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96年6月2月路過許大師兄府上,第一回拜見,蒙他和夫人的邀請,在他府上喝著他剛採的九份大竿林茶,並且為我演奏下弦仔與好幾齣戲曲片段,那是子弟戲。
九份樂伯二手書店旁的九份大竿林福住里活動中心,在民國105年之前,經常傳來嗩吶,簫,鼓,.....鑼,下弦仔等等北管樂器的吹打拉彈的演試聲,這裡是聚福社神龕與陣頭樂器的所在。
聚福社的頭手,正是許大師兄。
美好的演奏,將大竿林山谷成了一座露天劇場。
於是,馬水龍音樂家所說的九份山城的北管,再次迴盪。
日本時代,馬水龍疏開到九份八番坑,便是時時聽到這傳統音樂。
許大師兄是挖了四十年的煤礦與金礦的老礦工。
笑著告訴我,新兵訓練是在關東橋,下部隊是馬祖。身家調查時,調皮,明明是國民學校畢業,兵籍資料就填個不識字。
到了關東橋因為北管的羅東師父都以湖廣官話教我子弟戲,所致,也能與外省仔的官與兵溝通;讀過暗學仔又學過子弟戲比外省仔還懂中國的歷史人物,所致,與外省仔兵有話講,無予人看輕。被發現有數學天分,就當了下士測量班長。
北管在行,可是挖金礦就沒這個土地公緣。
大師兄說,若是分金簿(挖金股東名冊)有他的名字,就挖不到;若是做別人的辛勞(員工)就有過。
大師兄說,他十四歲入金坑,十八歲他爸爸就同意他做頭家。彼一年,他,姊夫参姊夫的小弟合股做一份,福住里(九份樂伯二手書店所在)的老潘里長的四個子一股,公家去小粗坑向會社分金坑。
我說那有大出金嗎?
他說:食飯配雞肉有,但是欲真好,彼就無。
我說當時人家都是白米加番薯煮成飯,想吃雞肉那得過年節,這樣應當也算不錯了。
他笑著說:沒有剪到抵(挖道富礦脈),大著金的話就到九份仔蹔tsàm
酒家了,哪只有吃雞肉而已?
退伍後的入金,更加害了,吃米有,吃肉無。
我說,那土地公不是很愛創治您?您看得很開喔。
大師兄說,他對錢很看得開。
舉個例,也曾有送死人的,需要北管的頭手來鬥掌,我甚麼都會,對子弟來說,會打小鼓,那所有的樂器幾乎都會了。
而他打小鼓更是在行。
民國78年之前,常有頭家對他說別人1300,他1500。1500好賺,可是他不曾去,但是也不能失了人的意,就對頭家說:只要彼一工(那一天)大竿林不出陣,我就去。因為不確定,對方就知難而退了。
做憨子弟做了七十多年,怎麼說呢?
請子弟都是義務性質的。
哪邊的友團有需要,他們就去【喔演】(義務彼此幫忙)。
百年來的傳統,瑞芳,九份仔的請子弟是不收錢的。收錢的話,就沒有人款待他們,只是當他們是被請的使用人。
金坑收起來後,就到基隆市八斗子調和煤礦挖煤礦。
【人未到名聲先寄到】。一到了煤礦口,就有人喊:什麼人是九份仔大竿林的子弟?他一現身,那位工頭就說:你若是需要派車跟我講,你優先。
這是怎麼說呢?
大師兄說,庶常在煤坑礦底挖好了一落落的煤,還要等待礦車運出礦坑口的集煤場才能算完成。然而,礦車等待者眾,等個一兩小個時是常事。讓他優先那就是大特權了。這是對子弟戲的擁護。但是並不使用這份優遇。
用的是頭殼。
有一位礦友老家和是來自山東的老芋仔,爽直,忠厚可是不太懂得交涉,本地人難免會吃他。
每次一等就二,三個小時。
有一回,老家和等了兩個小時,忍不住到坑口去要求派車。
結果氣沖沖地國臺語齊發罵著回來。
他是剛退伍沒多久的外省仔,河洛話講得還不是很輪轉,大師兄就陪他又上去。
一列礦車有五臺,大師兄一上去就說,某某人你是第二列的第五臺?喔,那這樣,山東仔是第三列的第一與第二臺。
大師兄就跟山東先生說:在外面行起,是要靠頭殼的;雖然你是孤孤一人的外省仔兵;但是咱們不吃人,也不讓人吃。
看到誰是哪一列哪一臺,你就說你是他的後面,這樣,就沒有人敢佔前了。大聲罵沒路用,排隊就好,有理還要被人吃,就扑伊,我替你企風。
後手,老家和就常常找大師兄喝酒。
我想,子弟戲頭手是硬底仔的身份,才讓大師兄可以幫忙講理吧?
大師兄接著說,雖然不抓派車的特權,但是,第一回他從調和煤礦的坑口走出來時,對著搜身檢查有無夾帶煤炭的監督說:橐袋仔(口袋裡)的石炭都是厝內燒飯用的,不是欲賣的,你不可以沒收;也請你記得我的長像,看到我摸一下就好,無通(不可)囉嗦。
監督好氣又好笑,但是知道他就是大竿林子弟戲的頭手,就照辦了。
我說子弟戲頭手這名號這麼管用?
大師兄說:憨子弟的北管,開了我不少的時間,也開銷了不少錢。可是連我老爸攏真歡喜,四界講,後生十二,三歲起著是學子弟的。行路有風真揚氣。
不只這樣,甚至,打架時,大家也禮讓他三分。
看他這麼斯文又是學子弟戲的怎會打架呢?
他年輕時就是打架隊的先鋒。
大師兄說,大約是他四十歲的時候後吧?他的礦友某某某向我說某某某(姓名保留)為了爭礦車打了他幾拳。
大師兄就問:釘孤枝扑得贏嗎?
說可以。於是大師兄就說:行,來去,我替你企風。
大師兄說,礦山那時候不流行【霸凌】這回事。
團體的利益可以擺陣械鬥,但是私人恩怨不是請頭人排解,就是單挑。
單挑不贏就可以彼此搬救兵。
倚眾凌寡是會被恥笑的。企風,只是站在一旁觀戰不出手。
一到了瑞芳的內瑞芳,對方一見到那位礦友二話不說,馬上就往他頭上打。
礦友不是打架人,一被打就傻了;大師兄當時只是來助陣但不是來幫忙出手,同行年紀較長的某某叔,就說:你還不出手,伊予人扑了。
大師兄一聽長輩發話了,將對方打得滾倒在地上。
對方問大師兄是哪裡的人好準備討公道。大師兄就說你再欺負他我就再打你,就是不跟他講。
大師兄一夥人到瑞芳街後驛喝酒去了。
瑞芳街後站的一些街,曾經出現在七等生作家的小說裡,礦業時代那可是很繁華的。
人還沒回到大竿林的家裡,太太就問是不是跟人打架了。
而老里長也搖了電話叫大師兄到家裡,說:對方尋你覆藥。
大師兄說,我在外頭打架,最怕大竿林的頭人唸,更怕太太緊張。
我說,那後來有賠醫藥費嗎?
大師兄說沒有,因為內瑞芳的子弟戲的社長,與我一起共同參研過北管,甚至子弟戲最難的哭喪(koo sonm)還是我演給他看的,拚戲,拚場,共同分別出陣過,將來也會是。一聽說是他,就要被打的對方吞下去。
很懷疑,內瑞芳的子弟戲,會不會就是柑坪里瑞義社?待考。
我說,那時候子弟戲的社長那麼有權威?
大師兄說那時候頭人說甚麼就是甚麼。記得在十八九歲時,打了一個流氓。
剛光復時,臺灣還很有條理。
國民政府到台灣後,小偷強盜多了起來,九份金山許多的頭人為了保護錯綜複雜的地下金坑道都會飼一屋子的鱸鰻(流氓)。
舉例說,當你剪到脈,相臨坑道的頭家或許就會想來分金仔,政府與會社若是沒有能力排解,糾紛就起,就需要流氓就來拚輸贏。
有一回,十八,九歲吧?
忘了甚麼原因侵門踏戶打了聚福社社長林添麟老爸所飼的流氓。那流氓向添麟老爸訴說。
我想應當是林南止先生吧?
聚福社社員許登旺金礦工兼藝師報導說,聚福社前任社長是林南止,後任是林添麒先生。民國八十三年每人年繳一千元,以前是五百元;農曆六月二十四日西秦王爺誕辰,會員聚餐,大約十二桌的人;當年,每次出陣要發二,三萬元;每年基本開銷十萬元。(頁123。張瓈文學者。九份口述歷史與解說資料彙編。)
而我在大竿林金山岩,也就是九份老街尾巴,基山路199號,民國67年金山宮佛祖廟重修建寄附金芳名碑找到了發起人領銜人的林南山先生的大名。這再請教耆老了。
金山岩正殿西側大柱則有九份林添麒的敬獻。
社長說:伊扑你,你不會走(跑)給他逐(追)啊?那時候,礦山的頭人都是兼著礦主頭家與子弟戲社長的身分。
都是這麼教子弟戲的少年輩的,以武勇為勝。
添麟老爸常說:目珠要利,扑得過就扑,扑輸了或者是看看扑不過就回來討救兵別逞強。
別削了咱們大竿林聚福社的面子。
子弟戲的頭人的地位是很高的,喊水水會結凍。
大約二十五,六歲吧?那一年的五月節,他與八番坑一位礦友輪值要到四番坑。這位礦友同時也是這個礦車大分的頭家,大師兄也是分金分的股東之一。
五月節大家都休息。所致,大師兄到礦友家找他時,他就不願意去,而大師兄認為該他們輪值就該去。礦友很不高興,一路上發脾氣,到了坑內又罵東罵西,那時,磺火燈壞了,火祡盒又點不著,大師兄火氣就上來,就說:坑內有土地公在,我不扑你,出坑了後,你著細膩。
礦友一聽,出坑後就到柑仔店借了一把五百萬的雨傘在路上等大師兄欲拚輸贏。大師兄說:將五百萬放落來,連著三次還是不放。就互鬥了起來。出拳太重打落了礦友四顆牙齒。
晚上,社長添麟他老爸就將大師兄與那位礦友一起叫過去說:你攑一支菸請他,因為你扑了他,你不對。他就雙手遞上一根菸,然後說,醫藥費多少再跟他說。
我問說,就這樣?那醫藥費呢?
他說,那個年代,頭人說的話就是聖旨,更何況是子弟戲的。醫藥費是沒有人會要的,因為那會被認為是賣肉錢。打輸了鼻子摸一摸就是了。只是很愧疚,後來也向礦友道歉而變成更要好的朋友了。
我想,除了社長權威,大師兄的子弟戲的功力,或許,也是讓社長與礦友所欽佩而退讓的。
一個月前的民國96年6月2月的初次晉謁。
一陣大雨剛剛下過,隨意走向九份寂靜山坡,看看雨後的大竿林茶
是否萌發了新葉。
途中,一座三米高的石厝屋,這是少見的高。
標準的長方形嵌石,堆疊而成,埕裡納涼著一對大姊大哥。
大姊親切地招呼我。
於是,趕緊鞠個躬向他們問好。
大哥閒淡地和我寒喧了幾句
當我向他請教起,這間石厝屋應該是大正時代吧(按約為1911--1926)?
亮起了眼神,便邀我入內參觀。
您府上應該也是做金礦的頭家吧?
著了金蓋了這間漂亮的大屋子?
他說幾代人都是領月給,那有才調起這間大厝。
日本時代就算有錢也不能蓋這款房子,會被抓去拘留29天,笞刑伺候。
納悶了。
他解釋,工仔人微微地過一點虛華生活,便會被懷疑是偷金子。
蓋房子,那不被打個半死才怪奇。
這位昭和10年<1935>出生的老礦工。
引領我入內參觀,真是清涼世界。
牆壁上,有三弦等樂器,小嗩吶,笛子,小吹等等。
看我大呼小叫,精神了起來
原來老礦工是九份大竿林聚福社的<頭手>
老礦工說,古早前九份與大竿林是兩個國家
大致上以<崩山>也就是石觀音與豎崎路中間的觀景台為界
往東是九份往西就是大竿林。百年來兩邊感情向來不好。
這二三十年才緩和,九份這邊的人就在九份礦區工作,
大竿林那邊的人就在大竿林,大粗坑與小粗坑賺生活。
子弟戲也分兩派,各自是西皮派與福祿派。
井水常犯河水。
日本時代常常拚戲,打架是小事,還曾經發生不慎鬥毆而死的不幸事件。
一條不到一公里的老街便分成兩派,兩三萬人口聚集在兩平方公里的山谷中。
這一點,【張瓈文學者。九份口述歷史與解說資料彙編】也是有許多的報導人的報導。
老礦工前場後場都一流,也就是能演戲也會樂器。
後場又分文武。
文場就是三弦,小吹 (噠仔)、品仔 (笛子)等樂器。
武場就是大鑼,鼓等。
雖然砂肺症頭重,但是文場樂器無礙。
老礦工前場,專職是hwa lian。
也就是北京話的花臉,生旦淨末丑的淨。
至於樂器全部都會,因此是聚福社的頭手,總管與大師兄。
以前興盛時有數十人,所有大竿林聚落居民個個都是當然會員。
大竿林的小朋友每到十二歲,便會擔心有沒有機會入選為子弟。
入選子弟後可不可以在台上露個臉,或者,路上與九份西皮派遭遇時,可不可以露一手好拳腳。
老礦工的父親頭先並不是福祿派,原來父親因為挖九份的金礦坑
朋友牽著他入了九份的西皮,大竿林人這樣做,可是犯忌的。
有一年的新正,老礦工的阿嬤過世了,父親所屬的西皮派,已有其他的<出陣>活動。
一時間抽不出人手,派不出陣頭,為阿嬤鼓吹送殯。
聚福社的頭人二話不說,主動請出陣頭到大竿林聚落裡的大小廟宇朝拜了一番。
為何需要如此,原來大竿林聚福社尊照古禮,每一年,
若是第一回為出殯而出陣,必須先到各個廟宇參拜。
熱熱鬧鬧地為老礦工祖母風光下葬,老礦工的父親感念在心。
因此成了聚福社的頭號支持者,一輩子出錢出力。
到了一般學子弟戲的12歲時,父親逼著老礦工進聚福社學戲。
不同於玩伴們的狂熱,老礦工一點意願也沒有。
於是父親就拒絕與老礦工共同用餐。
這可不是賭氣,那是一種嚴厲的處罰。。
做兒子的會被視為不孝,最後父親贏了
說也奇怪,老礦工彈三弦仔,可以打小鼓,可以唱泉州音,也可以唱湖廣音與北京音,又參雜了崑腔與粵劇。
他說聚福社從羅東請來的,師父何旺全先生。
一再地稱讚他是大竿林,大小粗坑,侯硐,雙溪柑內,內瑞芳,基隆地區的第一子弟。
為什麼不轉職業呢?
他說職業就沒酒了。
子弟戲都是義務性質。
邀請的主辦人也就是<爐主>的請主,會辦桌備酒,給足面子。
酒喝不完,走路都有風。
年輕時有一回到基隆八斗子的調和礦,八斗子可是清朝時代全中國第一座現代化官礦的所在地。
那裡有一位嚴厲的管理員,一聽到他是大竿林聚福社的頭手,
便恭敬得不得了,坑也不用落了,只是負責教戲。
說著說著,
就以雙手輕敲著桌面,口中發出了三弦聲。
唱著趙匡胤出京
從<<內官宣放朝門>>唱起
到<<不知是戰表還是降表>>
竟然與北京話接近,但是台灣話的韻味遠比北京話好。
曾經為吳新榮作家譜一首國破山河在的古典詩的李安和音樂家說,最古老的司馬相如給卓文君的【鳳求凰】,用閩南語系統發音會比國語流暢得多,(頁307,歷史文化與台灣,上冊。從音樂社會來談台灣的民族歌樂。台灣風物。)大概是這個意思吧?
李安和還說:
{在歌樂裡,在戲曲方面有所謂的亂彈,閩南語有話說:「吃肉愛吃三層(ㄗㄢ五花肉),看戲愛看亂彈(ㄌㄢㄊㄢ)但是現在很多學音樂的連「亂彈」這兩個字都不會講。我本身也是學西洋音樂的我是比較早浪子同頭,就是,因爲我覺得我們應該給他一個正確的觀念。在台灣,亂彈戲主要是在北管戲,有西皮、福祿、皮黃等等,大約在清朝,明朝已經傳入台灣,在台灣用所謂的官話在唱戲。但我們現在因為聽不僅就說亂彈,因爲黃得時教授的鼓勵,我特別準備幾段,讓大家作個欣賞。現在全台灣唯一真正的亂彈班是台中的新美團。當然很多子弟還演出亂彈的曲目。我常感覺大學的音樂欣賞都聽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為什麼不來欣賞這種地方戲曲?進一步,我們的大學生來演歌仔戲?崑曲、平劇都有人漢,爲什麼歌仔戲就沒有人?所以請各位老前輩提供意見,替我們的地方戲曲來地一個出路。現在研究子弟戲花了不少時間的,就只有邱坤良先生了。}
施叔青作家的「哭俞老師」:
{我記得以前隱約聽老師提過,他說台灣這種流浪的酬神野台歌仔戲,和宋時衡州撙府的戲班子極為類似,也是臨時搭的露天棚子,宋人稱這種戲班為「路歧」。
李亦園教授「悼念俞大綱先生」說:
{最近這麼一年多來,俞先生全心全意在支持文化學院戲劇系師生在台北霞海城隍附屬的靈安社學「子弟戲」。
邱坤良先生「俞大綱先生與台灣地方戲曲的研究」:
{…..帶國劇組的一些學生,實際參與台北霞海城隍廟靈安社的活動,他非常高興,再三鼓勵我們要好好把握這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從實際投入民間劇團中,體會戲曲與宗教,民間的關係,以及地方戲曲的表演體系…..。慈聖宮前的廣場背脊得水洩不通.與老師坐在人群之中,我們擔心硬木頭板凳會叫他老人家受不了,但見他怡然自得地拿照相機試下獵取鏡頭,他笑著對我說:我的照相技術很成問題,恐怕一張都洗不出來,但我喜歡這種看戲的氣氛.日戲開演到一半時,天空突然下起小雨來,雨絲打在俞老師的頭髮上,坐在老師旁邊的延亮焦急得不得了,東奔西走的,總算弄來一把雨傘,但俞老師說什麼也不肯張傘,他說這樣會妨礙到後面觀眾的視線,而且看起戲來也不過癮.}(燈火下樓台。俞大綱先生紀念文集。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大稻埕的神明慶典,….北管子弟戲有著光榮的傳統。
西川滿作家的小說【神明祭典】是以大稻埕城隍聖誕繞境為主要背景。西川滿說:
{一年一度,城隍聖誕祭典,擁擠在大稻埕的人最多,最瘋狂,最熱鬧。由於各結社,社團的協力,慶祝城隍聖誕的遊行隊伍,要經過太平街,在群眾民眾歡呼聲裡,謝將軍和范姜都會以奇異的姿態在大街上亂舞。謝將軍和范將軍,兩尊性格完全不同的神,協同籌辦慶典的時候,必定有不同的兩個結社推薦人選。.誇大行動遊行,拿著鵝毛扇子,大步走路的范將軍,跟身高身長高大的謝將軍高傲的架子不同,可以表現其【醜惡醜惡的黑臉性格】,不管碰到什麼或對觀眾都能允許亂暴旋舞。}(西川滿小說集2,春暉。陳千武譯)
樂師,學者,作家,音樂家如此重視北管,神明應當也很開心吧?
老礦工笑著說
<光復時,用戲文來和外省仔講竟然也可通>
後來師父何先生講起
北管子弟戲,主要是以湖廣官話來演唱戲文,
是融合了崑曲,京戲...三百年來不斷地吸納,過濾,茁壯而成台灣特有戲曲。
北管歷經了兩次大劫難,一次就是昭和14年<1939>,日本在台灣推行皇民化運動,禁止演唱台灣傳統戲劇。
另一次是民國36年228事件後國民政府禁止戶外演出。
說到這裡
大姊遞給我一杯九份大竿林茶。
不很香不很甜還帶點苦澀。
老礦工說,北管戲就像是大竿林的野生茶,沒人管自己香。
他再次,演奏了起來:
三潭映月
娛樂昇平
粧台秋思
兩打芭蕉
平胡秋月
水龍吟
鷓鴣飛
旱天雷
千里怨
寶鴨穿籬
最後是<可記得>
起初像是,豪雨後才出現的大竿林溪銀色瀑布,澎湃喧鬧。
繼而低沉,深似晴空裡大竿林的老鷹,飛嘯而過,驚走了蟲鳴鳥叫
,只留下一山的沉寂。
但那沉寂是瞬間的休止,再起的是震撼基隆嶼海面般的
雷電狂放。
只因為心思還在曲調裡,忘了鼓掌叫好。
頓然想起
在九份生活過的音樂藝術家,比如,李天祿先生的父親許金木(也就是<夢冬啊>)先生,曾經多次在九份礦區裡表演。
而近代的馬水龍先生,更是在九份渡過他的童年,是不是都領受過如此的激越而使他門獲得了啟發。
老先生看我一愣一愣地,也沒說什麼,就為我唱了一段哀傷卻令人不敢絕望的曲調,那詞曲似乎表達了在生者因為對往生者的懷念
而不敢不振作的生命之歌。
一陣的悽涼與空冥
老礦工說
北管最高最難的境界是唱koo soong
我請教他怎麼寫
原來就是<哭喪>二字
當年大竿林聚落的子弟依照天份分成四種
第一是北管也就是漢樂
第二是西樂
他說大竿林西樂隊可是名震台灣的一等一
上過早期的電視節目
第三是弄獅的醒獅團
第四,如果大雞慢啼大器晚成的就 iar own arr<頂大仙>
也就是迎神時頂著大大的神仙走在石階路上
但是第一級的北管中的第一級
便是以會不會唱koo soong 為準
九份礦區
對生與死很淡然
神明,萬應公,墳墓也都相鄰著民宅
天地人沒有太大的界線
迎神與弔亡都是聚福社的北管
迎神容易
因為那份淡然
弔亡就不好拿捏
所以koo soong便是極品的藝術
老礦工望著九份老街的方向說
民國40年他十七歲了
那時九份及大竿林因為重新開採金礦與無煙煤礦已漸有起色
但是西皮派與福祿派
架照打
戲照拚
打架
十三歲起他就無役不與
算是一名驍將
但是大家有個默契
小孩對小孩
青少年拚青少年
成年團衝成年團
九份與大竿林誰較贏面
老礦工說
人多就贏
因為這是庄頭拚輸贏
不是個人賽
因此<輸人不輸陣>
雙方都會邀請附近甚至台北宜蘭的親友來相挺
拚戲呢
那更是激烈了
尤其農曆迎媽祖
整個九份與大竿林熱鬧滾滾
有錢的賣金子,窮人家就當棉被
家家戶戶都會款辦拜拜
大請客
親朋好友穿著最好的服裝紛紛而來
而路口就會有人半路攔截
怎麼說呢
那時認為來客眾多才會有面子
鄰里比評才會稱讚
認為替庄頭找來拚子弟戲的觀眾
因此無形中有一份可愛的業績壓力
寧多不可少
即便不認識也會被爭相邀請
食平安食拜拜
沒有裁判
但是勝負結果
公正無私地
寫在雙方居民的臉上
拚陣頭時
通常會以哪一派陣容較堅強
遊行子弟眾多為標準
而拚戲時
那可緊張了
就像是職業班團的shian pen gar <雙棚絞>
常常兩派同時同地開演
彼此競爭
一來要比唱工,身段,武打,戲棚,音樂是否正統,精確,優美
二來要比觀眾是不是多,是不是喝采,是不是很專注
記得四十年前
我看過數不清的大戲
小旦出場施放<目箭>眼波那一轉
觀眾總是鴉雀無聲屏息以待
希望自己是那受到佳人垂青的才子
何為<目箭>
就是小旦
戲中第一次出場
按慣例妝做嫵媚
掃視台下觀眾
眼睛有如射出一支支攝人魂魄的箭
常常有觀眾為了目箭爭鋒吃醋大打出手
不知道業餘的聚福社
當年時不時行這一箭
我倒忘了請教老礦工
大竿林聚福社目前只剩20名會員
就像礦區的石厝屋一間間地銳減了
為了留住記憶給後生小朋友
前幾年便將社裡古早,意義非凡的樂器戲服等
捐給了九份國小
現有的是他到嘉義
訂做的新品
我問老礦工
是不是當年私底下有挖到金礦
否則怎麼可以擁有如此完整的石厝屋
並且為聚福社添行頭
他笑著說
這屋子是三十年前九份沒落後
以三萬元向金礦主買來的
至於新行頭
是他這一輩老人
不忍心將先人的歷史毀在手裡而做的更新
如此也才不會讓西皮派瞧不起
老礦工感嘆著說
石厝屋可以保留
行頭
台灣沒人做了
還可以到福建買
但是
沒有子弟學戲
九份100多年的北管
還能存在嗎
以前
總是口述著戲文曲譜
一代教唱一代
如今老礦工只好以自己的方式
紀錄曲譜與戲文
恭敬地要了一小部分
等待有心人來索取
希望就像是大竿林野生茶
沒有時尚風味
卻有九份百年的滄桑
可以繼續屹立在邊邊角角的山坡上
2024年11月18日再次整理。樂伯敬於大竿林福住里福助社區九份樂伯二手書店。非常感謝許大師兄耆老伉儷。
(喝酒,抽菸有害健康。這時代打架也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