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楊牧先生在【來自雙溪】文章中,懷念一位花蓮中學的顏姓同學。這位同學來自新北市雙溪區。文章說:

{…..火車在群山谷壑裡搖晃滑行,沿一水量充沛的河,我就知道我們是快到雙溪了….河岸上無垠野生的白芒起伏,擺動,在風裡靜默無聲息,或者淋著秋雨,在另一個季節,葳蕤沉重,或者浴在陽光裡,對我們璀璨閃爍,微笑。….。}(來自雙溪。昔我往矣。楊牧。洪範書局。1997年出版)

 

新北市新莊區到府收購二手書之後,距離下個行程有兩個小時的空檔。來到了新北市雙溪區柑腳泰發炭窯。農曆過年前小年夜的那一天,台北市文山區收書,有這榮幸聆聽坑外礦工女士的口述回憶。她是平溪區平湖區里重光煤礦出身。女士提到了她的爸爸曾在雙溪煤礦也就是泰發煤礦當坑內礦工的往事。今天特地來尋找泰發炭窯和泰發煤礦。這兩座煤礦分別隸屬平溪區平湖里和雙溪區長源里,只隔一座山嶺。

 

泰發炭窯就在 f812公車的長源1 鄰的站牌前。是蜂巢式長型焦炭窯。讓人驚訝的完整美好,居民和地方政府用心維護讓人好尊敬。它有如是柑腳地區的煤炭聖殿。紫花藿香薊,咸豐草等等小花繽紛地領有炭窯頂和周圍。簡直是大花園。各色蝴蝶一朵採過一朵。溪河有如護城河般彎弓地圍繞,白鷺鷥,紅冠水雞在水中央或是礁石上。一座容不太下兩人並行的樸素水泥橋,兀字型地接連泰發炭窯和沙埔。橋面有小巧石磚當護欄每隔三十公分列兩側,造型簡單別緻,是台灣大概極少數之一了吧。竹林,香蕉,九芎木,榕樹等等在外圍。四百公尺外威惠廟簷翅屋瓦的金彩。許多土确屋,石磚屋等等建材的古厝。遠處則是群山環繞。

 

泰發煤礦和泰發炭窯在台灣煤業史和焦炭史佔有輝煌的一頁。

 

泰發煤礦:也被稱為雙溪煤礦。“臺灣礦業史續二”說,泰發煤礦開採年是民國43 年,收坑年是民國68 年。其間,民國56 年與外柑腳煤礦合併,稱為雙溪煤礦。因此也被稱為雙溪煤礦。總產量是大基隆地區第17 名,973221 公噸。泰發煤礦與南莊及新竹加羅排煤田並列為台灣三座低硫煉焦原料煤之一。產煤品質是台灣北部最負盛名的低硫煉焦用原料煤。民國56 年,基於集約化 而購併,擴大規模,開鑿新斜坑並採用 裝碴机以增加掘進效率與速度。它的掘進成績被寫成論文刊登台煤雜誌。成為掘進機械化的第一人。

 

泰發炭窯:臺灣地區的焦炭生產,可分各煤礦之自產煉焦及加工廠。各煤礦之自產煉焦,五十五年以前有四十餘礦以原料煤生產,以蜜蜂式焦炭爐使用自家的煤來生產。焦煤之年產量有十餘萬噸,然而由於加工廠的陸續成立以致於礦場自煉焦炭的產量逐年減少。六十八年僅有新豐及雙溪二礦,年產量減到二、二〇二噸。雙溪煤礦前身的泰和煤礦在煤礦業的焦炭史上算是發光很久。(同上 續一)

 

關於泰發煤礦以及泰發炭窯,以下三則是在柑腳威惠廟和公車站請教三位耆老的筆記: (1): “我今年60 幾歲,退休後回到故鄉。像所有的農礦子弟。我從小就幫忙賺錢。我小時後,陪媽媽到泰發窯場。顧三窯。每窯6元。早上5,6 點顧到早上九點多。煤炭燒一整晚,只能燒一半。泰發煤礦公司有聘請燒煤工在前一晚五,六點,排列好送進窯裡。一個早上每個窯要澆一百多次以上的水。水池就在旁邊。那是礦業公司鑿的池子。泰發煤礦就在泰發炭窯的正對面山上。以前光禿禿,現在長滿了草樹,沒路可以抵達。”

 

(2): “雙溪區柑腳出世。民國24 年次。爸爸媽媽生了十二個。我還沒出生時就被注文。雙溪區柑腳出世。親生家很窮赤,環境所逼,親生父母與養父母約束,若是女的就被出養。不是童養媳。是預備洗尿布,帶孩子的小查某𡢃仔。領養的的養父母剛結婚。預計一年後他們的小嬰兒會出世。等我三四歲就可以工作。他們沒有苛待我。跟當時養女做到死以及女人沒有社會地位的農業社會來說是幸運的。之後,養父母連續生了九個。我一一照顧。沒有上學。我十八歲就嫁給山嶺另一頭三叉坑的礦工。他是煤人介紹的。招贅,講好必須在我養父家當四年長工。四年後,我們才有自己的家。我四個父母親都是很好的人,當時的社會風氣就是這樣地出養或是收養。柑腳地區由左而右有泰發煤礦,三坑和益興煤礦。 煤礦興盛時,柑腳村和附近很熱閙。早上入坑時間,從柑腳村威惠廟望向泰發煤礦。當時的山沒有樹木。不是田就是礦埕和天車。山稜線滿滿的礦工,好像是白鷺鷥排成一條線。我年輕時,很有力。我主要是當推車工。泰發礦坑口的輕便車的路門有兩條路線。左邊是走廢土,右邊是煤炭。路線有崎有下。崎的要使力推,下的就跟著走,快到卸土堆或是炭堆,就要拉起煞車。很重,做久了有經驗就好了。我先生本底就是坑內礦工。後來,我們沒體力了。改做泰發煤礦窯場的燒窯工。大錢無法度賺改賺小錢。每天早上五點到炭窯,為燒了一晚的煤炭用水桶澆水,澆個一兩百多次,直到早上十點左右。讓它冷卻。我們負責顧兩窯。一窯16元。煉鋼廠很喜歡焦炭。孩子們有上學。都是從學徒做起,成就不錯而且有孝。 泰發煤礦礦坑口怎麽走我告訴你.....”

 

(3): “我今年86 歲。去年肺積水,差點就說再見。我老爸在我八歲就被炭坑收去。十三歲我老母也走了。光復初期(1945),雙溪大家都窮赤, 加上沒有祖公屎( 遺產), 因此沒有讀小學。八歲為田主放牛。 15 歲自己經營,入咱雙溪泰和煤礦當二手炭工。泰和坑口離我家上林走四十分鐘就到。泰和坑有兩個大斜坑。礦坑一做三十五年。泰和做了二十五年,其它是新竹關西,桃園大溪等等所在。我是專門挖竪炭的。炭脈有兩種,另一種是平港。( 港是河的意思,或許是指平行礦脈) 豎炭是七,八尺高的炭脈,寬就不一定。必須先在礦脈旁用坑內的捨石( 無用石頭) 圍疊,我再站在捨石上立姿挖炭,粉塵比平港的大。關西的豎炭高達可一丈,是我待過的坑內最美麗的,深像是威惠廟的龍柱高而且金光閃閃。平港的挖炭工宛然是蜈蚣在地上趴著挖煤。庶常是高度一到一尺半。那是很窄的空間,比都市裡的水溝還小。我有三次要跟爸爸,祖父和叔伯們相仿,坑內見祖先或是抬回家躺在眠床看妻小的淚水。你看我左手大拇指,是不是齊根沒了。你不用驚惶。這是祖先,我老爸和土地公保佑。發生落岩,一顆兩百多公斤的捨石砸下。住院,一年多無法上工。當時礦主是沒有法律上賠償責任的。勞保有每月補償,這金額只夠一家四口吃米。另外兩次落岩,最嚴重的是左肩。那是一噸重的大石擦邊落下。我的左肩直到現在還不俐落。算是很佳哉。設使再移往頭,或是擊傷我右手,那該怎麽辦? 難到讓我太太親像是我媽媽累倒或是再讓我兒子入坑當炭工。我的職業病砂肺症,被評定為第三級。這二十多年來逐月共領了一百二十九萬。台灣不再開採煤炭,退休了,我太太和我兒子們,標會買了上林一塊兩百坪的地。告別簡單的工寮。我種了一兩千叢樹薯( 山藥) 一年可以賣到,七,八萬。我除了當陸軍兩年和礦災休困,我前半輩子都是挖豎炭。泰和煤礦坑內大約36,7 度。雙溪區沒有工作機會,兒子們在外地,假日和年節都會回來,很貼心,很少讓我們操煩。 泰發煤礦坑口應當還在.…...”

 

礦工周朝南先生在他的著作裡說: “....推車工仍需要極高的勞動力,空的礦車重量便高達六十至八十公斤,多由年輕力壯的礦工擔任推車。”(礦工歲月一甲子」周朝南,李依倪,猴硐礦工文史館)

 

很難想像女士礦工是怎麽推的。當我請教她時,她再三回答我,她年輕時很有力。她很自得於子女各個白手起家。

 

民國53 年,從軍人監獄被釋放出來的葉石濤作家,出任八掌溪路過國民學校烏殼村分班代用教師,月薪是三百元。他說:

 

“五〇年代的台灣是農業社會,.....。農村裏的女性,地位卑微.....。”在日據時代的文學或是回憶錄裡,我們常會看到女兒被出養,而且富有人家也會。女士口中的出養原因是純粹的貧窮。在極端貧窮的農鑛家庭,偶爾也會聽到耆老說,連兒子也是有可能忍痛送出的。

 

葉石濤還說,50 年代許多農村小孩無法上小學。八歲的農村小孩可以放牛,插秧..... 是很好用的人力,家長認為去上課那農事怎麼辦? 上一代不識字還不是活得好好的。總歸一句話,是因為窮的關係。農村普遍地窮。兩位女士先生無法就讀國小應當就是貧窮的緣故吧。真是辛苦了。那麼重的礦車和三次的落磐等等都沒有妨礙他們的奮鬥。看他們那樣知足,好敬佩。

 

兩個鐘頭時間到了。就沒按照他們三位的指點走到泰發煤礦的坑口。畢竟到府收購舊書的本業要緊。改天再來瞻仰。文獻說泰發煤礦礦坑口是 標高150 公尺。這位礦工女士若是識字,肯定跟楊牧一樣是詩人,150 公尺高的山稜,將上山準備入坑的礦工們比喻成一長列白鷺鷥。礦工先生則是貼切形容關西的竪炭,自己賺錢養活自己是用經營兩字,父親死於坑內是以收字代替。他若是生在起碼的人家是很有機會與葉石濤齊肩並行的。

 

好感謝他們。他們紛紛告訴我他們的家在哪裡。再三鞠躬後告辭。 雙溪區依然是楊牧筆下的情境,猶如凍齡。葉石濤所說的1950年代農業時代的女性地位與貧窮的,在雙溪似乎有見證者。這裡的美與因為不肯低頭的農礦女士與先生而更耀眼。 本地人士是泰發煤礦和泰發炭窯最好的解說老師。三位眼神閃亮地像是楊牧所形容的陽光下的芒花。他們敘述著小說,詩與電影才有的豐富人生。那麼不可思議的強韌。建議朋友們來健行。 780,f813 公車都可以抵達柑腳或是泰發炭窯。敬請注意安全。尤其炭窯旁的水池請注意腳步,也不要輕率踏上那座小橋。 (2021 年2 月25 新北市新莊區雙溪區到府收購二手書。收書日記。非常感謝愛書人和這三位女士先生。)

 

柑腳威惠廟的沿革,之前(義理@ 樂伯二手書店親自) 有拙文約略報告就不贅述了。

 IMG_20210224_100845.jpg - 雙溪柑腳泰發炭窯泰發煤礦
IMG_20210224_100019.jpg - 雙溪柑腳泰發炭窯泰發煤礦

附錄:

1:臺灣地名辭書:

(1):内柑腳 聚落名,屬長源村1、18-20 鄰,位於柑腳溪祥柑橘以上的左岸一帶,該地 名係民國六十七年(1978) 門牌整編而來,因地處柑腳城外圍,且較偏河流上 游而得名。內柑腳因早期泰發礦業公司在此煤礦生產事業,居民人數一度大 增,隨著民國七十年代(1980s)礦業沒落,聚落發展逐漸衰退,基督教營地 嗎哪山莊為當地重要地標。

 

(2)泰發(太發) 地標名,位於本村1鄰,地處柑腳溪左岸,太發橋的北側一帶,因戰後泰發礦業公司在此經營媒礦而得名,現地名已訛化為太發,如太發橋。( 泰與太似乎相通)日治大正 十年(1921)頂雙溪礦業株式會社設立,並經營該處的採礦事業,之後太田米 次郎、舟橋武雄自番仔坑興建輕便軌道,經平水仔、外柑腳至此地,部份路段 即今北38縣道。 戰後的泰發煤礦,面積 256.9491公頃,民國四十一年(1952) 由林義德設定礦業權,開水平坑,民國四十四年(1955) 開始產煤,受美援貸 款 鑿南北兩斜坑,後以經營失利,併入雙溪煤礦公司,該礦坑最終於民國六十 七年(1978)停採封坑。(唐羽,2001:398、402)現該地尚存運煤起落架壁 體、長型焦炭窯、地下通道階梯等遺跡,而原炭埕一部份修成道路,一部份成 為菜園。

 

(3):柑腳(柑腳城) 聚落名,屬本村5、7-9鄰,位於柑腳溪祥村橋以上的右岸一帶,因主 聚落柑腳城位於河階面上,下臨落差近15公尺的陡崖而得名,原稱嵒腳,同崁腳之意。狹義的柑腳,係指威惠廟、柑林國小所在的柑腳城,屬8鄰,其餘則 是散在柑腳城外圍的散村:柑腳城當地俗稱城仔,為原籍漳州居民對於集村聚 落的俗稱,該集村聚落地處柑腳溪與崩山坑溪所夾的劇場河階上,三面環水、 居高臨下:又城仔以威惠廟為中心,廟前為一廣場,,晚建成的家屋則位於廟宇後側,明治三十六年(1903),日人重新調 整保廳的街庄社管轄範圍時,將柑腳城名簡化為柑腳。 道光四年(1824)黃廷泰開舉大坪後,柑腳城新成為淡蘭道路之間的中繼站,在南方, 以崩山坑與大坪聯繫,往北以盤山坑與十分寮聯繫,最遲在道光十二 年(1832) 已出現柑腳地名的紀錄;(臺灣歷史數位圖書館網站)道光三十年 1850八月當地曾發生漳泉械 鬥,當地漳州人即據地勢之利,打退來自西方石碇保的泉人。咸豐三年(1853),有噶瑪蘭吳石差反清失敗,率眾數百據此, 四處掠奪,後被清軍掃蕩(唐羽,2001:2749) 同治七年(1868)當地建威惠 廟主祀開漳聖王:廟埕右前方設有一福德祠,屬石屋式小祠,光緒十四年 1988)興建,民國七十八年(1989)重修成現貌,有一對聯書「福鎮柑林在 德配平生財」。(臺灣地名辭書卷十六:臺北北縣下冊)

 

2: 泰發煤礦,外柑腳煤礦,雙溪煤礦沿革: 臺灣鑛業史續二,第十章 台灣主要礦場簡介 紹:

 

雙溪礦業 礦區字號:礦業字905 礦區面積:996 公頃86 公畝06 公厘 礦業權人:鄭塘坡 組 織: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交通:礦場位於雙溪鄉長源村赤皮崙地方。距宜蘭線雙溪站約8公里,原設 有輕便鐵路後改行卡車道路交通方便。

 

沿革:本礦係承受前之泰發煤礦再合併外柑腳煤礦於民國56年6月以雙溪礦業名稱成立繼續開採。

 

地質概況:本礦開採地域之地質構造有二背斜及二大逆斷層。 頂雙溪背斜:為本地區主要構造,軸線走向北 50 度東,軸部為木山 層而兩翼皆為大寮層及石底層。南翼岩層傾斜向南幾近於直立甚至倒 轉向北,北翼傾斜較緩,傾角在40-50 度問,此背斜為牡丹坑斷層所 限。 外柑腳向斜及背斜:本構造地質上係頂雙溪背斜北翼之一對小褶趨,呈北 65 度東走向向西南西傾沒 - 其北向南傾斜40 度南向北傾斜20 度煤層概況:本礦開採木山層之本層,平均厚度 0.4m。 產品質為北部最負盛名之低硫煉焦用原料煤。

 

可採煤量:本層可採煤量 1,557,504噸 煤質:水洗屑媒,發熱量 7,730卡,灰分7.63%,塊粒 率為15%

 

開採情形:採煤使用長壁式或昇樓式人工採煤。掘進利用風鑽机以人工装遊。支 撐坑道用坑木,鋼拱,鋼樑,煤面用坑木。湧水量少用電動水泵排水。 通風採用對偶式,總排風量 2.750 立方公尺每分,運搬煤面依傾斜自 落,平巷用礦車,斜坑利用捲揚機。坑口標高+155,深度 -340ma 機電設備:捲揚機 11台計 1.060HP,水泵 26 台 742HP,扇風機14台 537HP, 壓風機8台650HP.合計 2,989HP。

 

員工生產:坑内 774 坑外 240 計1,014人,59年產82,509噸。效率708 顿人月。

 

生產成本:生產458元,管理105 元,推销 15 元,合計 578 元。

 

特記事項:本礦產煤為與南莊及新竹加羅排煤田並列為低硫煉焦原料煤。原由泰 發與外柑腳煤礦隔鄰開採。為基於集約化乃購併為一而成立雙溪礦業 擴大規模,開䥣新斜坑並採 用裝碴机以增加掘進效率與速度,曾將其 掘進成績為文刊登台煤雜誌,成為掘進機械化的第一人並致力於選煤 設備之改善,期將原料煤品質提高。 (雙溪礦業掘進机械化文章,分 別刊於台媒342 期,民國59年9月及民國58年3日由公司印行之「雙 溪礦業探勘工程之快速据」單行本等)在接受深部煤田探勘時,在著炭前遭遇外柑腳向斜背斜之兩構造 出現。一時間使從業人員無從下手進行計畫。但終也能克復困難。 因煤層較緩也曾試用刨煤機採煤、但由於合群的團隊作業工人難找 半途廢棄。開採 20 餘年間計生產973,221噸。( 臺灣礦業史續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樂伯二手書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