窄,山谷與山谷之間彷彿是以懸空的石橋相銜接
非常險峻
山區遼闊
約有數十里
內藏"生番"
其外熟番
有社有街市
有民隘設置於此
維護行旅安全
以防"生番"(註十四)
道光元年(1821)
距離楊廷理先生於嘉慶十二年(1807)首次登越三貂嶺
已經晚了14年
可見先住原住民
楊廷理時代
在三貂嶺仍然還具有保鄉衛土的能力
 
除此之外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淡水同知徐夢麟與副將徐佳士,憂慮林爽文之餘黨竄逃於宜蘭
探知三貂有吳沙,許天送及通事張光彩,熟悉"番情"因計招撫之.(註十一)

道光元年(1821)
媱瑩先生
還是紀錄說
三貂嶺地區的隆隆嶺是淡水廳與噶瑪蘭廳的交界處
茂林峻嶺
是匪民所逃匿之地
是盜賊的聚集地
>>>>>>>>>>>>>>>>>
關於十分寮附近地區開發情形:
<<立杜賣盡根田契人陳紅慶,有自置水田山林埔地壹所,坐落土名九份寮>>註一及註十九
 
但是這九份寮地名,指的卻是金瓜石,因為契約書中說
<<東至獅仔石大橫山崙分水界
西至大溪陳家為界;
南至樹梅皮腳黃慶反水為界;
北至橫山崙尾透大溪為界>>
 
獅仔石,樹梅即是現今茶壺山與樹梅(註二)
各在金瓜石的東方與南方
 
又說
<<竹林,樹木,菜園,禾埕,厝地,餘埔,孔地,水溝,湳窟,一應在內>>
可見這水田林埔開發已經許久了
才能有此規模
 
我沒找到這塊被稱為九份寮更早的原住民與漢人的租佃契約
因此不敢斷定漢人的開發年代
,但是鄰近基隆山的幾張租佃契約
:台灣總督府檔案抄錄契約文書 第十七冊  遠流出版 文建會發行
 
                   173頁 南仔吝 嘉慶十四年 三貂社
                  181頁 鼻頭庄 嘉慶十八年 三貂社
                  185頁 龍潭堵 嘉慶二十五年 雞籠社  敘及
                  221頁 深澳庄   嘉慶二十三年 大奎籠社  道光十一年敘及
                  232頁 拔使侯庄 嘉慶二十三年 大雞籠社 
幾乎集中於嘉慶十四到二十三年間
或許可以推測應該相去不遠
>>>>>>>>>>>>>>>>>>>>
>>>>>>>>>>>>>>>>
關於平溪鄉十分寮目前所見最早的古文書,並且關於,從火庚子寮到十分寮的路線之一:
 
在"平溪十分寮胡氏族譜"一書中說
""胡克修公,嘉慶22年(1817),向金包里社,雞籠社,毛少翁社三設通士,承租
暖暖山後十分寮一帶山埔等處林地,東至三貂山,石壁坑,苧仔潭,倒水為界
........""
換句話說
至少苧仔潭這地名至少存在了將近兩百年
以前屬於凱達格蘭族這三個社的共有地
 
族譜裡又說
""苧仔潭為清代中後期,基隆河河運最北終點
有定期班船
其地位於"六勘"即今之內瑞芳(柑仔瀨)之一小瀨
清朝派有三名汛兵駐防
當時溪邊並無步道通往平溪
因此自暖暖下船登岸
循東勢坑,尪子上天,八分寮,五分而至十分埔
之(那那平埔族古道)"""
 
看看兩岸已經被水泥牆束圍的苧仔潭
很難想像
當年有渡船,航班,客棧以及駐防的汛兵
而且是
平溪鄉新寮胡氏開基祖
嘉慶道光年間
從廈門乘坐班輪
抵達
九份基隆山下的(火庚)仔寮港
也就是現在瑞芳鎮的海濱
走上九份
越過九份
下白瓠嶺抵達這苧仔潭
再奔向平溪十分寮
 
當我向老阿桑請教這段古道的族譜記載時
她認為
"應該是說
從瑞芳海濱到黑排間(按即九份跌死猴莊)上登大竿林而不是九份
轉到流榔頭再轉古福安宮再到白瓠湖嶺最後是苧仔潭
在日本時代
瑞芳與九份輕便路與汽車路還沒通時
這條是瑞芳與平溪地區通往大竿林再抵達九份最重要的道路""
 
原來老阿桑所說的竟然與學者唐羽先生
所懷疑的楊廷理古道九份線有相當的吻合(註五)
並且與漢寶德先生的敘述很接近
""根據九份耆老老相傳,這一條路不但是昭和11年前通往九份地區的人行道
而且更是輕便路未開通前唯一的出入孔道""(註六)
 
換句話說
參酌胡氏族譜,文獻與老阿桑的說法
依現在的地名來看就是
 
從瑞芳鎮的中油海濱港(九份的西北側)
走到大竿林(九份的東側)
再到流籠頭
經過古福安宮,直達白瓠湖,
再到現在是瑞柑新村與圓山仔分洪道的苧仔潭
 
老阿桑說這條
苧仔潭古道以前可是人來人往
 
我很好奇
這條古道上的古福安宮與白瓠湖又是在哪裡
老阿桑指著上方說
古福安宮就在福安宮的上方
而白瓠湖就是前方三貂嶺的半山腰
>>>>>>>>>>>>>
漢人到了嘉慶十二(1807)年台灣知府楊廷理
才另外開闢了淡蘭古道的"新路"
並且被稱為楊廷理古道
>>>>>>>>>>>>>> 
20090531 lobo於九份樂伯二手書店
IMG_1785.JPG

IMG_1787.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樂伯二手書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