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95年小粗坑礦山是台灣抗日軍首次造成日本軍隊傷亡的所在。小粗坑五號坑(小粗坑五番坑)與九份九號坑(九番坑)之間開挖遠距離斜坑道。可能是山谷的基因傳承吧,1898年小粗坑再次成為抗日義軍的聚集地,日本政府核可的鑛權人藤田組是隨軍御用商人,為日本軍隊服務,很頭痛抗日義軍,於是藤田組將小粗坑採砂金權力包租給顏雲年。換句話說,小粗坑是臺陽創辦人顏雲年事業的起家厝,從基隆河河畔沙金小承租權人變身成為小粗坑溪的二房東。小粗坑溪海拔187.6公尺開鑿小粗坑五號洞。鑿岩機1932年瑞芳鑛山首次在小粗坑五號洞試用。
(詳後註)
九份大竿林頌德公園(新公園)西側小粗坑古道往上走約五百公尺抵達山稜線,左轉往樹梅坪,小金瓜露頭,右轉翻越山稜便是小粗坑。右轉後與剛剛的大海景致是不同的婉約山谷。蜿蜒緩降的泥石小徑,不高大的林樹夾蔭。兩百公尺山壁有四座坑口和一座大礦埕,半座足球場寬。一座山神廟,典雅精緻。門眉有己巳年立,供桌兩側寫著1949年金協利等等。桌上有題名冊和原子筆,讓登山客留下感想。再往下是美麗的石階梯,寬度90公分,新舊都有。三百公尺後,小粗坑聚落遺址,小山分校,德至寶堪求石碑,綠抹茶福德祠。石厝屋廢墟很是美麗,委身在草莽間,福德祠屋簷的青苔都呈褐色而扁平了,希望它們是休養生息,不是兩個月來的乾旱而損傷。再兩百公尺來到一座足球場寬的礦埕,小粗坑福德宮刻著昭和八年金?利等等。繼續往下兩百公尺來到瑞芳-侯硐道路上。
九份福住里里長蘇進益先生指點我,頌德公園本地人稱為新公園。該地走上小粗坑古道,再三百公尺右方有一條小徑是台電建電塔所開闢,通往電塔後又五分鐘,即可抵達福益煤礦三座坑口,原本是金礦坑口,金脈採盡後採無煙煤礦。坑口有臺車鐵道推到山崖處,突出點設有流籠架,將煤炭運送到侯硐白匏湖山下,在由卡車載走,山下流籠腳後來開了一間華義(暫時音譯)工廠。當年小粗坑古道兩側的山坡種滿了相思樹等等。家裡窮,礦山的孩子檢枯樹枝是日常。這是為了點燃煤炭的先行燃料。當時有巡山員,若是看到有新鮮枝木是會罰款的。蘇里長的爸爸是福益煤礦的股東者之一,也曾和地方上礦工合股向台陽承租金礦。爸爸說,到了光復後,無論是小粗坑還是大竿林,都是屬於米罐坑,利潤只夠買米,但是吃不起肉。小粗坑聚落和大粗坑之間有一座瀑布(絹絲瀑布,雲年瀑布)和一座礦坑口。
前揭三座土地公祠應當年代久遠,不是主體前的供桌面上的年月日才是,比如說山神廟主體門楣右側的己巳年,有可能是1869或是1929年,待考。然而,金協和,1949年,己巳年(暫時假設是1929年,然而也不排除1869年,甚或是更早。),昭和8年等等也披露了小粗坑溪的金鑛與沙金的開採沿革軌跡。顏滄波學者說:
1:1897 年藤田組開發小粗坑三號,四號平洞( 坑)( 臺灣鑛業史,頁1082)
1:1899 年臺陽公司創辦人組織金裕豐公司承租小粗坑金砂鑛區。
1:1909 年顏雲年續租大竿林,大小粗坑全部鑛場。
1:1929年(民國一八年,昭和四年)九月租約期間屆滿,臺陽社對於制度個進行一大改革,同時由基隆河邊《小粗坑》 低地地開大坑道,採掘已發現之海拔八○○尺的最下坑道,即陽坑(九份八番坑)水準下数百尺問介在之甲、乙、丙𨫤《脈》及其他鑛脈並 且頗有期望的運鑛岩(安山岩)亦被發現,故其接觸部及其他部分企劃採鑛新的鑛脈以期將來的發展。( 頁1012)
1:1930 年開發小粗坑五號坑大平洞。
1:1932年(民國二一年、昭和七年)其前年着手之小粗坑五號坑水平坑道在2800 尺處與永代𨫤〔脈〕及丙𨫤(脈) 着鑛。
小粗坑五號洞及八號洞以上之各枕因多包採作業,對於並鑛考慮地勢及用水而設之坑別,或者數坑共用的最近搗鑛場場 ,均直接或以戶樋中繼搬運。
獨立的小粗坑五號洞的運搬,爲與九號洞貫通而開斜坑一條,由此全山之運攢均呈機械化,如石真帅質的難為至早便 利。(臺灣礦業史 ,頁1035)
1:小粗坑五坑也是瑞芳礦山主要坑道之一,與九份六坑,九份八坑,九份九坑,九份十坑,大竿林七坑,九份十坑並列。(頁1013)
唐羽學者指出:
1:二十四年(1898),抗日義軍擁入鑛區之小粗坑一帶,以該地區山勢壁立,區域狹小,地方秩序甚亂,日人 亦窮於鎮壓。藤田迺將該區砂金地與鑛坑,委其承辦。途組金裕豐號經營,招徠貧民,指揮採鑛,歷久,始獲小利。
1:二十五年一月(1899),承租之範圍擴及大粗坑之砂金區,至六月,交租大竿林與大粗坑間之菜 刀崙,及九份之一部分砂金區承採權,再組織金盈豐號,專營該二地區之探金工作,將部分轉租,始設 事務所於九份,司理監督,別組金盈利之商號,從事零碎砂金之收購。如此,其經營之採金事業,遂食 下小規模之連鎖系統,爲日後之鑛山奠定基礎。( 頁112 臺灣採金七百年史)
1:民國34年10月小粗坑部分歸邱秀榮代表之金協和鑛業無限公司承租,區域爲小粗坑山區一帶,高距自海拔一八六公尺至四八五公尺之間。1:1947 年金協和產金127.22 兩,1948 年263.89,1949 年377.63 兩( 頁180,190, 臺灣採金七百年史)
1926年出版的顏雲年翁小傳和前述學者並沒有完整敘述顏雲年是如何在1998年平息小粗坑抗日義軍。抗日義軍在日本政府眼中自然是被稱為{土匪}而記錄在日本文獻上。前述唐羽學者是使用了{招徠貧民,指揮採鑛。},似乎是以經濟民生解決治安,民族與政治問題。這留待將來筆記報告。
陳立夫先生北洋大學採鑛系學士,美國匹茲堡大學採鑛系碩士,取得學業後,在美國親身下坑當煤礦工一段時間。這部分筆記介紹過了,就不再贅言。他有一段回憶:
民國十七年(1928)本黨(中國國民黨)前輩張人傑(靜江)、吳稚暉、李石曾等先生組織中華民國建設委員會,幫助政府和協助人民從事工鑛建設。我是時被本黨任命爲中央黨部秘書長,但張先生堅邀我去兼任該會第一任秘書長 ,並謂已得 蔣公之同意。我想這是 蔣公使得有機會稍稍接近我的本行工作之厚意(按:應當是指陳立夫回國後本意要從鑛,但是蔣中正總統命令他改行從政。),我非常感謝他而接受 了。
建委會由張靜江先生主持,他是一位有理想有魄力的領導者。他有志要把國家工業化和我的志願完 全相合,我建議他,首先我們應該先將本會信用建立起來,我們一方面自己做幾件有意義的建設事業, 另一方面用現代工程技術及科學方法替人民解決工業方面的困難,於是我們集合許多工程專家在本會準備進行上述工作。這時候,浙江長興縣有一個煤礦屬於長興煤鑛公司的,被大水淹沒,其主人劉長清曾請上海英國人去幫他恢復,英人索價一百廿萬元,他認爲太貴,前來本會找我,我就請採鑛工程師陸子冬君 ( Colorado School of Mines 碩士)去當地估價。可是該鑛停工經年,工人失業,在當地附近 流爲土匪,若是要進入該區測勘,非得與土匪頭子拾妥不可,陸君非常能幹,使土匪相信他是爲他們恢 復工作而來,居然安然完成任務。他的估價爲六十萬元,僅及英人估價之半數,劉老闆就將鑛交給我們 ,簽了合同,待每日能恢復出煤兩百噸時,就交還給他,並准他派員參加會計工作,我方派去的人員, 分期撤離,由他派員接替,一切非常順利。煤礦從此恢復正常狀態,附近人民,均獲工作,土匪絕跡。 這種服務而不奪取的原則,是三民主義信徒所應服膺的人生觀,自然贏得了人民的信仰。後來安徽烈山煤鑛,亦被水淹,來會請助。我們又派陸先生前往相助,不久恢復了生產,他們非常感激。陸君兩次工 作爲數千工人及其家屬解決了生活問題,彼自己亦學得不少實地採鑛經驗,他後來在江蘇徐州開採一個煤礦,十分成功,立人立己,兩得其益,學以致用,比較我則又好得多了。( 頁5, 上冊,弘毅齊藝 文集,陳立夫。黎明)
2022年8月6日星期天台北市北投區到府收購二手書學術書長輩書舊書。非常感謝愛書人和蘇進益里長,承蒙了。
小粗坑在台灣近代史有著相當特殊的歷史意義,陳衍先生說,中日甲午戰爭之後(1895年)台灣民主國的總統唐景崧先生5月7日得知日軍登陸東北角的澳底後,命令義首吳國華先生率領廣東招募而來的兵勇守禦三貂嶺。隔天與日本的先頭部隊相遇。廣東兵勇們奮力反抗,日本有一位軍人陣亡因此敗逃而返奔。吳國華先生率隊追趕日本敗軍,小粗坑的鄉民們拍手歡呼。這恐怕是日軍依照馬關條約接收台灣第一回的敗逃與傷亡。(臺灣通紀 第二冊 陳衍著 50年版 248頁 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無論是臺灣通紀還是日本官方的攻台戰紀(日清戰爭臺灣篇)或是其他文獻都大篇幅紀錄這場戰役非常慘烈,戰役區域包括小粗坑,九份所在的三貂嶺和瑞芳。按照臺灣通紀的紀錄,台灣軍方面有數百人的傷亡而攻台戰紀則說日本軍有六人戰死將近三十名官兵受傷。最後的戰局是由日本軍隊占領(攻台戰紀 日清戰史臺灣篇 1995年版遠流出版公司)

(小山國小前的鐵軌)
以下是近二十年來小粗坑筆記:
晨曦從雲隙一束束投射,將小粗坑聚落風雨侵蝕的石頭殘牆,光彩得有如一塊塊已被雕琢的超大玉石。
巧小,高不到我的腰,寬不到一跨步的石板福德宮,屋頂的一卷卷圓長脊長滿青苔。
等候著朝陽照臨,看會是多美麗?幾十聲竹雞和小彎嘴的鳴唱後,周圍的樹林暗綠,而那些焦點有了鮮活。
看過這張相片的九份雲在屾房民宿老闆說這是"抹茶蛋糕,綠的好漂亮",而慕真小姐說它很可愛。Joy小姐說:歲月的滄桑,歷史的遺跡。
土地公被外移的居民請走了,老天依然賞祂抹茶蛋糕當早餐吃。
福德宮的對聯寫著:
福地隨日O
德大保黎民。
被九芎木,榕樹,栗蕨,菅芒與咸豐草莽了的小粗坑小山學校廢棄教室內有塊石碑,高到腳踝,寬約兩個手掌張開,厚約一個拳頭。
怎會有個墓碑呢?
旁邊三塊圓石疊成品字型。
德至寶堪求
誰立的?那品字型豎石不就是金元寶嗎?鬆了口氣,說來也好笑,教室怎可能有墓碑?豈不嚇壞學生?
德至?淮南子說:"率性而行之謂道,得其天性之謂德";李增先生解釋說:人能依道之所導而行,"居知所為,行知所之,事知所秉,動知所由,謂之道"(人間訓)。得其人性之全者是為德。"(淮南子。淮南王劉安,李增,東大圖書。民國81年。)
好不可思議。古往今來的金礦的開採,可以說是欲望與紛爭總體現。
金瓜石,牡丹山和九份金山好幾位老礦工曾經口述了好多採金工,礦主,礦丁和政府間彼此間的鬥志,智與力的故事。
而這塊碑文所在的小粗坑聚落,更是台灣產金的重心之一。記得,往上150公尺有個山神廟。貢桌上刻著"金協和"。
二次大戰後,這家礦業公司是由邱秀榮先生代表的礦業公司向臺陽礦業股份有限公司承租。唐羽先生說,它們領有的區域為小粗坑山區,高距自海拔186到485公尺之間。民國36年出產黃金127.22臺兩,38年來到377.63臺兩。
明太祖朱元璋的祖父元籍是"淘金戶",受不了"採金公役"繁重而棄家逃亡。一生反對開採金,銀等礦,說:金銀礦最為民害;徐達下山東要求開銀礦,不准;之後也有臣子建議開陝州銀礦也是;這位淘金戶的孫子還說:主張開採有利者,都是戕民之賊。(台灣採金七百年,唐羽,財團法人台北市錦綿基金會出版,民國74年)。
不只如此,還將廣平府吏王允道杖責,流放嶺南,只因為建請朱元璋開採磁州鐵礦;下詔說,只聽說王者不使天下有遺賢,沒聽過有遺利的;現今不缺軍器,而民業已定,無益於國,而且十分擾民。(新校本明史并附編六種一。楊家駱主編中國學術類編。鼎文書局印行。明史1。第一冊。)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有道就能得財嗎?德至寶堪求?是這個意思嗎?
禮記說:儒有不寶金玉。而忠信以為寶。不祈土地。立義以為土地。不祈多積。多文以為富。(禮記集解。孫希旦撰。民國71年10月3版。)
清史稿說:寶器非寶,寶於有德。
"德至寶堪求",雖然不懂它的哲學意涵和出處,卻很喜歡那不掩飾愛財的單純真誠。德與寶不必站在對立面。
中國哪幾個朝代的高官不是讀書人居多?又有多少清流呢?不擁有遼闊田地和大宅院?有了絕大權勢真能像詩人杜甫所說的:"安能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嗎?甚至壓制同類的異己?
還有到府收購二手書的行程。折回,走上小粗坑往九份頌德公園到樂伯二手書店。
途中看了一下山神廟的對聯:
山貯黃金歸大德
神留至寶濟群黎
改天再去圖書館查資料,請教小粗坑的老淘金工,那碑文和元寶創設者,意義與緣由。
(2015年5月25日日記)
本篇上接
1:母親節前,那位媽媽的眼神:山腰古道聯絡小粗坑古道和大粗坑古道(中);
大粗坑古道 - 立立二手書店 - 痞客邦PIXNETlobo32xl.pixnet.net/blog/post/422788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