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新北市平溪區十分寮成安宮,石碣後,頂寮:李建興先生的童年與青

新北市平溪區十分寮成安宮,石碣後,頂寮:李建興先生的童年與青

新北市平溪區十分寮成安宮,石碣後,頂寮:李建興先生的童年與青

新北市平溪區十分寮成安宮,石碣後,頂寮:李建興先生的童年與青

新北市平溪區十分寮成安宮,石碣後,頂寮:李建興先生的童年與青

新北市平溪區十分寮成安宮,石碣後,頂寮:李建興先生的童年與青

 

 

 

2009/06/05 10:41筆記

 

 

新北市平溪區十分寮成安宮,石碣後,頂寮:李建興先生的童年與青

新北市平溪區十分寮成安宮,石碣後,頂寮:李建興先生的童年與青

新北市平溪區十分寮成安宮,石碣後,頂寮:李建興先生的童年與青

 

新北市平溪區十分寮成安宮,石碣後,頂寮:李建興先生的童年與青

新北市平溪區十分寮成安宮,石碣後,頂寮:李建興先生的童年與青

以上侯硐和瑞三煤礦,義方居。

 

前言:
走在台灣東北角,那一年代的礦工與白領階級都會說上一段李建興先生的小故事.這就不是讓人好奇而已,彷彿李先生本身就是台灣金礦與煤礦,或者說台灣東北角的近代史.
 
從一位佃農第四代孫,是如何從放牛牧童,私塾老師,深山礦工,工頭,一躍而成為大礦主?從一位"瑞芳五二七思想事件的受刑人而成為瑞芳鎮長;甚至,民國三十九年婉拒擔任台北市市長.
 
 
瑞三礦業的李建興先生(1891-1982),壯闊的一生,有著那一代人特有的波瀾.前幾天,因為蒐集五二七思想事件,向拾餘叟與 文清的旅行札記的文清先生借得文集與詩集;借來的總是要還,因此趕緊閱讀並且整理一番.
 
看完這些書,心裡想,李先生不需要後人為他立傳,他的詩集與文稿本身就是最好的編年史.有事,就寫詩記之;無事,更要寫詩以排遣.
 
我想,這就是最好的第一手資料.詩人的文句質樸,不喜歡用典.不過這倒好,讀起來,免得學淺的我還必須翻辭海.
 
前幾天,已經整理了詩人1940年到1946年那一段,
以及
 
今天,想筆記他(1891--1918)的二十六歲之前的經歷. 
 
>>>>>>>>>>>>>>>>>>>>>>
清晨六點三十分,來到了平溪鄉十分寮的成安宮,想請教老人家,李建興先生二十六歲前的過往:一位老人家笑著說,李建興如果還在,通少也120歲,我這麼幼齒才八十歲,按怎知道李建興的少年時?
 
說得也是,只能看資料了.
 
李建興先生生於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幼年是在平溪十分寮成長.八歲時就離家外出牧牛,他曾經回憶說:
 
牧牛(戊戌年正月出家門)(1898年)

憶昔童時八歲春
牧牛謀食為家貧
離鄉拜別雙親日
率我同行是主人


看來,似乎長住於主人家,難怪六十三年後,李先生會感慨良多,甚至在他六十九歲之年再度探訪他牧牛的舊地時,會要求晚輩攝影作一紀念.他說:
 
重訪牛寮
       余出生於平溪鄉上天山麓,而牛寮地則在瑞芳鎮尪仔上天之處,距余家有十五華里之遙.前年春(時於年六十九),偕儒嘉兒等經過時,此寮依然存在不勝今昔之感.

周甲重臨變幾回
童顏已改鬢毛催
前年曾與嘉兒說
欲把牛寮攝影來


我去年有依照李先生詩中的說法,尋找牛寮舊址,只可惜當地僅存的人家,並沒有聽說.改天再去走一趟.
 
但是李先生放牛的時間只有半年. 他回憶說:
 
其二(戊戌年八月返家)
春來秋去半載過
有人叫我看牛哥
一朝隨父回家喜
六十三年感慨多
 
回家之後,便入私塾就讀,半耕半讀期間長達十年.李先生說
 
 讀書(戊戌年八月出就學)(1898年)
初時就學值秋天
父作塾東憑兩肩
十載寒窗從此始
半耕半讀憶當年
 
在他的自己寫的回憶錄裡說:
余家世代業農,余方八歲,即赴外鄉牧羊,未幾雙親將余昭回,命入私塾就讀,塾師乃廖正理先生.
其後,相繼從倪師基元,李師碩卿受業,倪,李二夫子均為當是名儒,循循善誘,深得孔門心法,凡受其薰陶者,末不學業大進,前後判若兩人.惜余資質魯鈍,難稱薪傳,言之赧然.
 
廖正理先生的生平,還有待追查.然而,倪基元與李碩卿兩位先生,文獻上都有記載;
 
倪基元先生:
 
基隆文獻第十一期,基隆美術史,基隆市政府印行, 第四章倪蔣懷的足跡中的56頁至78頁裡說:
倪蔣懷,殖民地第一位西畫家,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馬關條約讓台的前一年,倪蔣懷出生 ,
父親倪基元先生是漢學家,設私塾於平溪鄉的十分寮一帶.
平溪是基隆河上游難得一處河谷腹地比較平坦的聚落,彼時礦業未興,十分寮栽培大菁(染料)頗多利潤.
倪蔣懷比李建興小三歲,李建興得之倪基元的啟蒙.
倪蔣懷則進入瑞芳公學校,而李建興十八歲也在當地設塾授業.
1942年因與李建興同為礦界聞人被懷疑與五二七瑞芳事件有關聯,而被日本憲警逮捕.結果因提出日記,證明與此事件無涉,僅拘留一天釋回.可是日記並未全數歸還.翌年,倪蔣懷病故.
 
倪基元先生的公子倪蔣懷先與李建興先生還曾經共同經歷過一段驚險.李建興在兩首詩的夾著裡說:
壬子年(1912年)六月大暑天,嘗偕倪蔣懷,黃東都等三人往遊南山坪一片斷崖,高聳千尺,壁間有古洞,即蝙蝠洞也,天然深窟,洞中陰森,除泉水外,盡是蝙蝠.倪氏好油畫,畫畢,復偕看三疊水,以大暑流汗不乾,經過該下游,有清水潭窟,遂入潭沐浴,奈三人均不識水性,誤墜深潭,幾遭滅頂之災,但結果均慶生還,乃余一生歷險之二也.

李先生還說;
 
遊覽蝙蝠洞
危崖千尺聳天雲
蝙蝠群棲早有聞
壬子年間曾一見
如禽似獸總難分

其二
欲探古洞上危山
大暑登高汗滿顏
誤墜深潭因樂水
三人冒險慶生還
 
的確,可以生還那真是幸運.三疊水與蝙蝠洞?不知道指的是哪裡?這還需再探訪.而我更好奇的是,畫家倪蔣懷當天的寫生與蝙蝠是不是都還在?
 
李碩卿先生:
中華民國八十七年版,雨港古今詩選, 主編:陳兆康,王前, 基隆市立文化中心出版,介紹說:

李燦煌 字石鯨,又字碩卿,號秋麟,又號退嬰,先世由閩汀遷台,居樹林鎮,壯歲移家基隆市,時顏雲年築環鏡樓,受聘記室,相與鼓吹風雅,才學縱橫,睥睨一世,性狷介,富民族思想,設保粹書房於新興街,歷時二十載,及門弟子多精擊缽吟,民國三三年卒,年六十三歲,著東臺吟草問世.
 
李碩卿先生本身也是位詩人,他曾經寫道;

桃花浪

隱約仙源隔一方
滔滔錦浪漲斜陽
滿溪水膩流脂去
疑是阿房正曉粧

瑞芳金山即事
 
萬兩黃金一首詩
重輕難語俗人知
黃金耗盡詩名在
始信千秋勝一時
 
顏雲年先生是九份台陽金礦的創始人,也是一位詩人.
 
李建興先生的兩位老師都是名重一方的漢學家.是不是因為如此,半耕半讀的李建興先生才會以詩文自娛呢?
 
不過,李建興先生恐怕耕還是大於讀吧?

在李建興先生的冶礦五十年自序中說;
建興先世業農,生於台北平溪鄉海拔千五百台尺之上天山鹿,宅曰廣孝居.該地氣候溫和,風景優美,惜以耕地有限,且欠肥沃,而家口又眾,分爨不易,故家嚴輒為此憂心不已.建興身為長子, 親命是聽,年甫八歲,即赴外鄉牧牛,藉維生計,然堂上雙親,憐兒稚弱,不堪遠離,未及半年,遂將余召歸,命就塾攻書.半耕半讀,十載寒窗,刻苦自勵.年十八,應地方父老之促,設帳課徒,詢例有束脩膳米,一年收入,僅七八十圓而已.倏經五載,以此而維家計,不足肆應.二十三歲,秉嚴命辭館,在家協助耕作,辛勤三載,兩歲歉收,颱風為災,蟲賊滋害,損失慘重,不得已,棄農務鑛,即民國五年一月初,任侯硐福星碳礦書記,月薪十五元,除膳食費用六元外,尚餘九圓,全數奉作家用.
 
李建興先生也曾經與家人共同撿拾過農夫門採收地瓜田後,棄置不顧的殘存地瓜.他說:

霹靂瀧邊拾地瓜
                   霹靂瀧乃日據時代田健治郎總督所命名,鄉人於瀧上廣播種地瓜,收成後其殘存泥底者棄之,時余家貧甚是此棄物不啻珍品,余時常遍山找尋,不顧霹靂瀧之險,既而拾積成堆,回稟嚴父前來擔回以作家餐非一日也.當年情況不堪回首矣.

今朝猶憶歷艱難
百丈危崖不敢看
人棄地瓜甘授我
遍山尋得作家餐

其二
霹靂瀧邊絕壁端
風光欲覽麓偏難
車中遙指危何甚
今日回思膽尚寒
 
霹靂瀧在哪裡?待查.
 
田健治郎是日本駐台的首任文官總督,1919年11月24日上任,1923年10月15日離任.(楊碧川 台灣歷史年表 自立晚報初版1993年),何時命名的呢?
 
李建興先生幼年時,經濟情況可以從另一首詩看出來,他說:
 
危險脫渡
       余在十二歲時,曾隨先君,八叔父同往基隆挑食物歸次買舟渡河.適雨,河流湍急,船行中流,木漿折斷頓失操縱,幾告傾覆,幸仗舟子鎮定應付,卒獲脫險亦云幸矣

十二年華作苦工
分擔父重往基隆
歸來豪雨傾盆急
渡至湍流斷漿窮
更覺狂瀾翻岸上
恐驚幸命墮江中
此行第一人生劫
感謝船夫脫險功
 
如此半耕半讀,在十八歲那一年,換他執起教鞭,當起私塾老師.從他的詩集可以看出來,他似乎與倪基元和李碩卿兩位恩師一樣,也是出門在外接受應聘;而且曾經遊走過好幾處館舍,不是只有固定在成安宮,他說,
 
 
 
初設成德軒書塾(戊申年二月)(1908年)

十八年頭歲戊申
學東延聘莫言薪
束脩膳米何須較
願作硯耕出外人

其二
花朝時節雨紛紛
盤過共頭嶺上雲
即是書房新地址
鄉村童稚聚成群


重尋書塾舊址
                該地距余家約二十華里在平溪鄉平溪子與大湖之間,即石硿子是也,五年前曾偕胞弟建成,詩人任博悟張鶴年等,參觀書塾舊址.

教學於成安宮
               宮址在十份寮,崇祀保儀大夫,天上聖母與三代祖師.其時各地熱烈提倡日語,將該地所有漢文書塾盡行廢止,留余作為地方公共書房之教師,乃經台北廳認可者,計男生百二十名,女生十名,於年甫冠,深受地方父老愛戴,亦可自慰矣,時新亥革命遜清末年也.
辛亥當年鼎革新
還鄉又作舌根人
束脩折現錢多寡
九塊銀元一月薪
 
除了這三處外,民國七十二年元月號,中外雜誌第191期, 吳國柄著,李建興傳奇第16頁寫道:

李建興大我十一歲,我們相交三十年,每次見面無話不說,他一生充滿傳奇,生活多采多姿,重感情,守道義,在人生舞台扮演過工人,教師,政治犯,詩人,富豪,慈善家,最難得對母親白夫人百依百順,惟命是從.建興年幼家頻,度日艱難,八歲時受雇為人牧牛,貼補家用,半年後隨父親耕讀,自修研習詩書十餘年,由於天資聰穎,過目不忘,十八歲時受聘為瑞芳火庚子寮海濱的私塾教師.
 
而吳國柄先生便是民國四十一年左右的台灣省省主席與李建興先生私交甚篤,而會如此相知相惜便是因為哥哥吳國楨先生的關係1940年瑞芳五二七思想事件:五月二七日金瓜石勸濟堂舉辦瑞芳五二七追思活動 .吳國楨先生離開台灣批評國民黨後,吳家人的處境相當尷尬,比如,
1995年版, 真與美(一),東方白先生著, 前衛出版社275頁:

高二下,就頻頻看到台灣省主席吳國楨的消息....
而吳國禎先生的兒子剛好是我們建中的高一學生,....教官借題發揮,對吳國楨大加撻伐,用叛奸,逆賊等一些不堪入耳的穢詞,把吳國楨罵得體無完膚,......
沒想到,吳國楨的兒子提出抗議,而且不聽勸止繼續再抗議,惹得教官怒髮衝冠,自台上跳下,衝進學生隊伍,將他強推硬拉鈕出大禮堂,從此吳國楨的兒子,便不曾在建國中學出現.
 
李建興先生卻沒離吳國柄先生遠遠的,的確,會讓他感心在腹內.
 
然而,在瑞芳火庚子寮海濱?這會是在哪裡?再查吧.
 
私塾教師過得好不好?李建興先生的詩文裡,並沒有提到,便不得而知了.不過,我們可以從同年代的回憶錄裡,可以看出一二當時私塾教師的處境.譬如說,
 
張深切先生(1904-1965) 里程碑--又名黑色的太陽,上 ,文經社出版,1998年1月1日發行著作權人張孫煜  80-85頁
六,七歲,就送我們上學,私塾設在李春盛公館.我們的老師,名叫洪月樵,是個秀才,是現任台灣大學教授洪炎秋先生的令尊,著有台灣戰紀,中東戰記,寄鶴齋詩話,是一位難能可貴的愛國學者.安貧樂道,清連耿介,和日本採取不妥協主義,至死不變.在當時的學者中,我最欽佩他.

學塾的設備很簡陋,既沒有黑板,也沒有所謂教壇,連老師的床也設置在教室,就把床前的小桌子當教壇.上下課都沒有時間表,除吃中飯以外,整天坐在暗淡的教室裡讀書,讀到天嘿,瞧不見了,才算下課.老師把書裡的字,用紅硃筆點點紅,念幾遍給學生聽,就算是教學.

一兩年後,洪老先生返回鹿港,換來了一位姓施名梅樵的老師.
 
 
洪月樵先生是有功名的秀才,與施梅樵先生是當世的台灣大儒,私塾設施也不過如此.不曉得李建興先生又是如何?
 
不過,他應該也是相當受歡迎的,前面的夾注裡不是說,
其時各地熱烈提倡日語,將該地所有漢文書塾盡行廢止,留余作為地方公共書房之教師,乃經台北廳認可者,計男生百二十名,女生十名,於年甫冠,深受地方父老愛戴,亦可自慰矣,時新亥革命遜清末年也.
 
看來,李建興先生六十年後,都還有些掩不住的自得.
 
說到(時新亥革命遜清末年也.),這倒讓我想起張深切先生在同一本書裡說:


一九一二年,清宣統帝遜位,...這件事給台灣的衝擊不小.... 一切需要維新,惟有維新才能跟得上時代潮流.

民國二年,父親也決定把我們弟兄的腦袋維新---剪掉辮子,並送我們上日本學校接受日本教育.
在要剃髮當兒,我們一家人都哭了.跪在祖先神位前,痛哭流涕,懺悔子孫不孝,未能盡節,今日剃頭且接受日本教育,權作日本國民,但願將來逐出了日本鬼子,再留髮以報祖宗之靈.

跪拜後,仍跪著候剪,母親不忍下手,還是父親比較勇敢,橫著心腸,咬牙切齒,抓起我的辮子,使勁地付之并洲之剪,我感覺腦袋一輕,知道髮已離頭,哇地一聲哭了,如喪考妣地哭得很慘.

父親好像殺了人,茫然自失,揮淚走出戶外.....

剃完髮,我用雙手遮頭,走進一個空房,再放聲大;回想以前穿長杉,疊馬褂,著紅明鞋,戴碗帽子跟著母親跪拜,有個辮子,像隻馬,多麼文雅,如今馬褂馬尾都沒了,像隻水牛,再穿著長杉馬褂紅明鞋,多麼難看,越想越傷心.

這時,日本政府剪髮未加以強制,事實依法無據,對取締自無辦法.及自西來庵革命發生後,日本政府認為台灣人的祖國觀念,非徹底摧毀不可,以警察令施行強制剪髮,凡六十歲以下都得剪.
 
而我們的李建興先生呢?他又是如何紀念剪辮子這一件事呢?他說:
 
剪辮  民國四年正月十六日先嚴五十初度我兄弟同時剪辮
 
由來結辮習風長,
先覺宜蘭李望洋.
響應中華新革命,
弟兄同日剪光光.
 
李望洋先生是宜蘭人,曾經當過甘肅的州官,這就留待下一篇再說了.
 
響應中華新革命,
弟兄同日剪光光.
 
難怪,李建興先生會被日本政府誣指為"具有祖國思想的非國民"成為1940年瑞芳五二七思想事件:五月二七日金瓜石勸濟堂舉辦瑞芳五二七追思活動的首要目標.
 
這就不重複說它了.
 
雖然私塾,也就是漢學堂或是書房,還頗有成績,然而終究在23歲那一年結束而返家務農,從剛剛的
 
年十八,應地方父老之促,設帳課徒,詢例有束脩膳米,一年收入,僅七八十圓而已.倏經五載,以此而維家計,不足肆應.二十三歲,秉嚴命辭館,在家協助耕作,...
 
一段話中,詩人說,是因為不敷家用.不過,這也是時勢所趨吧.我們或許可以參考林茂生先生的論文窺出:
 
日本統治下的台灣學校教育  林茂生博士1929年著 2000年新自然主義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林詠梅譯

林茂生
名牧林宴成秀才長公子,生於1887年台南府城,1916年東京帝大文學部哲學科畢業,台灣第一位日本最高學府文學士.
1929年以本文獲得哥倫比亞哲學博士,1946年以興南新聞班底創辦民報.埋下日後不幸遭遇的危機,1947年死於228事件

140頁  
(日本)於1907年,頒布一新的公學校規則,就一些改正的要點,提供政府更穩定地管理學校:(1)以往公學校的設立,依地方廳之認可,現改正為由總督認可.(2)准許公學校擁有永久捐贈基金,不在依靠經常募款.
1912年以前,公學校的教育發展就顯得比較緩慢,尤其是與小學校的教育相比較,但是1913年以後,其發展較快了.於1918年末,有兩百六十三所公學校及131所分校,九萬二千男生與一萬六千五百名女生就學.比較1906年的學校,男生增加六萬四千人,女生增加一萬三千五百人.

然而,第二個十年時期,因為公學校制度的發展,(書房)消滅了.雖然如此,它們所提供的精深漢學,不能從其他任何學校獲得.在小地方必定有書房,因為在未設立學校的山間僻地,它們有真實價值.

280頁
書房之統計
1897年學校之統計為1707所,男學生29941名
1913年剩576所,男學生16729名,女生555名
公學校之統計
1898年學校之統計為74所,學童7838名
1913年198所,學童54969名,入學率8.32
 
可見漢學堂的私塾與台灣人就讀的公學校的一消一長,日本政府的教育方針是無法抵禦的潮流.
二十三歲改行當農夫後,生活是否有提昇呢?看來,運道似乎不怎麼好,他說
 
辛勤三載,兩歲歉收,颱風為災,蟲賊滋害,損失慘重,不得已,棄農務鑛.
 
他還說:
 
農耕(癸丑年初春)1913
班超投筆去從農
我為耕農又作工
父母育兒吾最長
應該立志振家風

其二
朝朝伐木在山巔
正是中秋癸丑年
晝去經窯燒木炭
夜看明月照團圓

其四(民國四年)
辛勤農事度三年
不厭施肥味豈鮮
猶憶荊妻來慰問
有時送飯向夫田

其五(農田歉收)
稻花穀熟怕風聲
更欲苗蟲收不成
耕作三年災兩度
天公使我轉他營



詩人砍過木頭,可能為了照顧燒木炭的活,而守候著滿天的星辰與一輪明月.然而,三年耕作,兩年成災,逼不得只好轉行當礦業人.
 
當礦工幾乎是那一代務農人閒暇或者無田可作時的第一選擇.只是,他識字,當了職員.可是卻不懂日文,
他說,
中華文化永留存
背誦經書晨也昏
日語未通因父囑
更教學古著慇勤
 
只因為父親的囑咐而不學日文,可以說一生吃了不少苦頭.
 
雖然,放牛不成,教書也黯淡,作農更沒成氣候,畢竟是有讀書也成婚了.
他的配偶也是父母親作主的媒妁說合,詩人說,
 
洞房花燭夜(壬子小陽春)(1912年)

人生合成本當然
父母憑媒說合先
少小雙方非戀愛
夫妻百歲是姻緣
遵行古禮洞房夜
出嫁新娘花燭天
昔日于歸真小姐
看牛女配看牛仙
 
看來,詩人除了吳國柄先生說的重感情,守道義,孝順父母之外,還蠻幽默的?看牛女配看牛仙?
 
不過這位看牛女還是讓這位看牛仙感佩不已,前面那首詩不是說嗎?猶憶荊妻來慰問
有時送飯向夫田.
 
民國五年元旦,詩人終於來到猴硐福興炭礦擔任書記,礦主是王寶勝先生,這一年二十六歲.懷抱著哪一款的決心呢?他說,
 
放棄鐮鋤到礦山
存心上進豈辭艱
管他笑我書生氣
事若無成誓不還
 
書生氣?
這位書生,就如同台陽礦業的顏雲年與瑞芳懷山礦業的倪蔣懷先生同款,雖然或是寫詩或是作畫,但是也各自成了一片天.而命運雖然各自不同,卻又互相牽連.就如同今天清晨,我走訪了一趟平溪成安宮,看見,民國五十七年的重修碑記;李建興先生,顏家的顏欽賢先生與倪蔣懷先生的公子倪侯太先生同列在碑文裡.甚至是胡時女士也在其間.回頭看看李建興恩師李碩卿先生所說的:

黃金耗盡詩名在
始信千秋勝一時
 
他們李,顏,倪三位都以詩文或者藝術而聲名留傳,想想說得也是.
 
 
 
 
 
 
>>>>>>>>>>>>>>>>>>>
參考:
 
日本統治下的台灣學校教育  林茂生博士1929年著 2000年新自然主義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林詠梅譯

140頁  
280頁
>>>>>>>>>>>>>>>>>>>>>>>>>>
張深切先生(1904-1965) 里程碑--又名黑色的太陽 上 文經社出版 1998年1月1日發行著作權人張孫煜  80-85頁
>>>>>>>>>>>>>>>>>>>>>>>>>>>>>
中華民國八十七年版 雨港古今詩選 主編:陳兆康,王前 基隆市立文化中心出版>>>>>>>>>>>>>>>>>>...
基隆文獻 十一  基隆美術史  基隆市政府印行 第四章 倪蔣懷的足跡 56頁至78頁>>>>>>>>>>>>>>>>>>>>
民國八十三年版 台灣先賢詩文集彙刊第一輯 紹唐詩輯李建興撰 龍文出版社

21頁
>>>>>>>>>>>>>>>>>>>>>>
民國七十二年元月號  中外雜誌第191期 吳國柄著  李建興傳奇 16頁
>>>>>>>>>>>>>>>>>
紹唐文集 李建興著
第二七頁
棄農從礦

冶礦五十年自序
一零九頁,兩歲歉收,颱風為災,蟲賊滋害,損失慘重,不得已,棄農務鑛,即民國五年一月初,任侯硐福星碳礦書記,月薪十五元,除膳食費用六元外,尚餘九圓,全數奉作家用.

捐獻陽明山公園用地呈文
一一九頁
建興兄弟家本素寒,先父百祿公,務農平溪鄉.先母白太夫人,從事耕作.建興兄弟牧牛采樵,篝燈夜讀.先父累歲勤勞,是以家道小康,始願殊不及此.溯日本軍閥獨武侵略,殘暴肆虐,以建興兄弟儒衣漢語,不為皇民化所動,詗以通謀祖國,加罪陷害,繫獄五載,凌辱備至.建興贏無人色,建炎身死獄中.

祭六弟建和文
一九五頁
余家世代務農,以耕地瘠甚,不足仰事俯畜,故常在困窘中.逮 慈親來歸,於助附力田之外,一值農隙,即上山採茶,以補家用,余弟兄差免凍餒之戚者,皆兩親克儉克勤之深恩厚愛所賜也.
 
>>>>>>>>>>>>>>>>>>

1995年版 真與美(一) 東方白著 前衛出版社275頁
>>>>>>>>>>>>>>>>>

 

>>>>>>>>>>>>>>>

20090603樂伯於樂伯二手書店

新北市平溪區十分寮成安宮,石碣後,頂寮:李建興先生的童年與青

新北市平溪區十分寮成安宮,石碣後,頂寮:李建興先生的童年與青

以下平溪。2021 年2 月10 日拍攝。平溪區十分寮往平湖里頭坑重光煤礦

 

新北市平溪區十分寮成安宮,石碣後,頂寮:李建興先生的童年與青

新北市平溪區十分寮成安宮,石碣後,頂寮:李建興先生的童年與青

新北市平溪區十分寮成安宮,石碣後,頂寮:李建興先生的童年與青

新北市平溪區十分寮成安宮,石碣後,頂寮:李建興先生的童年與青

新北市平溪區十分寮成安宮,石碣後,頂寮:李建興先生的童年與青

新北市平溪區十分寮成安宮,石碣後,頂寮:李建興先生的童年與青

新北市平溪區十分寮成安宮,石碣後,頂寮:李建興先生的童年與青

新北市平溪區十分寮成安宮,石碣後,頂寮:李建興先生的童年與青

新北市平溪區十分寮成安宮,石碣後,頂寮:李建興先生的童年與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樂伯二手書店 的頭像
    樂伯二手書店

    負責人親自每天全台灣到府收購二手書舊書長輩書藝術書學術書0958571502樂伯二手書店(立立二手書店)

    樂伯二手書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